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年

2024-04-16 07:12姚元生
新西部 2024年1期
关键词:祠堂馄饨小孩子

姚元生

小时候,都是在农村老家过年。老家在陕西省合阳县东同蹄村,这一带的年俗不同于别处,永远也忘不掉。

年 味

进入腊月,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就要准备过年的事情了。

腊月初五,俗曰“五豆”。这一天,一般家里都要熬“五豆粥”。也就是在稀饭里要放五种豆子,而且必须有红豇豆。当然这对于一般农家不算什么难事,喝一碗红豆稀饭,也就开始有了“年味”了。

腊月初八,俗曰“腊八”。这算是个小节,“腊八节”。这一天,各家都要忙着做“腊八饭”了。做这个腊八饭,一般必须有八样食材,什么豆、菜、面,混在一起,也不算难事。讲究一点的人家,光是豆子就要有八种,其它菜、肉、豆腐也得有八种,那就更好了。豆子,红枣和米需要先熬好,下入包好的大馄饨,再把炒好的菜倒入锅中,一大锅腊八饭就做好了。腊八饭一般做的比较多,吃不完没关系,天气冷放不坏,之后的每天早饭的米粥里,都得加一勺腊八饭,一直可以吃到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俗曰“小年”。这一天,要送灶王爷回天宫汇报一年的工作。家家都要打扫灶房,然后搭上油锅,炸果子,炸豆沙饺子,炸油饼,敬献灶王爷。在农村,一年一次的打扫灶房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各家都会把打扫灶房当成一回大事在干,需要整整一天。农村的灶房,一是烧柴烧煤烟油灰大,特别是高处,平时打扫够不着,一年下来,积满了油烟灰尘;二是灶房里东西太多,都得搬出来。打扫灶房,往往是从吃过早饭后,就开始搬东西,锅碗瓢盆堆的满院子都是。然后,房子里面由大人清扫,老人和孩子们负责把院子里的东西一件件擦拭干净。等到房子里清扫完后,再一件件搬回去,摆放整齐。灶房打扫完后,就要准备迎接灶王爷了。

腊月二十三,也是学校放假的日子。“腊月二十三,桌子椅子往回掂。”在过去,农村的小学一般都缺少桌椅,学生们都是从自己家里带上桌子凳子去学校上课,放假了再拿回去。那句顺口溜,也就说的是这个现象了。

备年货

过了腊月二十三,就要准备过年的东西了。男人们忙着赶集上会,采买年货。肉菜自然是要买的,祭祀用的香表爆竹要买的,年画对联也是要准备的。磨面、碾米是要做的,水缸里水是要挑满的。女人们那就更忙了,全家人的新衣服要准备好,蒸馍、捏馄饨、煮肉、做菜样样不能少。蒸馍要发很多面,蒸很多种馍,白面细面专为做祭祀用的“献爷馍”,走亲戚用的“门户馍”,供客人吃的小白花馍。还有给孩子们做的几种馍,其中男孩子是“骨睠”,女孩子是“馄饨圈”,还有一些动物小花馍,另外也还需要用粗面做给自家吃的家常馍。这么多馍各家一般都要蒸一天,晾凉了,放在一口大缸里,慢慢用。捏馄饨也要捏很多,蒸好了,晾凉了,放在大布袋里,慢慢用。煮肉也不简单,家家都得煵猪肉臊子,一大锅肉煵好了,装在大盆里,慢慢用。做这么多馒头、馄饨和肉臊子,是要能够满足初一到十五吃用的了。一般家里在正月十五以前,不会再费事蒸馍的。这么多事情一家子做往往人手不够用,女人们这时候都是互相帮忙,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像捏馄饨这样的事,小孩子也能派上用场。

腊月二十三以后,农村集市天天有。摆摊卖货的很多,年货全有,吃的穿的用的生的熟的鲜的干的,要啥有啥。我们村就有两天集会,分别是在腊月二十四和二十八。二十四日的集会很大,人很多,大部分东西都要买好。二十八日的集会就小一些了,主要是卖肉买肉,补充一些零星物品。集会这一天,小孩子还有一件特别的事,一大早,拿上自家的小板凳,到集会的路边占上一点地盘,等候做买卖的人来了,提供给他们用。下午散集时,再把板凳取回来,卖主就会给上两三角钱做为酬谢,小孩子可高兴了。

