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路径研究

2024-04-16 15:40周萍
新西部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影响力文明

周萍

中华文明的形成是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不同时代的文明积淀而成。中华文明是提升国际传播力的价值基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证明,更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载体。未来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一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二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三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由此说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不仅要上升到文明高度,更要考虑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只有强化了文明这一高级的人类发展形态,才能在国际上有更大的信服力,获得更多的价值认同感。

中华文明的文化意蕴

中华文明的形成是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不同时代的文明积淀而成。经过历史的沉淀,政治、经济以及各种社会制度的完善,中华文化形成了更加固定的、成熟的、高级的形态,可以反映当前社会状态,便是中华文明。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内涵深刻,按照时间顺序,其最初形态来自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意蕴悠远,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以礼为代表的文化深刻烙印在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周礼·春官·肆师》有言:“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荀子曰:“礼者,人道之极也。”礼文化传到日本,日本深得其精髓。在广袤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除广为人知的礼文化,还有诸多文化要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其描述为:“天下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廉,在物质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依然契合人们内心的价值认同、道德认同,最终形成人们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了诸多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为“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渊源、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如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方面,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进行了系统阐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发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革命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革命文化是战争时期特有的文化底色,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动力,具有不可替代性和鲜明的时代印记。文明的进步发展总是离不开特定时期的文化记忆,而革命文化所携带的红色基因无疑成为一个时期的灵魂。新时代新征程,弘扬中国革命文化,有利于做到“三个务必”,有利于我们时刻保持政治头脑清醒,提振全党全人民为中国事业奋斗的决心和意志,有利于我们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中,赓续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同时,这也是讲好中国革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力影响力不容忽视的一环。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领导人都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积极探索。1979年,邓小平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九大报告郑重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的演进证明,只有经过沉淀的去其糟粕的文化才是精华,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以后,便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部分,这样的实际是以促进社会风尚,弘扬社会公德,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提高国民个人素质为基本准绳的,具有明显的中国风格和中国精神,能够充分展现中国自信。

推进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

1、中华文明是提升国际传播力的价值基础

文明的传播不仅仅是在单一国度或民族,其地域范围辐射全球全世界。这就涉及到两方面,就是既要增强中华文明在国际舞台的传播力,还要注重提升其影响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历史任务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此外,还进一步明确了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体系,以此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这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文明传播影响力与国际传播能力放在一起进行表述,进一步明确了中华文明在理解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重要地位。”打通中华文明在国际传播的通道,就是要增强中华文明的价值认同感,从思想深处深化文化共鸣,进而提升其影响力。

2、中华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证明

中国式现代化特征之一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协调,中华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华文明和中国式现代化是高度统一的。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这样一个明确的历史目标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新的挑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也将增添新的中国元素。主义意味着理论的成熟和定型,理论运用于实践以后,二者之间的融合在时代变化中,就形成了一定时期的文化,文化经过深厚积淀、传承与发展,形成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有产物,就是文明。中国在现代化的漫漫征程中,从未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要义,也时刻以血肉构筑的革命文化警醒鞭策自身,并以开放进取的姿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所以说,中华文明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体现,中国式现代化也只有在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呈现其固有特性。

3、中华文明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载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精准研判世界局势、中国面临的外交局势的基础上做出的创新性提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局势纷繁复杂,西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盛行,故意丑化抹黑中国,蓄意中伤中国,鼓吹“中国威胁论”,故意扭曲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恶劣的舆论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顶住压力,创造性提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深受许多国家和人民赞同。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包含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中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的理念,映射出中华文明的魅力和影响力。故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文明新形态必然是以中华文明为价值载体和精神动力。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路径

1、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1)加强文化自信自立自强,深植中华文明的深刻内涵

中华文明延续至今,还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源自于未曾中断的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的优秀传统文化。新时期加强文化自信,就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文明传播的根与魂,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华文明的底色。先秦时期,诸子百家,老、庄治学,孔孟学说,其中可挖掘到的深厚的优秀文化支撑起了强大的中国文化的基础;再到革命时期,中国人民不畏强权,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努力拼搏、敢于牺牲的种种坚毅品格给予了中华民族重新挺起民族脊梁的莫大勇气;改革开放后,解放思想、积极进取、善于创新、大胆革新,又赋予了中华文明新的文化内涵。在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过程中,应不断向国际社会展现我们中华文明的深刻内涵和文化精髓,坚守好中华文化的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

