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媒体在海外的文化传承与互鉴相融

2024-05-03 09:43彭伟步
新闻爱好者 2024年4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

【摘要】海外华文媒体历史悠久,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平台,也是增强华侨华人身份意识的重要文化工具。马来西亚华文媒体众多,运作规范,实力雄厚,社会影响力高,在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加强与当地文化的交流互鉴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星洲日报》是在馬来西亚华侨华人社会中影响最大的华文报纸。在将近百年的办报史中,它生产优质内容,传承中华文化,担当不同文化对话的使者,搭建文化活动平台,展现了华文媒体在维系华人身份认同与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积极角色。

【关键词】华文媒体;《星洲日报》;中华文化;交流互鉴

海外华侨华人有6000多万,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也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独特性的族群。他们在海外繁衍生息,代际相传中华文化传统,促进中华文化与所在国文化的交流互鉴,展现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与深刻内涵。作为海外华侨华人社会重要的文化传播桥梁,华文传媒扎根在海外,熟晓当地的政治文化,更有能力和意识开展多种文化交流活动,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与中国的亲善感,增强自身的族群(民族)自豪感,乃至身份认同。

马来西亚华人众多,是中国之外最繁荣、竞争最激烈的华文报业市场。将近10份华文报纸以全媒体的方式,生产融合新闻在马国展开竞争。当前该国华文报业已经形成《星洲日报》一骑绝尘的局面。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文化传播的一面旗帜,自创刊以来,迄今将近100年,在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流、融合与互鉴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以马来西亚最具代表性的《星洲日报》为例,探讨华文媒体在海外传承传播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互鉴交流方式,反映其在华人社会中文化教育与族群身份意识唤醒功能,展现其在海外开拓文化空间,促进中华文化传统的在地化等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以为各界人士了解华文媒体在海外的文化生产与交流互鉴提供参考。

一、《星洲日报》的历史与变迁

海外华文媒体已有2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初至19世纪中期,在华人聚集的地区,如东南亚地区和美国先后涌现出一批华文报刊。如:1815年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23年麦都思在巴达维亚创办的《特选撮要每月纪传》;1828年纪德在马六甲创办的《天下新闻》;1833年郭实腊在广州创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但第二年停刊,1837年又在新加坡复刊;1854年威廉·霍德华在旧金山创办的《金山日新录》;1855年基督教长老会在旧金山创办的《东涯新录》。早期的华文报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是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

东南亚是海外华文报刊的重要发展地区,特别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早期的华文报纸盛极一时,这与当时的新马华人人口不断增多、物质条件改善有密切关系。华文报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南洋华人面前,如采用铅字印刷,购买新的柯式印刷机等,印刷质量得到改善。此时,在南移的中国文化人中,许多都是富有办报才华和经验的著名报人,如傅无闷、胡愈之、张楚琨等,他们带来了中国报业的传统和风格,促进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文报纸的发展。

辛亥革命成功之后,东南亚华文报纸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创办于马来西亚的《南洋商报》(1923年)与《星洲日报》(1929年)是东南亚影响比较大的两份华文报纸。它们对增强华侨爱国爱乡、服务桑梓的热情,推动华社的进步,传播中华文化,特别是抗战时期宣传鼓动华侨为支持抗战捐赠财物,甚至回国参战,实现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星洲日报》于1929年创办,培育了一种独有、珍贵的文化精神,即传承中华文化,促进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流。《星洲日报》由南洋著名的“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先生在新加坡创办。报纸创办后,胡文虎利用其丰富的办报经验在马来亚(1963年才称马来西亚)吉隆坡开设《星洲日报》分版。

