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音乐活动在中国和东盟交流传播中的意义与展望

2024-04-22 06:02欧阳宜文谭玮婷
三角洲 2024年9期
关键词:音乐节东盟国家音乐会

欧阳宜文 谭玮婷

东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简称,包含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缅甸、越南10个成员国。

30余年中,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建立了密切的政治、经贸、文化往来,其间也一直在传递中国立场和价值观。在这些典型的国家话语中,有些是着眼于本国本民族发展,有些是面向东盟国家提出的,有些则适用于世界各国。提到国家话语,就不能不提到大众传播和话语研究中的重要概念——“议题设置”。议题设置(或议程设置,英文为agenda-setting)的概念是由美国传播学者麦克斯维尔·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共同提出的。它的含义是,大众传播通过有意安排各种信息传达活动,赋予某些议题特殊、显著的位置,从而影响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判断。也就是说,议题设置的力度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上述种种国家话语是否能顺畅地被东盟各国的民众所接受。因此,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外交学界都非常重视我国在面对东盟进行国家话语输出时的议题设置策略研究。

从传统意义上来看,在议题设置中发挥主体作用的一般是新闻媒介,但“在更近的几十年间,对议题设置效果以及结果的调查已经延展到公共事务的领域之外,也在探索各种不同的事务,如体育、宗教和企业经营中的议题设置作用”。同理,艺术交流活动也可以成为重要的议题设置领域,在大众视野中发挥独特的议题设置功能,从而为国家话语的传播发挥助推作用。本文将选取中国-东盟关系中的国际音乐活动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来展开讨论。

中国和东盟关系中的国际音乐活动:         范围与类型

到目前为止,很少有研究者将“国际音乐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来加以界定,而其涵盖的内容和范围也的确比较分散。在笔者看来,在中国与东盟的交流往来中产生的国际音乐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类:

第一,按举办的主体划分,可分为以我国为主体举办的国际音乐活动和以东盟国家为主体举办的音乐活动。前者例如南宁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其前身为广西国际民歌节)、广西艺术学院主办的中国东盟音乐周等。而后者则可举出新加坡在历年春节期间举办的“春城洋溢华夏情”新年音乐会、泰国玛雅音乐节、马来西亚吉隆坡当代音乐节等例子。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举办的国际音乐活动。例如始创于2005年的“同唱友谊歌”中越歌曲演唱大赛,从2010年起,每年轮流在中越两国举办一次。又如,每年春节期间在缅甸仰光国家大剧院都会举行“缅中(或中缅)友好新年音乐会”,亦属于此类性质。

第二,按组织者的身份划分,可分为官方组织的国际音乐活动和民间组织的国际音乐活动。在前一种类型中,有些是由一个或多个官方机构作为主办或承办单位,例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由南宁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作为承办方;而有些则是得到官方机构的指导或支持,例如上文提到的缅中友好新年音乐会(由中国驻缅甸大使馆支持)。在后一种类型,即民间组织的国际音乐活动中,有些是由一个企业长期赞助,例如新加坡的“春城洋溢华夏情”新年音乐会,作为金航旅游业有限公司打造的“春城洋溢华夏情”文化艺术旅游展的一个部分,已经成为新加坡最具标志性的中华文化庆典活动品牌之一;有些则具有协会和行业背景,例如2015年在缅甸仰光举办的第三届亚广联音乐节。“亚广联”是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的简称。自2012年起,该联盟每年都举办亚洲广播会议和音乐节。近年来,东南亚正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日渐繁荣的民间音乐节市场,每年都有世界级的音乐节进驻或由东南亚国家主办。这些活动同样也会吸引大批中国音乐家参加,为我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文化往来架起了桥梁。

第三,按活动举办的频次和历史划分,可分为反复举办、具有品牌效应的国际音乐活动和偶发性、单次举办的国际音乐活动。反复举办的国际音乐活动由于在形式、内容、影响力、宣传推广等方面不断积累进步,往往容易取得跨越式的发展,从而具有经济学上所说的“复利性”特征。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要数广西艺术学院主办的中国东盟音乐周。其自2012年以来已连续举办11届,并逐渐成长为与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海现代音乐周相并列的国内三大当代音乐交流平台之一。而偶发性、单次举办的国际音乐活动往往是伴随着某个重要的事件节点而进行的。

第四,按活动的形式划分,常规的国际音乐活动包括但不限于音乐比赛、音乐节、音乐周、乐器展等。此外,跨国进行的音乐演出和音乐交流、由两个以上国家的艺术家合作完成的音乐创作等,都可以归入国际音乐活动的范畴。

第五,按音乐活动侧重的风格劃分,可分为侧重于严肃音乐的国际音乐活动、侧重于民族音乐的国际音乐活动、侧重于流行音乐的音乐活动,以及多风格跨界结合的音乐活动等。在上文提到的国际音乐活动中,中国东盟音乐周侧重于严肃音乐(且更偏向于当代音乐);新加坡“春城洋溢华夏情”音乐会侧重于民族音乐;泰国玛雅音乐节侧重于流行音乐;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则日趋走上了一条侧重于多风格跨界结合的道路。

