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共情能力,做智慧班主任

2024-04-16 06:40罗斌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6期
关键词:共情家校师生

罗斌

摘要:当今社会,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乃至社会,都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班主任在面对日常繁忙的工作以及各种人际关系时,常常倍感压力。想要成长为一名智慧班主任,务必要提升与学生、家长、同事及自我的共情能力,这有助于促进师生关系,助力家校合作,改善自己的心境,抚平焦虑情绪,顺利地开展各项工作。

关键词:共情;班主任;师生;家校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4)06-0073-03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中的灵魂人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各界对班主任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班主任的身份随时在教师、医生、保姆、警察等角色间切换,需要满足各方的各种要求,这常使班主任们感到身心俱疲。所以,提升班级管理能力,减少工作中的人、事、物对自己的消耗势在必行。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做呢?其中,共情能力是班主任的智慧体现,对于解决班级管理工作遇到的各种问题有很大帮助。共情能力,即可以深入他人的感受,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人的能力。班主任的共情能力有助于协调与学生、家长、同事以及自身的关系,是一项重要的“软实力”。

一、与学生共情,促进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是学校里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如今很多师生矛盾是由于沟通不当引起的,由此可见教育中艺术性的沟通势在必行,而共情能力的提升,可以有效增进师生关系。

比如,在当学生犯错时,可能有老师会愤怒地大声斥责,结果无非两种:一种是孩子被老师吓住了,满脑子的恐惧感,根本没心思去思考为什么错了,只盼着老师赶快结束训斥;另一种是孩子被老师激怒了,大吼大叫回击老师,也不考虑错在哪了,只想着如何跟老师“对着干”。但是,当老师语调平静、严肃、音调稍低地跟孩子谈话时,老师会在孩子眼里变得“不怒自威”,这时候再跟孩子讲道理、辨对错,效果就会好很多。

案例1:一日,班里十分内向的女生小X怯生生地跟我说她的两支笔不见了,她之前曾经借给同桌小L,现在发现小L的笔袋里有两支一模一样的笔,但小L却坚称笔是自己妈妈买的。看得出小X很苦恼,我连忙安慰道:“丢了两支心爱的笔,你一定很难过,等我调查一下,如果是你的,我一定会让她还给你。”小X这才舒展开眉头,露出一丝微笑。

我找到小L询问了这件事情,她一听就哭了起来,情绪很激动,但依旧咬定笔是妈妈买的。我安抚她道:“看你情绪这么激动,想来肯定是被误会了,老师只是看到小X闷闷不乐,这么好看的笔说丢就丢了,现在她一定会很难过。希望你有线索的话能提供给我,不过,为了消除你的嫌疑,你愿意让我中午打电话给你妈妈询问一下你的两支笔的来历吗?”

课间,小L主动找到我说:“老师,小X的笔找到了。”我有些吃惊:“哪里找到的?”小L不好意思地回答:“是我还给她的。”我知道,短短的时间内,孩子一定经历了强烈的思想斗争才鼓足勇气把笔还给了同学,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于是,我把她叫到办公室:“今天你的行为让老师很欣慰,你是个知错就改的孩子。老师觉得你在经历过这件事情以后,一定知道了做错事后内心所经历的痛苦与挣扎,也相信你以后不会重蹈覆辙,所以老师决定不把这件事告诉你妈妈了,以免她担心,好吗?”小L感激地点点头,自此,从未再犯过类似错误。

上述事件中,我与小X共情,消解了她丢笔的焦虑;更与小L共情,设身处地地站在她的角度,给了她自我反省的机会,并给予她充分的信任,因此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成效。如果教师一开始就不相信她,立刻揭开事实,甚至打电话给家长对质,她就没有了自我反省的时间和空间,还会被贴上小偷的标签,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伤害。

由此可见,在学生犯错时,责备与批评往往会不经意间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迅速打开学生的心门,实现师生之间心与心的共鸣。有专家提出,在教育一群孩子时,要经常思考两个问题:假如这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这个孩子,只有感同身受,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而只有师生关系良好的前提下,孩子才会折服于教师,从而更利于平时的教育教学。

二、与家长共情,助力家校合作

家庭和学校的最终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把孩子培养成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用的人。虽然怀抱相同的目标,家校之间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矛盾。无论家校之间出现怎样的矛盾,班主任只要知道:孩子出现问题,家长的着急和焦虑程度会远远大于班主任,而我们要运用自己的共情能力,做家长的理解者、帮助者,助力家校合作。

(一)学会倾听

班主任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家长,虽然大部分家长通情达理,可是也难免有小部分家长要求严格。在与他们接触时,可以多多倾听,尽量在矛盾触发之前,认同他、宽慰他,等家长激动的情绪平复以后再心平气和地交流。

案例2:一日中午,小M的爸爸打来电话,气势汹汹地说:“老师,把你们校长的号码告诉我,我要投诉学校的保安。”

