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自然资源经济学学科体系

2024-04-13 19:46张新安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4年1期
关键词:经济学资源发展

■ 张新安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

(一)

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首先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研究和解决自然资源经济学问题的基础。

毛泽东同志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是认识的方法,是论理的方法,然而它就是世界观。世界本来是发展的物质世界,这是世界观;拿了这样的世界观转过来去看世界,去研究世界上的问题,去指导革命,去做工作,去从事生产,去指挥作战,去议论人家长短,这就是方法论,此外并没有别的什么单独的方法论。所以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世界观同方法论是一个东西,辩证法、认识论、论理学,也是一个东西。”[2]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内涵和实践意义,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这是我们研究中国特色自然资源经济学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者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法律确定了自然资源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和自然资源单项法明确了自然资源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其中《宪法》专门指出“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国家所有权的本质是全民所有制在法律上的体现。《民法典》之所以使用“国家所有”而没有使用“全民所有”的表达,原因在于《民法典》的规范是从民事主体角度展开,是以“国家所有”来对应“集体所有”和“私人所有”,更能体现其不同民事主体的特点。这是我们研究所有自然资源经济问题的出发点。

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落实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要坚持人民立场;自然资源资产评估和价值核算,自然资源资产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厘定,也要坚持人民立场,决不能采取所谓“价值中立”的立场。笔者在2021年6月举行的自然资源部直属单位和派出机构党史学习教育视频交流会上指出,“自然资源经济研究必须切实树立人民立场。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谋划‘十四五’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需求。资源开发为民所谋,资源利用为民造福,资源收益为民所用,要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自然资源治理体系,站在人民立场上透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我们开展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研究,开展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研究,开展产权制度委托代理,编制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平衡表,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出发点、立足点都是人民立场”[3]。笔者在《面向生态文明的新型资源观》一书中强调,“在服务大局中全面践行新型资源观。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目标,树立以国家安全战略保障为核心的新型资源安全观,不断提升资源保障能力;以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为目标,树立以节约优先战略为任务的新型资源利用观,不断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以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为目标,树立以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为核心的新型空间治理观,科学统筹规划管控资源开发利用;以维护人民利益为目标,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资源价值观,不断推进资源惠民利民富民;以服务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树立以生态文明为指引的新型资源生态观,努力建设生态国土”[4]。

观点,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核心是唯物论,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基本观点,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思想武器。比如,在哲学方面,提出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关于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等等。这些基本观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之中,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思想武器。其中,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研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各个领域的问题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3]。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此后,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每年都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为自然资源经济研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山水林田湖、山水林田湖草、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系统观念,是发展的、全面的、普遍联系的观点;自然资源“两统一”核心职责、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地球系统科学,是系统观念;能源结构、资源结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是系统观念。为了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系统观念的重要论述,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组织开展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相融相促的辩证统一关系研究,组织开展运用系统观念统筹矿产资源开发和保护关系研究,组织开展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关系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对人民作出的碳中和“30·60”目标承诺,也需要用发展的、全面的、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研究、来践行,考虑到现实性、有序性、平衡性和多元性,碳源和碳汇必须并重,提效和增汇必须并重,适应和应对必须并重,工程(解法)和自然(解法)必须并重。我们的初步研究表明,能源结构调整减排40%,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解决30%,海洋生态系统解决20%,地下封存地质碳汇解决10%,通过能源结构、资源结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的优化,是有可能弥补上当前排放百亿吨级、碳汇十几亿吨级之间的差距的[5]。

方法,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手段与行为方式。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是指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相统一的方法论。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6]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必须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的思维逻辑。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用这种思想方法来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会切实提高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的认识。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从中国传统文化智慧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找出问题根源,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要加强协同联动,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推动上中下游地区的互动协作,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要注重整体推进,在重点突破的同时,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性和整体性,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7]这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

(二)

自然资源经济研究,必须牢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自然资源管理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锚定新时期自然资源经济研究新的战略定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自然资源经济研究必须将自身摆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之中。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认真落实自然资源部党组要求,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就中国式现代化开展专题学习,明确课程表,组织大练兵,力求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力求在自然资源管理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锚定新时期自然资源经济研究新的战略定位。例如,我们部署了5个调研课题,组织专班,深化研究,分别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城镇化路径与自然资源供求规律和经济关系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自然资源开发保护关系和统筹发展与安全研究;跨越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过程中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创新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自然资源管理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对自然资源管理创新的要求研究。目前各项研究工作正在顺利进行。我们认识到,自然资源经济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解决自然资源经济管理难题,开创自然资源经济研究新局面。

