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传播时代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提升教学实验研究

2024-04-20 08:03贺琛何静怡
文教资料 2024年1期
关键词:教学实验大学生

贺琛 何静怡

摘 要:在智能传播时代提升大学生的数字媒介素养,对于改善网络传播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具有特殊价值。基于此,本研究开展了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提升的教学实验,旨在提升大学生在智能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水平。实验共有101名在校大学生参与,为期3个月,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比实验法、课程知识测试和文本分析法验证数字媒介素养提升的实验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围绕数字媒介素养接触、评估、创造、反思、行动的五维框架的教学方式对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智能传播;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教学实验

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网民规模已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 99.8%。移动终端的普及加速了智能传播的进程,改变了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而大学生作为使用新兴传播媒介最活跃的一个群体,数字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转型,将数字媒介素养融入传统的媒介素养教育中。

数字媒介素养可以简单理解为数字化时代应该具备的媒介素养,是数字素养和媒介素养的集合体。[1]罗德岛大学教授瑞妮·霍布斯(Renee Hobbs)在《数字媒介素养:行动计划》中提出了数字媒介素养的五种能力,分别是接触、评估、创造、反思和行动。本研究将围绕这五种能力设计实验课程教学内容,通过课程教学提升大学生的数字媒介素养水平。

一、数字媒介素养提升教学实验评估方法

衡量本次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提升实验的评估方式有三个。第一,发布问卷开展前测和后测,在学习前和学习结束后分别给实验参与者填写数字媒介素养水平问卷,对比课程前后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水平;第二,在全部课程学习完成后组织统一的课程知识测试,对知识点进行考察,验证学生上课的效果和实验课程的合理度;第三,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分三次布置实践思考任务,要求学生以文字报告的形式提交,进而以文本分析的方式深入了解大学生在数字媒介素养上遇到的困难和产生的思考。

(一)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水平调查问卷

本次数字媒介素养提升实验使用的调查问卷是围绕瑞妮·霍布斯提出的数字媒介素养五种能力设计的。调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共32题。第一部分为数字媒介使用的基本情况,包括上网年龄、上网时长、常使用的软件类型以及上网目的等内容,共5题;第二部分为数字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也是本次问卷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从五个维度出发,分别对数字媒介的接触、评估、创造、反思以及采取行动方面的状况进行测量,共21题,问卷采用Likert5计分,1~5表示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第三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共6题。

(二)课程知识测试

为了验证教学实验效果以及学生的知识吸收情况,本研究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了一份知识评估试卷,试卷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0道选择题,包括7道单选和3道多选;第二部分为5道判断题;第三部分为3道简答题;第四部分为1道论述题,共100分。考查内容基于数字媒介素养接触、评估、创造、反思与行动五个维度,进而考查学生对课上知识的吸收状况。

(三)实践思考评估

教学过程中布置了三次提升数字媒介素养的实践思考任务:一是亲身体验信息个性化推送带来的信息差异,与朋友交换使用30分钟常用的娱乐软件,请留意你看到了哪些以前没了解过的信息,将你的发现与感受写下来;二是主动控制对数字技术的上瘾程度,给自己最上瘾的软件设置使用时长限制,时长设置为平常使用时长的一半,坚持1周提交一份防沉迷感受并分享个人防沉迷小妙招;三是请结合上课内容与自身体验,从网络沉迷/泛娱乐化/信息茧房/大数据算法等角度聊一聊你对数字媒介的反思。

二、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提升实验实施

以湖南工商大学的大一学生为实验对象,这些对象来自全校的各个专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数字媒介素养提升实验”共有101名学生参与,其中男性47名,女性54名。

数字媒介素养教育实验课程安排:实验课程是实验中最中心的环节,课程内容从数字媒介素养的五项能力出发(见表1)。

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提升实验共有五个模块12个课时,上课顺序依照安排表依次进行,具体课程内容如下。

