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点及发展现状

2024-06-11 00:03孙心怡
艺术家 2024年2期
关键词:古典舞舞蹈

□孙心怡

中国古典舞是集民族性、传统性、典范性于一体的艺术。它依托于中华传统文化,其审美特点富含中华传统文化,展现着中国古典艺术特有的魅力。中国古典舞重建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在不断完善,呈现出既古老又新颖的发展特性。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点以及发展现状,从中国古典舞的传承和借鉴、作品的创作与传播等方面,对中国古典舞未来的发展给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中国古典舞概述

“古典”一词是指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正统与典范。古典舞是具有典范意义和独特风格的舞蹈样式。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的政治风貌、地理环境、传统习俗、宗教思想等因素都会影响当地“古典舞”的风格形成。

宋代之后,中国古典舞作为“大传统”文化的产物逐渐被传统戏曲吸收兼并。由于古代记录舞蹈的技术与形式匮乏,加之宋元时期的连年战乱,具有典范性的“经典作品”大量失传,中国的古典舞在此时开始逐步出现断层。当代中国古典舞是在吸收“戏曲”“太极”等姊妹艺术,融合“舞谱”“舞蹈画像”等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借鉴西方芭蕾舞的训练方式所形成的。尽管当代中国古典舞的概念颇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人审美意识结合的产物,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典范。

二、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点

(一)技艺结合之美

中国传统舞蹈在诞生之初,就已将技巧融于舞蹈之中。原始社会中“巫舞”的领头者“巫师”必须通过专业的训练,具备一定的技巧才能带领众人;汉代的“百戏”将武术、杂技、舞蹈等多种技艺融为一体;唐代宫廷的“胡旋舞”、民间“公孙大娘舞剑器”等皆可见技巧与舞蹈的结合。另外,业内还存在“‘舞’与‘武’同源”的说法,原始时期的古武舞“刑天舞干戚”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一观点。

技巧对于舞蹈艺术而言,既创造了“身体”的奇迹,又创造了“美”的奇迹。在古典舞中,技巧不单单是为了炫耀身体的极限性,更是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创造美感的重要辅助形式。“技”作为一种独特的动作语言,符合古典舞表演中“圆、曲、拧、倾”的身体运动规律及其独特的审美追求,如“翻身”“云门大卷”等。中国古典舞作品中“技术”的出现都是符合其“目的性”和“规律性”的,也就是既符合当时作品的语境又符合古典舞动作的规律。例如,《点绛唇》作品中女子以“元宝跳”的方式完成从凳子上站立到地面的衔接转换,既表达了女子思念未归丈夫的语境,也展示出古典舞“技”与“艺”的融合之美。

(二)气韵生动之美

在中国古代哲学观中,“气”是世界万物之根本,一切事与物都生于“气”。将“气”注入古典舞身体语言之中的行为,赋予了中国古典舞区别于其他舞种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钟嵘在《诗品序》中写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认为“气”推动着事物的变迁,人的身体感受到这种变化,从而引起内心的变化,进而产生“咏歌”与“舞蹈”;一切动作都源于“气”,终于“气”(这里的“气”也指的是呼吸),同时动作与动作的衔接之中也都贯穿着“气”。在中国古典舞表演中,无论流动的姿态还是静止的造型,皆能清楚地感受到“气”在舞者身体里流淌。

“韵”即“韵律”。当“气”与古典舞的“韵”相碰撞时,舞蹈作品中的形象便像瞬间被注入了生命一般,气韵生动之美就此产生。中国古典舞身韵中代表性的动作“双晃手”,准备之时必须先吐气,动作完成则需要在吸气的同时由“气”去带动双臂,届时两只手臂就如同“风吹柳树般”地流动,而“气”从始至终的贯穿使普通的动作流露出一种专属于中国古典舞的性情和气质之美。

