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2024-04-15 20:12刘元跃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逆向思维解决问题

刘元跃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逆向思维,不仅可以弥补正向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不足,还可以有效降低问题的难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文章通过“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在面积公式推导、应用,巩固拓展、作业布置等环节运用逆向思维,有效增强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逆向思维;解决问题;多边形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08-0052-04

小学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应只采用正向思维的教学方式,还应该注重挖掘能锻炼学生逆向思维的素材,结合学生的情况及年龄特征,有意识地从多个方面渗透逆向思维方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逆向思维是对正向思维的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忽视的思维方式。应用逆向思维进行教学,对数学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从问题的反面进行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逆向思维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下面,笔者结合“多边形的面积”的实际教学过程,简要阐述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新知探究,逆向思维必不可少

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探究是一个看似直观却又抽象的内容。小学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想象能力较差,新课教学活动应以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的自主探究和发现为主。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已有的学习水平、生活经验,指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并引领他们通过自主探究或小组讨论,逐步突破学习多边形面积的重难点。

例如,在进行“多边形的面积”大单元教学时,笔者出示了2组图形(如图1-1、图1-2),让学生运用量一量这一自主探究的方式,找到2组图形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发现:图1-1中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或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图1-2中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宽相等(或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图1-1中平行四边形的斜边比长方形的宽长,图1-2中平行四边形的斜边比长方形的长长,即2组图形中的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比长方形的周长长。

接着,笔者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式再次探究这2组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小组发现:在图1-1中,沿虚线(高)把平行四边形剪开,得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将三角形移至梯形右侧,就能拼出与其右边一样的长方形;在图1-2中,按相同的方法剪开平行四边形,也能拼出与其右边一样的长方形。于是学生得出结论:图1-1中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图1-2中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学生还结合图1-1中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或图1-2中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以及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运用逆向思维进行分析: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为了激发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时,笔者继续指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推导。

如图2-1、图2-2所示,学生经过测量后很快发现了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图2-1中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等底等高,图2-2中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相等。接着,学生通过拼接知道:2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面积(或梯形的面积)的2倍。结合量、剪、拼和算的结果,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来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对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很快就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二、公式应用,为逆向思维开辟新思路

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较为抽象,且推导过程具有双向性的特点。让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分析并解决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还可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状况,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让他们在持续的探索中突破多边形面积学习的重难点,更好地激发他们的逆向思维。

例如,面对“已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36平方厘米,它的一条底边长12厘米,这条底边上的高是多少厘米?”这一问题,习惯于已知三角形的底和底边上的高的条件的学生无从下手,但对于熟练运用逆向思维的学生来说,此题并不難。运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后,有学生给出了3种解决方法。

[方法1]2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出1个与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是36平方厘米,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都是12厘米,2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的面积是36×2=72(平方厘米)。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可以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是72÷12=6(厘米)。因此,三角形这条底边上的高是6厘米。

[方法2]由“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得到36=12×高÷2。依据等式的性质,在这个等式的两边同时乘2,整理后得到12×高=72。因此,三角形这条底边上的高是72÷12=6(厘米)。

[方法3]因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所以“三角形的面积×2”就是三角形底乘高的积。先用三角形的面积乘2,为36×2=72,72是三角形底乘高的积,那么三角形的这条底边上的高是72÷12=6(厘米)。

对比上述3种方法,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先用“三角形的面积×2”得到三角形底乘高的积,再用“底乘高的积÷底”得到对应底边上的高。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笔者出示了一个探究梯形的面积公式的问题:“一块梯形菜地的上底是20米,下底是50米,菜地的面积是700平方米,这块菜地的高是多少米?”学生凭借刚才解决问题的经验,很快就发现:计算梯形面积时,都是上底与下底的和乘高的积再除以2,所以要求梯形的高、上底或下底时,首先要将梯形的面积乘2,即700×2=1400,1400就是上底与下底的和乘高的积,然后用积除以上底与下底的和,商就是梯形的高,1400÷(20+50)=20(米)。同理,如果梯形的高是20米,下底是50米,面积是700平方米,求梯形的上底时,仍然是用面积乘2,即700×2=1400,然后用所得的积除以高就得到上底与下底的和,1400÷20=70(米),再用和减去下底就得到了上底,上底是70-50=20(米)。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在应用过程中的逆向引领,打破了正向思维的定式,提升了学生应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不会或不敢运用逆向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学生突破瓶颈,帮助他们树立解决问题和难题的信心。

