浅谈管理培训中小组教学法的应用

2024-04-11 12:48张向菁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4年1期

[摘 要]小组教学法是在管理培训中被高频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本文对如何在管理培训中有效应用小组教学法来提升教学成效进行了探讨。本文首先分析了小组教学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内在逻辑以及“互动性”和“社交性”的特点,进而阐述了小组教学法对于提升学员积极性、强化学习效果等多维度的价值,然后以小组讨论活动为例,对教学设计、合宜分组、控场和时间管理等有效实施小组教学法的关键点进行了逐一探讨,最后对小组教学法的常见误区及化解方法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小组教学法;管理培训;成人学习

0     引 言

小组教学法是在管理培训中被高频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管理培训中合宜地运用分组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学员的参与度和学习主动性,而且可以促进组员之间的互动连接和交流共创,还能更好地激发团体动力,给课堂注入活力,全面提升最终的教学成效。小组教学法的内在逻辑和特点是什么?小组教学法的价值具体体现在哪些维度?为了有效实施小组教学法、产出期待的成果,教师需要关注哪些关键点?小组教学法常见误区有哪些,该如何化解?以下本文将逐一探讨和阐述。

1     小组教学法及其特点

1.1   小组教学法的演化

对学习者进行分组,最初是为了应对“如何处理学习者已有知识技能的差异”这个重要教学挑战。历史上为减少学习者个体差异的首次尝试是19世纪的按年龄分组,但效果并不理想,无法实现个性化教学。到20世纪,教育工作者开始实践按能力进行同质性分组,即把能力水平类似的学习者分到同一小组进行教学,很好地提升了教学针对性;到20世纪中后期,在此基础上,开始出现合作性学习,即将能力水平不同的学习者混合,进行异质性分组和合作学习,取得很好的教学成效。同质性分组和异质性分组各有其适用性,有时也可交替使用。

在管理培训中,除了在整体项目设计时可能会按同质性分组法来为不同职级的大组别设计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组合(如高管培训、中层管理培训、基层管理培训等)之外,在具体实施培训教学时,通常都会采用异质性混合分组,综合考虑学习者的性别、年龄、部门、地区等因素,形成混合小组,支持学员们进行合作性学习,优化学习效果。本文以异质性混合分组为主进行探讨。

1.2   小组教学法的特点

异质性混合分组的小组教学,是围绕学习者个体、学习伙伴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过程,而非传统的老师传授知识给学生的单向过程,是一种“协作性学习”。由此,“互动性”和“社交性”成为小组教学法的核心特点。教师通过各种小组互动活动引导和支持学习者积极参与、深入学习,同时学习者在小组互动学习过程中也可享受社交乐趣。在此过程中,学习本质上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者成为学习主体,极大发挥了其主动性,教师成为引导者和帮助者。

2     小组教学法的价值

小组教学法是一种更契合成人学习特性的教学方法,运用于管理培训中,可以更好地发挥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员间的交流、也有利于教师加强教学管理,提升教学效果。

首先,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学员拥有了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每位学员有更多参与的机会,以及更高的参与意愿(因为在小组小范围内参与更安全,有利于突破心理防线和惰性);学员有更强的归属感和集体责任感。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学员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其次,分组学习可以促进学员彼此的交流。通过交流互动,小组成员可以彼此补充和激发,丰富甚至创新教学内容;小组成员有更多机会彼此交流实践经验和探讨实际应用问题;学员也在这过程中体验到团体动力和社交愉悦。

第三,小组教学有利于教师加强教学管理,提升教学效果。如,教师在培训一开始可以用有趣的分组活动来破冰,打破隔阂、调动热情,为后续营造开放的和活躍的学习氛围打好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请小组长组织小组讨论以及小组间竞赛的方式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和活跃度;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各小组的互动来进行个性化指导;小组间的不同观点可以完善和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全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等。

