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标准框架与发展策略

2024-04-11 22:42王永超刘丽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4年1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数字时代发展策略

王永超 刘丽

[摘 要]数字时代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应用使得包括教育在内的各个领域产生重大变革,大大完善了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模式,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已经成为高校教师最重要的职业素质与核心竞争力。本文在全面明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框架与能力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主体意识跃迁与学习共同体建设,培训体系建设与激励考核制优化,实践环境营造与监督管理的强化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创新发展策略,为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助力。

[关键词]数字时代;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框架;发展策略

0     引 言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巨大能量,也对传统教学带来了严峻挑战,信息化教学成为数字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成为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新时代下,高校教师面临的问题不再是技术支持教学的可行性与实现,而是何时、如何应用技术的意识与决策。为了培育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适应“网生代”大学生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方式灵活化、学习空间多元化、知识建构主动化、教育訴求非线性化等新特点,高校教师理应突破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论应用范畴的思维桎梏,掌握全面、系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面向更为复杂化、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实现“技术+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学理念、方法与模式的实践创新。值得思考的是,在高等教育因技术驱动而走向智慧化的过程中,与之相匹配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尚未确立,发展路径也未规划,这极大地阻碍了数智时代变革中“技术+教育”的创新融合发展。因此,亟须从核心要素、标准框架、发展策略等关键问题出发,做出创新性回应。

1     数字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标准框架

随着数字时代信息化技术的融入,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也产生了深刻的变革,技术思维与方法的介入不仅极大地扩充、重组了教师的能力要素,还驱使高校加快构建与智慧学习方式相适应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与发展体系。2005年美国学者Koehler与Mishra联合提出了TRACK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强调通过交叉融合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方法知识PK以及技术知识TK三大核心要素,形成学科教学知识PCK、基于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基于技术的教学方法知识TPK、基于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四种复合型要素[1],作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本要求,这一框架无疑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框架的制定提供了依据,通过解构可确定数字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要素如下。

1.1   信息化教学应用意识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要素并非技术工具能力与技术应用整合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以适应数字时代发展为前提的技术深度融入式的能力重组,这直接指向的是与知识创造有关的批判性、创造性思考,问题解决等能力,要求教师具备追求卓越教学的意识,具体体现在信息化教学应用意识层面,即对国家政策导向和教学能力标准具有敏锐的感知度,除了能够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外,还能够领悟和理解信息化教学的知识方法,并有创新变革教育教学模式的思想和方法[2]。

1.2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数字时代创新教学活动的实践依据,该能力反映了教师灵活运用数字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素质,主要体现在教师以“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技术手段设计教学过程及各环节,整合资源、优化配置,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技术资源引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1.3   信息化教学整合能力

该能力是指教师形成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技术课程融合运用能力,并确定技术支持课程教学的方法、模式与策略,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下,促进“教”“学”过程有机融合提升的能力。教师是否具备这一能力,决定了其能否依托技术、资源与方法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的变革,也决定了其是否能够辅助教学相长、高效达成课程教学目标。

1.4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该能力是教师利用技术平台,对教学过程进行高校管理与引导实践的能力,属于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能力,教师在线上数字平台的支持下开发、整合大量教育资源,并以线上或混合式等多元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学习诉求,提高学习积极性与实效性。信息化教学实施最关注的是基于技术设计与实施深化多维“教”“学”互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协作与自主知识建构,解决具体的学习问题[3]。

1.5   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

该能力是教师基于技术手段,依循教学目标达成度,对学生进行的形成性与结果性评价的能力。评价的宗旨在于依托技术支持,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以持续改进为价值旨归,利用数字、智能化技术全面挖掘、收集、整合、分析教学大数据,基于数据支持建立多维、立体、系统、综合的教学考评体系,为教师教学过程的科学诊断、教学结果的全面评价提供支持。

1.6   信息化教学研究能力

该能力是指教师通过对技术赋能教学设计、整合、实施、评价等全过程进行系统研究,针对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师教学实践有效性进行证伪,并持续探索创新各类教法、模式的能力。一方面,该能力强调教师要能够针对传统教学问题采用典型标准化模式开展应用研究,探索持续改进学生学习思维及习惯的方法策略;另一方面,该能力要求教师能够不断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探究深度理解的协作学习,通过不断研究指导教学模式创新,并与学生间形成知识发展的关系网络,与教师间形成教研共同体,以此引领高校教育变革[4]。

2     数字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应推荐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是党、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改革的有力抓手、前提和关键,也是教师职业生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行之路。基于此,下文从主体意识跃迁与学习共同体建设、培训体系建设与激励考核制优化、实践环境营造与监督管理的强化三个方面,进一步阐述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2.1   主体意识跃迁与学习共同体建设

