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彝族民歌发展现状及传播情况研究

2024-04-12 08:42冯廷珊杨彩艳吴润丹吴秀月
名家名作 2024年2期
关键词:淤泥彝族民歌

冯廷珊 杨彩艳 吴润丹 吴秀月

[摘要]自古以来,盘州市淤泥彝族乡一直是彝族人民的聚居地,这里保存着彝族民歌完整的文化历史。彝族民歌作为一种口口相传的文化财富,记录了彝族人民对生活和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新媒体的兴起推动彝族民歌广泛传播,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推进彝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对于民族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深远意义。

[关  键  词] 新媒体;淤泥彝族乡;彝族民歌;发展现状;传播情况

在淤泥彝族乡(以下简称淤泥乡),彝族民歌一直都是口耳相传的,这种民间歌唱表演形式以表达情感和娱乐为主,被彝族人视为一种珍贵的文化资源和无限的精神动力,用以记录历史、传承文化。它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世代流传、不断演变,形成独特的音乐特征和演唱方式,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今新媒体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淤泥乡彝族民歌如何在传播中找到平衡点,以改变传统的民族音乐传播方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淤泥彝族乡彝族民歌概述

(一)淤泥乡彝族民歌的历史沿革

自古以来,淤泥彝族乡彝族的历史与民歌发展历程就密不可分。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彝族祖先的后裔就踏上了贵州的土地并最终抵达了淤泥河。随着时间的推移,淤泥河彝族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家族,这个家族在世世代代的繁衍中不断发展壮大。

只要走进淤泥彝族乡彝族村寨,歌声便不绝于耳。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时代,许多彝家人无法获得创作富有韵律的诗词歌赋的机会,也无法通过写情节跌宕的小说和散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于是,无需舞台、服装和道具,不受环境条件限制,随口即可演唱的民歌成为他们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最佳媒介。他们在生产劳动、红白喜事、谈情说爱时会唱彝族民歌,甚至在小孩嬉戏的时候也不例外。

(二)淤泥乡彝族民歌的分类

在淤泥乡彝族民歌中,根据演唱场合、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有关创世造物的叙事歌;以“四大腔”为代表的套曲歌;展现生产劳动场面和社会现实问题的山歌;抒情优美、富于哲理的话语短歌。

此外,在淤泥乡彝族民歌的众多分类中,又以情歌为主,情歌表达了男女青年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情感共鸣,以及他们对于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的反抗,情歌不仅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还最具感染力。因为彝族男女对情感的表达相对含蓄,所以他们常在夜幕降临时,前往山上对唱情歌,以此寻找自己心仪的对象。情歌中最重要的就是爱情,情歌是表达男女之间真挚感情的一种方式[1]。

(三)淤泥乡彝族民歌的演唱形式

淤泥乡彝族民歌以其生动的语言和简练活泼的曲调为特色,其演唱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单人独唱;两人对唱;由一个人轮流与众人对唱等。淤泥乡彝族民歌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时在同一首民歌中也会出现多种不同的演唱形式。

在淤泥乡彝族民歌的演唱过程中,还会利用方言一字多音的特点,巧妙地运用谐音演唱出彝族人民的风情。例如歌曲《山歌出在淤泥河》的歌词“山歌出在淤泥河,人去背来马去驮,前头去了三匹马,后头还有九囤萝,啊嘞嘞,啊嘞嘞”。在演唱时,“去”字发音为“克”,“了”字发音为“咯”,都是运用了方言语音,“啊嘞嘞”意思是“奇怪了”,“嘞”与“了”谐音的运用,彰显出彝族人民演唱时的豪迈。

二、新媒体环境下淤泥乡彝族民歌的发展现状

(一)淤泥乡彝族民歌表现形式的变化

據淤泥乡彝族民歌新一代传承人王富怀所述,新传承人对彝族民歌各方面都做出了新的突破。在创作彝族民歌时,一方面延续了原始流传的唱调,另一方面运用了现代流行音乐的方式创作曲词。此外,在演唱彝族民歌方面,他们多使用汉语进行交流演唱,而较少使用彝族语言,同时更倾向于通过对唱来表达内心情感。

