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与城市化进程研究

2009-05-14 03:29王冬梅
管理与财富 2009年4期
关键词:人口迁移进程城市化

王冬梅

【摘要】:从某种方面来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人口不断迁移的历史。进入21世纪,人口的迁移更加频繁发生,一国之内的省际人口流动已经十分常见,而国际移民现象更是极大的推进了全球化的进程。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移从规模到强度都呈现了强势的发展势头,由此而来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加快了脚步。实际上,中国的城市化道路与人口的迁移过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影响

一有关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人口迁移是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各方面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对人口迁移的定义也就因为研究的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张开敏先生在《上海人口迁移》一书中认为;“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地理位置上的变动”,人口地理学家胡涣庸、张善余先生则指出:“人口迁移是指人的聚居位置在空间的移动,是人口地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E.S.李(Eveertt,s,Lee)认为:“广义地说,迁移就是居住场所的永久性或半永久性变化”,美国W,彼得逊在其论文《人口》中认为:“迁移是人们在一定时间内移动一特定距离以改变其永久住处”。

对人口迁移的定义虽然有所不同,但几乎所有定义都强调人口迁移的空间属性,即人口发生了空间位置移动。在空间属性和时间属性的限制下,人口迁移必须具备三大要素:迁出地、迁入地和时间限度。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把这些因素归结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自然条件方面的差异。自然环境的整体差异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程度呈现一种弱化趋势。换句话说,生产力水平越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就越强,由自然环境差异引起的人口迁移活动就越频繁。因此进入工业社会后,自然环境的差异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就逐步缩小了

第二、人文条件方面的差异。人文因素差异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人文因素差异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社会和文化背景差异、科学技术水平差异、政策开放程度的差异等。一般情况下,人口都是从贫困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第三,国家的人口迁移政策因素对人口迁移所起的作用也是相当大的,在计划经济时期甚至是决定性的。例如,建国初期,我国政府实施的是一种人口分布均衡的策略,为了加快内地和边疆建设,平衡生产力布局,国家有组织地从东部沿海一带调动工人、技术人员前往内地和边疆进行建设,动员大批复员转业军人和城市知识青年赴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广西等省垦荒种地,建设国营农场。

第四,个体差异。以上三个原因只是为迁移者提供了迁移的外部动因,最终迁移行为的产生与否还是与个人的自身因素有关。迁移者的自身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庭生命周期,文化程度等,个体方面的差异是造成人口迁移的内在因素。

3新中国成立后人口迁移的变化及呈现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趋于稳定,全国各地的建设开始有计划开展,并取得很大的成就。人口迁移也逐渐趋于合理,城市人口明显增加。但由于体制的原因,人口迁移也必定存在着一些问题。

50年代来到70年代初,国家—直试图实现经济发展的空间平衡,由此而产生的人口迁移制度也致力于实现空间上的平衡,因此国家在这一时期通过户籍制度严格控制城市人口规模。60年代到70年代早期,中央政府的。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将大量的工厂和科研机构迁往内地非常偏远的地区,但内地的科技水平和人力资源方面都很差,因此国家动员和组织东部人口向中西部地区迁移,来满足中西部地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阵阵人口大迁移的政治风暴,如下放城镇人口,干部下放劳动,知识青年上山下多运动等,成为世界人口迁移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事件,可以说70年代中期以前的人口迁移受国家政策的干预是十分强烈的。

改革开放后,国家全面调整了区域发展政策,提出了三大地带的理论。即东部地区重点发展出口导向型企业和国际贸易,中部地区的发展集中在农业和能源部门,西部地区应带重点发展畜牧业和采矿业,并开放了五大经济特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类型的开放区。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人口迁移政策也跟着相应调整,国家开始放宽对人口迁移的限制,所以人口迁移的规模迅速扩大,迁移流向发生了逆转,达时人口主要由西北向东南流动,农村向向城市流动,并形成了“候鸟式”迁徒流动的“民工潮”。