我们认识到,自然资源经济研究必须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有两大理论武器和思想支撑,一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修复,归根到底是实现人民至上对资本至上的超越。中国的自然资源经济研究必须根植于中国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要有序有度有节有界有时有限利用资源、和谐和合和美利用空间、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重要自然法则,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谋而合。“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8]要深刻认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在五千年文明史中的战略地位,探寻自然资源系统在经济社会系统中的循环规律,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在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总体国家安全之间探求最大公约数,为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经济问题把脉问诊开方。

我们认识到,自然资源经济研究必须是基于人类文明新形态视角下的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社会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有形的与无形的、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的总括和结晶,包括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涵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各个方面。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矛盾运动,共同推动人类社会整体文明的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9]。人类活动已经成为改造自然的最大营力,人类对人与自然边界、人类世、地球浅表作用及决定稳定性的多样性,认识日益深化,从学理上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对现代化之问的科学回答,基于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演进中的作用,以及同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熵焓关系的现代化发展范式和文明形态,将重塑自然资源开发保护关系和地球景观。

我们认识到,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必须以“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归根到底要靠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现代化更多的物质财富。自然资源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空间载体和能量来源,是发展之基、稳定之本、生态之源、财富之要。自然资源经济研究要以提高自然资源对经济社会系统综合保障能力为重点,探索如何在全球变化挑战下缓解新时代自然资源安全压力,如何提升战略资源保障能力。为寻求破解开发与保护两难选择的新路径,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组织开展了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相融相促的辩证统一关系研究,组织开展运用系统观念统筹矿产资源开发和保护关系、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关系研究。我们按照“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的新定位,深化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研究,强化对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的研究,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资源开发利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促进物的全面丰富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在理论与实践上实现“人民至上对资本至上的超越,共同富裕对两极分化的超越,统筹发展对物质优先的超越,和平发展对掠夺扩张的超越”,力求使我们的饭碗端得更稳,家底更厚,建设好永续资源,和美国土,还自然以宁静。

因此,中国特色自然资源经济学是以中国自然资源经济活动为对象,研究自然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过程中各种经济规律和各种经济关系及由此而来的各种经济政策的总和。中国特色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新背景下,中国自然资源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就是尊重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在不危及自然资源自身可持续性的前提下,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经济发展目标提供自然资源要素保障。

(三)

研究中国自然资源经济学,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准绳。自然资源具有国家属性、政治属性、人民属性、经济属性、生态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时代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自然资源经济学不能回答中国自然资源经济运行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而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却指导着中国自然资源经济学取得了若干重大理论创新。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必须继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源源不断汲取理论源泉。

近一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自然资源经济学得到长足发展。相对而言,单门类资源的经济学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且在指导现实的资源管理实践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当然,由于不同门类资源管理的实践不同,在管理实践中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及自然科学和经济学结合的方式不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差异化的资源管理情景决定了各门类资源经济学的发展也不平衡。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可持续发展和自然资源综合管理理念的落地生根,使得资源经济学研究从单门类向多门类自然资源综合的经济学研究方向转变。自然资源科学的发展和传统经济学研究的进展,使得对多门类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任何自然资源经济学家都不能摆脱自身对可持续发展的责任。西方自然资源经济学者,无论是从传统经济学视角、环境经济学视角还是从生态经济学视角开展的研究,这里面没有“孰是孰非”的问题,然而大多数研究终究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从根子上,从产权制度上,从价值导向上,就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偏差,比如,过分强调交换价值而忽视使用价值,从而很难实现可持续性。西方具有资本主义制度属性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无论如何设计,都不可能太完善,矛盾会长期存在,只是表现形式、存在特点因不同国家、不同时期而异。私人所有权制度下,难以实现公共利益,难以实现效率,难以实现公平,难以实现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由此,引发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发大量的社会矛盾,导致发展中国家资源民族主义的兴起;国际收入分配极为不合理,发展中国家利益受损;自然资源经济受操纵,巨头垄断,石油价格政治化,市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寡头不合理占有自然资源,导致收入分配极为不平衡,资本在一次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全球自然资源市场的不公平,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而且将继续恶化下去。发展中国家不断陷入资源收入陷阱,陷入“荷兰病”的深渊。当前世界自然资源经济秩序的设计,包括其合同制,在一定程度上损失了资源国的利益。

