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村里藏福禄

2024-04-22 15:21蔡晓菲
三角洲 2024年4期
关键词:葫芦乡愁爷爷

蔡晓菲

我是土生土长的南方人,家在与上海青浦一墙之隔的昆山市淀山湖镇。镇上有一个村落,叫六如墩,又叫葫芦村。我出生在这里,也在六如墩度过了儿时多年的快乐时光。后来随父母搬到镇上,与村上好友挥手作别,至今已是二十多年,彼此也没了联系,对于儿时的记忆也清减了些许。但是家门口的水乡村落,她的质朴和美好给我日后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来了长足的影响。

春日好景,我信步至葫芦村。杨柳新晴,和风初露,半分空灵,半分乡愁,水乡意趣仿佛画卷上的水墨,一点一点浸染开来。村里有两个鱼塘,南塘和北塘,俯瞰下去,就像是一只葫芦的形状。湖上搭了长长的木桥,九曲连环、静水流深,当地人也唤福禄潭,有祈福之意。往远处望去,一大片初见萌芽的葫芦田映入眼帘。偌大田间,已有农人持耙耕种,上前攀谈,早些年从北方引进的品种,经历了不少试验,已经入乡随俗。只等到火候,就会挂上满满当当的“葫芦娃”,每年引来游人如织,留下专属六如印象。

听村上老人说过关于六如墩的古老传说。六如墩原名缺水墩,相传在清朝同治年间,江南大旱,农户颗粒无收。村上有一陆姓大户乐善好施、开仓放粮。其间,有一位跛足道士来凑热闹,解下身上的葫芦,说只要装满即可。陆员外见葫芦不大,却不知葫芦深似海,许久不能灌满。跛足道士见状开怀大笑,让乡亲们依次在宝葫芦里倒粮食。其实,此人乃八仙之首的铁拐李。铁拐李得知缺水墩比邻近的村落高出两尺有余,一遇干旱便缺水,于是将葫芦和拐杖扔在村东的空地上,顷刻间,就出现了南北葫芦池塘和中间一条小河。铁拐李见陆员外乐善好施,点下金笔改名曰“陆氏墩”。几经变迁,当地百姓称之为“六如墩”,也叫葫芦村。

想到几年前来葫芦村,替爷爷领奖品。只要积极参与村里活动,就能积分,最后用积分兑换奖品。简单来说,参加活动频次越高,积分就越高,还可以自由选择生活物品,像油、面、米、牙刷等,虽然有的东西不多、也不贵重,但是对村上老人们来说,哪怕没有这些物质的奖励,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不低。这么一来,村里像是垃圾分类、村民会议、志愿活动等,常看到一个个充满热情的笑容,卖力挥洒着余热,像是孩子似的等待着分享年底的糖果,有盼头、有念想。

每逢年初过年,院子里摆得满满当当,像是小仓库。老人们一接到小喇叭里通知,早早地就来了,到了村里,也不急着找村里的工作人员兑换积分。转身找个长板凳,掏出水杯,三三两两坐下来拉家常。来的都是认识的人,但是因为子女各自不同的去处,大多中年时就搬去别的地方住。留在村里的不多,能有机会聚在一起更是难得,每次年初见面,总可以聊上许久。村里拿出好几个大红色热水壶,给老人们杯里的水续上一次又一次,等到日落西山,大家才依依不舍,领取上自己的奖品,挥手分别。住得近的,就提着东西走回家,住得远的,骑着三轮车来,还有带上老伴儿一起来的,老伴儿坐在后座的木制小板凳上,隔着很远和年轻时的朋友们挥手,说着下次还要来,多来来。他们的眼神里透露着难得的光彩,在落日的映衬下如星星闪光。