二有关城市化

1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包含着人口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变迁、社会进步、地域空间变化、生产要素聚集等多方面的内容,且这些内容在城市化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第一,与人口迁移的阶段性有关,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体现了阶段性的特点。建国后到50年代后期,经济建设的开展和国家人口迁移政策的宽松,为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提供了条件,这一阶段也是城市化迅速、健康发展的一个时期。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国家紧缩城市经济,严格控制城镇人口规模,城市化进程缓慢。改革开放至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政策的放松,人口迁移活动空前频繁,城市化进程也一路攀升,与人口流动的特点遥相呼应。

第一,城市化水平增长速度较快,但仍然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1981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20.16%,1996年为30.48%。2006年为43.90%。这表明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增长速度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但由于受到传统体制和户籍制度改革的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仍然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水平。

第二,农村向城镇净迁大人口规模较大。城镇总人口由2000年的45906万人增加到了2006年的57706万人,增长速度较快,且都是农村人口迁人导致的城镇人口的数量增加。在1978~1999年期间,中国农村向城镇人口迁移占其城镇人口增长的75%。由此可见,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城市规模在逐渐扩大,但结构规模与人口、经济规模不协调。根据统计资料,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集中度,中国比世界平均低5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低11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低21个百分点,比美国低28个百分点,比日本低26个百分点,比德国低30个百分点。中国大城市的规模明显低于世界水平,尤其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导致了像上海、北京这样全国最大的城市,所产出的国民财富比重远远低于世界其他大城市的水平,如东京的GDP占日本全国的18.6%,伦敦的GDP占英国全国的17%,汉城的GDP占韩国全国的26%,而北京、上海的GDP占全国的比重分别只有2.5%和4.6%。这说明,中国的城市表现出城市结构规模

大,但城市的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都偏小的不协调现象。

第四,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巨大,而自然增长率高,是影响我我国城市化水平增长速度的阻碍因素。同时,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也是阻碍人口迁移。从而阻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之一。

三人口迁移与城市化进程

1人口迁移对城市化进程的促进作用

城市化进程与人口迁移的关系十分密切,因为衡量城市化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城镇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显然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为城市提供廉价劳动力,满足了城市经济起步阶段对劳动力的需求。外来人口涌入城市,一般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中,这为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福利待遇低的部门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城市建设事业的发展。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进程的消极影响

人口迁移固然为城市化进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人口迁移为城市的发展带来的消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第一,造成城市人居环境的恶化,破坏城市生态环境,加重城市污染。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高度聚集,人口的增加必然使资源短缺。同时由于城市环境的承载力和污染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人口增加导致的生产和消费的增长必然使城市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进一步破坏。

第二,出现了城市贫困和流动人口犯罪现象。大量的人口迁移到城市,导致城市就业竞争加剧,城市失业率增加,而相对与城市原有市民来说,迁移的外来人口一般都来自贫困的农村,没有较高的学历和一技之长,这并将导致城市内部收入差距拉大,产生城市贫困。而同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流动人口中的违法犯罪比例不断增加,尤其在一些大中城市,经济利益的追求就是流动人口犯罪的主要原因。

第三,导致城市化过程中的精神贫困现象。城市化并不仅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或是身份的转变,而应是一种内在的转化,即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文明的转变。入城就业人口中从事苦力和服务性人口所占比例很高,进城之后由于价值现、生活方式以及收入的巨大差异,使得进城人员在心埋上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内心的孤独与空虚无法通过正常渠遣排解,由此而产生的犯罪、嫖娼、贩毒等活动就产生了,而且屡禁不止。

四结论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进城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人口迁移固然为城市化进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我们更应该注意人口迁移对城市化进城的消极影响,如何趋利避害,使人口迁移与城市化进城协调发展,是当今政府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猜你喜欢
人口迁移进程城市化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Dalvik虚拟机进程模型研究
快速杀掉顽固进程
不留死角 全方位监控系统
中外民主法制进程专题复习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内容详析
“人口的迁移”教学设计(中图版)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