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工业视域下甜宠剧的“流量密码”

2024-04-12 05:39周乐儿
名家名作 2024年2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爱情文化

[摘要] 甜宠剧以爆发之势在近几年的影视剧市场中夺得一席之地,随之展现出其作为文化工业的“套路化”“商业化”的特性。甜宠剧的弊病日益凸显,寻求突破的“甜宠+”模式也存在缺陷。但甜宠剧凭借其轻松愉悦的风格特点,热度居高不下,在现代人的高压生活中发挥“疗愈作用”的商品性也日益突出。

[关  键  词] 文化工业;甜宠剧;现实补偿

一、甜宠剧的界定与兴起

近年来,以“甜宠”为标签的电视剧、网剧层出不穷,在信息时代斩获巨大流量。作为言情剧的一个分支,得益于近年来的市场营销手段,甜宠剧从一众剧作中脱颖而出,并成为当下不可忽视的“流量密码”。

(一)甜宠剧的界定

“甜宠剧”的划分既区别于以剧情划分的言情剧、悬疑剧,也不同于以故事背景划分的职场剧、校园剧、宫廷剧等[1],属于言情剧与偶像剧的交叉细分枝干,即根据人物关系来命名。甜宠剧的剧情特点大致可概括为:以爱情为主线,人物关系简单,冲突弱化且服务于男女主角的恋爱进程,大多以故事圆满为结局。

甜宠剧以女性观众作为主要消费对象,通过“高糖无虐”的情节精准抓住女性观众情感化、休闲化的文化消费需求。《艺恩咨询:2020女性文娱生活洞察》报告数据显示,在大部分甜宠剧的观众构成中,女性观众占比高达88%。比起其他类型的影片强调故事情节波折起伏、冲突明显,甜宠剧更重视满足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对美好爱情模式、美好生活方式的幻想,是对现实生活的虚构弥补。

(二)甜宠剧的兴起

甜宠剧作为言情剧的分支,在其概念出现之前,很多电视剧就已经出现了“甜宠”的元素,例如2016年播出的《微微一笑很倾城》《最好的我们》等。2017年,余洲影视公司推出新剧《双世宠妃》把“甜宠”这个元素放大当成甜宠剧来宣传,“甜宠剧”标签从此流行开来,直至今日甜宠剧的热度持续高涨[2],像《奈何boss要娶我》《致我们甜甜的小美满》等从片名到剧情无不透露出明显的“甜蜜”“宠溺”气息的影视剧层出不穷,且往往以低成本制作拿下超高播放量和高额利润。

此外,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等各大网络视频网站紧紧抓住市场焦点,在不同程度上加码甜宠剧的上架,例如爱奇艺专门开辟的“恋恋剧场”就是甜宠剧汇聚专栏。甜宠剧在各大网络平台、电视卫视节目均取得较高的收视率。在中国电视创新影响力网络剧入围终评名单中,甜宠剧占比达到36%,足以看出甜宠剧近年来发展势头之猛。

二、文化工业理论下的“甜宠套路”

“文化工业”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中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经典表述。大众文化在现当代已成为普通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法兰克福学派敏锐地抓住隐藏其后的文化工业化隐忧加以批驳。即便文化工业理论在今天看来有失偏颇,但甜宠剧成为“流量密码”的背后的确体现出文化工业化的许多弊病。

(一)文化工业理论与甜宠剧

文化工业理论最早出现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由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提出并取代了“大众文化”的概念。文化工业理论认为,文化产业通过各种媒介和技术形式在社会中大范围复刻和传播作品,最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工业体系[3]。

从经济维度来看,文化工业过于注重商业与经济利益,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商品化是大众文化的首要特征[4],过分商品化导致文化成为牟利工具而丧失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从甜宠剧数量井喷的现状不难看出,低成本、高收益的特点使甜宠剧成为人人可触的“香饽饽”。从意识形态维度来看,文化工业是控制大众的“社会水泥”,文化工业善于用娱乐麻痹消费者,使其沉浸于人工营造出来的“虚幻快感”之中[5],丧失对社会本真和自我的感知。从《微微一笑很倾城》到大量的“致我们”系列,男女主角的爱情无不趋向完美无瑕,没有争吵,没有冷淡,即使出现误会也会迅速解决并促进感情进一步升温。这样十全十美的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塑造恋爱观。从文化学维度来看,文化工业所产出的成果具有标准化、程序化、伪个性化的风格特征[6]。纵观近年来的甜宠剧行业,看似剧情不同、角色性格背景不同,但抛去表层附加语,几乎所有甜宠剧都有相似的底层逻辑和剧情发展方向。

(二)“甜宠套路”的文化工业特性

1.“甜宠套路”的复制性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当下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商业利益及行业潜规则的侵蚀下,影视文化产品的生产呈现出程式化、规模化和规范化的风格,影视作品被广泛传播、复制[7]。在文化工业理论视域下,甜宠剧作品在叙事方式、人设特征、视听元素等多方面具有相似的套路,可以类比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即按照一套既定的程序安排角色身份、情节冲突、感情变化。甜宠剧的套路可归纳为以下三点,分别为角色扁平化、剧情服务爱情和注重氛围感营造。

