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郁芝运用益气活血行水法治疗肾性水肿经验

2024-04-16 05:32王婧赵志琴马嘉刘光珍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肾性气滞益气

王婧 ,赵志琴 ,马嘉 ,刘光珍

1.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2;2.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3.山西省中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2

水肿是组织间隙有过多液体积聚,当超过体质量的4%~5%时可表现为显性水肿,是各种急、慢性肾脏病的常见临床表现,有时甚至是肾病的首发症状,与各种急、慢性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水肿特点较为明显,首先出现于眼睑、颜面等皮下组织较疏松的部位,然后出现于下肢,常从踝部开始,多为指压凹陷性水肿,严重者可发展至全身,引起胸水、腹水、心包积液。水肿与体位有明显关系,也有部分肾病患者水肿不明显[1]。

孙郁芝教授为全国首届名中医,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肾病临床研究工作60余年,擅长治疗各种急、慢性肾脏病,临床经验丰富。临床中大部分肾病患者水肿症状突出,常为难治性、顽固性水肿,孙老运用益气活血行水法治疗肾性水肿经验丰富,临床疗效颇佳。笔者有幸侍诊孙老左右,将其治疗肾性水肿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1 认识现状

水肿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由肾脏疾病引起的水肿称为肾源性水肿,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等肾病。肾性水肿对应的西医病名即为肾源性水肿。不同原因引起的水肿具有不同特征,肾源性水肿典型特征为:水肿常从眼睑或足部开始,多为可凹性水肿,发展迅速,可伴有胸腹水、高血压、尿量减少等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可见血尿、蛋白尿、血肌酐升高等。临床需排除其他全身性水肿(如心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内分泌性水肿等)及局限性水肿才能明确诊断,且由于部分肾病临床表现特异性较低,须进行肾穿刺活检才能明确病理分型,从而进一步明确病因,制定治疗计划。但多数患者对有创性肾穿刺活检接受度较低,因此许多患者肾病诊断不明确,病理类型不明,西医治疗只能依据经验用药。且常规治疗方案中激素、免疫抑制剂及降压药、利尿剂的依从性欠佳,导致水肿症状反复,病情进展加剧,并发症相继出现,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近年来,中医药对于各种急、慢性肾病引起的蛋白尿、血尿、水肿等疗效明显,与西医治疗比较,中医药治疗不良反应较少,复发率及各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2-4]。因此,对于中医药治疗肾性水肿的研究十分重要。

2 病因病机

水肿属中医学“肾性水肿”“水肿”“水气病”范畴。一般是由于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提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水热穴论篇》中“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景岳全书·肿胀》指出“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可知水肿的病位在肺脾肾三脏。《丹溪心法·水肿》将水肿分为阴水和阳水两大类,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此属阴水”。孙郁芝教授认为,肾性水肿常以脾肾两虚症状多见,时有气滞、瘀血夹杂,以阴水多见。《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将水气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肾性水肿可采用其证型归属进行分类,其病因病机各有不同,但均与脾虚、肾虚、瘀血等密切相关[5-6]。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孙郁芝教授认为,肾性水肿病因多见于感染外邪、久病体虚、饮食失调、劳倦过度等,病位以脾肾两脏为主,病机以脾肾两虚为主,兼夹气滞湿阻、瘀水互结。

