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畲药逐痰通络方治疗痰瘀阻络型高血压病伴颈动脉硬化临床研究

2024-04-16 12:27刘建军陈文霖陈礼平
新中医 2024年7期
关键词:高血压病通络证候

刘建军,陈文霖,陈礼平,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1;2.丽水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浙江 丽水 323000

高血压病是心脑血管疾病中的高发病种。据调查,我国高血压病人数已达2.45 亿,患者数量居全球第一,并且其发病率和致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1-2]。临床医学上常见的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主要是心、脑、肾、毛细血管等。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合并有动脉硬化的高血压合并症,当患者出现动脉硬化,会致使其动脉内膜增厚、弹力降低、下腔静脉变小、引起靶器官和血管狭窄、闭塞,造成靶器官供血不足[3-4],进而引发心绞痛、急性心梗、慢性心衰、缺血性脑卒中及肾功能不全等状况。西医药物通常只对单一阶段及靶点进行干预治疗,且长期服药存有抗药性和不良反应,而中医药具有对多阶段、多靶点进行综合性治疗的独特优势。本研究采用针刺联合畲药逐痰通络方治疗高血压病伴颈动脉硬化,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高血压病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 年修订版)》[5]中的诊断标准。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 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SBP)≥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DBP)≥90 mm Hg。颈动脉硬化符合《中国脑卒中血管超声检查指导规范》[6]中的诊断标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1.0 mm,且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易损斑块。

1.2 辨证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中头晕目眩痰瘀阻络证的辨证标准。主症:眩晕,头重如裹或头痛如刺。次症:胸脘痞闷,胸痛心悸,纳呆呕恶,身重困倦,手足麻木。舌脉:舌质暗红,有瘀点或瘀斑,舌下脉络迂曲,舌苔腻;脉弦滑或弦涩。满足主症+次症≥2项,且舌脉诊相符者即可辨证。

1.3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与辨证标准;已服用中药医治且断药1 个月以上或者未服过中药;年龄60~75 岁,性别不限;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晕针及对本研究药物过敏;怀孕、哺乳期;近3 个月内已接纳参与别的药物临床试验。

1.5 一般资料选择2021 年12 月—2022 年12 月就诊于丽水市中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的60 例痰瘀阻络型高血压病伴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 例。对照组男15 例,女15 例;平均年龄(67.97±3.29)岁。治疗组男16 例,女14 例;平均年龄(68.90±3.97)岁。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丽水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批准[(2023)临伦审第(LW-005)]。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施慧达制药(吉林)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1083,规格:2.5 mg/片],每天1次,每次2.5 mg;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Pfizer Ireland Pharmaceuticals, 国药准字J20120050,规格:10 mg/片),每天1次,每次10 mg。

2.2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联合畲药逐痰通络方治疗。逐痰通络方处方:食凉茶(畲)30 g,嘎狗噜(畲)、白术、川芎、天麻各15 g,半夏、赤芍、葛根、丹参各10 g,胆南星6 g,水蛭5 g。上药由丽水市中医院中药制剂部门煎制,每天1剂,水煎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温服。针刺选穴:丰隆、风池、曲池、太冲、足三里。依据病人的胖瘦水平,采用38 号、1.5 寸毫针。穴位常规消毒后,风池穴针尖方向朝对侧眼睛方向斜刺0.5~0.8寸,曲池、足三里、丰隆直刺1.0~1.5 寸,太冲直刺0.5~0.8 寸,曲池、太冲得气后施以提插捻转泻法,捻转频率约为160 转/min,其余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中等刺激,即针刺入一定深度得气后,缓慢均匀地提插、捻转,以上穴位以患者有明显酸胀感、但不难受为宜。针刺操作由一位主任中医师开展,留针30 min,隔天治疗1次。

2组治疗疗程均为4周。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①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根据患者头晕、头痛如刺或头重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肢体刺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等10 个主要临床症状,采取半定量记分方法分别记分,依据症状的严重程度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2、4、6 分,症状处于二级中间,分别计1、3、5 分,总分60 分。②血压水平。治疗前后门诊患者于晨起7点自测血压,住院患者由护理人员专人负责,所有患者均测量2次,取平均值。③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踝臂指数(ABI)值。治疗前后专人负责实际操作,用omron 自动式动脉硬化检测仪VP-1000 对患者进行检验。试验者静养15 s,将血压袖带缚于手臂和腿部脚踝部,心电图采集电极放置上下手腕,浊音采集电极放在胸骨左缘第四肋间,键入患者基本信息,挑选纪录图型较好的10~15 个标值,全自动输出结果。④IMT 值。治疗前后选择ALOKA-α10 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工作频率7~15 MHz,内嵌IMT 精确测量方式)。各自于颈总动脉分岔处近侧远外壁1 cm、2 cm、3 cm 处检验2 组患者两侧IMT值。

