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发展性评价框架的设计

2024-04-20 05:14赵慧逯原
文教资料 2024年1期
关键词:发展性评价高中生

赵慧 逯原

摘 要:高中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内化和外化,是培育和发展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知识识记、知识内化、知识外化为评价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发展状况的依据,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科学合理的评价内容、简洁明了的计算公式等来搭建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发展性评价的框架,以期充分发挥评价的促教、促学功能,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发展性评价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0》”)明确提出“建立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1]。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培育2014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的“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本文拟以此为切入点,搭建基于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发展性评价框架。

一、概念界定

(一)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就是社会成员在一定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中所产生的情感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课程标准2020》中明确指出,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由此可见,学校对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发展状况进行评价,需要结合高中生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二)发展性评价

2002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政策大背景下,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念应时而生。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还要求“普通高中主要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情况”。

由上述文件可以得知,不同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终结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更加注重以生为本,即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评价,以期被评价者能够更好、更全面地发展。需要指出的是,注重发展性评价,重视其带来的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素养的上升式发展,并不是要将终结性评价拒之门外,而是应将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科学有效地结合起来。根据评定情况,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和改善,才是教育评价改革的大势所趋。

二、政治认同素养发展性评价的特征

政治认同素养发展性评价不仅关注课堂教学结果,还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发展状况。教育者应利用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因此,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素养的发展性评价应具备以下几点特征。

(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重在政治认同素养培育

发展性评价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就是要求教育实施者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评价不仅要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和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重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对党的领导的拥护,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以及将所学知识外化于行的表现。

(二)评价内容综合化,促进学生知信行统一

《课程标准2020》倡导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政治认同度、价值判断力、法治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等”,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旨在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推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因此,政治认同评价内容不能局限于学生的课堂参与、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和创新精神等方面,还应该包括学生对与政治认同有关知识的学思用情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作为等方面。学校进行多维度、综合化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知信行统一。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体现评价的公平性与客观性

学生不仅应成为课堂的主体,也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体。在开展发展性评价时,学生本人、班级小组成员、任课教师等多元化主体可进行交叉评价。这不仅体现了评价的公平性,增强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可信度,而且有利于评价主体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三、评价的现状与转化方向

(一)现状审视

现行的评价方式仍然以重视分数的量化考核为主,这主要缘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授课教师主要传授书本显性知识,较少与时俱进地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故而在考查学生学习效果时仅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能力入手。第二,教师承担着较重的教学任务,有时还需负责管理、科研等其他方面的工作,以致他们只能将教育的关注点放在“教”的效果上,而对学生课堂参与度、学习过程和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重视不够。第三,在升学率等各项考核压力下,为追求“优异”的教学成果和看得见的考试分数,学校和教师更愿意将资源往课堂“教”的结果倾斜,而忽视了学生“学”的过程。

从评价依据来看,现行的评价体系主要是以“一张考卷定乾坤”为主。这使得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评价“自愿”被考卷捆绑,学生和教师成了考试制度里的“工具人”,以致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育人的价值功能被弱化,教育评价所包含的以评促学和以评促教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从评价内容来看,教师以往所采用的评价方式单一且有固定模式,评价内容多以课本固化知识为主。教师原来比较熟悉且已经形成习惯的评价方式及内容日益不适应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从评价机制来看,目前评价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这种评价机制不仅忽视了学生对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发展过程,而且难以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价值追求、道德行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等政治认同素养方面的发展做出及时有效的评价。

(二)转化方向

传统评价模式要向注重过程表现的发展性评价转变,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行为、评价依据等有所转变。

第一,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养等片面教学行为,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教学规律,根据合理的学情分析来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及时进入学习状态,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确保课内书本知识学习的同时,教师应注重与课外活动的有效衔接,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这有利于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和感悟,使其将对知识的识记转化为正确的个体意识,即受教育者在学习思想政治学科知识过程中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第二,转变完全依靠师评的评价理念,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的主体,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理念。这使得被评价者对自我有更好的认识,同时也使其沟通、组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