之前爷爷身体好的时候,三轮车也骑得飞起来。每次和奶奶一块儿,三轮车手把上挂着泡好的茶叶水。到了村里,停好车,两个人就各自找好兄弟、好姐妹去聊天了。爷爷那里,有意无意露出杯中的好茶叶,接收着旁人羡慕的目光。“老蔡,你有福气呢。”爷爷小心翼翼打开盒子,把茶叶倒进大家的杯子里。“喝,大家喝,家里有的是。”听到这话,奶奶只回头笑笑。奶奶这边,几乎一个个都头发花白,只有个别时髦的奶奶染了黑头发,穿着时新的袄子,你摸摸、我摸摸,引得大家好生羡慕。

后来,爷爷身体慢慢变差了,得了帕金森。医生也看了不少,说这病只能延缓,不能根治。症状会慢慢加重,像是走路刹不住车,容易摔倒,吞咽困难。一开始村里的活动还能去参加参加,不过也是爸爸开车送过去,结束以后开车接回去。哪怕是这样,每次从村里回来,爷爷精神头都格外好。再后来,爷爷出行就更困难了,去村里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那会儿我正好大四放假在家,就去村里替爷爷领奖品。我上学一直在外地,所以很多长辈们不认识,但是他们一说这是老蔡家的孙女,就都说长这么大了,问老蔡身体如何。把我瞬间融入了这个温暖的氛围中。我说着还好还好,挺好挺好,看着身边同样白发苍苍的长辈们,突然心中萌发出别样的滋味。我刚要走,村里人喊住我,说是过几天要来家里看爷爷,祝贺老党员光荣在党50年。

听到这个消息,本来状态一般的爷爷瞬间像是打开了话匣子,说政府怎么怎么好,一直想着他这个老党员,接下来的每一天,他都会到门口看过往的车辆,想着哪一个是村里来的。村里人来的那天,手里捧着好大一束花,还有“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爷爷激动得手开始颤抖,让我拍了一张又一张合照。我把照片洗了出来,照片和奖牌爷爷像宝贝一样收在抽屉里,时不时就拿出来看,看着看着就笑了,看着看着眼里就落了泪水。“好啊,我们村好啊,我们党好啊。”我知道,虽然只有简单的一个好字,但其實包含了爷爷这辈人心里最真实的感动。

那段时间,其实毕业前投了不少工作面试,也经历了不少挫败。当我回到村里,回到故土,清风拂面,一种天然的归属感治愈了我。看着像爷爷一代的老人们在村里受到了关心与爱护,看着村委会的同志们忙前忙后,不计回报地付出,还有和我同龄的年轻人也加入了这支回乡建设的队伍中,迷茫的我仿佛找到了方向,为何只想着出去打拼呢,家乡也有一方可以有所作为的土壤,也有需要我们青年一代发光发热的地方。

就这样,我回到了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成了一名大学生村官。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视角重新回到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虽然我被分配去了别的社区工作,但是离葫芦村不远。她的故事、她的传说、她的变化,在一代又一代村委会手中生根发芽、蓬勃生长。而对于归乡的我,她也是毫不保留地接纳。“左瓢右瓢,可盛千百福禄;大肚小肚,能容天下万物。”就像葫芦村的一个个葫芦一样,包容万物,承载福禄。三年村官,我也是被滋养着,褪去青涩,逐渐成长,也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本书。

说来惭愧,之后因工作,去了隔壁乡镇。忙碌的工作、繁琐的生活,太久没有亲近葫芦村,太久没有沉下心写作。但所幸的是,家乡人时刻惦记着我这个再次“离乡的人”。时隔多年,我又有机会来到葫芦村,这个饱含了爷爷那老一辈人青春岁月的村落,这个曾经感动我、影响了我工作方向的村落。这次回村,主要是参加文学助力乡村振兴计划活动。这个系列活动的第一站在淀山湖站,就在葫芦村。当我和作协的老师们一同再次踏上葫芦村的木桥、拂过葫芦村的微风,心里再次翻涌起不同的滋味来。回到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终究在夜深人静之时,打开电脑,码下专属于我记忆中的葫芦村,道一道这个有诗意、有情怀的南方村落。