日渐成熟的中国特色自然资源经济学否定了西方经济学中对于自然资源仅作为生产要素的理论判断,对自然资源的多元属性及多样价值作出了客观全面的认识。当前西方资源经济学认为自然资源总经济价值应该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遗传或存在价值四个部分,狭义化“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量大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内涵判断,以效用理论评估自然资源价值。事实上,自然资源多元性决定了自然资源“一体多样”的价值结构。自然资源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进入社会经济体系,从自然资源要素供给、生态系统服务产品高质量供给,到多元主体的市场化或非市场化消费,再到相应产品或作为商品在满足人民群众生存、生产、生活所需中获得的价值增值,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自然资源价值的理论判断。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指出,“每一种商品(因而也包括构成资本的那些商品)的价值,都不是由这种商品本身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它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种再生产可以在和原有生产条件不同的、更困难或更有利的条件下进行。如果在改变了的条件下再生产同一物质,资本一般需要加倍的时间,或者相反,只需要一半时间,那么在货币价值不变时,以前值100镑的资本,现在则值200镑或50镑”。同时,马克思认为,如果社会生产违背自然规律,则会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仅仅补偿或甚至补偿不了自然力的减少”[10]。

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西方经济学……有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一面,要注意借鉴。同时,对国外特别是西方经济学,我们要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对其中反映资本主义制度属性、价值观念的内容,对其中具有西方意识形态色彩的内容,不能照抄照搬”[11]。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论断是武断的,也是错误的。”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研究中国自然资源经济学,分析全球自然资源经济关系,透视当前全球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格局,研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认识自然资源经济运动过程,探求自然资源规律,探索经济运行规律特别是自然资源系统在经济社会系统中的循环实践,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更好地回答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实践中我们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下的许多自然资源经济学重要理论成果,比如:自然资源产权理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委托代理机制,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关于农民承包的土地具有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属性的理论,农村三块地改革理论,耕地占补平衡理论(进一步发展成为生态占补平衡)及进出平衡理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地票林票,关于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理论,总量控制、供求双向调节理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主体功能区理论,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评估理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等等。尽管有些理论还不够成熟和完善,但这些植根于中国大地、讲中国故事、研究中国经济规律的自然资源经济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要把经济学引入自然资源调查评价、开发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全过程,加强自然资源开发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经济学分析。开展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经济制度分析,研判社会经济制度是否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经济效率和效益分析,特别是资源配置效率,以及要素资源的投入和产出效益;推进发展动力分析,重点是改革的动力、制度的动力、需求侧的动力和供给侧的动力;改进资源安全预警研判和分析。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中国特色自然资源经济学首先要解决好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经济学是有阶级性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12]。中国特色自然资源经济学明确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生产力、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其与西方自然资源经济学的最大不同在于服从于人民的福祉和共同富裕,不被某个利益集团绑架,必须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谋求包括各个利益群体在内的全体人民的福祉,在产权制度上有自己的特色,在价值观上截然不同于所谓的“普世价值”。其次是要明确研究对象。中国特色自然资源经济学不仅仅要研究生产关系,研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社会经济关系、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关系,所有权人与使用权人及他项权利人关系,也要把对生产力的研究放在重要位置。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方面讲全了。”[1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14]。中国特色自然资源经济学,就是要系统化研究解放、发展和保护自然资源领域生产力的经济学说。解放生产力属于生产关系层次的改革和完善,涉及基本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资源收益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等等。发展和保护生产力,涉及的是经济发展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增进物质财富,后者是增进生态财富。再次是要明确研究任务,尤其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就要把着力点转向针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的发展问题,尤其要针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特别是针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资源经济和我国资源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资源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自然资源智慧。中国自然资源经济学要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基本的经济学理论,这个经济学理论不但不能被西方经济学所替代,更要敢于面对现实,对改革发展中的各种经济现象包括资源经济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运行给出理论的解释,比如,某宗资源为什么开发,在什么条件下开发,相邻的另一宗资源为什么保护起来,采取什么方式保护,等等。