信息化教学应用意识是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框架中的首要能力要素,数字时代背景下,许多高校教师不仅不具备过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与素质要求,而且思想层面、心理层面上又缺乏深刻的认知,关于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及本质内涵理解偏颇,因此,为了促进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要促进教师主体意识的跃迁。对于高校而言,要注重培育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赋予其更广阔的自我意识发挥空间,使之在教学观摩、交互学习、教学座谈会、经验交流与思想碰撞中对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与素养达成客观认识,提高自我发展与提升的内驱力;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则要摒弃传统教学观念,主动面向数字时代发展趋势,自觉加强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探索,强化自身对助力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责任意识,以此作为弥补缺陷、缩小差距、迎头赶上的途径,以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教育教学发展要求。除此以外,高校要鼓励教师团队交互学习,建立信息化学习共同体,依循每位教师的优势与短板,通过信息化手段予以科学分工、安排任务,促进其互助合作,使每个教师都能充分发挥优势的同时,还能在新知识、新经验、新资源、新方法、新模式的交流分享中弥补能力缺陷[5]。

2.2   培训体系建设与激励考核制优化

虽然,很多高校都为教师专业发展与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提供了丰富的培训学习机会,但这些培训大多单一化、碎片化,未成体系。为了扭转这一现状,高校要将教师信息教学能力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通过构建系统、全面、完善的培训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体而言,高校要结合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框架及能力结构,从教师所应具备的意识、知识、技能、应用与创新能力入手,确立培训目标及方案,并整合培训内容与高质量课程资源,用作培训教材,通过岗位集中培训、校本培训、个体自主学习、实践反思与改进等多元方式协同推进,引领教师能力发展,同时要在数字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通过发挥组织与主导作用,加强教师培训过程的跟踪与监管,做到思想重视、制度规范、管理严谨、评价科学,以此保障培训效果及质量。除此以外,高校要制定完善的激励考核制,既要通过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校级等信息化教学大赛,积极申报信息化教学研究项目,开展教学实证研究,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知名院校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协同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等,并对表现优秀、获奖的教师给予绩效工资、评优评先等的倾斜,又要定期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实践考核,引导教师紧跟前沿、与时俱进,不断加强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6]。

2.3   实践环境营造与监督管理的强化

良好的实践环境对于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引作用,为了营造有利于教师能力发展的环境,一方面,国家教育部门要加快制定和出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规范标准与政策指标,通过政策指导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创设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高校要从校园软硬件环境出发,既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如建设智慧校园、智慧教室等,使教师能够轻松获取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又要通过制度建设与管理改革激发教师能力拓展的动力,还要从校园宣传、教室建设等环境中渗透信息化教学元素,搭建“名师讲堂”“教研活动周”等平台,引导教师提升发展,配合校本教研与自主学习,形成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优质教学资源环境;此外,高校要强化教师信息化教学质量的監督管理,针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平台的使用及日常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效果的评估等展开实时动态的监控,并形成监督大数据,将数据分析结果定期反馈至教师,使之对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有一个更清晰、更全面的认知,了解自身优势与不足,并针对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予以精准改进,以此渐进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与信息化教学效果[7]。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高等教育的实施者与主力军,高校教师理应具备适应数字时代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与素质,引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然而,理性审视实践现实不难发现,很多高校教师能力内在发展水平不甚均衡、信息化教学应用意识强但技术水平一般,急需面向数字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制定标准框架,将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作为突破口,通过系统的能力培训,增强高校教师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整合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计划执行能力、评价促进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职业实践能力等。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国内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尚处在上升阶段,学者大多偏好理论研究而缺乏实践性研究,关于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提升与培训缺乏权威理论标准指导,因此,关于数字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标准框架与发展策略等相关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主要参考文献

[1]金晶.“大智移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优化路径:基于TPACK框架的理论分析[J].高教学刊,2023,9(5):153-156,160.

[2]张攀红.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0(1):126-129.

[3]王瑜.数字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价值与提升路径[J].情报科学,2022,40(12):22-27,35.

[4]颉梦宁.“互联网+”时代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11):92-94.

[5]葛文双,韩锡斌.数字时代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测量问卷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6):123-128.

[6]钱静珠,丁国勇.“互联网+”时代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0):78-81.

[7]葛文双,韩锡斌.数字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框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1):59-67.

[收稿日期]2023-07-04

[基金项目]202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青年项目“‘双减背景下数字教育资源驱动的智慧课堂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HB22JY051)。

[作者简介]刘丽(1990— ),女,山东临沂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智慧教育、教师教育信息化(通信作者)。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学能力数字时代发展策略
“互联网+”环境下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小学语文运用微课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探讨
我国报纸在数字时代的出版转型
中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比较研究
数字时代室内设计中绘画作品的运用
数字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观念的创新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校级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