有水有田有乡愁,目光所及皆风景。近年来,葫蘆村被先后命名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和苏州市美丽村庄示范点。这次看到的葫芦村,风景焕发出新活力,更是衍生出不少精美绝伦的葫芦艺术品。老话说得好,葫芦村里藏福禄。小小葫芦,其貌不扬,但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每到葫芦成熟,师傅们就会精心挑选成熟成形的葫芦,采摘下来挨个去皮,去皮后悬挂起来,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下,晾干后,开始雕刻创作。经过雕刻、烙烫、彩绘、勒扎等种种工序,普通的葫芦变得特别。有的是桃花翩跹,有的是潭边鸭儿结对,无一不栩栩如生、令人啧啧赞叹。前来游览的游客纷纷驻足停留,把心头的乡愁留下来,把美好的寓意带回家。葫芦村的葫芦们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子”归来,更是给村民们的生活迎来了新气象。

葫芦村觅得新乐趣,农家菜谱有口福。葫芦村的农家乐也是一绝。路边是一排又一排的本土农家乐,大多是自家农房翻建后的房子,正对着大片的农田。饭桌上河虾白水鱼活蹦乱跳,那叫一个鲜美。还有传统手艺做成的烂糊面、菜塌饼,自然纯真,毫无添加,那叫一个绿色。除了可以坐下来赏景吃传统的美味外,饭后也可以在村头寻一缕咖啡香味,来上一杯浓郁香醇的小爱咖啡。葫芦村照顾到不同的来客,或者说每一位来客她都当成是自己的归人,中式的口味、西式的口味她一一照顾妥帖。深呼一口气,拥抱静美空灵的自然气息,让人忘却烦恼、忘却忧愁。这也正是每一位来客频频回首、三顾葫芦村的理由吧。

葫芦村变身新农村,农房翻建有奔头。村里清一色都是三层高的楼房,皆是中式风格,简约大气,黑瓦白墙,不失水乡特色。村民住得宽敞、住得舒心,不少在镇上、市里工作的子女们也开始带着孩子们回家住住。尤其是周末,带着住在钢筋水泥中的孩子们,看一看葫芦村的风光美景,自己跟在后面也重新走一遍儿时的路,回想曾经的梦想、回想当年的稚嫩,自己会心一笑。葫芦村治愈了一颗又一颗疲惫的心,到了周一,又能充满热情地投身工作与生活。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不少村民还保留着这传统的习惯,在镇上政策的支持下,每家每户有最美庭院,院子里初展花苞的各色花团,鲜嫩欲滴的纯天然青菜,老人们有事情干,也能干得开心。

葫芦村塑造新诗意,文学乡建设新美好。这次文学助力乡村振兴计划活动淀山湖站,意在能于这片浓厚乡土气息中,找寻更多有情怀的乡土写作者,以文字为媒、以诗意为谱,画出一张张引人入胜的写实版“归园田居”,把诗与远方写下来,把爱与乡愁留下来。我真心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伙伴们可以来葫芦村看一看,在这里,总能在哪个角落找到自己心灵的落脚点,总能在繁忙的尘世中不自觉地慢下脚步。更希望有更多爱好文学的伙伴们可以来这里瞧一瞧,总有一处可以激发乡愁的灵感,总有一处可以触动深处的记忆。在葫芦村的时间可以很慢,慢到从阳光明媚到落日黄昏。也可以很快,快到骑上自行车迎面感受风和光。回到家,我把拍的照片一一给爷爷奶奶看,听他们聊着往昔的岁月,不知不觉聊到了很晚,听得最多的依旧是一个字“好”。

葫芦村里藏福禄,那叫一个“好”!

猜你喜欢
葫芦乡愁爷爷
“葫芦镇”上喜事多
写意葫芦
永远的乡愁
乡愁
九月的乡愁
冬爷爷
站着吃
爷爷说
回头一望是乡愁
宝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