(2)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构建中国特有的话语和叙事体系,一方面,从顶层设计着手,构建总体性的战略框架,形成一套本土化的、契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与国际传播能力相协调的叙事架构;另一方面,要有体系构建的内容支撑,以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和中国故事。这就需要以文化事业和各种文艺创作为载体,讲究人民性、时代性、艺术性三者相统一,尤其人民性是文化事业和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代表为谁而创的立场问题。文艺作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既要反应经济社会发展之变,叩问当下,又要具备艺术特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发人深省,将创造的活力最大程度展现出来,方能呈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魂。

2、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1)深化国际传播理念

随着中国国家实力增强,中国十分重视国际传播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总结。西方与中国的话语博弈形势严峻,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面临新的阻力与压力。“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人类不同文明之间是冲突的、对抗的,这是造成世界局势动荡的根源。”这种论断给杜撰中美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者一个说辞,借以对抗打压崛起中的中国,对中国文明侵占世界其他文明提出了隐性担忧。实际上,中国倡导世界和平、友好相处的同时,并不排斥国外的优秀文化,反之取长补短,让文化超越国界、种族,互存共生,共同促进文化的繁荣进步,方能使得中华文明增强国际影响力传播力,行稳而致远。

(2)多措并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效能,要解决好传播过程中的四个问题。一是传播主体上,要形成政府、社会、企业、民间多主体相结合的国际传播体系,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播主体。二是在传播内容上,要加快构建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扩大影响力,深化信服力,要用中国的词语、中国的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打造友好和平的中国形象。三是在传播方式上,加强对媒体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影像等技术提升国际传播的应用度与广度。四是在传播效果上,以用户视角作为反馈的依据,通过分类采集符合不同用户的语言习惯、思维惯性的方式,建立分类分时传播机制,改善传播质效。

3、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1)推进文化外交,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从古至今,人类文明不断进步,被赋予时代意义,因其文明多样性而存在,不同文明交融发展,也是祈求世界和平发展的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文化的和合作用,指出“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因此,各种因意识形态、国家制度和历史发展的差异,而形成文化的对抗、抵制甚至诋毁,都是肆意破坏人类文明进程的行为,为历史发展所不容。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开放包容,始终与其他文明之间保持着互融互通的关系。其中,“文明互鉴论”旨在构建一个互相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意在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共商是原则,共建是过程,共享是目的,将参与文明互鉴的国家都納入责任共同体,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异曲同工,以此弘扬中华文明的同时,又能推动其他文明的国际传播,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发展理念,中华文明不断被注入新的活力,爆发出欣欣向荣的生命力。

(2)加快文化软实力建设,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时代,文化软实力与国际传播力密切相关。文化软实力作为文明的向度,是否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取决于国际传播的能力和效果。长期以来,国际传播格局被西方操控和垄断,广大新兴国家并不占据国际传播的优势。尤其面对西方黑恶势力的舆论捏造和打压,中华文明想要走出去,面向世界,必须要打破这种垄断格局,通过广泛的文化交流,加大文化贸易投资,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打造一个有利的文化发展空间,为中华文明的接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传播环境。

小 结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要切实增强文化自信,用中国话语体系传播好中华文明,挖掘文化基因,晕染文化底蕴,以革命文化刀刃向内实现自我革新,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励前行,多措并举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发展新风尚,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这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前提,也是文明互鉴的首要条件;其次,以蓬勃健康向上发展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中华文明传播的重要载体。文化的发展是潜移默化的,通过市场化竞争,丰富文化内容与形式,是中华文明传播的重要手段;最后,要打破国际传播壁垒,通过多主体、多元化的传播方式,运用智能媒体技术拓宽国际传播的平台和方式,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与影响力,方能增强中华文明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传播力和吸引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贾钢涛:《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核心要义》,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7):1-7页。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页。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9页。

[5]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37页。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载《人民日报》,2017-10-28(001)。

[7]凌海青:《中华文明赋能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国际传播》,载《民族学刊》,2022(10):20-27页。

[8]《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https://www.gov.cn/xinwen/2022-05/28/content_5692807.htm?eqid=ab03ca1d0009f0c0000000036468d7c3,2022-5-28。

[9]包萨仁娜:《国际传播新征程: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时代议题》,载《对外传播》,2022(11):62-67页。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影响力文明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请文明演绎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漫说文明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天才影响力
对不文明说“不”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文明歌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