(三)虚实相生之美

“虚实相生”一词属于中国传统美学的范畴。中国古典舞中的“实”是由景、形、象所构成,即舞蹈作品中的灯光、音乐、人体动作、姿态造型等;“虚”则是在“实”与“情”融合之下所诞生的,“情景融合”引发观者产生无穷想象。在中国古典舞中,“虚”境必须在“实”境人体动作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而当“实”与“虚”交融的那一刻,客观存在的物象与内在情感结合便生成了意象。中国古典舞的经典剧目《爱莲说》中借助各种形似或神似莲花的舞蹈语言,营造出莲花从“含苞待放”到“亭亭玉立”的意境,从而展现出女子冰清玉洁、“出淤泥而不染”的文雅品质。以“有限的空间”去表现“无限”,这就是中国古典舞“虚实相生”的魅力。

(四)情景交融之美

中国传统艺术相较于西方传统艺术而言,更加注重“情”的注入、“境”的营造以及“情”与“境”的交融。舞蹈作为一种最擅表“情”的艺术门类,自然也十分注重“情”的融入。中国古典舞的“情”,可能是由“景”的营造而产生的“触景生情”,也有在舞蹈开始“情”与“景”就已经并存的情况。情因景生,景与情合,由此便产生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也就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意境”。“意境”产生之后,舞蹈中的情感发展并没有停滞,而是继续与“意境”相融相生,引发观者产生舞台之外的无尽想象,使观者对舞蹈作品产生精神认同,与舞者(包括舞蹈的表演者与创作者)产生精神共鸣。例如,古典舞作品《雨花石的等待》的开场中,女子手执丈夫寄来的书信独坐,建构了女子孑然一身苦苦等待丈夫归来的场景,之后运用间接的表现手法,以群舞的肢体语言与情感表达结合,让凄凉寂寥的意境氛围交汇相融,将女子孤寂思念之情推向高潮。

三、中国古典舞的发展现状

(一)古典舞流派的分支

艺术流派的丰富是艺术走向繁荣的标志。古典舞重建半个多世纪以来,诸多舞蹈大家创建了各式各样的流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有三个:李正一、唐满城先生为代表的身韵古典舞流派、高金荣教授为代表的敦煌古典舞流派和孙颖先生为代表的汉唐古典舞流派。

“身韵古典舞”又被称为“戏曲古典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李正一、唐满城等舞蹈工作者开始了“中国古典舞的重建”的研究,从“戏曲舞蹈”中的“身段”发掘出身体动作内在的运动规律,将其规范化、科学化地编排成了一套古典舞身韵教程。“身段”到“身韵”的更名,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更替,更是中国古典舞重建历程中突破“拿来主义”瓶颈形成“质”的飞跃的标志,对中国古典舞的重建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唐满城认为:“建立在戏曲舞蹈基础上加以发展的舞蹈,虽然具有鲜明的当代风貌和时代精神,仍称为‘中国古典舞’,在理论上是站得住的……传统美学特征和当代人的审美要求的统一,舞蹈艺术特性和传统风范的统一,这便是我们考虑建立当代中国古典舞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

“敦煌舞”是一种从壁画中走出来的中国古典舞。它是丝绸之路文明交融的产物,因此它的形成受到了外来乐舞(主要是印度舞)的诸多影响。“敦煌舞”之所以被称为古典舞而不是民族舞,是因为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宗教文化的洗礼,形成了当今“具有西部特色的古典舞”。它的创建者高金荣教授受到了以“丝绸之路”与“敦煌石窟”为主题的舞剧《丝路花雨》的启发,改变了以往重建古典舞的思路,开辟了一条集地方、西域与中原风格三合一的古典舞重建道路。高金荣教授认为,一个流派的产生需要一批熟练掌握这一流派风格的舞蹈演员支撑。因此,高金荣教授开始从教学角度对敦煌古典舞进行研究,将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舞姿进行高度提炼,并与身韵古典舞进行联系与区分。经过高金荣教授长期的研究探索,《敦煌舞基本训练教学大纲》终于问世,该书的面世也标志着“敦煌古典舞”流派的正式建立。