(四)

中国特色自然资源经济学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2]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在破解这道经济学世界性难题的实践中破解资源开发和保护这个两难选择。

自然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要素资源,要回归到经济的本原。不同门类自然资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改革进程不一。作为经济发展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之一,新时代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断深化,继20世纪80年代初的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本质上是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两权分离)、20世纪80年代末的城市“土地批租”(实质是我国城市国有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两权分离)之后,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出台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政策发布为标志,继续推动城市与农村土地全国市场化流动,打破井田制的土地要素配置局限(核心是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和探索增减挂钩指标、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等跨省域交易)。与此同时,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还牵动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资源等其他四大要素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多要素相互激荡、财富叠加的综合改革效应,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新时代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化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打破城乡二元壁垒;实施跨省指标交易,打破市场化交易地域界限;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用地整体效率和效益。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形成高效的产业用地供给制度,推动存量建设用地再开发,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在这些焦点、重点问题上消除体制机制积弊,可以极大激发市场活力。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也正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突出表现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方面。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基本前提。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产业用地制度改革,调整土地利用计划管理方式,推进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等,都必须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这就把以私权利为核心的土地产权制度与以公权利为核心的空间规划制度有机结合在一起,着力加强土地管控,确保土地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其他门类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进程不一,有些还面临着特殊的困难,特别是矿产资源。科斯(Ronald Coase)提出,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都能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他还认为,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或者说非效率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谈判而得到纠正,从而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凡是政府管理的、有总量管制的公共资源,都可以进行市场化交易,而市场化交易一定会使政府管理能够实现更好的资源优化配置,产生更好的效果。全球碳汇交易制度就是运用这一原理设计的。土地指标(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对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现行的招拍挂制度就存在着本质性的缺陷,即:矿产资源(非所有矿产资源,不包括砂石建材等)是隐藏在地下未知的,离开物化的劳动,是不是存在不可知,能不能利用不可知,能不能经济采出也不可知,很难达到“净”的程度(砂石建材矿产例外),总量在采出之前无法管制。矿产勘查开发过程中的经济关系一直没有理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这是我国资源环境领域一项重大的、基础性的机制创新,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环境要素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项重要制度改革,对于提升资源环境要素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对于形成生产要素从低质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的机制,提高要素质量和配置效率,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自然资源经济研究下一步的重点方向。

在自然资源要素配置中,要让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切实发挥作用。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最敏感、最有效的调节机制,价格的形成和波动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价格变动引起供求关系变化,而供求关系变化,又反过来引起价格变动。竞争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各利益主体的能动性。价格机制能解决社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这三大基本问题,能调节多次收入分配,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供求机制可以调节总量平衡,调节结构平衡,调节地区之间的平衡,调节时间上的平衡。竞争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使价值规律的要求和作用得以贯彻和实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生产与需求相适应。必须建立高标准现代市场体系。一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二要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优化营商环境。三要形成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后者,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探索,要加大探索力度。

(五)

自然资源经济研究,要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在自然资源经济研究实践中把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融会贯通。由此,要实现三个系统的均衡: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均衡,自然系统内部均衡,非生命自然系统与生态系统均衡。

新时代新征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种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要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战略目标,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行动上才能自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展现出巨大真理力量和独特思想魅力,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为新时代伟大变革所证明的科学理论。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开展理论学习,接受思想洗礼,是自然资源经济研究的第一门必修课。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前无古人的壮丽事业,必然要面临艰巨繁重的时代任务,必须始终坚持先进思想的引领、科学理论的指导、非凡事业的推动和伟大实践的检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握大势,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实践中创立形成习近平经济思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做好新时代自然资源经济研究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于指引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科学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发展阶段,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其中,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战略任务。与之相对应的要求是,统筹推进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领域“卡脖子”问题;通过补链、强链、延链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升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动力和活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发展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是自然资源经济工作的核心要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从理论逻辑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相结合的科学产物。从实践逻辑来看,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守牢人与自然边界,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是自然资源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在2023年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要求“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5]。因此,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四个重大转变”,即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增强美丽中国建设的信心和决心;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即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全面系统掌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新阐释新发展。