3     有效实施小组教学法的关键点

要真正实现小组教学法的价值,需要在管理培训中有效地实施小组教学。小组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如专题会谈、案例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创建海报/绘图等,其中,小组讨论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以下以小组讨论活动为例,对有效实施小组教学法的关键点进行探讨。

3.1   精心的课程设计

精心的课程设计是有效实施小组教学法的前提。

首先,教师需要确定小组讨论的目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小组讨论活动是作为其中一种学习方式嵌入的,放在课程的不同环节,起着不同的作用。如开放式问题的小组讨论,通常是为了引出学员对即将探讨的新知识点的关注、同时引出学员已有相关认知和经验,可以放在课程引入环节;如相关案例的小组讨论,目的是尝试应用相应的新知识以深化理解,可以放在讲解完新知识点之后;如具体实际运用的小组讨论,是为了帮助学员探讨如何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可以放在靠近课程结束的环节。总体而言,小组讨论是为了深化和巩固所学,是整体教学的有机构成和有力支撑。

其次,教师要根据小组讨论目标确定合适的讨论主题。讨论主题只有注意理论契合实际,才能引起学员的兴趣、调动其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如,讨论主题的设问要注意“以学员为中心”,少采用理论化、书面化的语言,尽可能贴近学员的实际管理工作。例如,可以把“领导特质理论的主要观点?其背后的假设?”改为“你觉得一个好领导应该具备哪些特质?为什么”。只要教师本着“如何设计可以更积极地引导学员主动思考”的原则,通常都能设计出合宜的讨论主题,提升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成效。

第三,教师要设计好小组讨论的具体流程。小组讨论最常见流程为:布置讨论任务—小组讨论—小组汇报—点评及总结,有时也可根据现场情况加入小组间的问答和辩论。教师要事先构想各环节的注意点及预留时长,使小组讨论在教学整体设计中占据合宜的时长并起到应有的效果;同时也要合理分配“教师教”和“学员学”的时间,既给学员充分的时间表达自己,又在合宜的时机给学员必要的引导,在达成小组讨论目标的同时提升教学效率。

3.2   合宜的分组计划

分组是有效实施小组教学法的基础。分组合宜与否,直接影响小组教学的效果。

分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视具体情况选择。分组是否合宜的检验标准是:小组成员是否合作紧密,小组活动是否开展顺利,以及活动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分组时要考虑小组数和每小组人数、小组成员分配以及小组长推选。

小组数通常根据总人数和小组人数确定,有时也要综合考虑场地和任务情况。小组人数应根据小组活动类型和目标以及资源和限制条件等具体情况确定。建议人数不宜过多或过少,通常5~7人一组为宜。小组人数过多,互动机会和个人表达机会就会减少(特别是对内向的或有惰性的学员而言);小组人数过少,则难以“集思广益”或力量薄弱无法完成任务。

小组成员分配的方法多样,教师要事先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性,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合宜的组员分配。常见的方法有:报数法,根据小组数让学员挨个儿报数(如分6组就从1报到6,然后循环),男女生可以分开报,报到同样数字的学员分配到一组;标识法,利用颜色旗和动物棒(分几组就几种颜色或动物)等道具,由学员挑选自己喜欢的颜色或动物,同一种标识的学员组成小组;抽签法,教师准备好标有不同数字的纸牌(分几组就几个数字)给学员们抽签,抽到同样数字的学员组成小组;拼图法,学员被随机分配给一张拼图的n分之一(n是小组成员数),需寻找其他(n-1)位学员,若拼成一副完整的图就可组成一个小组;万能分组法(适合需要多次分组的情况),每位学员随机抽取一张上面有多种图形(如动物、色块、数字、字母等)的卡片,当需重新分组时,只要变换分配依据即可(如上次按动物,这次按色块,下次按数字,依此类推)。

小组人员分配好后,选组长也很重要。可用不同的方法推选组长,如组员自由推选、轮流担任、毛遂自荐等,还可以用“昨天晚上谁睡得最早?”等趣味的方式来随机确定组长。教师可以善用推选小组长的不同方式调动学员积极性及实施更有效的课堂管理。