以孙颖先生为代表的“汉唐古典舞”在诸多古典舞流派中独树一帜。早在“戏曲古典舞”诞生之初,孙颖先生便开始对古典舞的“重建”进行反思。他认为“戏曲古典舞”太过于依赖戏曲与西方芭蕾,因此导致了舞蹈性与民族性的大量流失。这种批判性的思维使他在古典舞重建过程中另辟蹊径,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寻找“正统的”“典范的”“民族的”中国古典舞。“汉唐古典舞”并不是只局限于汉代与唐代的舞蹈,而是将中国乐舞史的两次高潮——汉唐两个朝代作为研究整个中国古典舞的基点,并从文学、史学、哲学等方面挖掘中国古典舞蹈更深层次的底蕴,取名为“汉唐”是为了区别于“身韵古典舞”。“汉唐”体系没有借鉴前两个古典舞体系中将舞蹈动作一一分解的教学方法,而是更注重表演者对古典舞文化、风格的把握。虽然“汉唐古典舞”起步晚于前两个流派,但成果斐然,诞生了一批极具代表性的舞蹈作品,如《踏歌》《唐印》等。这一创新,不仅引起国内舞蹈圈对中国古典舞的反思,也为中国古典舞的重建提供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借鉴模式。

除了以上三大流派,中国古典舞在重建过程中还涌现出了其他丰富多彩的派系,在舞蹈界诸多前辈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古典舞的重建逐步走向正轨。

(二)古典舞发展现状反思

首先,中国古典舞的“古”与“典”仍不够完善。中国古典舞并不像西方芭蕾那样有着完整的传承,宋代的断层使得大量传统舞蹈作品、资料失传,导致中国古典舞的重建道路困难重重。中国古典舞自重建至今已历时七十年之久,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中国特有的“古代的”“典范的”文化底蕴的缺失,导致其无法真正成为人类历史的遗产,自然也无法被世界认可。

其次,当今世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古典舞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中国古典舞创建之初,就大量吸收借鉴了西方芭蕾的形式与训练方法。“开、绷、直、立”这些隶属于欧洲古典舞的审美标准,也渐渐成为中国古典舞形态的审美准则。因而,如何增强“民族性”也是中国古典舞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再次,中国古典舞作品“千篇一律”“粗制滥造”的问题不容忽视。尽管当下涌现出了一批高质量的中国古典舞作品,但仍有一部分当代舞蹈家“约定俗成”地将中国古典舞作品的编排模式化,仅仅更换一下主题思想或者某些主要动作就“编排”出一个“崭新”的作品。另外,一些当代编创者迫于求“新”求“异”的需求,将“西方现代舞技法”与“现代舞的表现形式”滥用于中国古典舞当中,使得中国古典舞独有的艺术美感在表演的呈现上不尽如人意。

最后,中国古典舞在传播广度和速度方面仍需提升。中国古典舞只有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才有其存在的价值,而实现这一价值的前提就是要让中国古典舞在社会生活中流传开来,也就是要注重舞蹈的交流与传播。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国古典舞的传播途径更加丰富,如“云直播”、舞蹈类综艺节目等。只有利用前沿技术手段将新颖的传播媒介与丰富的展现形式相结合,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才能让中国古典舞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古典舞“技艺结合”“气韵生动”“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美学意蕴映照出华夏文明几千年来沉淀的文化底蕴。中国古典舞不仅能给观者带来美的享受,还能陶冶观众的情操,潜移默化地增强观众的思想高度,树立国人的文化自信,更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古典舞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必须处理好“旧”与“新”、“古”与“今”、“中”与“外”的关系,在反思中进取,在思辨中成长。虽然中国古典舞的发展道路坎坷不平,但是笔者相信,经过一代又一代舞蹈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中国古典舞必将大放异彩,创造新的辉煌。

猜你喜欢
古典舞舞蹈
你可曾见过父亲的舞蹈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
浅议中国古典舞《千手观音》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
论唐代乐舞文化在中国古典舞作品创作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