2.1 脾肾两虚

肾性水肿在临床上多为脾肾两虚证,主要表现为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尿量减少或反多,纳减便溏,神疲乏力,腰酸冷痛,四肢厥冷,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四肢倦怠,舌质淡或胖、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细弱或沉迟无力。该证属《金匮要略》水肿之阴水,多因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引起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该病起病缓慢,多逐渐发生,或由阳水转化而来,病程较长[7-10]。脾肾两虚,脾失转输,肾失开合,水液运行失常,小便量少或反多,泛溢肌肤,而成水肿;水湿为阴邪,易袭下位,水肿以腰以下为甚;又脾肾气阳两虚,无力温煦水液,则水肿日久难消,消长反复;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则纳减便溏;水谷精微不能被机体吸收,则神疲乏力,甚者四肢倦怠;肾虚不能温煦四末,则四肢厥冷;腰为肾之府,肾气虚衰,则有腰酸冷痛;水肿甚者,水液阻于肠腑,则有腹胀膨满;腹胀则肺吸纳吐气受阻,心收纳血液受阻,又脾肾气阳两虚甚者,气血运化失常,影响心肺,则有心悸胸闷,喘促难卧之症。《景岳全书•肿胀》云:“水肿证,以精血皆化为水,多属虚败,治宜温脾补肾,此正法也。”“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痊愈者,愈由自然;消伐所以逐邪,逐邪而暂愈者,愈出勉强。此其一为真愈,一为假愈,亦岂有假愈而果愈者哉!”孙郁芝教授认为,肾性水肿应以补虚为本,“治病必求于本”,以补肾健脾为主,温补肾阳,健运脾气,使水谷精微得以转输运化,水液得以蒸腾气化,水肿得消。

2.2 兼夹气滞湿阻

临床上,肾性水肿患者水肿难消,且易反复,常伴有腹胀、腹部膨满、纳呆、胸闷、气短、喜叹息等症。除久病体虚外,还与气滞湿阻相关。气能行津,津液输布和排泄有赖于气的运动变化,脾肾气虚,气无力运转而成气滞,气滞则不能推动水液运行,水液代谢失常,而成水湿痰饮,湿性黏腻,阻遏气机,气滞与湿阻互为因果,常导致水肿难消,消长反复;脾肾两虚日久,则中焦宣降失常,气机升降受阻,气机不能调畅,则有气滞,气机滞于中焦,致五脏功能失调,脾胃不调,则有腹胀、纳呆,肺失宣降,则有胸闷,肾失纳气,则有气短,肝气郁滞,则喜叹息,心气郁结,则有心悸。孙郁芝教授认为,在临床治疗中,应运用除湿化痰佐以补气行气之法,消除水湿痰饮的同时,补脾益气,调畅气机,理气行气,使气滞得解,水湿得消。

2.3 兼夹瘀水互结

肾性水肿患者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四肢或全身浮肿,以下肢为主,皮肤瘀斑,腰部刺痛,或伴血尿,舌紫黯、苔白,脉沉细涩,此为瘀水互结证。水湿停于脏腑,泛溢肌肤,而成水肿,水湿停滞日久,蕴结成瘀;脾肾亏虚,气血津液运行失常,气无力推动津液、血液运行,血液凝滞,则成瘀血;气虚气滞,水湿停滞,血行不畅,久则成瘀。瘀血阻络,可有皮肤瘀斑;肾络不通,不通则痛,可见腰部刺痛;肾络不和,血溢脉外,渗于膀胱,可见尿血;瘀血内停,三焦水道不利,水液运行失常,水肿加剧,延久不退。《素问•调经论篇》中提到“瘀血不去,其水乃成”,《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第十四》中“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血证论》提到“瘀血化水,亦发水肿”,这些论述均表明瘀血与水肿的形成密切相关。孙郁芝教授认为,应在利尿消肿的同时,佐以活血化瘀法治之[11-13]。

