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2 10:59徐斌会
三角洲 2024年4期
关键词:玉米棒母亲

徐斌会

油盐酱醋茶,是我们每天的生活必需品,而醋的历史尤为源远流长。醋最早是用来治病的,可追溯到周朝。相传武王伐纣,为了解决士兵水土不服和日夜行军劳累无神,军师姜子牙责令其夫人专门制造一种能醒神的药水,这种药水就被命名为醋。士兵带上醋,人困马乏的时候在鼻子上闻一下,立马神清气爽,醋也有避邪的作用。由此,醋就流传了下来。

也许始于故土的缘故,食用醋、做醋的历史,在关中西部大地,不但人人皆知,而且家家户户都会做。在西岐,看谁家媳妇利气不利气,至今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能不能擀一案薄劲光的好面,能不能炝一锅酸辣香的臊子面汤。二是能不能做出味道纯正的好醋。“吃醋了”既是现代人的嫉妒语,也是过去行军打仗时军司令的口语,演绎到今天却成了情人之间心生嫉妒的代名词,实在是有趣。封神演义里封神大师姜子牙把他的老婆马师都封成了醋坛神,可见醋的历史渊源多么的漫长。当然,马师也是一个利气的人,要不怎么能上得了封神榜,供万世朝拜呢。

西岐人吃饭,宁可无盐,不可无醋。特别是在做醋时的那种神圣、那种虔诚,是到骨子里了。在做醋的整个过程中,总是每天点香上表,念叨醋神婆保佑。

母亲是做醋的高手,我也是闻着醋香长大的。母亲每年总会在自留地里种一方比炕稍大的大麦,母亲说:“大麦做的曲酵好,做的醋香浓、口味厚淳。”每年麦子收割后,母亲就着手准备做醋了。先把晾晒干净的大麦用水淘洗又晾干,然后上磨子磨。上磨前,母亲怕粗细不好掌握,提前在已干燥的大麦粒上洒适量的开水,叫麦醒醒,这样处理后,磨出的麦糠麸大小黏稠刚刚好。麸面不能太细,也不能太粗,麸面过细酵曲不透气,黏度大,没有空隙,易结块变腐。太粗则黏不住,空隙大,发酵不好,做好关键的第一步,做醋的程序就正式开始了。

第一步踩曲。曲模子(模具)比过去盖房用的胡基木子(模具)稍小稍薄点,大约一尺长、八寸宽,厚度一般五公分。做曲一定要在三伏天做,成曲酵时,要在磨好的大麦麸皮内炒些五谷杂粮,碾碎加入,再用做馍时留下的酵头捣碎,加入适量的清水,搅拌均匀,在模具上用脚踩实。当然不直接用脚踩在曲胚上,必须在模具下面和上面都垫铺一层厚厚的棉布袋,人的脚在布袋上踩。曲酵成胚时都是父亲帮忙做的,曲料的调配比例、酵头掺入的多少、踩曲用力的多少,这都是经验,很难掌握,杂粮多了醋味分散,酵母头多了味道苦涩,曲胚采实了发酵不起来,踩虚了容易出霉,做好的曲胚都要用烧纸一类的纸全部包裹严密,防止蚊虫叮咬、细菌滋生。一般会放在窗台有阳光的地方,为的是在发酵过程中易干燥,不变质腐变。

第二步煮醋。煮醋是醋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最关键的一步。一般在麦种上农闲时节,拌醋那天一般要看一个好日子,吉利的日子。每每拌醋前,母亲都要在几位大神位前叩头作揖,看香点天亮,嘴里常常念念有词,说一些听也听不懂的话,然后才在大黑老锅里凭经验下五色杂粮,一般是圆颗粮食,大火烧开,小火慢炖六七个小时。我记着母亲常常会在煮醋料的锅里下些干玉米棒,连同醋料一起煮,待醋料煮好时,玉米棒也就熟透了,这个时候的玉米棒吃起来,那嚼劲、力道及香味,可不比嫩玉米棒逊色多少。

醋料煮好后就要在醋老瓮里进行发酵处理,这个过程大约两个星期,主要也与时间与温度有关,将煮熟透的醋料先盛入瓮内,然后将早已准备好的胚曲捣碎,用木制的棍棒捣拌均匀,湿软硬程度以含水量能使胚曲与煮的料发酵为宜。母亲也常常在煮醋前就将家里那个黑大老瓮洗了再洗,擦了再擦多次,再放在太阳底下暴晒,瓮口随着太阳照射的方向的变化,不停地滚动瓮口变化着暴晒。母亲说,在太阳底下晒的时间越长、瓮吸收的太阳光越多,做的醋越香。这也难怪,这口瓮是我家专门用来做醋的,黑黝黝的釉面油光发亮,人走在它跟前一影一影的都像是它跟着你的脚步闪动呢。醋料在瓮里发酵的这些天,时不时的就传来“咕咚、咕咚”的声音,在瓮里醋料面层上释放出鸡蛋大的水泡,如果你站在跟前,不小心就有水泡瞬间被气浪推开的水珠醒过来,在你的眼里、在你的睫毛上、在你的嘴唇边,也有了酸酸的香味呢。大约快发酵好了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就成“噗哧,噗哧”的,香味就越来越明显,醋味也浓烈了起来。

