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研究

2024-05-14 01:44张丽白俊亚王子健许朋展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8期
关键词:拜师太极太极拳

张丽 白俊亚 王子健 许朋展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4;2.邯郸学院太极文化学院 河北邯郸 056006;3.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0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从多个角度阐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1]。太极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符号,在国家和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广为发展,于2020年12 月17 日成功申遗,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这一系列决策部署为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河北太极拳最早以杨式太极拳的出现而逐渐发展,其动作舒展大方,简单易学,结合先辈长期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实现人类健康的重要绿色手段。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追求的提升、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外来文化的不断渗透,河北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的太极拳传承可能正面临着被破坏、被替代、衰落甚至消亡的危险。因此,如何传承河北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其创新性发展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1 河北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河北太极拳最早从杨式太极拳发展而来,由杨露禅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做工时学拳所得,回到河北家乡邯郸永年后,因迫于生活到北京授拳,期间杨露禅发现很多王公大臣由于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学拳较吃力,于是杨露禅根据其身体条件将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简化,使之简单易练,还有益于身心健康。后经其子孙后代等人的继承和改编,创编出舒展大方、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的杨式太极拳,后者在邯郸永年广府发展至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

杨露禅将太极拳传于河北大兴(沧州)人吴全佑,吴全佑经多年精心苦练,吸收杨露禅、杨班候父子大、小架之精华,后经其子吴鉴泉数十年融合拓展,形成了一种以柔化为主,拳架紧凑,拳法细腻,轻灵圆活的新拳架——吴式太极拳。

武禹襄(河北邯郸永年人)与杨露禅为同乡好友,酷爱武术,经常与杨露禅进行切磋,先习杨式老架太极拳,后又随陈清萍学赵堡太极拳,勤加钻研,有幸得王宗岳所著《太极拳谱》。他通过对拳谱的研究和本身练拳体验,创编而成武式太极拳。

武禹襄将拳传给其甥李亦畲,秉承武先生文武双修、理法并重的治学方法,李亦畲进一步完善了武先生所创的太极拳理论,其后又将其拳艺授予郝为真(当时李先生与郝家是邻居)。郝为真又将拳艺传给孙禄堂(1860—1933 年),孙禄堂祖籍河北保定市望都县东任疃村,自幼习形意拳、八卦掌,习太极拳后将三者融会贯通,创立孙式太极拳。

王其和式太极拳来自邢台市任泽区,创始人王其和自幼练习洪拳,约于1909年师从郝为真学习武式太极拳,又于1914年师从杨澄甫学习杨式太极拳,融会贯通、自成一家。由于其拳法具有较大影响力,发展态势较好,后自成一派载入《永年太极拳志》。2013年,成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4 年,又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李经梧在北京师从赵铁庵、杨禹廷、陈发科,1959年受国家体委委托,接到调往北戴河任职的令函,从北京来到北戴河担任北戴河气功疗养院太极拳指导教师,自此,太极拳在秦皇岛北戴河落地生根。

综上所述,河北邯郸永年、秦皇岛、邢台、保定、沧州太极拳以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王其和式太极拳为主,其他地区同样也有不少人在练习太极拳。虽然太极拳的流派、拳法套路不同,但所蕴含的拳理、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是相通的,体现出了人类对宇宙、自然和人体运行规律的认知与实践。

2 河北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内容

2.1 传承攻防格斗技术

太极拳是武术,而且是上乘武术。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是以武力降伏武力的方法,在古代主要用于战争和防卫[3]。虽然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武术搏杀的技能在逐渐减弱而转向文化娱乐、健身养生、防身自卫的功能,但是武术的技击本质并没有丢失,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只是被表达的程度不同[4]。在民间的太极拳传承技艺中,很多师父还是注重太极拳的技击本质教学,例如:教授太极拳的擒拿招式用法,如何守住中定四两拨千斤,如何喂劲、听劲、化劲,如何在接触点发放等,这些都是太极拳理所体现的,习练者需将其拳理用身体表达出来,继续传承其太极拳的精髓。想要教授武术技击,就必须先精通武术,了解什么是武术。