3.3   灵活的控场和时间管理

控场和时间管理是有效实施小组教学法的关键。小组教学活动以学员为主、教师为辅,课堂现场管理难度较大,需要教师积累丰富经验,根据现场情况实施灵活的课堂管理。

在“布置任务”环节,教师要做出简洁而清晰的任务讲解(若任务复杂还须做必要示范)、要点提示以及活动目标/价值阐述,帮助学员“预热”,支持学员投入讨论、按流程进行讨论以及按原定目标的方向进行讨论。

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要积极关注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及时发现在内容和流程上可能的偏差并进行反馈和纠正;同时,对进展太快的小组添加挑战性延伸任务,对进展太慢的小组进行提醒和提供必要支持,并在既定任务时间的一半以及任务停止时间的前1~3分钟进行计时提醒。

在“小组汇报”和“点评及总结”环节,教师需要认真倾听,必要时通过提问进一步澄清,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并在所有汇报完成后进行精练而中肯的总结,有时还可以抛出进深的问题引导学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深化学习效果。

4     小组教学法的常见误区和应对

对小组教学法存在两方面的误区:一是小组教学具体实施中的误区;二是对小组教学法总体认识的误区。

小组教学具体实施中的常见误区,一是把小组教学简单等同于学员分组坐着学习,课堂依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得太多,学员只是被编排在小组里坐着、参与程度低,组员彼此互动合作很少;二是把小组活动当成活跃课堂气氛的方式,只图表面的热闹,讨论不切题、不深入,教师的引导不够或质量不佳,甚至课堂失控。以上两种情况都会令小组教学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管理培训中对小组教学法总体认识的常见误区,一是没有充分认识成人学习的特点,没有理解“小组教学法”激发学员主动学习意愿、满足学员分享合作和社交的需求以及可以深化学习促进实践运用等价值,认为小组教学中老师“干货”讲得少、“太水”,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二是教师本身没有建立“以学员为中心”的观念,容易关注自己讲得是否够充分够好,而没有关注学员吸收得够充分够好,以表面的授课“精彩度”来衡量自己的能力,而非以学员学习成果的“实效性”为衡量授课品質的标准。

要消除以上误区,首先,管理培训提供方要通过宣导和激励等方式,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小组教学的价值和必要性、并鼓励其积极实践。小组教学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设计课程,也会面临更多课堂管理的未知挑战,教师容易畏难逃避。然而,“以学员为中心”是管理培训的必然方向,也是教师快速提升能力、积累经验、获得更大成就感的机会,管理层当给予积极的引导、认可和奖励。其次,教师需要认识小组教学法的内在逻辑,“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只要教师真正转变观念、处处以学员为本,必能改变小组教学“流于形式”的局面。第三,管理培训提供方也要积极与需求方沟通,帮助其认识小组教学的原理和价值,使其愿意采纳和支持小组教学,提升管理培训成效。

4     结束语

小组教学法作为当前管理培训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促进小组成员的彼此合作、深入学习,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应变能力,提升管理培训成效,还有利于提升管理培训教学水平、促进我国管理类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愿管理培训的各相关方能充分认识小组教学法的价值,积极而合宜地加以应用,进一步提升管理培训的品质和成效。

主要参考文献

[1]邹海霞、龚雪梅.小组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以社会学专业课程为例[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21(4):77-81.

[2]鲍勃·派克.重构学习体验[M].孙波,庞涛,胡智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3]程喜娟.开展小组合作 促进小组教学[J]. 山西教育(教学),2019(4):31.

[4]陈伟杰.《管理学》课程小组讨论教学模式研究[J]. 中国市场,2015(20):214-215.

[5]车贵考.有效分组教学实现师友互助[J]. 河北教育(综合版),2020(12):51.

[6]周立波,喻玉明,曹荣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上小组讨论教学案例分析:以《组织行为学》课程为案例[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7-8.

[收稿日期]2023-07-20

[作者简介]张向菁(1973— ),女,浙江金华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管理学、组织行为与领导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