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善作善成 奋力谱写西青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4-04-16 20:09
求知 2024年3期
关键词:西青区京津冀文化

朱 健

2024年2月1至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天津视察指导并发表重要讲话,谆谆教导和殷切嘱托为新征程天津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西青区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的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立足全市发展大局,自觉担负起历史使命,牢记嘱托、紧跟核心,忠诚担当、再建新功,奋力谱写西青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天津实践贡献西青力量。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的天津之行,第一站来到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实地了解2023年洪涝灾害后当地农业生产恢复等情况,总书记充分肯定西青区防洪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西青区在东淀蓄滞洪区灾后恢复重建中有哪些亮点工作和成绩?

朱财斌:东淀蓄滞洪区涉及西青区面积5万亩,其中农用地约4万亩,造成经济损失接近23亿元。对此,西青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坚持绣花精神、群众路线,精心谋划、扎实推动,尽快恢复灾区生产生活秩序。一是加快有效退水进度。按照工作预案,第一时间布设排水点位,迅速启动排涝强排措施,积极开展分区退水,排净积水历时19天,比原计划提前2天,相比1996年在水量大幅增大的情况下退水时间缩短12天,累计排水4200万立方米,全程确保安全有序,为尽快恢复农业生产争取了宝贵时间。二是加速组织复耕复种。按照“水退一亩,耕进一亩”的原则,抓紧时机、不等不靠,主动组织东淀蓄滞洪区农业灾后恢复生产工作,切实做到能种尽种,保证粮食蔬菜供应稳定。目前,已恢复冬小麦种植9287.8亩,比灾前种植面积增加了33%。已修复农业设施大棚3992亩,全部种上各类蔬菜,整个东淀蓄滞洪区农业生产已恢复到灾前正常水平。三是加大民生改善力度。始终将习近平总书记教诲的“老百姓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牢记心中、落到行动,统筹恢复重建和能力提升,增加资金拨付,在常态化做好“医教养护”民生保障的同时,全面提升灾区自我发展能力,制定东淀蓄滞洪区产业发展导则,谋划建设第六埠都市型农业示范基地,推动辛口打造“京津蔬菜第一镇”;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保障和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等内容,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谋划实施老旧棚室提升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有序恢复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多措并举带动父老乡亲增产、增收。2024年春节,除加强民生商品供应外,西青还举办了一系列喜闻乐见的节庆活动,让群众感受到了浓浓年味儿。四是加强基础工作保障。在这次抗洪救灾中,西青区不但着眼当下,打赢了群众安置、物资转移、退水排水、灾后重建等多场硬仗,更是立足长远,在抗洪之初就同步启动档案资料编纂工作,做好相关资料数据的收集整理,汇编成书,为后人处置同类事件留下可以借鉴的凭证。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的重要讲话是做好新征程上天津工作的指南针,西青区是如何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在西青大地有力有效落地落实的?

朱财斌:习近平总书记的天津之行,第一站就是西青,在西青发展历程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是激励西青再攀高峰、再立新功的动力源泉。西青已经踏上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新征程,切实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以坚决的政治态度、有力的工作举措、扎实的工作作风,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工作走深走实。聚焦学在深处,围绕“全员覆盖”和“七进七讲”,层层开展传达学习,相继举办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读书班、“牢记嘱托 勇担使命”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基层宣讲等活动,迅速掀起学习宣传热潮,第一时间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行动统一到中央、市委部署要求上来。聚焦谋在新处,召开区委全会,出台《中共西青区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 奋力谱写西青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实施意见》,更深更细更实地系统谋划部署贯彻落实工作,推动总书记擘画的发展蓝图转化为西青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实景图。聚焦干在实处,全力把“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转化为发展实践。一是抢占“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赛道。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研究制定《西青区加速打造新质生产力工作方案》,编制目标产业图谱,狠抓项目招引落地。发挥天开西青园创新平台带动作用,加速推进南开大学生科院产业化基地等10余个重大项目平台入驻和首批“西翼金种子”项目落户,抓实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二是构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高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加快天津南站“站产城”一体化规划。推出年度重点改革任务,落实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培育“西青话营商”特色品牌。加快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力争2024年盘活闲置资产比例达到50%。全力以赴做好全口径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力争在全市率先完成财政暂付款清理任务。三是树立“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新标杆。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年画文化、精武文化、赶大营文化等文化资源,实施杨柳青古镇提升焕新行动,擦亮“杨柳青古镇·霍元甲故里”地域文旅品牌,推进“大运河艺术之城”等项目建设,切实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四是打造“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新亮点。推进城市更新提升,谋划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启动24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做優“中北、梅江、南站”三大优质商圈,不断升级城市业态、功能和品质。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争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记者: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西青区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优势、方向和用力点是什么?

朱财斌:西青区是天津市环城四区之一,常住人口119.5万人。近年来,西青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落实“十项行动”,加快打造大运河闪亮明珠、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城,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破千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市前列。一是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三次产业向高端迈进,打出了招商牵动、项目带动、科技驱动、消费拉动、服务联动一整套“组合拳”,形成5条产业链,聚集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集成电路产业园区等一批引领性产业平台,建成王兰庄国际商贸城全国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到46%、33.7%,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瞄准建设现代都市型农业升级版,打造小站稻、沙窝萝卜、高端精品蔬菜等农业特色产业链,成为全市重要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是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二是城市核心能级全面提升。有效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构建“两心三带三区多点支撑”国土空间格局,城镇道路、轨道交通、城市公园等配套功能日益完善,城镇化率达到95.6%;牢牢守护绿水青山,巩固国家卫生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建成68.5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区,造林绿化面积超过1万亩,王稳庄镇、辛口镇入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3年获评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三是文化软实力大力提升。巩固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成果,打响“运河明珠·活力新城”地域文化旅游品牌,推进运河、精武、年画等文化元素融通发展,推动全区旅游资源串珠成链、连线成片。四是民生福祉不断提升。每年实施二十项民心工程,民生领域资金投入占财政收入80%,全域实现“15分钟步行就医圈”“15分钟步行健身圈”“15分钟文化服务圈”,是全国健康促进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503元,同比增长4.7%,高于GDP增速;深入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机制,农村集体资产规模占到了全市总量的近50%;社会环境长期保持和谐安全稳定,获评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区。