第三步拌醋。醋料发酵煮好后,就是拌醋了,一定要放在?篮里拌,母亲说?篮里拌的醋透气、保温、好发酵。在醋料未进?篮前,每年都要在太阳下好好地晒几个日头,防止酶细菌繁衍,影响醋料的发酵。

拌醋是个力气活,一般要两个人才能完成,一个人搅拌,一个人从瓮里一勺一勺地舀出,和提前粉碎的胚曲小麦麸皮及五谷杂粮搅拌均匀,干湿必须合理,这些都是经验,全凭个人技能掌握。搅拌好,把上面抹平,在?篮的上口盖几层保温用的布袋,如果温度低,有时候还要加盖棉被。

从料胚进?篮到发酵好,这个过程大约二十天,这期间才是考验能不能做成醋、做好醋的关键时刻。

我家有窑洞,一般拌醋时间相对较晚几天,醋料在?篮里的二十几天,主要是发酵过程,如果温度低,不发酵,料热不起来。如果温度过高,盖得太严实,醋料热得快,出来的醋淡,不浓酽,没有味。我常看到母亲前一天在?篮上盖被子,等一天又取掉。如果料不热时,还给料送吃的,就是用隔年的老陈醋做成酸酸的拌汤搅在料的中心地带,然后捂盖上被子。有时候还在醋料里放一个瓷盆,盆里盛上開水,捂上棉被。有的人家为做好醋,还“记门”。记门就是在做醋的房间门上挂一个红色的门帘,不许外人进去。如果连续几年做不好醋时,记门有时就记在头门上,如果谁家这个时间段在头门出水口(我们叫水眼)放一个小瓦,下面扣着麦秸秆烧下的草灰,一定是这家人户做醋或者添小娃了。有时候还要请一些醋做好的醋家婆去使“法术”,无非就是点香、烧纸钱,再寻找一个碗,盛多半碗水,找三根筷子,然后念念有词,什么“妖魔鬼怪都走开,醋家婆你回来,给你烧香送钱了,不要再为难了,神灵灵,显灵灵,醋家婆你显灵”,全家主要人等都把头磕得不停,这个时候,三根筷子在碗的水里立住了,就说明感动了神灵,醋家婆显神了,醋马上就热了,一家人齐齐磕三个响头,再作揖。如果立不住,就要重新开始,如此反复还不行,就要请有大“法术”的醋婆了。这个时节,母亲常常被人叫去当醋家婆,深更半夜才回家。

第四部淋醋。醋料一般要三热三凉后就成功了。那个时候,母亲常常把捂在?篮上的遮盖物收回后,全院都是浓浓的醋香味,可窜可窜了。淋醋就成了最后一道工序。那个时候用的都是瓷瓦盆,叫醋缸,在醋缸里置放好发酵好的料,再加上从深井里搅上的清水,渗透几个小时,就开始淋了。淋醋大约一个星期,常常不分白天黑夜地进行。那一个星期,不只是醋香扑鼻,浓烈的味道常常在弥漫中使眼睛也有酸酸的感觉,一会儿醋出盆的声线如万马奔腾,一会儿又是断断续续、跌跌撞撞的样子,一会儿高昂,一会儿低沉。母亲常说:“醋淋三遍无味,四遍比水还淡。”母亲还说:“醋从淋下到食用,它都在发酵的过程中,颜色味道都会变化,好的醋,越放越香。”

对于农家来说,淋醋是快乐的、开心的。醋淋好后,母亲一般都要给左邻右舍送上一碗,那家端去一小盆,左邻右舍也常常会把自家淋的醋送来尝尝鲜,看哪家今年的醋成了。那个时候,特高兴给大家送醋了,不但能听到褒奖母亲的话,夸母亲的运气,好的时候,还能挣上一块馍馍呢。那些没有做成醋的人家也不用愁,今天这家送点、明天那家端点,总之不会没有醋吃。那种浓浓的亲情、乡情,相互送醋的情景,到今天想起来,都是满满的感动、亲切。

作者简介:

徐斌会,陕西岐山人,现居宝鸡太白。中国散文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太白县文联副主席,《太白文艺》主编。文章先后在《星星》《延河》《参花》《鸭绿江》《作家报报》《云南日报》等发表。出版散文集《掬情热土》《在这里,慢下来》,散文诗集《春山可望》。

猜你喜欢
玉米棒母亲
母亲的债
玉米棒先生和刺猬宝宝
外婆家的玉米地
躲到石头底下的玉米棒
给母亲的信
一个巨大的玉米棒
可爱的想象力
母亲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