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新芽(特约评论)

2024-04-18 05:32吴辰
椰城 2024年4期
关键词:珍珍步入新芽

吴辰

《古诗十九首》有言:“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用这句话恰好可以用来形容青春。有人说青春有大把时间可以浪费,但是旁人眼中的“浪费”,实则是在纪念即将逝去的青春,每一次放浪形骸不过是修建一座青春的墓碑。

《闺蜜的葬礼》讲的便是一个有关青春与纪念青春的故事,即便是在步入社会之后,面对着职场与社会上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回到青春的墓碑前静思片刻,便还能找到继续直面人生的勇气。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不可能一世离群索居,所谓青春,是在不得不步入人海之前最后为自己写的一个脚本,那些看似疯狂的举动,其实都在计划之中。珍珍把婚礼办成了葬礼,瞒天过海地欺骗了身边的所有朋友,只为了完成自己一直以来的一个心愿,甚至在选择另一半时只是因为他可以允许自己达成这个心愿。这便是青春,能为自己的愿望而活,能不顾忌那些有的没的的天马行空,青春只属于自己,甚至与“闺蜜”无关,其他人皆是演员、皆是棋子,主控权只在自己手中。

然而,人类社会运转了数千年,不会为谁而改变,珍珍算到了所有细节,但却忘记了婚姻也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她大胆地迈入了这座“爱情的坟墓”,却发现自己曾经导演的那场“假葬禮”居然一语成谶,外人眼中甜蜜的婚姻竟然真的成为了自己青春的坟墓。那些发生在电影或小说中的情节,自己也要亲自出演。

幸好这时有“闺蜜”,这是与自己分享过青春的人,她们的可靠是因为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相识、没有任何利益纠葛的交流、那些不需要过多解释的信任。如果说青春是一座墓碑,闺蜜们的青春是一座单独的墓园,她们共同分享着一扇拱门,园内长满了鲜花与芳草。合葬太拥挤,每个人的青春只属于自己,但是同处一园中,则仍可以肝胆相照,互相守望。

鹿呦呦是个会讲故事的年轻作家,这样一个故事如果交给别的作家,则大概率会写到“假葬礼”即戛然而止,但是在《闺蜜的葬礼》中,这只是故事的一半,读者的心情也随着作家的笔触而跌宕起伏,有如坐过山车,这也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草蛇灰线”,鹿呦呦在故事里也留了不少伏笔,比如珍珍曾说如果“我”是个男的一定会爱上我、比如紫璇从无人区全身而退、再如珍珍期待着闺蜜们永远在一起的愿望。这让读者在读到珍珍“复活”的情节时虽然惊讶,但不会觉得突兀,那些誓言将会一一实现,这是小说作者的权力,也是他们对世界的温情。

《闺蜜的葬礼》是一篇轻盈的小说,这是一出有关青春的轻喜剧,文中的悲剧与不快只是最后大团圆结局中的插曲,但是,轻盈的文学并不是不问世事,它更多是一种超越,是对严肃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在小说中,鹿呦呦详写了家暴的过程,从一巴掌到拳脚相加而失去孩子,让人读起来惊心动魄,而这正是很多女性在步入家庭后将会面对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需要整个社会去正视和重视的问题。林杰从婚前的百依百顺到婚后把珍珍看作是“年轻好看又顺从的生育工具”,这也许并不是他在伪装,而是随着两人社会身份的转变不自觉的行为,若是这样,背后的问题则更为严重。好的文学作品需要直面这个世界,好的小说家的使命也在于揭示并抚平这个世界上的伤痕,就这点来看,鹿呦呦的这部《闺蜜的葬礼》虽然说是一部聚焦于青春的小说,却在青春之外,对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有着更为深广的思索。

鹿呦呦为《闺蜜的葬礼》安排了一个看似的平淡的结局:珍珍在离婚后,在微信上告诉两位闺蜜,说“谢谢你们,原来闺蜜,就是在你脆弱的时候能够站在你身后的人”,而“我”和紫璇回复了一个表示肉麻的表情包。这不过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简单的细节,但其中却蕴含着莫大的感动,这份感动只有真正的“闺蜜”才会懂,这是友谊,也是逝去的青春于葬身之地发出的新芽。

猜你喜欢
珍珍步入新芽
老题新芽别样趣味
实体书店步入复兴期?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
第一次照顾妈妈
家纺展步入“战国时代”
乡佬步入广,返来三日讲
病鸢
春天来了
意外打击
步入自然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