3 益气活血行水法

孙郁芝教授认为,肾性水肿在临床上大多以脾肾两虚证为主,兼有气滞湿阻、瘀水互结证,主张本病治则以补肾健脾为主,佐以益气行水、活血化瘀之法,总结为特色疗法“益气活血行水法”。孙郁芝教授临床多用黄芪、麸炒白术、麸炒苍术、薏苡仁、砂仁、生姜、炒三仙、党参、川续断、女贞子、墨旱莲、杜仲、桑寄生、狗脊、牛膝等药健脾补肾。其中,黄芪为君药,用量一般为15~30 g;党参健脾益肺效佳,肺气得增则卫气渐强,以防外感加重水肿病势;苍术、白术配伍,健脾同时又能益气燥湿,互增疗效;杜仲、川续断、桑寄生、牛膝、狗脊均有补肝肾、强筋骨功效,配伍能增强补益疗效;女贞子、墨旱莲合为二至丸,配伍使用,滋补肝肾疗效更佳;薏苡仁、砂仁健脾理气利湿,炒三仙调理中焦脾胃,共同恢复中焦运化水液功能,佐以生姜温中散寒,有助水肿消退。孙郁芝教授常用党参、黄芪、厚朴、香附、砂仁、陈皮、石苇、土茯苓、茯苓、冬瓜皮等药益气行水。其中党参、黄芪取其补气之效;厚朴、香附取其行气燥湿之效;砂仁、陈皮理气健脾燥湿;茯苓、石苇利水渗湿;土茯苓、冬瓜皮利水消肿,诸药共行益气行水之效,以消除气滞湿阻,以利水肿。常用白茅根、小蓟、丹参、延胡索、当归、牛膝等药活血化瘀。其中,小蓟凉血止血、散瘀利尿,消瘀与消肿并行,适用于水肿瘀水互结证;丹参、当归、延胡索共行活血、祛瘀、止痛之效,延胡索还具有行气之功,更助于活血利水;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多用此药治疗血尿[14];牛膝除补肝肾外,还可逐瘀通经,利尿通淋,引血下行,对于水肿日久之瘀水互结功效颇佳。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58岁。2021年3月21日初诊,主诉:间断双下肢及眼睑浮肿45 d。现病史:患者4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浮肿,就诊于山西白求恩医院,入院后查尿常规:潜血(BLD)++,尿蛋白(PRO)+++,红细胞沉降率(ESR)56 mm。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 hPRO)5.20 g/24 h。血清蛋白免疫固定电泳:免疫球蛋白(Ig)G.λ +,IgM.k +。生化:白蛋白(ALB)19.8 g/L,血肌酐(Cr)59.9 µmol/L,血脂:总胆固醇(TC)6.10 mmol/L,三酰甘油(TG)1.96 mmol/L;腹部彩超示:胆囊炎伴胆囊单发息肉,左肾中下极囊肿。诊断为肾病综合征,建议行肾穿刺进一步明确诊断。患者拒绝行肾穿刺检查,故予利尿、补充白蛋白、降压、减少尿蛋白等对症治疗,双腿浮肿消退后出院。未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刻下:双下肢水肿,按之凹陷不起,眼睑浮肿,尿中泡沫多,腰酸冷痛,神疲乏力,畏食生冷,食后腹泻,大便每日4~5次,胸闷,腹胀,纳呆,眠欠佳。舌淡黯、苔白,脉细弦。既往史:高血压病史3年,现口服氯沙坦钾片每日50 mg,血压控制尚可。西医诊断:肾病综合征。中医诊断:水肿,证属脾肾两虚兼气滞血瘀证,治以益气活血行水。处方:黄芪15 g,党参15 g,麸炒苍术10 g,麸炒白术10 g,茯苓15 g,杜仲15 g,桑寄生15 g,石韦30 g,薏苡仁30 g,龙骨(先煎)30 g,牡蛎(先煎)30 g,小蓟30 g,白茅根30 g,牛膝12 g,冬瓜皮 30 g,萹蓄12 g,乌药9 g,土茯苓30 g,丹参30 g,炒酸枣仁20 g,川续断15 g,砂仁(后下)6 g,生姜3片。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温服。

2021年3月28日二诊:双下肢水肿较前稍减,眼睑浮肿消退,尿中泡沫减少,药后冷汗,时有咽痛,腰酸冷痛,神疲乏力,食冷腹泻,大便每日4~5次,纳呆,眠可。舌淡黯、苔白,脉细弦。照初诊方,黄芪加至20 g,加蒲公英20 g、防风6 g、秦艽9 g、延胡索9 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温服。