2.2 传承文化武术教育

武术具有很高的精神培育价值,在武术技击时要具有仁爱的品行。随着武术发展,武德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涵盖了日常伦理、崇高的意志品质、精忠报国、行侠仗义的精神等[5],所以要求习武先习德。武谚中有“师访徒三年,徒访师三年”,强调注重学习者和传承者的品行。民间武术太极拳在收徒时会递交拜师帖,行拜师礼,进行拜师仪式,并将其拜师的姓名载入门派当中的族谱,至此,师徒如父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武术无论是拳理拳法,还是具体动作,都体现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2.3 传承养生健身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不再只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追求的不断改变使太极拳逐渐成为人们养生健身的一种手段[6]。太极拳集哲理、医理、拳理于一身,很多学者从多方面进行研究,不仅有益于改善人的身心素质,还能防病治病。太极拳的养生健身传承的套路种类包括陈式太极拳新架和老架;杨式太极拳24 式简化太极拳,18 式太极拳、16 式太极拳、传统88 式太极拳等;吴式太极拳包括吴式45 式竞赛套路、传统吴式108式等;孙式太极拳。根据不同人的接受能力及能力的提升,这些套路作为养生健身的重要手段,对其生活及精神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3 河北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形式

3.1 师徒传承

几乎一切以技艺为内容的文化传承都需要通过师徒关系而达成[7]。要想得到师徒传承,必须先确立师徒关系,因为很多武艺中重要的精髓需要成为门内弟子后才会被传授[8],这也是传承者对技艺学习者的要求。那么,怎么确立师徒关系,通过什么形式来确立呢?通过了解并调查得知,以李经梧太极门为例,师徒关系的确立需要通过拜师仪式来明确,而且通过这样的仪式来正式确立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子身份,只有拜师入门才算正式传人并列入李经梧太极门的族谱。拜师仪式之前需要对技艺学习者进行考察,考察技艺学习者的道德品质和身体条件,看其是否具有学习武术的条件,不具备良好道德品质之人,目的不纯且在武术方面不具备一定学习条件之人不能进入李经梧太极门内。通过传承者的考察之后即成为准徒弟,此外还需要通过同门师兄弟的引荐或认可,如有不认可者亦不能进入李经梧太极门,都通过之后向传承者提出想要拜师的意愿方可进行拜师仪式。在拜师仪式上师父会邀请门内的师爷及师伯、师叔,还会邀请与师父比较近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士来进行见证,在众人的见证之下徒弟递交拜师帖,接受师父和长辈的教导和师兄的嘱托,并向师父行鞠躬礼,正式确立师徒关系。

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一辈又一辈的师徒中进行代际传承,包括传承太极文化、这一门派的做人做事之理、技能技法之道,拳法风格特点、共同认可的价值体系、纵横交错的社会关系、约定俗成的礼法约束等[9]。在现代数字化经济和网络的不断发展下,师父不再局限于对徒弟“传、帮、带”“言传身授”以及单独传授等形式传承这些文化,还会通过视频、录像等形式将重要的信息进行记录并保存。例如,徒弟可通过手机等工具将师父所讲、所练拍摄下来,通过观看领悟向师父询问,将技法掌握到自己身上,又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其传播并传承下去。因每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知识储备不同,对太极拳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只要能通过自己的方式理解并让他人理解,都是可以传承下去的。但在传承的过程中,信息难免会有遗失,如不勤学苦练,很多重要的精髓都会丢失。

3.2 学校传承

太极拳在民间的传承有一定的制约性,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需要学校担此重任。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将太极拳编入课程带进课堂,成为太极拳非遗传承的重要途径[10]。