相较于这些突破,更为显著的是彝族民歌的表演形式,不但由原来的独唱或对唱逐渐转变为以乐器伴奏为主,而且在进行演唱之前,歌手需先以简明易懂的措辞介绍歌曲的历史背景、歌曲名称的含义等相关信息。过去,彝族人的演唱只需要掌握唱词和旋律的基本规则即可。而今天,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会先以彝语为基础,再以汉语为媒介逐句分析歌词意思。这种方法可以使听众更容易理解并掌握唱词含义和情感表达,既可满足听众的需求,又可保持原汁原味的风格不受破坏。同时,歌曲本身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使其具有更大的艺术魅力。

(二)淤泥乡彝族民歌传播渠道的演变

随着通信和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淤泥乡彝族民歌的传播渠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早的时候,淤泥乡彝族民歌主要是通过口传的方式传播。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淤泥乡彝族民歌开始被录制成唱片并在全国范围内发布。这一阶段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淤泥乡的彝族民歌。

在当今社会,智能手机更是带来了全新的传播方式。随着音乐App的发展,音乐人的作品得以在移动端随时随地与听众互动,带来多样化的互动体验。如QQ音乐、新浪微博等平台为网民提供了分享音乐音源、音乐乐评文章等的机会。这使淤泥乡当地人都能参与互动,并能在短时间内将一首音乐作品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中。例如《山歌出在淤泥河》《山茶花开朵朵红》等彝族歌曲在QQ音乐平台上收到了超过一千条的评论,听众们在评论区分享了对这些彝族歌手作品的喜爱和感受,这种新兴的传播途径促进了良好的音乐互动[2]。

(三)新老传承人对新媒体平台的使用存在差异

目前,淤泥乡彝族民歌在新媒体平台上得到广泛传播,其中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是主要渠道。根据淤泥乡彝族民歌120代传承人柳应福和张稳芝的说法,微信和抖音现已成为当地人沟通和互动的重要社交软件,约200多位老年人加入微信群。他们通过群聊互动,以一人一句的对唱方式互相赞美和嬉笑,同时分享了他们的民歌作品。随着老一辈逐渐退休,年轻人纷纷加入社交群学习演唱。

据当地文化站站长柳胜所述,彝族民歌新一辈传承人与老一辈有着很多不同之处。例如,许多新传承人一方面在微信上创建个人微信公众号,推广彝族音乐历史;另一方面还通过微博、抖音等平台分享歌曲,让广大观众欣赏到这些优秀的作品。自2019年起,淤泥乡当地新一代传承人王富怀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专为年轻群体打造的微信公众号,旨在为他们提供学习、交流和互动的平台。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方面,王富怀更是以其超过4亿的视频播放量和上千的直播人数,成为当地最大的彝族民歌演唱主播之一。相较于前辈,王富怀更倾向于以自己的声音为媒介,通过直播的方式将彝族文化和传统民俗广泛传播。

三、新媒体环境下淤泥乡彝族民歌在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彝族民歌传播形式商业化

电子媒体的兴起使得人们能够更方便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这为彝族民歌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会[3]。但与此同时,彝族民歌的传播形式也逐渐趋向于商业化,一些传统的表达形式和风格被改变或搁置,以迎合市场需求。如淤泥乡彝族民歌作品《月光美》《悲恋的哀思》等,在传播时为了迎合大众喜爱,删减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部分,取而代之的是符合大众口味的流行乐曲旋律。

这种商业化的传播形式带来了一些问题。首先,它使得彝族民歌的传播形式单一化,缺乏多样性。大部分彝族民歌都以流行音乐或舞曲的形式呈现,这使得彝族民歌的独特魅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其次,商业化的影响使一些原本具有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歌曲被忽视或改编,导致彝族民歌传统的丧失和变形。最后,西方流行音乐的创作观念和理论使得彝族民歌的创作和发展也受到不小的冲击,强行给受众传达歌曲内涵,受众相较于以往的自行感悟变得更加被动。彝族民歌传播形式商业化问题十分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彝族民歌的健康发展。

(二)彝族民歌传播内容碎片化

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这种传播形式能够迅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也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但是碎片化的传播内容容易导致彝族民歌意义的丧失和误解。传统彝族民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含义深奥,然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带来了碎片化的内容呈现,使得只有歌曲部分片段被传播,缺失了整个歌曲的背景和内涵。

当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当地人民会在社交平台上分享部分事件内容,但是所分享的片段往往过于主观,使得旁人难以产生共鸣。比如,在结婚典礼上,当地人会演唱以悲衬喜的唱词来表达他们的喜悦,但当用户将这一片段记录下来并分享在短视频平台上时,可能会让大众误以为是发生了悲伤的事。在短视频平台上,用户只能上传短短数十秒的片段,而无法展现整首彝族民歌的韵律和情感,普通人所能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些零散且难以理解的片段,而无法了解歌曲的真正含义和传达的意图。这种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不仅限制了彝族民歌的表达力,还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三)彝族民歌新老传承人传播理念不同