自然资源是国家安全的压舱石,统筹发展与安全,是自然资源工作必须把握的基本准则。自然资源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国家竞争优势和在国际舞台中的地位。美国全球安全专家迈克尔(Michael T.klare)在《资源战争:全球冲突的新场景》一书中指出,国家之间的冲突对立,实质上都归因于对稀缺战略资源的争夺。这也从更深层次折射出,稀缺资源领域的国际竞争,从更宽泛的角度说就是大国竞争的重要根源。发展经济必须保障资源安全,必须保证各种重要资源数量充足、价格稳定和可持续供应,在此基础上追求以合理价格获取资源,以集约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保证资源供给的协调可持续。在保障资源供应的过程中,必须转变资源利用方式,不能掠夺式开发,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为人民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健全保障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切实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维护国家生态系统稳定中开发资源。

自然资源是一个涵盖“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的复杂系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16];在2014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指出,“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应该统筹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等”[17]。没有系统论的思想,就不会有自然资源部。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彼此耦合,首先要为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提供保障,同时接受经济社会系统的正负反馈。这其中包括复杂的能量代谢及地球化学循环系统,直接联系着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要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耦合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其中的物质、能量、价值、信息的传递和交换等各种作用关系。

同时,自然-生态系统本身要在与经济社会系统中的耦合中实现良性循环,通过多样性实现稳定性。自然界是各种事物相互作用的整体,也是各种作用过程的集合体。自然界通过这些要素本身相互作用,以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整体的功能和特性。物质系统可能通过负反馈调节输入而保持相对的稳态,也可能通过正反馈打破旧的稳态,建立新的稳态或趋于毁灭。不同的物质形态之间,首先是无机物同有机物之间、非生命同生命(地质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自然系统研究之所以重要,源于人和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18]。恩格斯指出,“我们所接触到的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只要认识到宇宙是一个体系,是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就不能不得出这个结论”[1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要以系统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揭示自然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生物流、信息流”的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开放性和动态性、自组织性。自然系统,或自然生态系统,包括资源系统、能源系统、空间系统、生态系统,这些系统是自然资源和生态要素的普遍存在形式,每个系统又分为不同的子系统,彼此之间又相互关联、彼此制约、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相生相克,共荣共生。自然系统又要放在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中来考量。不同自然系统由不同要素构成,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而这些不同的要素、结构和功能也是相生相克、共荣共生的。要准确把握自然生态要素之间的共生关系。

自然资源系统是多样性的统一。当前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已经凸显,但还应该同步研究地质(非生命)多样性(资源多样性、岩石多样性、土壤多样性、地形地势地貌多样性和水平衡)、空间多样性,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本质上说,地质多样性决定了生物多样性。地下决定地上,岩石决定土壤,土壤决定植物群落及动物多样性。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通讯》中早就说明白了这个关系。恩格斯指出,“全部地质学是一个被否定了的否定的系列,是旧岩层不断毁坏和新岩层不断形成的系列”[19]。由于多种内力和外力的交互作用,“在几万万年间,新的地层不断地形成,而大部分又重新毁坏,又变成构成新地层的材料。但是结果是十分积极的: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化学元素混合而成的、通过力学作用变成粉末状的土壤,这就使得极其丰富的和各式各样的植物可能生长起来”[19]。恩格斯还指出,“关于生命的起源,自然科学到目前为止所能肯定的只是: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20]目前,探索生命起源的科学家们通过生物学、古生物学、古生物化学、化学、物理学、地质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综合研究,证明了恩格斯这一预见的正确性。大量研究成果说明,生命是由无机物经历了长时段孕育而发展产生的,生物界发展的历史是与地球发展的历史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理论物理学家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1944)一书中说,“一个生命有机体在不断地增加它的熵——你或者可以说是增加正熵——并趋于接近最大值的熵的危险状态,那就是死亡。要摆脱死亡,也就是说要活着,唯一的方法就是从环境里不断地吸取负熵,我们马上就会明白负熵是十分积极的东西。有机体就是依赖负熵为生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新陈代谢中的本质的东西,乃是使有机体成功地消除了当它自身活着的时候不得不产生的全部的熵”。生命物质作为一种开放结构就在于它是一种耗散结构。这种结构内的物质粒子处在较大范围的活动中,它们不断地流入和流出这个体系,物种和能量不断地消散。耗散结构是不可逆的,生物体也是在与外界交换中才能维持这种结构的存在。所以,要将地质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同步考虑,生命和非生命系统共同构成生态系统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21]。自然资源经济研究,特别要把握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关系[22],从资源角度,不仅要找出、管住,更要用好,优材优用,适材适用,因材使用,物尽其用。在资源利用方面,要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从源头出发,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出发,以自然资源定生产力布局、定经济结构、定产业结构,把自然资源作为刚性约束,“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要创新资源利用观,坚持节约战略,坚持集约节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创新资源价值观,不仅要谋求物质财富,还要谋求生态财富,加大对资源的投入以改善资源和环境,增加优质资源和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突破经济增长的自然界限;创新资源安全观,守住资源安全底线,守住生态安全红线,既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要强调资源、环境供求的代内和代际公平;既要使增长适应自然界限,更要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突破自然界限的科技进步。