农村人过年杀猪,一般是在腊月二十六前后,那场面可是很大的。这一天,杀猪把式在村头支起一个挂生猪用的大架子,放一口大锅,架起柴火把水烧开,按照事先排好的顺序,给各家杀猪。首先到各家去捉猪,这是需要几个小伙子帮忙的。把猪抓到后按倒在地,猪把式大显身手,一刀进去,放血放气,猪都来不及哼哼,就没命了。然后抬到村头,下开水锅烫毛,刮毛,挂在架子上,去头、开膛、分割肉块,送给主家。杀猪把式辛苦一场,应得的报酬就是在猪脖子处割二斤肉,叫“压项肉”。小孩子一直跟上看热闹,主家孩子还可以得到一个猪尿泡玩。

我们家还有一项大事,那就是写对联。父亲是学校老师,村里的对联,不少是由父亲书写。父亲的确很忙,要编好对联的词语,准备笔墨,还要裁纸。遇到红纸质量不高的,还要用布擦拭纸面,不然的话墨写不上去。我们的任务,就是帮父亲磨墨,把写好的对联用小瓦片压在院子里,晒干后,再一家一家的收起来卷好,写上各家的名字。这个活挺烦人的,特别是有的人家到了除夕那一天,才送来纸让写对联,全不管人家家里还有好多事要做。每遇这时,我们都有些怨气,可父亲却说,这些人家都是穷人,好不容易凑些钱,买来纸,还是给写吧。这些人往往送来的纸不够用,父亲还会拿家里的纸给写上几幅小斗方。

除 夕

除夕这一天,是很忙碌的。

男人们除了要干完过年前所有的事,还要洒扫自家院子和巷道,张贴年画对联,安放贡桌及祖宗牌位,准备香火爆竹。贡桌的安放是有讲究的,家里有上房的,就安在上房的厅堂;没有上房而有门房的,就安在门房的厅堂;既没有上房又没有门房的,就只能安在院子里。像我们家就是既没有门房又没有厅房,每年只能在院子里摆上一张条桌,铺一张席子,供人们礼拜之用。贡桌上要摆放香炉、蜡烛、干果,贡桌后面中央安放祖宗牌位,贡桌前边得有布簾吊着。张贴对联也挺讲究,大门两侧需要贴上对联,大门上要贴上斗方;院子里厅堂两侧要贴上对联,所有房门要贴上斗方;院墙上、大门外的树上以及小房炕上的顶棚都得贴上小标语,诸如 “满院生辉”“出门见喜”“抬头见喜”之类。女人们除了要干完过年前所有的事,还要准备除夕羊肉饺子年夜饭。小孩子们也不能闲着,不是帮这个,就是帮那个。

晚饭后,天一黑,由大人们领着小孩子祭拜神灵。一般有这么几个神位需要拜的,一是天神,要在贡桌前祭拜,自然在贡桌上是要摆上各种蒸食干果的;二是灶王爷,是在厨房的碗柜内,一般还要贴上一张灶王爷的像,点上蜡烛,插上香表,摆上一些吃食;三是土地爷,是在正对大门的墙上,一般都有一个小窑洞(神龛),在里面放一个土地爷的像,点上蜡烛,插上香表就行了。祭拜完后,一家人围坐在热炕上,聊一聊高兴的事,吃一些干果,玩一玩象棋扑克之类游戏。之后,妈妈会炒上两盘小炒,吃一些夜宵,再端上一盘温好的空柿子,大家一人吃上一个,叫吃“忍柿”,“柿”同“事”,意即过年嘛,凡事都应忍着点。这时候,大人会反复叮嘱孩子,大年初一这一天,千万别淘气,更不能挨打。这一天要是淘气了,一年都得淘气。这一天要是挨打了,一年都得挨打,那可了不得。

忙了一天,大人催着孩子睡觉,可孩子们玩意未尽,不瞌睡,不想睡。好不容易睡下了,妈妈还得要把大家换下来的脏衣服收起来,把新衣服放在热被窝里暖着,待明天早上起来穿。妈妈还得要准备初一早上的饭菜,什么时候睡觉,就不得而知了。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就是过年了。

初一早上,大约四五点钟,大人就要叫醒孩子了。洗完脸后,第一件事就是先在自家祭拜祖先。贡桌上摆上各样食品,有自家蒸的“献爷馍”、饭菜、干果、水果等。由大人领着孩子上香行叩拜礼。之后就开始燃放爆竹。一家放了,各家都會接着放,噼噼啪啪接连不断。我们在自家放完后,还要到伯父家去放。伯父就在我家对门,堂兄胆小,不敢燃放鞭炮,他家每年的鞭炮都由我们兄弟燃放,这等事情当然我们都是乐于承担的。放完鞭炮后,妈妈会把除夕剩的饺子热好,每人吃上几个,算是早点。吃饺子是有说头的,饺子的形状像银子颗,初一吃上几个饺子,能拾银子发财,走好运呢。吃完饺子,这时候天刚麻麻亮,男人们就要领着小孩子去祠堂祭拜祖先了。