三、巩固拓展,为逆向思维提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获取和应用是可以从正逆两个方面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鼓励学生对面积公式进行正向推理的同时,也要对获取的公式进行逆向推理,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做到灵活应用。

例如,在学生经过正向推理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之后,笔者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逆推证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发现了2种方法。

[方法1]如图3所示,找到平行四边形左右两条斜边的中点,然后分别向下和向上作垂直线段,得到两个小直角三角形,将两个小直角三角形剪下后顺时针旋转180°,就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经测量得知,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由此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方法2]如图4所示,以平行四边形左边斜线上一点向下作垂直线段,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将其剪下后,平移到图形的右边,再将图形的右上角多出的部分剪下,得到一个小的直角三角形,将小的直角三角形向左平移到图形的左上角,就得到了一个长方形。经过测量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由此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借助“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的推导经验,笔者利用问题“你能用1个三角形或1个梯形推出三角形或梯形的面积公式吗”,培养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逐步养成逆向思维的能力。有了前面探究的经历,学生很快就探究出了2种方法。

[方法1(三角形的面积)]如图5所示,从三角形左右两边的中点分别向下作垂直线段,沿垂直线段剪下后就得到两个直角三角形,左边直角三角形绕中点顺时针旋转180°,右边直角三角形绕中点逆时针旋转180°,就转换成一个长方形,经过测量得到,长方形的宽等于三角形底的一半,长方形的长等于三角形的高,即“三角形的面积=(底÷2)×高”,整理后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方法2(三角形的面积)]如图6所示,用线段连接三角形两边的中点,形成一个小三角形,沿线段剪下小三角形。画出小三角形的高,沿高将小三角形剪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左边的直角三角形绕中点逆时针旋转180°,右边的直角三角形绕中点顺时针旋转180°,就转换成一个长方形。经测量,长方形的长等于三角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三角形高的一半,即“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整理后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对比上述2种方法不难发现: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可以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考虑,即从条件到结论、从现象到本质,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反向思考,从结论出发,追溯其充分条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摆脱习惯的、传统的、常规的正向思维方式的束缚,多采取逆向思考,以便形成新颖的构思,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

四、开放性作业,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布置开放性作业,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在多边形的面积的学习中,经历了正、逆向思维探究问题的过程,积累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经验。基于此,教师可以布置开放性的作业,以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如以小组为单位,从下列作业选取一道题或多道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1.一块梯形玉米地的面积是12公顷,它的上底是()米,下底是()米,高是()米。

(1)先补充上底、下底的长度,再计算出梯形玉米地的高。

(2)先补充上底、下底和高任意两个长度,再计算另一个的长度。

(3)对比上述两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2.一块三角形纸板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它的底是()厘米,高是()厘米。

(1)如果底和高的长度都是整厘米数,分别是多少厘米?(把所有的情况都写出来)

(2)如果底和高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会有多少种情况?列举出来并说明理由。

(3)如果底是8厘米,請画出5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它们有什么特点?画出5个之后,还能继续画吗?如果能继续画,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为什么?

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2厘米,高是3厘米,求它的面积。

(1)请画出5个形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仔细观察后你发现了什么?

(2)量出所画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以及它们所对应的高,算出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分别量出所画平行四边形的另一条相邻的边,结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算出该邻边对应的高,比一比,然后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以上问题旨在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正向和逆向的转换活动之中。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知识辨析得更清楚,而且还使学生培养了正反联想的思维意识。

综上所述,逆向思维是数学逻辑思维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这样不仅能提高数学学科的趣味性,也能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坚持双向思维,能使学生真正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逐步养成创新思维。

[ 参 考 文 献 ]

[1]    崔建花.探究小学数学解题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J].天津教育,2020(4):133-134.

[2]    朱云秀.小学生数学逆向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探索[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2):72-74.

[3]    廖昀.小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策略[J].江西教育,2021(18):68.

[4]    付发秀.基于逆向思维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刍议[J].学苑教育,2023(10):32-33,36.

(责编 覃小慧)

猜你喜欢
逆向思维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用推理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
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关于数学中逆向思维的运用
逆向思维在中学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独立思考成就独家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