(六)

自然资源部党组提出“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新时代新征程自然资源工作定位。这有其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立足四个定位的中国自然资源管理,设定了自然资源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统筹了资源、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利益主体诉求,提出了解决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导致环境负外部性问题的技术路径,明确了基于产权的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产品配置及收益管理职责。自然资源经济研究要紧密围绕这个定位展开,夯实统筹发展与安全,统筹资源配置与空间布局,统筹开发、利用和保护,统筹资源、资产和资本的经济学基础。

饭碗要满。严守资源安全底线,核心是统筹发展与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回答初级产品供应安全这个时代之问。自然资源工作涉及粮食、能源资源、经济、深海极地、国土等重大安全问题,肩负重要使命,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完善自然资源领域国家安全体系的重任牢牢扛在肩上,以高水平资源安全促进高质量发展。要将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作为谋划和推动工作的前提,切实增强维护资源安全的能力,不断强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要深入研究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一是结合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发展形势要求,梳理发展与安全关系的演变历程,重点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统筹发展与安全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与安全等重要论述为依据,构建新时代统筹发展与安全的理论框架体系,明确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内涵外延、层次结构和基本内容,深入分析统筹发展与安全的理论贡献。二是开展统筹发展与安全的经济学研究。研究主流经济学中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关于发展与安全的理论观点,分析其理论特点。抓住“统筹”这一关键词,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为目标,构建统筹发展与安全的经济学理论框架,基于理论框架分析统筹发展与安全最优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三是研究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的经验教训。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推进统筹发展与安全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结合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和信息等重点领域,分析统筹发展与安全中的突出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的策略任务。要善于把握发展和安全各自的内在规律,以科学的思维理念和创新举措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做到稳中求进、系统筹划、合力推动、动态平衡,提高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能力和水平。要以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加突出风险意识,善于预判风险、感知苗头隐患;以战略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要在发展中平稳化解风险、在化解风险中推动发展;以创新引领统筹发展和安全,善于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发挥其在经济监测预警、金融风险化解防范、社会综合治理等方面的作用,提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维护粮食安全、生物安全等的能力。

结构要佳。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统筹资源配置与空间布局。要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适应区域分化明显的趋势,着力解决区域、城乡、陆海空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服务重大战略实施和区域协调发展,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主动担当、有效作为。要健全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制定差异化政策。基于自然地理格局、人口经济分布和城镇化阶段等特征,统筹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空间格局。依托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整体考虑区域要素配置,形成承载多种功能、优势互补、区域协同的主体功能综合布局。要深入分析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成效,“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完善情况,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对耕地保护、生态保护成效,三条控制线监测监管情况等,研判国土开发强度、城镇开敞空间占比、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等指标的趋势变化。要将资源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融会贯通,实现以“私法”为基础的资产管理与以“公法”为基础的空间管理融合推进。作为结构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转化的中间环节,空间经济学主要研究空间的经济现象和规律,研究资源要素等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根据时间、层次、传统三维空间相互转化原理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向,进行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空间结构,取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要优。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关键是统筹开发、利用与保护,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统筹处理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当下与长远、整体与局部等关系,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要优化资源要素保障方式,增强保障绿色低碳发展的能力;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水平,激发绿色低碳发展的活力;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释放绿色低碳发展的潜力。编制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严守人与自然边界。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厘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科学决策开发利用的时空秩序。