祠堂分两个,有老祠堂和小祠堂。先去小祠堂,这是血缘比较近一些的,都是未出五服的各门。祠堂有官地,谁种了官地,谁就自然要负责过年祭祀用的各种物品,包括打扫厅堂、安放贡桌、摆上祖宗牌位、摆献祭品、张贴年画对联、挂上灯笼、点亮蜡烛、准备香表爆竹等等,还得生起木炭火盆,一应俱全。人到齐了,先放爆竹,然后由宗族长辈领着向祖先行叩拜礼。礼毕,管祠堂的便会拿出准备好的干果分发给孩子们,有核桃、花生、板栗、红枣等,每个人都装上一些,就高高兴兴地随着大人去老祠堂了。老祠堂是大宗族的祠堂,场面大一些,人就更多了。大人们见面互相问候聊天,小孩子们争着分爆竹吃食,然后就由宗族长辈领着大家行同样的叩拜礼。

祠堂祭拜完后,各自回家吃早饭。各家的早饭大体相同,都是臊子馄饨。吃完早饭后,就开始拜年了。

拜年的规矩是晚辈拜长辈,而且必须喊答应了再拜。比如喊“爷爷”,爷爷得答应“嗷”,“给你拜年了”,“好”,这才下跪礼拜。先从自家开始,父亲领着我们先给爷爷奶奶拜年,然后由哥哥领着我们再给父亲母亲拜年。拜年完后,奶奶、妈妈会给我们发压岁钱,每人一角。一角钱,这在当时就不少了,能派好多用场呢。自家里拜完后,就由哥哥领着到堂屋去给爷爷、奶奶、伯父、伯母、叔叔、婶婶拜年。然后再与堂兄弟们一起,到本条巷子里挨家挨户地去拜。外巷子就不是挨家挨户了,而是有选择的去一些家里拜年,比如老师、朋友、一些沾亲带故的人家。当然每到一家,小孩子都能得到许多吃食,小口袋都装得满满的。回到家里后,各人把自己的东西掏出来放到一起,慢慢享用。整个上午,巷子里人来人往,你到我家,我到你家,忙个不停。一直拜到正午,差不多拜完了,回家吃午饭。过年的午饭,比较丰盛,有肉有酒有菜有白面馍馍。午饭后,没有任何事情要做,就随便去玩了。奶奶、妈妈下午都没有多少事,也能约人一起玩玩纸牌。我们兄弟几个可以在自家玩,也可以出去找同伴玩。玩的游戏可多了,下棋、打扑克、滚档坡、走子儿、甩铜钱等,有时还下个小赌注,赢上几个花生板栗什么的,高兴极了。到了下午,青壮年们会敲起锣鼓,这是每年都要干的事情。这个巷子里一敲,那个巷子里也会敲起来,咚咚呛呛,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初一上午,还有最幸福的一些人,那就是先一年刚结婚的新媳妇,她们不用干家务,不用做饭,不用在家待客,几个新媳妇结伙在一起,穿着结婚时的红装,被各家挨着叫去吃“新节饭”。一边吃饭,一边聊天,一边玩耍,热闹不已。最后,她们会选定在一家玩纸牌,一直玩到下午。

晚饭后,要做的事情仍然是祭拜天地,燃放爆竹,游戏玩耍。

这一天,所有的人都在玩,只是辛苦了奶奶和妈妈。她们在家里要招呼来客,还要做饭洗刷,然而大家都是高高兴兴的在过年。

走亲戚

从初二开始,就要走亲戚拜年了。

俗话说亲戚越走越亲,不走断根。农村人一年忙到头,过年了,闲下来了,有时间看望亲戚,也有时间招待来客。所以过年时,是亲戚之间互相走动来往的最好时机。拜年所带的礼物也简单,就是一篮子馍。馍分几种,给老年人、长辈,要带“献爷馍”,这是比较郑重的,馍比较大,一个馍大约有一斤,而且要带两个;给同辈要带“油剂子馍”,一个大约有三两;此外还得要小花馍垫底。体面一点的,再买上一斤点心,放在上面,那就更好了。主家除了招待客人饭食之外,还得给客人“回馍”,一般给老人回两个“加肉馍”,给女孩子放“馄饨圈”,给男孩子放“骨睠”。

走亲戚的时间也有规定。初二一般是去舅舅家,也就是妈妈要回娘家。父亲也要跟着去,孩子们更是乐于去了。因为去舅舅家不光有好吃的,还能得到舅奶、舅妈的一角压岁钱。不过初二这一天有个例外情况,那就是“立新主”。新主的意思是先一年家里有去世的人,要在初二这一天上祖宗牌位。谁家若有新主,是要优先安排的。主家这一天要设席待客,所有亲戚都得来,这可是很隆重的事,耽搁不得。遇上这样的事,去舅舅家就自然得推后了。