我忙问他具体原因。他怒气冲冲地说道:“我把孩子的衣服送到门卫室,保安冷着张脸,两个拇指把衣服一夹,往边上一扔,好像我女儿的衣服脏了他的手似的,他这是什么态度!”我听后语气平和地说:“如果真是这样,那不用您反映,我直接跟校长反映。”他的语气缓和了一些:“老师,你说这是不是有点气人?我们来给孩子送东西还要看他的脸色……” 耐心地听他说完,我继续安慰:“您不要因为这件小事影响了自己的心情。我们的保安师傅平常就是这样一副冰冷的面孔,他对我们老师也是这样不苟言笑的,绝对不是刻意针对。不过他是个外冷内热的人,平時挺乐于助人的,相处过的人都挺欣赏他。你看,最近学校在创文,传达室按要求是不能接收家长送的各种东西的,可是他还是把衣服收下了,肯定没有瞧不起您的意思……” 一通电话之后,成功化解了家长内心的不快。

上述案例中,面对情绪激动的家长,我先对家长的遭遇表示认同和理解,耐心地听家长倾诉不满,再不失时机地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既宽慰了家长,也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争吵,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二)学会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就是说教师要站在家长的立场去考虑问题。例如,学生在学校难免磕磕碰碰,家长肯定会比老师更加紧张和担心,甚至有时会难以抑制内心的愤怒。这个时候,教师可不必急于对家长解释和道歉,一定要先耐心听完家长内心的想法,看看家长到底想要如何解决问题,明确家长的需求之后,再向家长表达歉意,然后对症下药。

另外,学生发生摩擦或者意外时,我们不妨把自己当成受伤孩子的家长,想一想: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受伤了,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进而将自己的心情告诉家长,让家长了解教师关心自己的孩子。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和家长描述客观事实后表达对孩子的关心,比如孩子不慎摔倒了,教师可以这样对家长说:“当我知道孩子受伤了,我的心也跟着咯噔一下,孩子肯定特别疼,看着孩子脸上的小泪花,我的心情都低落了。”

将心比心,当家长感受到老师的善意与关心,知道孩子在老师心中十分重要时,自然更愿意倾听教师的建议。

(三)学会尊重

任何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家长更是如此。如果班主任能够对家长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相信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案例3:学生小马来自甘肃,作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当地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小马是回族人,在饮食上有很多禁忌,所以他不在食堂用餐,每天都会自带午餐。远离故土加上习俗迵异,小马爸爸担心孩子在校格格不入,担心大家对他们有偏见。

为了消除小马爸爸的顾虑,我专门开了一节班队课,带孩子们认识了回族,了解他们的习俗,教会大家尊重不同的信仰。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本着多关注、勤沟通、常表扬的原则与家长保持交流,小马也很快适应了新的小学生活,与同学们打成一片,成绩稳中有升。我的工作也得到了小马爸爸的认可,促使他对班级的各项工作都十分配合。

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学会像医生一样对家长“望闻问切”,感受到他们的需要再对症下药,疑虑消除后,家长自然也会更加配合学校的工作,班级工作的开展就会更顺畅。

三、与同事共情,美化工作心情

作为班主任,我们天天都会与各科任老师打交道,融洽的同事关系能使工作更加愉快,不过日常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令班主任们头疼的事。

场景一:美术课上,L老师又将两个调皮鬼遣送至办公室,请班主任教育。

场景二:科学课上,Y同学身体不适,吐了一地,科学老师立即把班主任请进教室收拾局面。

场景三:英语老师向班主任抱怨拖欠作业的学生多,请求帮忙整治。

这一个个场景是班主任们的小日常,虽然班主任们常常感叹工作内容的繁杂,但其实,惩治不了调皮鬼的L老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面对班里的刺头难免无从下手,为了不影响全班的进度,只能交给班主任;学生吐了一地,在班主任的鼓勵之下,全班同学都想当乐于助人的小雷锋,争先恐后地拿拖把帮忙整理;找拖欠作业的孩子了解沟通了一下,他们听得个个都把头点得小鸡啄米似的,作业情况明显好转......然后,笔者经常找时机在孩子们面前把各科任老师夸了又夸,科任老师看到我们的治班之道,看到我们伸出的援手,自然也就更加尽心尽力。所以,班主任与同事共情,有利于班级管理和同事协作。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爱与归属的需要。作为教师,我们会因孩子们的爱而欢喜,也会因为领导与同事的不认可而沮丧。如果与朝夕相处的同事关系紧张疏离,我们就会充满孤独,工作也会变得痛苦。而共情恰恰是同事相处中最好的黏合剂,指引我们在倾听的基础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彼此付出爱和鼓励,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和集体归属感。

四、与自己共情,减少精神内耗

班主任的工作繁琐,容易情绪不稳定,从而影响身心健康。与自己共情,解决好自己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这也是教师共情力重要的一环。而这就是“敢于自我体恤,自我悲悯。体会自己的感受,弄清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不容易,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某种心理反应,从而接纳自己。”

我们需要明白,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没有所谓的一帆风顺。我们每个人都难免遭遇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的时刻。勇于直面自己的缺点的人,才是最自信的人,也才是最具成长力,也更快乐的人。而这样的人,也善于将这种共情力传递给身边的人。

共情陪伴理念的学习,不但有助于我们高水平地开展班级管理,也使我们在教育中面对问题时有了新的视角,处理问题时有了新的思路,让我们从本质上认识了情绪,学会了在倾听、理解、接纳的基础上调节情绪,减轻压力。可以说,提升共情能力,让我们离成为智慧班主任又近了一步。

参考文献

[1]亚瑟·乔拉米卡利. 共情力[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7.

[2]李镇西. 做最好的班主任[M]. 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共情家校师生
家校距离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麻辣师生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