持家守道。维护自然资源资产权益,核心是统筹资源、资产、资本,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更好发挥产权制度的激励约束作用,定量、定权、定价、定责,摸清资源家底,明晰资源产权,实现自然资本理论创新,当好资产管家,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合法权益。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强化市场监管和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规制,加快构建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的体制机制,深化基础理论研究,完善顶层设计,全面建立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的清单制度,创新中央政府直接行使所有权和地方代理行使所有者职责的方式方法,以及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配置和管理制度。同时,强化对地方政府代理履行所有者职责情况的评价考核和监督,落实领导干部离任审计要求,推动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综合评价。有序推进资产清查统计核算,完善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报告制度等。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让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在缩小区域城乡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发挥更大作用。按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加快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步伐,扩大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范围,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如推进国有森林(林地)和草原有偿使用制度建设、推动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资产收益核算及管理制度、健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市场准入机制等,以“有偿使用”换“合理保护”,用“严格监管”防“市场失灵”,让国家所有者的权益和主张得到体现和维护,让全民都能共享自然资源资产化的市场红利。牢牢牵住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解决好“根”上的产权问题,只有明确自然资源资产“归谁有”“归谁管”和“归谁用”,才能让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类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在自然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协调平衡中得到实现、维护和发展,建成一个高效有序运转的自然资源要素大市场。

(七)

综上考虑,中国特色自然资源经济学要以自然资源产权为核心,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中的各种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为基础,以自然资源资产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为抓手,以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为关键,高效利用资源,促进绿色发展,保障资源安全,解决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负外部性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研究和解决一系列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中的经济问题。

由笔者组织编著的中国自然资源经济学拟分为三卷。第一卷是《中国自然资源经济学通论》(已正式出版),就一些共性问题具体展开。第二卷是“中国自然资源经济学分论”,在研究分析可再生资源经济学、可耗竭资源经济学及生态系统服务、地质系统服务、自然资源系统的基础上,具体探讨矿产资源经济学、土地经济学、海洋资源经济学、地质灾害经济学、水资源经济学、湿地经济学、林业经济学、草原经济学和自然保护地经济学等。第三卷是“空间经济学”,从包括生产、消费、交换和分配在内的不同维度认识空间的本质、属性与效用,从微观(作为生产要素的空间)、中观(作为经济系统的空间)、宏观(作为演化环境的空间)认识空间与资源禀赋、与生态本底、与生产力布局的关系,从空间的非线性、非均衡性、非对称性、非中性等不同向度,探讨自然资源要素禀赋与经济活动在空间的配置。

我们始终强调,要练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四项基本功:研判形势,凝练规律,探求理论,决策支撑。一要准确研判形势,以底线思维练就未雨绸缪的“先手”。“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要观大势、谋大事,懂全局、管本行,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刻洞察风险与挑战,赢得战略主动。要见微知著抓苗头。2019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领导干部要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对潜在的风险有科学预判,知道风险在哪里,表现形式是什么,发展趋势会怎样,该斗争的就要斗争。”[23]最终目的就在于力求棋先一招,赢得先发优势。二要凝练规律,以系统思维探求规律。要探求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探求数据与数据碰撞之后产生的思想火花。要学会分类,找规律,举一反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24]。三要探求理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25]四要以“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神做好决策支撑,到斗争一线学会化危为机的“高招”。紧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主动到斗争实践中历练淬炼,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这四项基本功之外,我们还需要补课,特别是补数据的课、补方法的课、补模型的课。

2023年,中国自然经济研究院第八次组织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是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遵循。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研究中国与世界,不断推进思想和理论创新,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的使命担当、战略任务和实践要求,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深深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新时代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25]。

深化自然资源经济问题的科学研究,建立起我们自己的自然资源经济学,为我国经济社会和自然界寻求一条资源低耗、资源节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协调、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建立人类社会系统适应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机制,既是使命,也是责任。自然资源经济研究,要继续坚持巩固、提高、开拓、创新,做好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研究,高质量做好自然资源经济、管理、改革各项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经济学资源发展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简明经济学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