据调查得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太极拳发展情况被写入《世界太极拳蓝皮书 世界太极拳发展报告》,为太极拳进入世界非遗名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李经梧再传弟子陈式太极拳第12 代传人陈庆合教授的带领下,太极拳被纳入大学体育课程,并多次为秦皇岛市的太极文化传播做出了贡献,2009 年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太极拳被河北省文化厅和教育厅联合命名为以太极拳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邯郸学院太极文化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所设太极拳课程邯郸学院太极文化学院以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流派为主,教授太极推手、段位制、太极刀、太极剑、太极枪等。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在全校普及太极拳,并将24式太极拳作为大学体育的必修课程,除此之外,大学体育太极拳课程还包括太极剑、太极扇、太极拳竞赛套路等,而体育专业的武术课程除基本的太极拳套路外,还包括太极推手、传统太极拳等。

4 河北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发展的路径

4.1 交流互鉴,促进供给侧结构发展

目前,河北省太极拳的发展不容乐观,太极拳非遗传承人作为主要的供给结构,在传承方面还比较传统,这与传承人的创新意识不足有关。河北省可每年举办太极拳的相关论坛,举办太极拳比赛,邀请各传承人做学术汇报并互相切磋交流,促使太极拳传承人发展壮大,提升创新意识,在促进太极拳文化发展的同时,传播太极文化,促进太极拳的健康发展。引导高校开设太极拳课程,建设高校太极拳非遗实训基地。学校可进行太极拳非遗团队建设,让传统太极拳与现代社会融合发展,满足社会需求。高校体育专业引进人才时可将太极拳传承人作为一项加分条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促进太极拳的可持续发展。

4.2 实践创新,利用媒体网络技术,构建创新性体系

拍摄太极拳非遗传承文化的相关视频,可通过网络平台展示本门本派的动作及技击拳理,让太极所蕴含的文化和太极拳理通过媒体网络的新技术展现出来,在现在网络技术十分发达的现代社会要注意避免断章取义、恶意剪辑等不良行为,客观地看待问题。可邀请有影响力的太极拳传人作专人报道,例如秦皇岛电视台曾多次邀请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吴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陈庆合教授作太极拳的专题讲坛,陈教授曾携带弟子访美国进行深度交流学习,通过媒体进行太极拳的传播推广。高校教师可通过实践锻炼到当地中小学进行武术指导,让太极拳走进中小学。

4.3 创意创新,打造太极拳文化与旅游结合体系

充分利用太极拳创始人及地域名片,打造太极拳特色,将太极拳文化产业与旅游结合,例如,邯郸永年为太极之乡,杨露禅(杨式太极拳创始人)及武禹襄(武式太极拳创始人)都为邯郸永年人,可将太极拳与旅游结合,用好太极拳创始人这张名片,带动周边的经济及文化发展。又如,秦皇岛为康养城市,地域环境优美,作为旅游城市,用好地域名片,将秦皇岛李经梧太极拳传承与秦皇岛康养特色结合起来,打造属于秦皇岛地域特色的太极文化。

5 结语

太极拳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人类连接过去和现在架设了特色桥梁。非遗的传承最重要的是传承其本身蕴含的精神及文化,这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正确价值观及文化自信都至关重要。河北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邯郸、邢台、秦皇岛、沧州、保定、石家庄等地的传承有一定的基础。传承的内容形式多样,有以武术技击为主的散手,以保健养生的传统套路,以及培育人们文化精神的武德教育。传承的形式主要是师徒传承和学校传承,师徒制传承人数虽少但精,师徒如父子,师父像父亲一样严格要求徒弟,同时也毫无保留地将太极拳的真谛传授给徒弟,不仅教导其武术技艺,还对徒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学校传承范围较广但教授内容有限,太极拳在很多学校都有开展,如邯郸学院专门成立了太极文化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将太极拳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程、让太极拳进入中小学校园等,这些都加大了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力度,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太极拳传承过程中会产生信息的流失与衰减;由于不同人文化水平、自身经历、年代变化及自身素质的差异,在代际相传的过程中对太极拳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所以需要传承人勤学苦练,探索太极拳的奥秘,义无反顾、义不容辞地传承太极拳的非遗价值及文化,守住民族的根与魂,创新性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拜师太极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拜师
太极
游太极洞
『太极+』,未来可期
湍河之畔拜师记
湍河之畔拜师记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太极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