在抗战期间,身为华侨报业的《星洲日报》,不甘心中国人做亡国奴,积极为民族事业奔走,不断刊出最新战事,向南洋华侨传播中国最前沿的抗日消息,甚至不惜冒着巨额亏损出版号外,在南洋号召华侨捐款捐物,支持中国抗日,在副刊发表抗战文学作品。1942年日军侵入马来半岛后,立即关闭《星洲日报》,拘留名单上的报人,《星洲日报》不得不停刊3年,待到日军投降,《星洲日报》旋即复刊,为马来人、印度人一道推翻英国殖民统治,为马来西亚的解放和独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1982年,胡氏家族在困难时期受制于马来西亚媒体管理相关政策,把《星洲日报》吉隆坡分版的股权卖给马来西亚华人林庆金,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自此各自发展,不再具有从属关系。1987年马政府发动“茅草行动”,《星洲日报》被迫停刊将近半年。半年后,马来西亚富商张晓卿独资收购了《星洲日报》。收购后的《星洲日报》可谓内外交困,几乎从零开始。经过多年艰苦奋斗,励精图治,《星洲日报》不仅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华文报纸,每日发行量约30万份(最高发行40万份),而且是南洋第一大报。2008年4月,马来西亚星洲媒体集团宣布南洋报业集团与星洲媒体集团、香港明报集团合并,成为继中国之外最大的华文媒体集团,足迹遍及全世界。目前,南洋报业集团、星洲媒体集团、明报集团每日报份总发行量逾50万份,三家集团有员工3000人。合并后,明报集团成为拥有5大报纸——《星洲日报》《光明日报》《南洋商报》《中国报》《明报》,超过20份杂志,每年收入10亿美元的大型华文出版集团。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星洲日报》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在新媒体冲击之下,《星洲日报》不断向新媒体转型,建设官方网站,提供客户端下载与阅读服务,在社交媒体网站设置账号,在推特推出即时新闻,同时创建文化创意空间,为年轻网民提供文化创意服务等。经过多年努力,《星洲日报》转型取得明显进展,其新媒体影响力在所有海外华文媒体中名列前茅。

《星洲日报》为华侨华人社会与政府搭建了一个沟通的桥梁,在讴歌华侨华人为马来西亚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为华侨华人争取应有的各种平等权利而奋斗,在传播和传承中华文化,并把中华文化推广到马来西亚的同时,也为实现种族和谐,文化交融而努力。

二、面向华人的文化生产与在地化传承

华文媒体为华侨华人而生,帮助华侨华人缓解文化冲突的阵痛,舒缓融入当地主流文化的心理煎熬,消除“空中人”“摇摆人”的情感焦虑。华文媒体在海外深耕华人社区,传播悠久的中华文化历史,传递真实的中国声音,打造了一个反映现实中国图景的文化影像。

在将近100年的历史当中,《星洲日报》发挥媒体的文化记忆与传承功能,推动华文教育开展,传承中华文化,主要体现在:一是报道华人社会的文化新闻,二是开辟文学副刊,三是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四是与华文教育联动。《星洲日报》副刊最负盛名的时期是在郁达夫主持副刊业务期间。1938年12月28日,中国著名作家郁达夫在胡文虎的力邀之下,受聘担任《星洲日报》文艺版的编辑,负责《晨星》《繁星》《文艺》和《教育》四个副刊,不仅提升了马来亚华人华侨的文学水平,培养了大量年青作者,而且促进了南洋抗战文学的发展。

《星洲日报》开辟大量文学副刊,既给读者带来精神食粮,也促进当地华文文学的发展,向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该报副刊主要分为三大类:娱乐性副刊、知识性副刊、文艺性副刊。娱乐性副刊侧重消费、时尚、美容、旅游等内容;知识性副刊侧重医药、医疗、保健、饮食等内容;文艺性副刊侧重文学,如诗歌、散文、小说等,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副刊版面和内容有:綜合、新新人类、娱乐、健康人生、家庭生活、新教育、小说、妇女、菜式食品、医药与健康、青春、星云、文艺、佛学等。周二和周日分别附送8开本《休闲天地》《High星期天周报》等休闲性小刊物。有时还会推出网络游戏选评的专版。

《星洲日报》多年举办各种影响比较大的文化活动,刊登大量健康、文雅有趣的文学作品,形成良好的阅读风气。例如,推出“学生记者计划”,使学生有机会从事有意义的文学写作,提高写作水准,接受中华文化熏陶。《星洲日报》推出面向中小学生的《星星》《小星星》等教育副刊,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份份益智、健康、有内容,并协助学生成长的刊物,以更充实和新鲜的内容、更新颖和活泼的设计,吸引华人学生。

文化因为语言而得以传承。自1994年9月开始,《星洲日报》推行“学生阅报计划”,举办作文比赛、专辑制作比赛、现场问答赛及文学笔试等。据统计,1998年加入“阅报计划”的华文小学有600家,约占马来半岛的马来西亚华文小学的67%,受惠学生数以万计。1999年参加“阅报计划”的华文小学数量上升至933家。拿督①黄思华指出,“在各有关方面的长期关注及鼓励下,从小开始培养阅读的兴趣及习惯,就能培养出普及的阅读风气,在这一方面,《星洲日报》的行动应该予以肯定”。②

