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课程教学探究

2024-04-16 20:08练文婷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4年7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儿童心理

练文婷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是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学习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以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特征的基本知识;学习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形成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幼教实践,分析解决幼儿教育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观察、实验、测验、社会调查等方法,探索发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及创新的能力,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基础性、指导性和应用性。我校使用的王兴华、周佶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出版发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第二版)内容包含绪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生理发展、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等几个章节,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在此,笔者就中职学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课程教学作了一定的探究。

一、明确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中职学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课程教学要求分为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1)知识要求:本课程全面地反映了学前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和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同时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学前教育的实践密切结合。教学中应全面具体向学生介绍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尤其是认知、情感、社会化和性格的年龄特征,引导学生结合学前儿童的生活、运动、游戏、学习的现状,思考和分析问题。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力争融知识传授、能力培育、素质提高于一体。知识传授、能力培育、素质提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传授是基础,是第一个层面的要求;能力培育、素质提高是目的,是第二个层面的要求,这两个层面统一于理论联系实际之中,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来看,后两个方面的要求尤为突出。因此,在教学安排上,一方面要讲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要着力培育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技能要求: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在教学设计上,要体现实践教学的理念。第一,在学时上对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做出合理的安排。第二,在课内教学时,积极为课外实践和服务幼儿教育事业提供基本知识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基础。第三,本课程应突出实践性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深化学生认识、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基础知识为将来的幼儿教育事业服务,为今后学生学习其他的专业核心课程打下理论基础,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幼教人才。

二、精心选择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课程讲授时力求知识的面面俱到,而学生则是坐在课堂上一味地听,记笔记,缺乏主动思考的过程,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要精心选择课程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1)教师教授和学生试讲相结合。试讲是体现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的综合体现,是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教授与学生试讲相结合的形式,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教学模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这一章内容涉及到“遗传论与环境论”,学生通过课下查阅资料,并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生动形象地向大家讲述了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2)小组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通过教师的指导,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通过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等方法,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把书本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和内化,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构建“自主、高效、优质”的课堂。如在学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一章《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一节中的攻击性行为时,通过给学生呈现教学案例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并把讨论的结果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结合学校的见习和实习计划,将课堂引入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让学生在见习和实习的过程中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对幼儿形成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一章中《记忆》一节时,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小、中、大班的孩子作为被试,通过向幼儿讲述同一个故事《狼和小羊》,尝试让幼儿进行复述,并撰写实验报告,加强学生对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特点的充分了解。

三、创新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从改变教学和考核模式入手,构建新型课程教学和评价模式,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建立多元化的学生成绩评价模式,体现“全程实践,优势定位”的理念。而学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成绩主要由学生课堂表现(10%)+形成性评价成绩(40%)和期末考试成绩(50%>三部分构成,最终实现以课程改革促进教学,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1)评价主体多元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传统的评价主体只有教师一人,因此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增加学生评委和自主评价的形式,不仅让课程的评价过程更加客观,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看待自己和别人,并从评价的结果中让自己不斷地调整和提高。(2)评价内容的多样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课程的评价内容既有说课、试讲、小组汇报等动态考核,又有小论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等静态考核。同时,鼓励和提倡教师将考核内容与未来职业岗位的胜任要求相结合,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加科学合理。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儿童心理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心理感受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