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题材艺术作品中人类文明新形态呈现方式

2024-04-22 15:21李林洲
三角洲 2024年4期
关键词:新形态艺术作品科幻

李林洲

科幻题材艺术作品近年来的蓬勃发展也带来了创新需求,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与科幻题材艺术作品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共通之处,科幻题材艺术作品可以从传统元素、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全人类共同价值三个角度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相互借鉴、融合。二者融合有利于文明自信、自强,有利于科幻作品创作,也有利于人类文明新形态走向世界。

科幻题材艺术作品与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关联

一、宏大叙事观

科幻题材作品通常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因此,构建一个庞大的世界观是科幻作品创作的必由之路。在一个完整世界观的支撑下,作品中的剧情、主旨、视听效果可以合理推进,更容易使作品产生真实感与崇高的美感,

“文明”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称,人类文明新形态包含着人类历史上、现实中的经验积累,也有对未来的憧憬与规划,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所有门类的全局性思考。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艺术化表达需要一个宏大叙事观来支撑,科幻题材艺术作品正是一个良好的媒介。

二、立足现实

科学是科幻的元文化,科幻题材艺术作品主要致力于展现人类的前沿科技成果。纵观科幻题材的各个分类,无论是严格遵循科学原理的“硬科幻”,还是创意性较强的作品类别,无不是在现有的科技水平下进行合理推演。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科幻题材艺术作品的主体不是科学技术,而是通过科幻作品的形式表达情感或象征意义,此类科幻作品与现实的联系更为密切。

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个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概念。其中无论是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还是倡导文明多样、文明交流,都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对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现实因素的表述,科幻题材具有很强的先天优势,从接受的角度来看,艺术作品的观众更容易对自己熟悉的事物产生共鸣,科幻作品中的现实因素通常也是作品中的点睛之笔。因此,现实因素可以看作科幻题材艺术作品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另一个内在关联。

三、展望未来

科幻题材的艺术作品中自然不会缺乏对未来的观照与设想。这种设想通常以推理或幻想的形式出现。例如,在冷战时期,西方小说家关于“核冬天”的科幻作品,便是基于现有理论的推演,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诗云》中将恒星改造为计算机的剧情,则更多带有想象因素。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前瞻性,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历史超越,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创新发展。文明总会不断向前发展,面对未来的各种可能性,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宏观角度给予世界一个带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同样地,社会如何演进、人类如何发展,也是科幻题材艺术作品关注的重点。综上,对未来的观照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与科幻题材作品结合的必要条件之一。

科幻题材艺术作品与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融合、共进

一、中国传统元素的加入

科幻题材艺术作品的关注点主要在未来和前沿科技上,而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在形式和精神内核等方面促进科幻作品的创作。例如,在2022年的国产科幻短片《终级体验》中,融入了大量传统道教元素,短片中的U盘与桃木剑结合,香炉等物品也成为电子元件,一系列创新给观者带来了新奇的体验。以上仅是形式上的创新,从作品的内涵方面看,科幻作品所营造的未来世界中,中国传统文化将以何种方式延续,也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如今,西方的主流科幻题材如赛博朋克、元宇宙通常会营造一个传统崩塌瓦解的社会,这也从一方面反映出西方的文化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发展,在不同科技水平时期都展现出强大的包容力和历久弥新的活力。在信息技术呈指数式发展的时代,传统文化不应被科技解构,而是要以适当的形式与科技共同进步。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适应未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这种探讨在科幻题材艺术作品中可以得到很好地展现。在科幻作品中,可以给传统习俗赋予新形式,也可以假设传统观念与科技的冲突与融合,还可以从宏观角度入手,在未来世界观中讨论传统文化的地位和存在方式。经典科幻小說《海底两万里》中描述的潜水艇在小说问世的百年后真的出现了,科幻作品这种所谓的“预言性”实质上反映着科幻作者对未来的合情推理。所以,传统文化与科幻题材艺术作品的融合,其价值不仅在于形式上的创新,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推演。

二、超越赛博朋克,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形态

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在诞生之初就伴随着劳动异化、人的异化,资本逻辑下单纯追求人与人的物化关系和资本增殖的发展模式,忽视了人的精神需要,不可避免地造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失衡,精神层面往往会出现道德滑坡、价值观迷茫,以及缺乏对自身的肯定等问题,这充分暴露出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和危害。在此种语境下,科幻作品所描绘的人类文明形态多陷于悲观与毁灭。

在历史上,西方科幻诞生之初就携带着科技悲观主义的基因,只有特定时期和个别艺术家的作品呈现出积极乐观的格调。上文提到的赛博朋克题材脱胎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科幻新浪潮”。赛博朋克类型的科幻作品通常建立在科技高度发展、人类沉醉于科技、劳动高度异化、人与自然显著对立的世界观中,也反映出资本主义世界在科技发展的洪流之下依然无法解决自身的问题。赛博朋克的出现固然一度丰富了科幻的内涵,但它在过去40年里的统治地位反而越来越成为科幻多元化发展的阻碍。