甜宠剧的角色设定大多较为扁平,着重突出角色的某个特质,因此能够被归纳出一套“搭配标签”。例如校园剧常规的搭配为高冷男学霸和活泼女学渣、霸气男校霸和文静乖乖女。为营造双方“命中注定”“灵魂伴侣”的必然性,角色設置上常常呈现为一强一弱的互补态势,且多为男强女弱。例如,在《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中就是高冷男学霸和活泼少女的搭配。另外,基于女性受众居多的特质,为满足观众“嗑CP”或幻想爱情的需求,甜宠剧的男主角大多具有“强大且深情”的特质,强大体现在财力或脑力方面,深情体现在一切以女主角为先,女主角则大多天真、浪漫、善良。在《奈何boss要娶我》一剧中,男主角的财力体现在能够迅速买断礼服销售链,以此给予女主角安全感,彰显“宠妻”本色。

甜宠剧以爱情为主要叙述对象,以展现男女主角甚至是男女配角的爱情为主要任务。为完成这一任务,甜宠剧的背景设定往往是吃穿不愁的古代玄幻背景、都市背景或校园生活背景,最大限度地削弱生活阻力给爱情带来的影响。相对于传统言情剧以设置多道难关检验男女主角情比金坚的模式,甜宠剧弱化矛盾冲突,最大限度地去除角色之间明争暗斗和生活苦难的情节,人、事、物的设置均为推动角色的爱情进程服务。例如《你微笑时很美》中,作为电竞选手的男女主角陷入爱情后,比赛失利、网络暴力等情节所起的作用更多的是让男主角发现女主角的不离不弃或让女主角发现男主角的耐心,从而进一步感情升温;在《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中,男女主角分离的三年以极短的篇幅略过,着重刻画二人重逢后的甜蜜。

甜宠剧突出“甜”,因此重视氛围感的营造,主要体现在演员遴选和画面设置上。甜宠剧严格遵守“好看的人谈恋爱,恋爱才好看”的准则,在演员的选择上重视颜值以及男女演员之间是否有“CP感”。演员的演技不一定高超,但必须符合“帅”或“美”的硬性条件。在画面的设置上,甜宠剧偏好慢镜头营造浪漫的、引人遐想的氛围感,例如男女主角拥抱的镜头、滑倒对视的镜头,配置浪漫的背景音乐,往往还会配合一部分空镜。总体而言,甜宠剧需要突出画面的美感,给观众营造美好的爱情氛围。

甜宠剧的复制性易带来审美疲劳,观众面对的爱情永远发生在怦然一见、偶遇永远发生在街边拐角;女主角的鞋后跟总会损坏、走路容易平地摔;男主角永远智商超群、无所不能,随时随地能够掏出黑卡买下整座超市。随着观众的话语权得到加强,这些千篇一律套路化的情节逐渐引发争议,甜宠剧随即陷入转型危机。

2.“甜宠套路”的商业性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通俗的大众文化已经完全失去作为文化的真正特质,即丧失了作为艺术品的创造性,具有了消费社会中商业化的特征。[8]随着各大网络播放平台上线VIP用户專享、付费超前点播等规则,影视剧的商业性空前强化。一部剧的热播能为演员、制片方、投资方等多方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例如剧内出现的产品引发热销、拉动演员代言等。暴利驱动投资方和制片方将收视率和话题度作为首要关注,寻找热点和爆点。

甜宠剧出现之初便以“小成本,高回报”引起多方注意。这类影片对环境和服化道要求不高,集数较少、篇幅较短。《双世宠妃》《微微一笑很倾城》等都以小本制作收获巨大流量和收视率。此外,甜宠剧角色往往选择面容姣好的新生代演员,既节省了片酬成本,也满足了“看脸时代”下对观众的视觉吸引的条件。在甜宠剧的巨大商业优势被发现之后,大量资本涌入这一领域,甜宠剧数量激增。

当资本追逐利润而大量涌进甜宠剧领域中,甜宠剧数量井喷,带来的后果便是甜宠剧的复制性特征更加突出,更加凸显其文化工业的特性,大量同质化的作品像流水线生产的商品一样泛滥,甚至出现粗制滥造、严重脱离现实的影视剧,进而引起观众审美标准的巨大滑坡。此外,当剧中情节难以吸引观众注意时,买热搜、买通稿、炒男女主角的绯闻等营销方式屡见不鲜。总体看来,甜宠剧充斥大量资本操纵的气息,是名副其实的“工业糖精”。