1991年《星洲日报》开始举办第一届“花踪”文化奖,邀请王蒙、张洁、张贤亮、曹正文、刘梦溪等人在马来西亚开设文学讲座,并巡回演讲。《星洲日报》把获奖作品集合至《花踪文汇》,并公开出版,几乎被读者抢购一空,一时洛阳纸贵。该书收集了花踪奖入选的优秀作品,刊载了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的作品,文笔隽永,感情细腻,表述清秀,思想深刻含蓄,写作别具一格,令人回味无穷。

《星洲日报》的文化生产与在地化传承,呈现了南洋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现出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独特的人文景观,成为反映不同时代华人文化的主要渠道,成为海内外研究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重要资料来源。

三、担当不同族群文化交流的信使

由于宗教和文化的隔阂,东南亚华人的政治效忠问题常被政客所利用,华人因此常常成为替罪羔羊。例如1965年印尼驱逐数以万计的华人,1969年马来西亚发生华人与马来人的种族冲突。1970年,印支半岛三国发生了排华反华行动,1998年印度尼西亚爆发针对华人的骚乱等。这使华人不得不面对一个迫切的问题:海外华人如何融入主流社会,与其他族群和平共处?

为此,《星洲日报》既传播中华文化,也努力使其他族群了解中华文化,同时也为华人了解其他族群文化提供窗口与条件,希望通过文化间的彼此交流,减少族群间的误会,形成更加多元化的思想和观念。比如,《星洲日报》通过有系统地翻译伊斯兰学者的学术文章和书籍,让华人更深入地了解马来人的习俗和伊斯兰文化,这样可以促进华人对马来人的文化了解,从而在与他们的交往当中,有意识地尊重他们的文化习俗,赢得他们的尊重。《星洲日报》充分利用媒体的教育和信息沟通功能,建构华人了解世界的文化平台,帮助华人深入了解不同族群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宗教和政治信仰,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方式,完整准确、全面真实地介绍其他种族情况,充分展现华人热爱和平、与其他族群共同创造和谐社会、对社会勇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思想。

自创刊以来,《星洲日报》一直建立文化对话的平台,承担文化交流的使者,不仅把其他族群的优秀文化引进来,而且在报社的实际运作中,也与族群进行文化交流,吸纳族群员工,以实际行动为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贡献。例如,《星洲日报》招聘许多马来族与印度族员工。他们在工作当中,与华人有意无意地进行文化交流,对促进族群间的文化交流有非常大的好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展现了《星洲日报》注重族群和解,为其他族群创造就业机会的形象。

《星洲日报》介绍其他族群文化,吸纳他们的文化精髓,同时向其他族群展示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以全球化的视野帮助华人了解世界的文化格局及各种地域文化特色,减少文化误解,增进不同族群间的理解。

四、创建中华文化与马来文化互鉴相融的平台

《星洲日报》在创刊伊始,便把文化传播和族群相融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1929年1月15日《星洲日报》创始人胡文虎在创办该报的宣言中就阐述使命:“求民族、政治、经济的平等地位;力倡华侨投资祖国,奠定国基;提供各种教育,沟通中西文化,以增进华侨地位。”

由于文化习俗与宗教信仰的差异,长期受到中华文化教育的华人与信仰伊斯兰教的马来人在文化交流方面曾经遇到许多困难。在文化观念出现重大差异的时候,许多华人便拒绝与马来族进行交往,对中华文化孤芳自赏。然而,如果一味强调中华文化的优越感而忽视了与其他族群的沟通和融合,就会更加封闭自己,断绝与当地土著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使中华文化在当地变成一个文化孤岛,成为在其他族群眼中的文化异类。这样的文化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更何况如今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政治权力,华人均无法与马来人匹敌,更需要华人放下身段,倾听马来人的声音,主动加强与马来人的文化和思想交流,以实现华人社会的长治久安。

《星洲日报》意识到文化隔阂的严重性,致力于两种文化的沟通与互鉴,利用媒体的平台,融通文化互鉴的渠道,搭建文化对话与融合的平台,例如《星洲日报》出版不少反映马来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书籍,像《第三只眼看马来西亚》《蜕变中的马来西亚》《东南亚行旅漫记》《马来西亚伊斯兰教律与现代国家概念》等。这些书籍的出版,对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马来人以及伊斯兰教等都有极大的助益。

