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真抓实干 勇毅前行 奋力谱写南开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4-04-16 20:09张莙
求知 2024年3期
关键词:南开区南开文化

张莙

202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天津视察指导,为天津发展指路领航、擘画蓝图。中共天津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对全市上下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贯彻落实到津沽大地作出了全面部署,吹响了广大党员干部感恩奋进、善作善成的号角。南开区坚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的重要里程碑意义、重要讲话的重要指南针意义、真正做到“四个善作善成”的重要试金石意义,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深化拓展区委“一三二一”工作思路,坚持“三新”共进、“三量”并举,勇担使命、主动作为,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贡献南开力量。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津时提出,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南开区作为天开高教科创园(以下简称“天开园”)核心区所在地,高校院所资源丰富,创新禀赋优势明显,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有哪些重点举措?

马珊珊:这些年,南开锚定“创新南开”定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用好高校院所资源,坚定不移走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取得扎实成效。2023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位居全市前列,超额完成年初预定目标。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要求,我们将牢牢把握天开园核心区落位南开的重要机遇,做深做实“科教立区”文章,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焕新,进一步推动创新活力加速涌动、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创新动能持续激发,努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取得突破。

一是提高创新能级。举全区之力高水平建设天开园,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带动产业全面提质升级,全力服务构建“一核引领、两翼协同、多点支撑”发展格局。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物创海河实验室、天南大科技力量作用,积极搭建校企“握手”通道,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大力引育概念验证、小试中试、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机构,用足用好海河产业基金、天开九安海河海棠科创母基金等金融工具,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综合服务体系,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赋能。2023年,我们引进落地的全市第一家概念验证公司——格桑创服,已在服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助力科技企业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做强科技服务、智能制造、医疗健康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是深化协同发展。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0周年,作为京津冀区域内的一部分,这些年南开深度融入其中、参与其中,也受益其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南开的各项工作都要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是如此。要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助力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相结合,为协同打造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贡献南开之为。2023年,我们积极赴京冀走访,举办“专精特新”天津行暨首届北京银行领航者峰会,引进了中国联通产业研究院等央企分支机构16家、中环哈工新能源等新动能企业208家,取得了良好效果。要进一步加大“跑部进京”力度,深化与在京央企、科研院所交流对接,主动赴北京市海淀区考察学习,深化产业协同、人才交流等方面务实合作,推动“海淀创新链”与“南开产业链”常态链接、深度融合。

三是坚持引育并举。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必不可少。要注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深化“链长+链主”招商模式,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不断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2023年,我们先后引进盈趣科技、云从科技等650余家科技企业,以及火山引擎、河北国源电力等优质项目,有力支撑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目前,区内科技领军(培育)企业、瞪羚企业分别累计达到11家、46家,18家企业获批2023年度全市首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位列中心城区第一,全区主要科技创新指标保持全市领先,获批建设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区。要进一步推动创新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健全完善创新主体梯度培育体系,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谋划实施新的改革举措,切实提升改革的精准性、针对性、实效性。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建设改革开放先行区的重要抓手,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南开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护航民营经济发展方面有哪些思路举措?

马珊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南开区坚持以“近者悦、远者来”为目标,努力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营造“敢干、敢闯、敢投”良好氛围,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市场主体信心,让企业愿意来、能留住、发展好。

一是持续优化政务服务。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出台《南开区实施“解‘南题‘开心办”推进区域发展近悦远来行动方案》,明确了优化审慎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等方面具体举措。2023年,我们以天开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设立7×24小时“自助办”专区、4个全市最优“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集成办理338项事项,全区建设项目审批速度屡创全市纪录;同时,着力推动区域政务服务共建共享,与海淀区“跨省通办”事项达到23项,首批208项“京津冀+雄安”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自助办事項成功上线。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持续创新“首席服务官”制度、“一企一单一策”等工作机制,完善“定制服务—协同联办—上门送达”全程服务,提升“异地通办、一次办成”效率,打造创新创业“生态雨林”。

二是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出台了“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20项重点工作”等政策措施,加强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米”。深入开展“双万双服促发展”活动,健全完善区领导、行业部门、街道包联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实现“手递手”联动服务闭环。加大助企惠企力度,积极为企业拓宽市场、降低成本、稳定预期,推进企业上市培育,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同时,要加强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建设,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严格保护知识产权,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完善守信践诺机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

三是做好人才服务保障。深化改革、推动创新,人才是决定性因素。南开区始终视人才为宝,真心爱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努力打造区域人才高地,以人才工作的主动,更好掌握发展的主动。要深入实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升级版,开通“绿色通道”,借助“海外引才”等各类国家级人才项目,汇聚一批青年科技人才、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制定完善人才激励政策,为科学家、企业家赋权,为人才松绑,赋予其更大自主创新空间,释放创新创造活力。精准匹配人才需求,为高端人才提供教育、医疗、安居等保障。对解决关键“卡脖子”技术、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人才和团队,量身定制专项政策,全方位解决后顾之忧。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南开区如何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讲好“南开故事”?