初三一般去老舅舅家,也就是奶奶的娘家。由奶奶领着我们去,而妈妈则在家招待来客。老舅舅家离我们家有四五里路,奶奶的小脚走不了,还得伯父套起牛车拉着我们去,这一去就是一天。

初四应该去姑姑家或者姨妈家。姨妈家离我们家有二十里路,而且要过一道沟。小时候都是跟妈妈一起走路,后来有自行车了,才省了好多事。中途还路过姑姑家,也就顺便给姑姑把年拜了。

初五俗曰“破五”。一般不出门走亲戚,在自家过节。早晨和晚上都要祭拜天地,放鞭炮。年轻人或敲锣鼓,或打篮球,也很热闹。

初六以后,也有走亲戚的,还可以继续拜年。其他人有空闲了,各村就开始有热闹可看了。各村大多都有传统节目,像伏蒙村的踩高跷、临河村的大戏、王家洼的跑竹马、白家庄的舞狮子、赵庄的放烟花等等,一直闹到元宵节。

闹元宵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叫“灯节”。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晚上,小孩子都要打着灯笼在巷子里走来走去,口里还念念有词。灯节是有说法的,十四是“印灯”,也就是点灯。十五是“烘灯”,就是灯要点的旺旺的。十六是“送灯”,就是灯笼打出去就不提回来了,在外面烧掉。小孩子每年打的灯笼一般都由舅舅送来,也有自家买的。

元宵节在家乡一带是很热闹的。年过完了,该走的亲戚也走的差不多了,地里的农活还没有开始,正是闹社火的好时机。我们这个东同蹄村更是有著文化传统的村子,村里定在十四、十五、十六必要热闹三天。这三天下午是“摆故事”,晚上是唱大戏。唱大戏是每年都要唱的,而且每天晚上必有一场全本戏,如果本年不摆故事的话,白天也要唱。为了这三天的大戏,早在先一年的冬天就一直在排练,还确实排练出了一批优秀演员。在农村唱大戏,也像赶集会一样热闹,卖饭的、卖糖果的、卖杂货的,摆了一大溜。有的人为了看戏,都不回家了,就在戏台子底下吃一碗饭就行了。只要有人吃饭,卖饭的就送到你跟前来了。怪不得人们都说“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卖饭的是孝子”。小孩子倒是很愿意在这儿吃点东西的,凉粉饸饹5分钱一碗,炒凉粉5分钱一碟,藕粉5分钱一碗,过年所得的几角压岁钱可派上用场了。

说到“摆故事”,那可是东同蹄村一大传统文化。“摆故事”是以历史故事为题材,选择一个故事中两三个代表人物,由小孩着装扮演,再把小孩巧妙的安置在故事樘上。一台故事樘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需要编写一副对联,称“分牌”。几个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中心题目,编写一副对联,称“总牌”。总牌与分牌的故事及对联称“故事文”。村里规定的活动时间是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参加的人很多,可以算是男女老少齐动员。来看热闹的人也很多,简直是人山人海。这样大规模的文化娱乐活动,组织一次是很费事的,所以也不是每年都必须搞。全村分四个社,每个社都有能力独立活动,但还必须是四个社统一行动。一般在初九这一天,各社头人要在一起商议,如果确定不搞,那就各社自由活动。如果决定要搞,那就要分头准备了。兵分三路,有序进行。一是练锣鼓,这主要是中青年人的事;二是搬故事文,这是村里文化人的事;三是准备道具行头,这是村里艺术人的事。到了十四这一天,中午饭后,各社准备齐备,按照一二三四社的顺序,沿着规定的路线,缓缓行进。前面是锣鼓队,接着是彩旗,后面跟着是故事镗。看热闹的是看锣鼓彩旗,看文化的可是在看故事文及对联,有的还边看边抄边评论。故事镗的多少是要逐天递增的,十五要比十四多一些,十六要比十五更多一些。到十六这天,是高潮,最热闹,各社都会拿出最好的节目,呈现给群众观看。

元宵节后,年也就算过完了。到二月初二,曰“龙抬头”,算是过年最后一个节日了。这一天,妈妈会蒸很多面虫,让小孩子拿着到处放,意思是用这些虫馍去镇住害虫,期望来年可以有个好收成。

猜你喜欢
祠堂馄饨小孩子
学包馄饨
梁家祠堂史话
在梦里,我们都是小孩子
悲伤的时候,吃一碗热馄饨
暖胃馄饨热乎乎
我只能是一个小孩子吗
最后一碗馄饨
藏好了吗
开心图片汇
沈家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