(一)接触数字媒介

本模块为一个课时,课程主题是“丰富我们的媒介‘食谱”,课程内容包含了定义信息需求实现数字信息快速导航、丰富我们的媒介食谱、多样的数字资源推荐三个部分。

接触媒介的第一步是定义信息需求实现数字信息快速导航。明确信息需求是进行信息搜索的关键,媒介用户对所需信息思考得越透彻,就越能帮助其检索信息。在明确信息需求后,媒介用户需要选择合适的搜索路径。接触媒介的第二步是丰富我们的媒介食谱。这里的媒介食谱指的是媒介用户脑中的信息搜索储备知识,媒介用户储备的媒介食谱种类越多,其搜索的可选择性就更丰富。因此,这一节课程向参与实验的大学生分享了多种信息平台,包括商品信息平台、经验分享类平台、本地生活购物信息平台、新闻资讯平台、学术信息平台等。第三步是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的媒介食谱,除了总结归纳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信息平台外,还选取了部分对大学生较为实用的专业网址或工具。

(二)评估数字媒介

评估数字媒介的课程模块围绕新闻、宣传与虚假信息三个概念展开,包含了识别新闻与宣传、甄别和应对虚假信息。

第一,识别信息的目的是评估信息的重要维度之一。识别新闻与宣传是为了让大学生区分新闻与宣传的关系,从而辅助信息接收者评估信息的可信度。课程针对新闻、宣传的概念、特点以及区别进行了讲解。第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像洪水一般涌向网络用户,其中混杂着不少虚假信息,如何甄别和应对虚假信息也成为数字媒介用户面临的重要挑战。在实验课程中,本研究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现场进行真伪辨析,然后围绕虚假信息的特点多方面地指出判断信息不可信的证据,帮助大学生掌握识破虚假信息的实际办法。

(三)创造数字媒介

创造数字媒介的课程不同于另外四个模块,创造数字媒介的重点是在数字媒介空间中创作文字、图片或视频作品,运营自己的自媒体账号等数字实践。因此,课程主题是“图片拍摄与视频摄影知识入门”和“新媒体运营”。前者课程内容包括平面图片拍摄和视频拍摄两方面的基础知识,为新媒体运营打下基础。后者课程选取了微信公众号、小红书、抖音、哔哩哔哩站四个自媒体常用平台,分平台讲解运营方法论。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本研究选用“案例分析+对标账号”的方式串联一个完整的自媒体运营链路,具体包括运营定位、封面、标题、标签设计等。另外,课程还强调了自媒体的伦理规范和自媒体运营规则,要坚决抵制泛娱乐化,遵守平台规则。

(四)反思数字媒介

反思数字媒介的课程有两个主题,分别是“认识与反思智能传播”和“反思过度娱乐、网络沉迷、网络暴力”,旨在让大学生通过本节课程了解智能传播技术在现代媒体当中的应用现状,认识到智能技术带来的利与弊,对数字媒体形成辩证态度,成为使用数字媒介的主人。

“认识与反思智能传播”主题分为认识智能传播的应用现状和对智能传播的批判性观点两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包括文字生成AI新华社的“快笔小新”、图像生成AI“文新一格”等。媒介素养教育旨在教育学生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各种媒介,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判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媒介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2]第二部分课程介绍了算法黑箱、信息过载、信息茧房、群体极化以及数字隐私等5个智能传播时代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形成对数字媒体的批判性思维。“反思过度娱乐、网络沉迷、网络暴力”主题从反思娱乐、网络沉迷、网络暴力三个常见的数字媒介问题展开,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课程分别介绍了娱乐的功能,网络沉迷在生理、心理和现实生活中造成的影响,讲述了网络暴力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网絡暴力的特性以及网络暴力的危害和应对办法。

(五)采取行动

提升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最终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做一名负责任的数字公民,需做到以下5点要求:一是倡导数字权利与技术接入平等;二是在网络上尊重他人,永远不网络欺凌,不中伤他人;三是不剽窃或损害他人数字作品、数字身份或数字财产;四是保护个人信息,远离可能引起伤害的外部因素;五是积极地降低技术可能给身心健康带来的风险。

三、数字媒介素养培养实验结果分析

在完成3个月的数字媒介素养提升实验后,对实验班101名同学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与总结。