马珊珊: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以文”的重要要求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强调了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指明了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方向路径。南开区作为天津城市文明的发祥地,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有信心、有条件、有责任在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上展现更大作为、作出更多贡献。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我们的使命任务,坚持守正创新和融合发展同向发力,培育城市文化、滋养精神气质,努力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

一是以文化人,凝聚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着力发挥文化引领方向、浸润心灵、涵养道德、塑造风尚的功能。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做好学习教育、宣传宣讲、研究阐释等工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用活红色资源,充分发挥周邓纪念馆、“双学”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组织红色文化主题活动,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革命薪火代代相传。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程度。

二是以文惠民,满足文化需求。实施好文化惠民工程,扩大“惠”的范围、增强“惠”的力度,更好满足群众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供给,持续推动区、街、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办好“飞雪迎春”“南开之夏”等品牌系列文化项目,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让文化之美浸润人心。支持文艺精品创作,从南开的文化积淀中汲取营养、激发灵感,依托基层群众和社会实践,推出一批接地气、有温度、有影响的精品力作,不断厚植文化土壤。

三是以文润城,塑造特色品牌。赓续城市文脉,打造特色IP,讲好“天津故事”“南开故事”,进一步提升城区知名度、软实力,彰显天津现代化新风貌。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做到全面、真实、准确,为统筹有序挖掘利用打下基础。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用好庄王府、宁家大院、张伯苓故居等资源,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深挖老城厢文化,把历史遗存与城市风貌、自然景观、商贸综合体串珠成链、连线成片,将鼓楼—古文化街打造成津味十足的文化体验区,创响“老城津韵”品牌。

四是以文兴业,促进融合發展。做深做实“文化强区”“商贸兴区”文章,在“文化+”上持续用力,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演艺经济、赛事经济,推动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拓展数字型、互动性、沉浸式体验新场景,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努力成为京津冀精品旅游目的地。支持郁美净、祥禾饽饽铺等老字号企业创新技术工艺、营销模式、产品服务,擦亮“津”字招牌,打造全国知名老字号、非遗集聚地。引进和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行业带动性大、品牌辐射力广的文化企业,推出更多像鸵鸟墨水一样的特色文创产品,带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走内涵式发展路子,创新城市治理,推动城市业态、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南开区在推进城市更新,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方面是如何统筹谋划的?

马珊珊:城市治理,基础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南开区人口基数大、密度大,老年人口多、老旧小区多,这要求我们在城市治理上必须投入更多精力、付出更大努力。我们把保障居民安居乐业作为头等大事,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经济账、民生账,发展账、安全账”相统一,实施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有机更新、功能更新、业态更新,使城市更新的过程成为补短板、聚产业、惠民生的过程,一揽子解决城市“成长的烦恼”,扮靓“颜值”、充实“内容”。

一是统筹盘活存量资源。全面梳理土地、老旧厂房、商务楼宇、商业载体等低效资源,完善载体底册,发布线上数字地图,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招商项目与资源匹配效率。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一楼一策、一园一案导入优质企业和主导产业,推动腾笼换鸟、转型升级。2023年,我们全力以赴盘活21万平方米的科技广场,创造了盘活存量资产的“天津速度”,历时18个月盘活8.7万平方米的九策广场,引进京津首家全智能沉浸式京东MALL超级体验店,长荣大厦、鲁能国际中心等5A甲级商务楼宇入驻率超过85%。我们要扎实推动天开园核心区、天拖片区和西营门城市更新项目,加快推进生产力促进中心地块、8358所老院区等项目和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进一步有效利用存量资源,打造更多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平台空间。

二是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居住环境好不好,配套服务优不优,直接关系群众的切实利益,是民生福祉的具体体现。2023年,我们新建提升了苑中北路等一批城市道路,精心打造了一批口袋公园,城区宜居环境得到了新的改善。特别是引入社会资本改造提升长虹生态园,创新公益公园运营模式,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们要以实施城市更新为契机,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一步优化天开园周边公共配套,加快天拖片区产业导入,建设生活便利、产业繁荣、充满活力的高品质街区。同时,大力实施完整社区提升改造,探索物业管理服务新路径,让群众居住生活得更便利、更舒心、更美好。

三是增强城区安全韧性。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抓好消防、交通、危化品、高层建筑、校园等重点领域安全,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着力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扎实开展燃气管网、供热管网更新改造,补齐消防安全设施短板,提升易涝部位、易积水点和防汛排水设施,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运行保障和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积极运用智慧城管平台等技术手段,提升精细化数字治理水平,推动城区建设更韧性、更智慧、更安全。

责任编辑:张 莙

猜你喜欢
南开区南开文化
高振魁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小兔子遇险记
年味里的“虎文化”
《南开话语研究》系列丛书再推出两本新书
谁远谁近?
学生写话
学生写话
学生写话
“首届古史新锐南开论坛”会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