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助力思政课育人高质量发展

2024-04-17 07:14陈冬仿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2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思政课

陈冬仿

摘 要: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对思政课育人提出了更高要求。“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为全面提升思政课育人质量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上,“大思政课”不仅注重社会衔接,而且着重构建协同育人格局;在拓展思政课育人方式上,“大思政课”既赋予思政课育人以实践支撑,又强化了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功效,使思政课育人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大思政课”;思政课;育人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铸魂育人的历史使命。随着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接班人的要求更加迫切。在此背景下,“‘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提出可谓恰逢其时,不仅为新时代思政课“怎样培养人”指出了新方向,还为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大思政课”全面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

“大思政课”概念的提出,主要解决的是新时代如何讲好思政课的问题,其实质是为了全面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大思政课”建设,旨在通过树立“社会即课堂”的育人新理念,促成思政课与现实社会的结合。

(一)注重社会衔接,提高思政课育人社会生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的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思政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与此同时,思政课所要培养的“强国一代”又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一个个个体。那么,如何建立起思政课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其能够与社会形成良好的衔接机制,关乎思政课的育人实效。“思政课教学如果不着眼于社会现实,不开拓社会资源,就会使这门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容易局限于传统单一的‘思政小课堂,从而严重影响其社会生命力。”讲好思政课,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思政课对社会大课堂的汲取转化机制,使思政课更“接地气”。

“大思政课”要求“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其实强调的是思政课课堂教学与社会衔接的问题,也就是使思政课借助挖掘现实社会生活资源中蕴藏的思政元素,来完成其承载的育人使命。因此,“大思政课”视域下的思政课,在以政治性、思想性及理论性为底色的基础上,更加凸显了“社会即课堂”的教学理念,从而打破了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界限,把思政课空间延展到社会,从而激活了思政课的社会生命力,使思政课既具有政治的高度、理论的深度,又有生活的温度,有助于全面提高思政课的育人实效。

(二)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凝聚思政课育人合力

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对思政课育人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因此,完成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使命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动员各种资源和社会力量。作为一门育人“大课”,思政课不仅要具有“大视野”“大格局”,还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并且国际上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接班人的斗争形势也更加复杂。如果仅仅依靠传统“思政小课堂”的教育引导,已很难有效承载思政课育人的使命。因此,为了全面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构建全社会资源共享、全方位合力育人的新格局势在必行。

虽然“大思政课”的重心依然是“课”,但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思政课最大的区别在于“大”。具体而言,一是“大思政课”之“大”在于着重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体系。“大思政课”是在坚持思政课教师育人主导地位不变的基础上,充分动员政府、学校和家庭的力量,系统整合和综合运用全社会育人资源,打造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及网络云课堂等相结合的育人场域,有效破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配合不充分、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耦合度不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衔接不紧密等问题,进一步推动思政课育人全员化、全过程化、全方位化。二是“大思政课”建设格局旨在形成合力育人的大格局。“大思政课”立足于“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将教学场域不再局限于学校,而是拓展至社会全域,推动“思政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延伸,以更大的视野、空间和愿景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社会大课堂”自身的课堂特质必然要求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并有效發挥各个方面的作用,从而弥补传统思政课教学的不足,形成育人合力,促进思政课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二、“大思政课”创新拓展思政课育人路径

“大思政课”语境下的思政课建设代表着思政课发展的新方向,其中“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为思政课育人指明了一种新的范式和方法。

(一)赋予思政课育人以实践支撑

理论性是思政课的基本属性,思政课的重点就是要讲好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但需要指出的是,思政课课堂上的理论讲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综合性,导致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很难学深悟透。再者,思政课教材的内在规定性和容量的有限性也意味着教材给出的多是教学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很难让所有学生都对思政课的理论教学感兴趣。那么,如何更好发挥思政课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理论教学的获得感、认同感,就成为思政课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理论源于实践。在马克思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就要求思政课理论教学要及时吸纳社会生活中的丰富资源和生动案例,实现教材向教学的转化。思政课教学,不仅要通过理论说服学生,还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感悟,增强对理论的认同感。换而言之,思政课建设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与传统理论教学不同,“大思政课”就是要“把宏大的时代、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所蕴含的丰富育人元素挖掘出来、整合起来、运用开来”,赋予思政课以生动有力的实践资源支撑。“大思政课”更加注重运用实践体验式教学,通过“社会大课堂”补“思政小课堂”的内容短板,“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二)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功效

实践教学是实现思政课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当前,思政课理论教学体系已趋于成熟,但实践教学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深化。一方面,各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还存在认识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尚未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各高校不能充分挖掘现有的实践资源以及搭建相应的实践平台,导致实践教学开展的广泛性、持续性不够。从根本上来说,作为思政课教学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只有相互协同、相互支撑,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政课育人功效。因此,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要求,不断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模式,提高思政课实践育人实效。

实践育人是“大思政课”的重要维度。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明确指出,要“突出实践教学,将生动鲜活的实践引入课堂教学,将课堂设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一线,全面提升育人效果”。善用“社会大课堂”就是要求思政课不仅要在课堂上讲,也要深入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从“课内教”向“课外延”,推动学生在实践中将学思与知行有效结合起来,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从而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功效。

三、结语

思政课肩负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当前,应以“大思政课”理念为指引,积极推进思政课育人高质量发展,为党和国家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叶方兴.大思政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延展[J].思想理论教育,2021(10).

[2]杨晓慧.以“大思政”理念创新思政育人格局[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9).

[3]沈壮海.“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考与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

[4]吴增礼,李亚芹.“大思政课”视域下“社会大课堂”的多维阐释[J].思想理论教育,2022(12).

责编:司 哲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党史学习中“大思政课”的价值旨向与实践进路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基本遵循与实践进路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