3.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分析和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2 组间比较采用成组样本t检验,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治疗4 周后以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为指标评估2 组临床疗效。按照尼莫地平法计算,中医证候积分较少率=(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100%。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95%;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30%≤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7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3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4.2 2 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3.33%(P<0.05)。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4.3 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2。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

4.4 2 组治疗前后SBP、DBP 比较见表3。治疗前,2 组SBP、DBP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SBP、DBP 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2组治疗前后SBP、DBP比较() mm Hg

表3 2组治疗前后SBP、DBP比较() mm Hg

注: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

4.5 2 组治疗前后IMT、baPWV、ABI 水平比较见表4。治疗前,2 组IMT、baPWV、ABI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IMT、baPWV 均降低(P<0.05),ABI 升高(P<0.05),且治疗组IMT、baPWV 均低于对照组(P<0.05),ABI 高于对照组(P<0.05)。

表4 2组治疗前后IMT、baPWV、ABI水平比较()

注: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

5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高血压病伴颈动脉硬化患者持续增长,据统计,SBP 每上升10 mm Hg,脑梗塞与心肌梗死发生率分别提高53%与31%[5]。其发病机制为血压过高时,血管中的血液冲击动脉内壁引起内膜出现机械性损伤,进而血脂异常沉积在动脉内壁,形成脂肪斑块,当斑块数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最终会导致血管内壁变薄、变脆,形成动脉硬化[8-9]。baPWV、ABI、IMT 是目前国内外评估高血压病伴动脉硬化的可靠指标。baPWV对主动脉和外周动脉的硬度进行量化,充分证明了在测量动脉血管弹性和硬化方面的有效性[10]。当患者血压过高时,baPWV 数值随之增长,ABI 反之降低,动脉硬化程度越严重[11]。研究显示,随着血压升高,IMT逐步增厚,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重[12]。

高血压病归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等范畴[13]。动脉硬化属于脉络学说中“脉络-血管系统病”范畴。中医络脉瘀阻与现代医学动脉粥样硬化在病因病机和病理生理上具有一致性[14]。研究发现,高血压病合并动脉硬化有其独特的证候演变和发展规律,初期以阳亢为主导,痰瘀阻络辅助;中后期以痰瘀阻络与肾精不足并见;末期久病入络,变生诸病,缠绵悱恻久治不愈,不同阶段都存在痰瘀阻络的病因转变[15]。风痰、瘀血既是高血压病发作的关键致病因素,亦是其病理过程的主要物质。老年人五脏六腑功能衰落,气血循环紊乱,津血不循常道,津停生痰,血停成瘀,痰瘀痹阻,蕴而化浊生毒,阻碍经气,清窍失养,耳朵失聪,则出现头晕目眩、头疼等不适[16]。畲药逐痰通络方中食凉茶(畲)、嘎狗噜(畲)均为君药,食凉茶消积,噶狗噜活血;臣以半夏、白术、胆南星燥湿化痰,祛风通络;佐以川芎、赤芍、丹参凉血散瘀、行气止痛;再辅以天麻平抑肝阳,水蛭破血逐瘀消积,葛根解肌通络。全方主祛风化痰,活血通络的功效。针刺降压的机制为刺激人体合理穴位,发挥疏通经脉、活血化瘀、增强新陈代谢的作用,提升心脏供血功能,降低靶器官损害,从而达到显著地降压功效[17-18]。针刺可调节毛细血管活性成分的释放,提升总抗氧化作用,减少高血压病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充分发挥抗炎作用,从而降低血管内膜功能的损害,起到降压作用[19-20]。本研究针刺选穴以风池、曲池、足三里、丰隆、太冲为主,不但可以清利头目、温里定眩,还可以升清降浊、益肾养脑,有效改善病人头晕目眩的症状,并有利于减轻病人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度。此疗法以其自然、安全、高效的特点,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可。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可见治疗组患者症状改善程度更高,临床疗效更显著。此外,治疗后,2 组血压均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治疗组IMT水平低于对照组,表明协同治疗能明显降低高血压病伴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的IMT水平,从而降低脑梗塞的风险。治疗组baPWV 值低于对照组,表明通过畲药联合针刺协同治疗后,大大减少了长期性高血压对毛细血管的损害程度。治疗组ABI值高于对照组,表明经联合治疗后能有效改善该类患者的血管硬化程度。

综上,应用畲药逐痰通络方联合针刺治疗痰瘀阻络型高血压病伴颈动脉硬化患者,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降低血压,且能更进一步降低对血管结构及延展性作用的损害,进一步降低主动脉肌肉僵硬度及硬化程度,降低有关心脑血管病并发症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高血压病通络证候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基于“脾为生痰之源”探讨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治疗腰痹通络止痛是关键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70例
通络止痛汤治疗原发性头痛68例
蛭龙通络胶囊联合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肾衰竭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