超越赛博朋克,不仅是科幻题材艺术作品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历史性超越的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对西式民主的超越,以共同富裕实现对劳动异化、人的异化的超越,以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实现对价值观迷茫的超越,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对人与自然对立的超越。如今,科幻题材艺术作品在内容上逐渐同质化,想要打破这种同质化,关键在于精神内核的更新,在创作中坚信人类文明会有一个光辉美好的未来,突破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悲观情绪,在创作中融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内涵,给观者呈现更有深度、更具中国特色的科幻作品。

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艺术作品的传播,既是文化输出,也是价值观输出。科幻题材艺术作品中必然会融入作者的价值观念,并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观察现存的科幻作品可以发现,即使是在设想中的未来世界,其中的价值观念依然很难脱离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例如阿西莫夫作品《基地》三部曲中,描述了一个由大量机器人服务极少数人的星球,这种假设也是源于资本主义世界的价值观。综上,科幻题材艺术作品显然是价值观引领的主要阵地之一。

在价值多元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将会直接影响到文明体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中国的科幻作品也需要在展望未来的同时融入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期盼。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崇尚公平正义,追求民主自由,诸如此类命题不仅是现实要求,也是对未来的规划。在近期的科幻题材艺术作品中,已逐渐融入全人类共同价值,例如电影《流浪地球》中的“饱和式救援”最终由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完成,在这段剧情中,作者并未将视角锁定在主人公或个别国家,而是通过主人公的团队以小见大,展现各国人民共同面对灾难的场景,最终将主题引向各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科幻题材艺术作品与                                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合的意义

一、彰显文明自信,赓续文明自强

文明自信是人们对自身文明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它包括对自身文明的理论依据、价值理念、丰厚资源、价值貢献等方面的自信。文明自信立足文化自信,是对文化自信包含的价值理念和文明意义的升华。科幻题材艺术作品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融合,可以给受众展示美好的未来世界,增强人民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进步的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科幻作品创作的素材库,同时也是彰显文明自信的资源依据。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党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在实践中证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概念可以充分融入科幻题材的创作中,更多相关作品的出现也会给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自信提供动力。

科幻题材相较于其他题材,其独特价值在于对未来社会的探讨,科幻题材艺术作品不仅能带来美的体验,也能引领观者展望未来,启迪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思考。想象是科学进步的动力,在科幻题材艺术作品中不应只有对自然科学的想象,也可以加入更多对社会科学的假设。由此可见,科幻作品中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可以成为理论的先导,激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新发展,赓续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自强。

二、有利于国内科幻作品创作

科幻题材在中国的兴起已成为一种趋势。国内科幻题材文学作品起步尚早,并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相关理论研究,经过长期发展,国内科幻文学已形成历史科幻、现实主义科幻、核心科幻等独特类型。而科幻题材影视作品在过去受到电影工业、市场等多种因素限制,发展进程陷于停滞。近年来,多部优秀科幻作品的上映反映出中国电影工业的极大进步,也让市场看到了科幻题材电影的潜力,给予科幻题材影视良好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主旋律”艺术作品在国内引起极大反响,人民对其中蕴含的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辨识度与认可度也逐渐提高。科幻题材艺术作品在严谨的公式定理和丰富的想象力背后,更需要一个精神内核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使观者体验到新奇感的同时产生共鸣,引起思考。综上,无论是从市场角度还是艺术服务于人民的角度,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融入将会是科幻题材艺术作品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三、在全球舞台上争夺话语权

人类文明新形态既关怀人类文明的前途命运,又具有真正普遍的文明价值追求,具有广泛而深远的世界意义。人类文明新形态走向世界,不仅需要政治、经济手段的推动,也需要文化形式的“软输出”。西方国家的科幻作品起步较早,并通过文学、影视等多种形式开辟国际市场,其价值在于,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向世界展示了雄厚的科技实力,同时也在向其他国家输出其特有的文化形式。如今,中国的科幻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质量,都拥有了走向世界的能力。通过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概念的融合,科幻作品可以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与包容,增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同时也可以使中国科幻作品摆脱西式思维的束缚,探索出属于自己的新路。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科幻在全新的历史阶段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从实践中可得,在科幻题材艺术作品中呈现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科幻发展中的重要创新。科幻题材艺术作品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精神内核,同样可以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传播、创新,可见二者的结合是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科幻作品创作和评论应积极将人类文明新形态纳入视野,将中国科幻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

作者简介:

李林洲,1998年8月出生,男,汉族,山西晋中人,本科,研究方向:文化艺术管理。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新形态艺术作品科幻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新形态西装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激活时装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