2021年4月11日三诊:双下肢水肿明显减轻,尿中泡沫明显减少,畏寒,受冷则便溏,大便每日2~4次,纳、眠可。舌淡黯、苔白,脉细弦。复查:尿常规:BLD+,PRO++;24 hPRO 5.16 g/24 h;生化:总蛋白(TP)53.9 g/L,ALB 22 g/L,白球比例(A/G)0.69;血脂:TC 6.05 mmol/L,TG 1.94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6.65 mmol/L;血常规:血小板计数385×109/L。照二诊方,黄芪加至30 g,加当归10 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温服。

2021年4月18日四诊:双下肢水肿消退,胃寒腹胀,大便每日2~3次,出汗较前减少,纳、眠可。舌淡黯、苔白,脉细弦。照二诊方,黄芪加至30 g,加佛手柑12 g、太子参15 g、当归10 g、厚朴9 g,去秦艽、冬瓜皮、党参。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温服。

患者水肿消退,症状改善明显,余症渐除,后续门诊定期复查复诊,尿潜血及尿蛋白渐消,血浆白蛋白水平逐渐恢复,水肿未再复发。

按:本案患者西医诊断为肾病综合征,首次发病水肿较甚,未行肾穿刺进一步明确诊断,以肾病综合征行经验性对症治疗,水肿消退出院后复发,寻求中医治疗时眼睑及双下肢肿甚,属中医学“肾性水肿”范畴。根据该患者就诊时症状,畏寒、畏食生冷、食后腹泻、神疲乏力、腰酸、纳呆均为脾肾两虚之象;胸闷、腹胀,可见其有气滞;腰酸冷痛、尿潜血阳性、舌淡黯,为瘀水互结之征。其证属脾肾两虚兼气滞血瘀,孙郁芝教授认为,该证应治以益气活血行水法,予其经验方药,治后效佳。初诊方用黄芪、党参、麸炒苍术、麸炒白术以健脾燥湿[15];杜仲、桑寄生、川续断以补肾温阳;茯苓、石苇、冬瓜皮、薏苡仁、砂仁以利水燥湿;乌药行气以消气滞;小蓟、白茅根、丹参以活血化瘀利水[16]。二、三、四诊中,孙郁芝教授在初诊方基础上,逐步增加黄芪用量至30 g,增益气之效,以健脾补肾,益气而增行水之力及活血化瘀之功。因其时有咽痛,或有气虚以致外感,用蒲公英、防风、秦艽治之;纳呆、腹胀,增用延胡索、佛手柑、厚朴行气之力;胃冷腹泻,用生姜温中散寒;用当归增强活血化瘀之力。以补肾健脾为本,佐以益气行水、活血化瘀,标本兼治,水肿消退明显,脾肾两虚、气滞湿阻、瘀水互结症状改善明显,患者症渐轻而水肿不再复发,继用前方稍作加减,效佳,病情稳定并逐渐恢复。

5 结语

肾性水肿常为肾病首发症状,多为难治性、顽固性水肿,治疗上西医依从性较差,孙郁芝教授认为,肾性水肿临床以脾肾两虚证为主,兼有气滞湿阻、瘀水互结证,治疗上以补脾益肾为主,佐以益气行水、活血化瘀,总结为特色“益气活血行水法”,运用经验方药,随证加减,疗效甚佳。

猜你喜欢
肾性气滞益气
刘光珍治疗肾性蛋白尿临床经验
付滨治疗肾性蛋白尿经验及验案举隅
身痛逐瘀汤敷贴治疗气滞血瘀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从五禽戏论治肝郁气滞型功能性便秘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特拉唑嗪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肾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益气温阳通便方治疗老年性便秘31例
1例糖尿病合并肾性高血压患者的药学服务
益气化瘀解毒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