除翻译和出版马来文文化作品外,《星洲日报》还利用自身的媒介平台举办不同文化的对话活动。马来族奥斯曼峇卡(Osmanpaka)教授因此对《星洲日报》能够破除种族文化藩篱,携手合作联办《两大文明对话》大表赞赏。他认为类似的对话,不但能促进马国回教与儒家思想的研究,而且拉近了马来社会与华人社会之间的距离。奥斯曼峇卡教授说:“这是第一次三大种族一起集思广益,为当代的回教与儒家文明面对的挑战寻找出路。与1995年在马大举行的回儒研讨会比较,这次的对话更加具体,讨论的范围集中在一个主要的课题。”③他表示,“回教与儒家文明及现代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我们不可避免受到现代世界文明挑战与冲击的事实”。④这种文化对话,有利于伊斯兰教和儒家文明的交流,对两个族群加强彼此间的文化理解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从文化对话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来看,通过文化传播,达到文化共存,提升华人形象的目的,反映了《星洲日报》在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相融作出了重大贡献。时任星洲媒体集团执行董事萧依钊总编辑认为:“《星洲日报》多次举办不同文化的思想研讨会,虽然花费不少,却有助于提升华人对马来人与印度裔族群的认知与了解,这不仅会推动华族的文化传承,而且有助于华族文化吸取其他文化的营养而得到可持续发展。”⑤

文化交流是理解对方、沟通心灵的最佳途径。中华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不但可以增进各个国家主流社会和异族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而且可以推动华人与异族友好关系的发展,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从而彰显文化交流的独特魅力。构建文化传播的平台,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了解华人勤劳、善良的性格,不仅可以展示中华文化的风采,为华人在当地赢得更多的理解,而且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活动,影响和感动其他族群,并与他们一起喊出“求同存异”“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的心声。

五、结语

海华华文传媒是宝贵而独特的资源,在传播中华文化,维系身份意识,推动文化交流互鉴,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展示和塑造海外华人形象等方面均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海外华文传媒已有200年历史,积极报道所在国的华人生活,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它们炽烈地关心中国,但也关注所在国华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当前,海外华文传媒出现许多新情况与新动态,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海外华文传媒呈现出传播全球化的趋势,如许多华文媒体与新浪网、腾讯合作,实现微博信息双向传递,使信息交流更加频繁,搭建了中华文化全球化传播的平台,同时也向全球华人传播主流社会文化。不同文化之间通过华文媒体的传播网络而得以对话,产生共识,相互融合。

作为马来西亚的第一大华文报纸,《星洲日报》积极向新媒体转型,搭建传播平台,做强做实为华侨华人服务的基础,拉近与华侨华人的距离,扩大生存空间,逐渐走出了一条社区化、圈层性、针对性的服务道路,无论在内容上还是传播方式上,注重族群文化的融合,强调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传播多元文化,淡化极端、偏激与狂热情绪,抗拒种族政治,实现文化和谐。

《星洲日报》近百年的中华文化历史,推动了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中华文化的生产、繁荣与再生产,维系华族认同,搭建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平台,促进不同文化对话与相互理解,使华侨华人既在媒体的文化传播中体验到中华文化之美,感受华族身份的自豪,进一步增强华族身份的意识,也通过吸引其他族群文化而丰富中华文化,形成包容开放的文化胸怀,解构“文化孤岛”“文化自我隔离主义”,促进华族文化的海外传播与发展。

《星洲日报》的近百年办报历程,讴歌华侨华人在海外的奋斗故事,增进华人身份与文化认同,是一部与当地文化交流相融互鉴的历史。其在海外坚韧的文化传播精神,及其与当地文化交流互鉴的做法,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主流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值得肯定与借鉴。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后疫情期间海外华文媒体铸牢华侨华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20VMZ003)的阶段性成果]

注 释:

①拿督,是马来西亚政府为表彰一些为社会作出较大贡献的人士颁发的一种名誉爵位,以肯定他们的贡献。

②《〈星洲日报〉表现非常好》,《星洲日报》1997年4月12日。

③《奥斯曼峇卡赞本报拉近华巫社会距离》,《星洲日报》1996年9月4日。

④《奥斯曼峇卡赞本报拉近华巫社会距离》,《星洲日报》1996年9月4日。

⑤星洲媒体集团总编辑的感言来自于本人对其2007年与2019年的采访。

作者简介:彭伟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广州 510630)。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中华文化与宗教中国化学者四谈
让文物漂洋过海去说话——记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陈建中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中华文化反思
民族迁徙:重构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
考古学揭示了中华文化多样共生的非凡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