国际音乐活动在我国面向东盟                    进行国家话语议题设置过程中的功能

当前,国际话语权已经成为大国博弈和较量的重要焦点。只有尽快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才能掌握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动权和自主权。然而,从现实的情形看,尽管我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已有30余年之久,在推行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成绩斐然,但仍应当客观清醒地认识到,东盟国家民众对我国国家话语的接受度总体不高;相反,我国对外输出的话语往往遭受误解,在国际舆论场上也一直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话语压力和危机。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2021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49.1%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在东盟地区具有最高的影响力,但高达88.6%的被调查者对这一影响力呈现出“忧虑”(worry)而并非“欢迎”(welcome)的态度。这说明,我国仍然需要积极提高面对东盟进行国家话语议题设置的能力,通过多方位、多角度、多领域的议题设置增强我国的话语控制和话语引领效能。而国际音乐活动在面向东盟的国家话语议题设置中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许多国际音乐活动都是在我国与东盟各国开展重要外交对话,进行重要经贸合作的事件节点上同步进行的。由此,可将原本局限在政治、经济领域内的议题设置进一步加以延伸,增添议题设置的着力点,通过一种更为生动、温润、鲜活、富于情感和审美内涵的方式吸引公众的注意。例如,2020年12月,在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和泰国文化和旅游部的共同支持下,庆祝中泰建交45周年音乐会“春晓”在泰国国家大剧院举行。这场音乐会主题“春晓”的由来是泰国诗琳通公主曾亲自用泰语翻译过中国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而在该场音乐会上也演奏了由甘拉雅尼音乐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共同创作、甘拉雅尼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与泰国传统民乐乐队共同演奏的同名作品《春晓》,喻示中泰两国友谊如春天般充满生机、繁花似锦。此外,还有泰国传统民乐与交响乐结合改编的中国古琴曲《关山月》,以及在泰式古乐伴奏下吟唱出的诗琳通公主所作诗句“中泰手足情,绵延千秋好”。这场音乐会的泰国作曲家之一阿诺泰表示,他曾在中国看到编钟并被它的天籁之音所震撼,于是他尝试用音色相似的泰国乐器来模仿编钟。与此同时,曾与甘拉雅尼音乐学院签署合作协议的南京艺术学院,也举办了“异域同天”主题音乐会。这无疑是对“民心相通”“命运与共”等我国面向东盟的国家话语的最好诠释,同时跨越了语言的障碍,弱化了语言文本的生硬特质,引发了余音绕梁、润物无声、隽永深邃的心灵震撼。

即使在重要的事件节点之外,多姿多彩、富于创意的音乐活动随时随地都在为中国面向东盟的国家话语开拓议题设置的新渠道。一项运营模式成熟的国际音乐活动,不仅仅是在一年中的固定时间“发生”,平常也会持续地散播影响力并引发新的议题。例如,创办于1980年的新加坡华乐比赛(由新加坡全国音乐比赛“华乐组”发展而来),40余年来已成为我国和新加坡民间文化交流的品牌活动。这一赛事培养了许多青少年对中国民族音乐和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甚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到一代代人的青春记忆中,培养出一个“多元而温馨的大家庭”。

与此同时,国际音乐活动以其灵活多元、不拘一格的形式,带动了政府官方、艺术家和社会各界受众的多主体联动参与,为我国面向东盟的国家话语拓宽了议题设置的涵盖面。例如,2019年5月至6月间,第八届中国东盟音乐周在南宁历史文化街区“三街两巷”举办了一系列特殊的音乐会,武鸣山歌、邕剧与老挝、印度尼西亚、泰国、文莱等国的传统民族音乐舞蹈同时在街巷上演。这使大众切身感受到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源远流长的友谊以及相互尊重的态度。

展望:进一步提高国际音乐活动               面向东盟国家的话语议题设置能力

诚然,国际音乐活动在我国面向东盟的国家话语议题设置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功能,但大多是出于“自发”而并非“自觉”。为加快、加深我国国家话语在东盟地区的传播,国际音乐活动的组织者应该主动作为、提高站位,有意识地在音乐活动的每一个步骤和环节加强议题设置能力。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对国际音乐活动的主体和流程进行把控,确保在话语权上掌握主动。要尽可能地获得政府官方的支持,特别是我国和东盟国家双方政府机构的支持。尽量邀请高层次、有影响力的人士参与活动。精心策划新闻发布会、听众/观众见面会等系列宣传活动的流程,必要时制定应急预案。音乐活动要注重形式的创新,将阳春白雪的“殿堂式”与大众喜闻乐见的“接地气”相结合,获得“走出去”和“走进去”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创造与东盟受众的共鸣。

第二,对音乐作品的内容进行筛选,确保其对国家话语有效承载。在表达“一带一路”“命运与共”“民心相通”等主题时,可以有意地选择由中国与东盟音乐家共同创作或演奏的作品,或融合了中国与东盟音乐元素的作品。对于有关民族复兴、中国梦等主题的表达则应尽量避免过于直白和生硬。

第三,对音乐作品的介绍词进行审核,确保话语输出的准确性,避免误译或是容易引起歧义的解读。

第四,对东盟受众参与音乐活动的反馈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对国际音乐活动中的国家话语进行不断调适。对于已具备一定成熟品牌的国际音乐活动,应提高海内外运营能力,在Facebook(脸书)、Twitter(推特)、YouTube等在海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和视频展示平台设立账号,同步跟进发布与本活動相关的新闻信息、创意视频、讨论话题等,以营造全年不间断的持续性影响,增强议题设置能力。

作者简介:

欧阳宜文,博士,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学;谭玮婷,广西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本科生。本文系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国际音乐交流在我国面向东盟国家话语中的功能研究”(22FZZ007)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文化艺术‘走出去背景下音乐专业泰汉语工具书编撰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音乐节东盟国家音乐会
搞砸的音乐会
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的博弈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失败的音乐会
音乐节
东盟国家刑事审判制度综述
海底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巴西 音乐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