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看见”他人的能力

2024-04-15 01:49Meiya
心理与健康 2024年4期
关键词:看见前夫海浪

Meiya

青春期,孩子有很强的隐私意识,和父母说了一遍又一遍,“进我房门要敲门,不要翻我抽屉里的东西”。可父母就像完全没有听见一样,依旧随便进出孩子的房间,乱翻东西。

妻子工作不順,想和丈夫倾诉一下,丈夫根本没耐心听,直接说:“你要不辞职算了。”

三个好友聚会,说好12点见面,距离最远的你准时到了,连午饭也没有吃,其他两位却姗姗来迟,并且都吃过午饭。你说自己没有吃午饭,他们也没太在意,只说了一句“一会儿你点些吃的”……

以上这些场景,你熟悉吗?

如果你是那个孩子、那位妻子或者那位准时赴约的人,你会有什么感受?

你会觉得自己不被尊重、不被重视,或者感觉自己不被爱。这些负面体验带给你一种“不被看见”的感觉。

虽然看起来这些事情都不是什么大事,但如果一件件小事经常让你感觉自己不被看见,你一定感到非常痛苦、孤独。

一个人被别人看见,是什么意思?

心理学常说的“被看见”,可以怎么理解呢?

一个人在满足了生理和安全需求后,自然会有更高一级的需求,即“渴望被看见”,其实就是渴望有人爱自己。

一个人被看见,就是他的需要、情绪、感受、想法、心声、做事的内在逻辑,包括外在的行为被人正确地感知、理解和接纳。

进一步说,当你只关注一个人的行为时,你没有看见他。当你关注一个人行为背后的意图时,说明你开始看见他。当你关心一个人意图背后的需要和感受时,你才真正看见他了。

可能有人会问,我们为什么要看见他人?

原因很简单:看见即是爱。

爱一个人,就要做到心理意义上的看见对方,看他的行为,看他行为的意图,看他意图背后的需要,不然,爱就难以传递。让自己成为一个看得见别人、发现得了别人、懂别人需要的人,能够让我们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亲密关系。

拥有看见他人的能力,也能让我们更好地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的情绪,也看见自己内心的需要,学习更好地自我满足。

当有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看见别人的能力,我们自己也会更多地被别人看见。

如何做到看见他人?

1去标签化

贴标签是很多人优选的思维方式,因为它足够简单,容易帮助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快速形成自己的判断,进行标签化分类之后,人们会感觉自己对问题更有掌控感。

但是,标签化他人,本质上是一种幻想和惰性思维,我们希望找到描述一个人的标准答案,从此就可以一劳永逸,未来不管发生什么,用这个标签一套,然后说:“看吧,这个人就是这样的!”

但真相是,真实的个体比标签更丰富更复杂,没有任何一个标签可以涵盖一个人。

标签化他人,会阻碍我们看见对方真实的样子,也不利于我们真正地解决问题。唯有放下标签,才能看到他人内心真实的心理状态,进而看见问题的本质,有效解决。

2不否定他人的感受

有句话说:“有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还有一句话说:“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这都在提醒我们否定他人感受是错误的。

想做到真正地看见他人,记得不要去否定他人的感受,因为我们每个人面对同一件事的感受很有可能是不同的。也不要用自己的感受和认知衡量他人、评判他人。评判他人往往会传递出这样的意思: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评判者仿佛站在高位,被评判者好像站在低位。可是没有人喜欢被人高高在上地说自己错了。

如果我们想看见别人,就需要放下自己的感受和评判,这个放下的意思不是说我们不能有自己的感受和评判,或者说它们都是错的,而是我们不能只有自己的感受和评判。

3倾听他人的心声

当对方倾诉的时候,你能不先入为主地倾听,而是带着耐心、专心、用心地听,对方就会感觉到自己被你看见了。如果你还能听到他人语言背后的感受、想法,那就是一种更高级的听见和看见。

比如你的女性朋友和你说,妈妈打电话来不停地催婚,说她的年龄越来越大,再不找对象就没有人要了。

你可以回应:“你妈这样说,你会不会生气和难过啊?你觉得她不理解你,对吧?”

对方很可能瞬间就感觉自己真正被你听见和看见了。

4看见他人的需要

有位一直和我做线上咨询的来访者,大年初七开车近2个小时来工作室进行面询。领着她进工作室后,我问她:“要不要上洗手间?”

咨询过程中,她特意讲到我问她这个问题时,她感觉自己的需求被我看见了,因为她当时确实很需要上洗手间,不像她和前夫在一起的感受。

过年期间,前夫请她和孩子吃饭,当时她和女儿逛街逛得又饿又累,前夫却执意要带她们去很远的一个地方吃饭。

她当时很难受,也想起这是她当初选择离婚的重要原因:她的需要、感受不被丈夫看见和尊重。

看到他人的需要,包括生理上的需要,也包括心理和情感上的需要,当我们能做到时,身边的关系就会多一份理解、温暖和看见。

5共情他人的内心感受

举一个例子,疫情管控放开之后,很多父母带孩子去海边旅行,两三岁的孩子第一次看大海时,其实一开始不会觉得好玩,而是有点害怕,尤其浪花一下一下拍打在他的小脚上时,他会感到恐惧。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回避、躲闪的神情和动作,不顾孩子的恐惧心理,强拉住孩子,让海浪继续拍打孩子的双脚,并说:“太胆小了,有什么可怕的!”

当然,这可能也是一种有效的暴露疗法,最终孩子发现真的没事,就放松下来。

但父母更为恰当的做法是一边指着大海,一边问孩子:“这是大海,这是海浪,宝宝看到它们,就往后退,是不是感觉害怕啊?”然后再倾听和关注孩子的反应,可以继续说:“刚开始有点害怕很正常,爸爸妈妈陪着你,保护你,很快就不怕了。”

然后抱着孩子在浪里跑一跑,泡一泡,孩子用小脚触碰海浪之后,马上带他退回岸边,让孩子感受安全,给孩子一些适应的时间,孩子就会克服对海浪的恐惧。

当我们可以蹲下来,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视角去看事物,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共情和理解孩子了。

当我们可以共情他人的感受,看到他人情绪以及行为背后的原因,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时,对方就会感受到被我们深深地看见。

猜你喜欢
看见前夫海浪
让时间医治我心头的伤痛
人格侵权禁止令:不准前夫网络暴力
丫丫和小海浪
海浪
樊应举
和前夫离婚20年再见面仍是朋友
破粹的心再也无法缝合
“看见”的力量
显微摄影师:带你“看见”惊艳的“微距世界”
重新“看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