(一)实验前后问卷结果对比

问卷分析采用纵向对比的方法,对学生自身不同阶段的成绩进行比较。将101名学生在参与实验前与实验结束后填写的问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此次数字媒介提升实验的效果。按照规则给问卷第二部分编码,导出问卷结果后分析问卷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高于80分人数、低于70分人数,分析实验前后的数据得到表2。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实验后的数据表现优于实验前。从最高分看,两者没有差别,但是实验后的最低分高于实验前的数据4分;从高分段人数来看,实验后高于80分的人数比实验前多出5人;从低分段人数来看,实验后的低分人数比实验前少了17人;从平均分看,班级平均分在实验后提升了3分。可见,全班的数字媒介素养水平有了整体提升,并且低分段的学生数字媒介素养提升效果尤为明显。

(二)课程知识评估结果

使用知识评估试卷的形式检查大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本研究将实验班的成绩进行分段处理,试卷满分100分。考虑到试卷考查内容偏于基础水平,设定总分90分以上为高分段,80分到90分为中分段,80分以下为低分段。参与实验的学生共101人,其中高分段共有35人,中分段47人,低分段19人,且最低分为70分,平均分为87分。参与实验的大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情况较好,实验提升效果较明显。

(三)实践思考评估

三次实践思考任务体现了实验班学生在智能传播时代数字媒介素养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对提升数字媒介素养的思考。

第一,信息茧房现象明显,不利于大学生发展多元兴趣。大部分学生在描述自己与朋友交换使用娱乐软件的感受时,都表示基于算法推荐无法帮助自己探索新的事物。A同学:“在通过与别人交换账号看到了许多不曾看到的知识。”喜欢二次元的B同学与喜欢足球的室友交换使用某一社交账号后表示:“对足球感兴趣就会看到越来越多的足球信息,而我这种过去没关注过的就没有机会接触相关信息,这样的算法推荐会限制我们扩张兴趣的机会,陷入信息茧房中。”信息茧房的产生,首先是由于大众在接收信息时偏向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和令自身愉悦的信息;其次是由于智能算法推荐技术的出现,构建了以用户兴趣为中心的个性化信息传播模式;最后是受到人际交往关系的作用力,每个人实际接收到的新闻资讯大多来自人际交往中亲朋好友的分享。[3]在这三重因素的影响之下,信息茧房表现出内容上的片面性、空间上的封闭性、受众上的分化性以及价值上的偏激性。大学生如果长期处于信息茧房中,很容易导致他们接收到的信息偏向窄化,对世界的认识产生偏差。

第二,泛娱乐化严重,弱化了大学生信息选择能力和文化鉴赏能力。C同学表示:“网络泛娱乐化弱化了我们的信息选择能力和文化鉴赏能力,自媒体网络时代,各类娱乐综艺节目层出不穷,其中部分娱乐综艺节目由于缺乏政府部门的有效管控,内容低俗,甚至含有暴力、色情元素,传递的低俗文化直接阻碍了大学生群体文化品位的提升。”另外,D同学也表达了对泛娱乐化的危害反思:“泛娱乐化的趋势,使得人们缺乏探索、思考和发现的精神。”实验结果表明,大学生普遍能够认识到低俗娱乐对自己造成的负面影响,但是对此他们普遍表示不知道自己能怎么解决。

四、结语

通过3个月12个课时的知识教学与实践练习,本研究发现围绕数字媒介素养接触、评估、创造、反思、行动的教学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而在“两微一红一抖”等新媒体平台的实践锻炼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升课程效果。但实验也发现,大学生的数字媒介素养提升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要克服这些障碍除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外,还需要教育部门、高校以及互联网平台企业等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助力。

参考文献

[1] 李新房,陈烽,李静,等. 数字媒介素养概念辨析及培养策略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11):158-160.

[2] 焦树民,刘国珍. 论自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100-103.

[3] 徐俊松,吴家华. 信息茧房效应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43-150.

猜你喜欢
教学实验大学生
液膜法在线制备微细工具电极教学实验系统研制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基于PLC的冲压成型自动化教学实验系统设计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英语短语动词教学实验研究——基于认知的视角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