相较于前辈,新传承人缺乏周遭环境的熏陶和引导,加上对新媒体平台使用的不同,新老传承人之间在传播上存在很大差异。根据淤泥乡彝族民歌传承人柳应福介绍,现在能演唱简单的彝族民歌的人多数年满30岁,然而能演唱较长篇幅、叙述历史来源的彝族民歌的传承人大多年过60岁。

老传承人始终坚守传统原始朴素的唱调,难以接受任何修改;而新传承人则秉持先传播出去再对唱调进行原始恢复的理念,更注重将彝族民歌与流行音乐进行融合。由于观念的差异,导致新老传承人在传播民歌时的方法和理念存在分歧,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

四、有关新媒体环境下淤泥彝族乡彝族民歌传播的几点建议

(一)以创新方式探索适应现代社会的彝族民歌传播形式

彝族民歌想要广泛优质地传播,不仅要以文化内容为中心,还要对原有文化内容进行创新。首先,以彝族民歌文化为主线,深入发掘民歌文化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与故事,并将其拍摄成带有地方特点的故事短片,给广大人民群众留下深刻的观赏印象,有效提升彝族民歌的传播力。其次,主动吸纳现代文化并把它们创新为新型民间颂歌,以此唤起广大人民群众对民歌的热爱。最后,可以增加彝族民歌文化传播经费和政策辅助,吸引更多民众参与文化传播,让他们能够自发地进行彝族民歌文化的宣传。

(二)以新媒体技术完善彝族民歌文化传播体系

在淤泥乡,当地文化和旅游部门不遗余力地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开展了多次彝族民歌普查工作,以加强对彝族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研究和宣传,从而提高彝族民歌的传播力度,促进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4]。淤泥乡当地政府对民歌的保护和传承更多地体现在线下的收集整理上,而在新媒体背景下,政府还应有进一步的举措。首先,可以打造专业的网络传播队伍,让彝族民歌通过短视频、直播等传播出去,拓展彝族民歌文化传播面,提高传播效果。其次,运用新媒体技术,将文献资料中涉及的剧本、曲谱、歌本等进行数字化加工。最后,引导传播队伍对彝族民歌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创作出精品彝族民歌传播视频,有效提高文化传播效率。

(三)以新型媒介手段促进彝族民歌传承人的合作交流

彝族民歌传承人是保护和传承民歌的中坚力量,通过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可提高彝族民歌的保护和传承能力,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至关重要。首先,可以通过新型媒介手段来促进传承人之间的交流合作。例如定期在新媒体平台上举办全民歌唱等一系列活动,举办者邀请民歌传承人加入这些活动,以展示其卓越的演唱技巧,从而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其次,可以充分利用新型媒介手段建立一个可以提供视频教学、音频播放和文字展示等的在线平台。彝族民歌传承人可以发布自己的作品、分享经验和技巧,方便人们互相学习和交流。最后,可以通过举办线上研讨会和文化节等活动,鼓励彝族民歌传承人积极参与,共同探讨民歌传承的方式和问题,促进彝族民歌传承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淤泥乡彝族民歌“走出去”的问题上,需要利用当今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技术,以符合当代受众的形式进行传播,并且要扎根于文化历史,实现行之有效的新型传播,体现民歌的内涵与精神,从而吸引更多人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民歌文化。淤泥乡彝族民歌作为民间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动力支撑。淤泥乡彝族民歌的魅力在于深厚的淤泥乡文化历史,民歌的传播意味着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延续。

参考文献:

[1]吴玉霞. 民族小學课程中学生多元智能开发的困境与出路[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杜晨晨,崔楠.在当代传播环境下凉山彝族民歌的开发与创新:谈彝族民歌元素流行歌曲的传播与创作[J].大众文艺,2019(24):160-161.

[3]高焕静.微信公众号传播彝族文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部学刊,2019(2):96-99.

[4]陈练.马边彝族民歌现状调查及保护传承之思考[J].民族音乐,2017(1):12-15.

作者简介:

冯廷珊,女,汉族,贵州人,本科,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

作者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淤泥彝族民歌
莲为何出淤泥而不染
彝族海菜腔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深厚淤泥爆炸挤淤填石围堤沉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