三、“工业糖精”的突破与存在需求

随着近年来大量剧情粗糙的甜宠剧出现,这些“强行浪漫”的情节被网友戏称为“工业糖精”。当甜宠剧专注于爱情线的塑造,将复杂的现实生活简单化,势必会弱化爱情线以外的支线,诸如事业线的建构。缺乏深层次追求、剧情浅显单一、演技浮夸表面是甜宠剧的沉疴。不少人制片方注意到这一点并积极采取改良措施,效果各异。但无论甜宠剧套路化特征如何突出,每年仍旧有部分甜宠剧突出重围,以小成本制作成为当季黑马,引起观众的追捧,热度空前,背后缘由发人深省。

(一)“甜宠+”模式的突破

“甜宠+”模式是近几年甜宠剧改良中使用最多、最突出的方式,具体表现为叙述主线保持感情线外壳,叙事题材或叙事内容偏重某一话题。例如热播的《你微笑时很美》《卿卿日常》,前者是甜宠与电竞题材的融合,后者是甜宠与女性话题结合的影片。

“甜宠+”是甜宠剧寻求突破的全新尝试,但甜宠剧以爱情为主线的叙事方式是难以逾越的障碍。以《卿卿日常》为例,这部剧以架空古代背景下男女主角温馨的日常和情感进程贯穿全片,讲述了女主角在男主角的帮助下与好友一起创业成功的故事。剧方大量渲染女性独立自强的女性主义话题,强调女性要拥有自己的事业和独立的生活态度,但甜宠剧本身却着重表现了男主对女主的宠爱和无条件支持。在剧中,女主宣扬独立和成长的目标是成为合格的“川夫人”,女主秉持的独立创业是基于丈夫的支持和帮助,女主遇到无法解决的事情还是丈夫出面摆平。而剧中设置的与女主角成对照组的女配角无法拥有平等自主权利的原因是丈夫的暴虐和不支持。剧方宣扬的女性独立完全基于男性的态度,“女性独立”大多存在台词中,即角色的口头说教。甜宠剧的话语逻辑与女性独立的刻画形成悖论,使该剧显得不伦不类。

(二)现实补偿需求

在部分热播甜宠剧的微博评论中可以发现大量诸如“现实中上哪去找这么完美的男生”“太美好了,也太不现实了”之类的言辞。由此可知,大部分观众并非没有意识到甜宠剧构建的“温柔乡”与现实的差距。

加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内卷化严重的工作和高昂的生活成本过分消磨了人们享受生活、投入爱情的热情,很多人早已“不相信爱情”。在女性受众居多的情况下,甜宠剧更注重给予疲于生活、无暇投入爱情的观众以“工业味道的安慰”。在下班或休息时间,甚至是在通勤的地铁上,利用闲暇观看一部轻松愉悦的甜宠剧,是心灵短暂休憩的解压时刻,是放任自己暂时逃避现实、信任幻想的时刻,也是高压社会提供给焦虑的人群“玫瑰色的慰藉”[9]。

同时,甜宠剧中的女主角大多是具有闪光点的普通人,即便学习成绩不好、脑子不够聪明或经济实力较弱,但总能找到喜欢自己的人,并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幸运克服困难,收获圆满的爱情和生活。这种“努力就能收获全部,不努力起码能收获爱情”的戏码深受观众青睐。现实中的缺憾比比皆是,但种种不满和遗憾的瞬间都能够在甜宠剧中得到弥补,无一例外的完美结局让观众的臆想得以实现,这无疑让观众在平凡的甚至萎靡不振的生活中得到精神抚慰和虚假满足。这样的满足容易让人沉浸,也易消磨观众在现实生活中向上奋斗的积极性。

众多甜宠剧针对观众的现实补偿需求,极力渲染完美爱情或顺遂生活,配合视频平台的付费机制,吸引观众为此消费。由此可见,甜宠剧作为现实高压生活的补偿,是观众用以进行心灵疗愈或短暂逃避现实的商品。

四、小结

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套路化的甜宠剧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仍旧会保持高活跃度。我们既要看到甜宠剧对于快节奏生活的疗愈作用,也应当看到过量粗制滥造的甜宠剧泛滥于影视剧市场带来的弊端。甜宠剧中的爱情模式不足以反映现实生活,爱情是人生的馈赠,却不是拯救人生的捷径。个体化时代爱情的最终目的是自我成长,这也应该是未来甜宠剧应当追求的“流量密码”。

参考文献:

[1]刘月悦,李宇涵.从“异托邦”到“双主控”:论甜宠剧的情节套路与转型[J].中国电视,2023(9):77-82.

[2]韩卫娟.甜宠剧媒介景观的成因分析及反思[J].中国电视,2021(8):98-101.

[3][4][5][6]魏燕芳.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多维度批判[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49,49,66,50.

[7]王青.“大众文化”对文化的结构: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新解读[J].齐鲁学刊,2013(2):77.

[8]李余华,彭志飞.中国宫廷剧乱象透析:基于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视角[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16-18.

[9] 张浩.玫瑰色的慰藉:新媒体时代的甜宠剧[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66-74.

作者简介:

周乐儿(2002—),女,汉族,广东汕头人,2021级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爱情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谁远谁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爱情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