结合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等因素,“产业实力雄厚、地理空间优越、科教资源富集、文化底蕴深厚”,精准概括了西青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优势所在。今后,西青将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充分发挥“四个优势”,立足经济总量“千亿台阶”,围绕“巩固良好态势、提升发展水平”这条主线,全力在新一轮发展中勇立潮头、勇挑重担,以经济大区的实干担当为全市发展大局“添秤”。2024年西青区将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和用力点,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培育新增长点的关键所在、作为提升优化存量的主要路径、更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切实抓紧抓好,加快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推动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持续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春节后,西青区第一时间组织召开招商引资工作大会,迅速把全区上下思想行动统一起来、精神状态振奋起来;举办集中签约仪式,签约项目共计48个,投资额达70亿元,奋力实现招商引资开门红、经济发展开门红。

记者: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在服务融入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上,西青区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绩?

朱财斌:西青区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战略牵引,在主动对接、深度融入、精准服务上加大力度,在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和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充分展现西青作为。一是牵住“牛鼻子”,着力建设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要承载地。制定对京招商图谱,建立健全区级领导常态化对接机制,成立驻京招商中心,融入“北京提需求、天津组织配套”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深化与首都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事业单位、企业总部、行业协会、大型央企的交流合作,积极与“国字号”“央字头”、高成长型、创新型企业开展对接。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引进北京项目近700个,协议投资额超过2000亿元,其中,2023年引进中节能、金印联等北京项目99个,以经纬恒润为代表的一批优质企业在西青持续成长壮大,促进区域产业能级加快提升。二是升级“硬联通”,全面推进承接平台提标提质。积极融入“轨道上的京津冀”,配合津雄城际铁路和津沧城际铁路建设,推动天津南站成为京沪与津雄客流铁路通道交汇点,推动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建设,逐步提升天津南站区域枢纽地位逐步提升。以高水平城市设计引领推进天津南站科技商务区“站产城”一体化发展,谋划打造商住混合街区,建设金地等高品质住宅项目,完善服务配套,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微中心”。目前,南站科技商务区综合优势正在凸显,13个重大项目已成功落位,累计投资额达442亿元;引入的北京为明教育集团、新加坡鹏瑞利国际健康商旅城等项目,提升了区域教育、医疗、养老等配套水平;引入的呷哺呷哺光启总部综合体、杉杉奥特莱斯等商业项目,满足了特定的居民对餐饮、休闲、娱乐等的多种消费需求,环境良好、配套齐全、服务周到的承接格局逐步形成。近期,经纬恒润继在西青投资建设生产工厂、天津研发中心、智能驾驶电子产品北方生产基地三大项目后,研发中心二期项目已落子南站科技商务区,预计2027年初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天津研发中心研发人员预计超5000人,天津地区总营收预计可达30亿元。三是贯通“创新链”,积极打造京津冀地区创新转化示范基地。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清单机制,充分利用区内高校资源集聚优势,高标准建设天开西青园创新策源地,促进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西青创新载体资源优势紧密结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有效衔接。目前,天开西青园已出台20条“落地即兑现”专项支持政策、“西翼金种子”计划等政策,成立全市首个区域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引进南开大学应用化学与工程研究所新能源电池产业转化基地等6个成果转化平台,新落地注册项目300余个。四是拓展“多领域”,深度融入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发展大局。扎实推进生态环保、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领域协同发展,落实京津冀异地就医“免备案”,拓展政务协同“跨省通办”合作广度和深度,积极建设京津冀重要消费目的地,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道路上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带动全区民生保障更加充实。2024年,西青区将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续写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新篇章,引领西青高质量发展。

记者:西青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天津市民俗文化旅游区,在文化传承发展上都有哪些特色招法?

朱财斌:西青区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牢记总书记赋予我们的文化使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西青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为现代化活力新城建设注入强大文化力量。一是借河而起,以文润城。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保护好运河千年文脉,有效管控运河沿线整体风貌,治理改造重点沿河片区,持续改善河道水生态环境,彰显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生态风光,加快推动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天津市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大运河艺术之城等项目建设,做强叫响大运河文化带,推动千年古运河焕发时代新活力。二是文旅融合,以文兴业。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生态景观、歷史文化遗产、公共文化设施和商贸综合体等串珠成链、连线成片,积极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西部节点,杨柳青荣获“中国魅力文化传承名镇”“历史文化名镇”等称号,建成精武门·中华武林园等5处4A级景区和峰山药王古寺、瓷艺园等4处3A级景区,建成辛口镇、第六埠村等5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三是共建共享,以文惠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连续多年举办群众文化艺术节、“赓续文脉·艺润西青”特色文化惠民演出等活动,让群众享有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其中,杨柳青灯展已连续举办27届,2024年的杨柳青国潮灯展,呈现出持续时间最长、展出规模最大、活动业态丰富、文化氛围浓郁、带动作用显著、秩序保障充分等特点,充分展示了古镇节庆魅力。

责任编辑:朱 健

猜你喜欢
西青区京津冀文化
“三胞胎”小狗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村里娃的书画班
谁远谁近?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