第三,淡化以课本固化知识作为政治认同发展情况的评价依据。教师应基于知信行相统一的培养目标,将知识识记、知识内化和知识外化作为政治认同素养发展的评价依据和评价指标,即知识识记和知识内化直接指向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政治认同的“知”与“信”。正确的、深度的“信”,方能使个体将所学知识有效外化为自觉的政治行为选择,使“知”“信”“行”达到统一,从而对个体的发展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

四、基于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发展性评价框架的设计

基于政治认同素养,搭建发展性评价的框架,不仅是评价高中生该素养发展情况的需要,还是发挥评价的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功能的需要。该框架有利于促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其知信行达到统一。

(一)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发展性评价的指标划分

“学科知识的积累,是造就学科素养的条件;学科素养的形成,是学科知识积淀的结果。”[3]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产生于本学科知识。根据前文有关评价依据转化的阐述,本研究将知识识记、知识内化和知识外化确定为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发展的评价指标。

知识识记是高中生理解并掌握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基础,也是达到政治认同的前提条件。知识识记指的是学生能通过学习熟识和掌握政治认同所涉及的政治发展历程、内涵、基本理论等知识。知识识记主要指向政治认同的“知”。

知识内化过程是政治认同达到稳定状态的重要一环,是思想政治知识转化为良好行动实践的关键中介。知识内化源于对知识的“知”。学习者根据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运用引证、举例和比较等方法将对知识的“知”积极、合理、有效地转化为个体意识,激发个体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把外在的政治观点内化为思想观点”[4]。知识内化直指政治认同的“信”。

知识外化是政治认同的外在行为表现。只有将政治知识外化为正确的政治实践行为,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认同”。知识外化是指受教育者将政治知识识记并内化于心后,通过参加校内外社会实践,感受我国政治制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认同并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四个自信”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决拥护。只有深度的政治认同,才更具稳定性,更能够使受教育者自身的“知”“信”“行”达到有效统一。

(二)基于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发展性评价的框架设计

1. 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发展目标及权值分配

(1)目标1(权值分配占30%):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目标2(权值分配占40%):拥护党的领导,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3)目标3(权值分配占30%):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5]

2. 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发展性评价的框架

为使评价更加科学有效、突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以及体现评价的公平性和客观性,本研究在评价者的评价权值分配上设为:教师他评占50%、学生小组互评占30%、学生自评占20%。

需要注意的是,知识识记由教师根据作业、课堂问答、练习等形式直接评分(不计算权重)。知识内化根据学生平时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情况、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表现,由教师、小组成员和学生本人多个主体共同评价。该评分在计算时需分别代入评价者评价权重。知识外化依照学生校内外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由他评、互评和自评共同参与评价。该评分在计算时同样要分别代入评价者的评价权重。

根据前文,本课题组搭建了针对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发展性评价的框架(见表1)。

3. 评价计算方法

政治认同素养发展性评价采用的计算公式如下:

评价指标发展水平=该课程各个目标对应评价指标实际得分之和/支撑该课程目标对应评价指标分值之和×100%。

通过发展性评价,评价者可以及时根据知识识记、内化、外化评价所占百分比的情况,知悉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情况,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就稍显薄弱环节进行探讨。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探寻政治认同素养培育和发展行之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使被评价者的政治认同达到知信行的有效统一。

4. 关于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发展性评价的延伸使用

建设高中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性评价是《课程标准2020》的要求,是明确教师责任、教学环节设计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是教学质量高低程度的反映,更是课程教学持续改进的方向引导。因此,将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发展性评价的使用延伸至班级、年级,也可通过合理评定和计算方法来了解被评价的n名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培育和发展情况。示例如下(见图1)。

五、结语

发展性评价既能成为合理地判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果的标尺,亦能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助推器”。评价结果能使师生不断反思、完善教与学。因此,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发展性评价不仅能评定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与发展情况,也能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自查、自审、自纠的方向,从而充分发挥评价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功能,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教师业务能力有效提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落实。

参考文献

[1][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4,6.

[3]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4-7.

[4]高中建,黄语馨.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养过程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21(9):79-85.

猜你喜欢
发展性评价高中生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让课堂教学评价变得“死去活来”
高校体育实施发展性评价教学模式的研究
运用“发展性评价”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略论中学历史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足球选项课采用发展性评价实验
浅谈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发展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