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训价值观对现代公民道德精神的启示

2019-09-10 07:22高菊梅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启示

高菊梅

关键词:传统家训;现代公民;道德精神;启示

家训,又称家书、家诫、家令、家诲、家范、门律、庭训、庭诰、世范等,广义的家训也包括族规、斋规、遗言、遗训。

在族规、家规、庭诰中,祖先将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以及个体修养通过家训娓娓道来,可使家族个体在整个家族的福荫和教导之下获取最直观、最有益的人生经验和学识,以应对变幻莫测的环境,并将父辈祖辈的经验教训减增损益,代代相传,给后世子孙莫大的收益。著名的家训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治家格言)《曾国藩家训》等,都对其家族成员产生过巨大影响。颜氏一门到了唐朝更是人才辈出。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到儒雅传家,并以士的人格魅力影响了颜氏后代很多成员,他们践行着颜氏家训,并凭借颜氏家族在经学、史学、文学、小学、书法等领域的研究以文化传家,在隋唐历史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家族,可谓群星灿烂,名人辈出:颜思鲁、颜师古等,将颜氏家族的文化发展到了顶峰。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作为最小社会单元的基础性作用,正是千千万万个家庭构成了我们的整个社会,家庭的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学会如何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进行扬弃,把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家训中的具体规范实际上就是古代社会家庭代代相传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良好准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中最基本的价值观:家庭成员先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因此,传统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要求、价值取向和社会作用等方面有诸多相通之处。

在儒学看来,解决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具体矛盾,其根本出路还在于自身的不断建设。个人只有持续关注自身建设,不断修行,才能真正学有所成,造福社会和国家。除了自身学习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着力于对家庭成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传统忠君、平天下思想与现代爱国精神

在中国传统家训中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忠君思想,其本质是服务社会,指出个体要服务社会,要为社会兴旺做出自身的努力,要具备服务、牺牲、忘我等精神,先国而后家,先大我后小我。这些思想通过家风代代相传,从而保障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在社会发展中一直起着激励作用。很多时代英雄也正是在忠君思想的指引下,才做出一些英雄壮举的。文天祥在被俘以后,从容淡定,“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虽然现在的我们已经暂别了战争年代,但这些忠肝义胆的故事还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对我们的人生发展起着教育作用。当今时代,教育子女应以国家利益至上,有大国才能有小家。国家强大,个人利益才能得以保障。很多留学生或是赴国外旅游的国人,在遇到灾难时有“中国”为大家遮风避雨;反过来,在国运的关键时刻,也要爱我中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才干。这个思想值得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深刻反思。所以,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空洞的教育,而是实实在在与公民个体利益紧密相关的,也需要付诸行动。这些家训就是很好的阐释。

二、传统持勤俭家精神与现代务实敬业精神

勤俭持家,克勤克俭,戒奢靡浪费、暴殄天物在历代家训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朱伯庐的《朱子家训》主要要求子女要勤俭持家,唯有勤劳勇敢,才能保持家族的兴旺发达。这一道理也逐渐被广为认可,一直传承至今,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不断发展。《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本人是儒学家,提倡各司其职,积极有为,务实肯干,不徒高谈虚论。他痛斥南梁冠带士族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马为虎、肤脆骨柔的社会现象。不管历时多久,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历史,忘记那些曾经的教训。清代官吏、学者许汝霖《德星堂家订》提出,待客不用“燕窝鱼翅之类”,要求朴素持家,通过节俭来教育子孙要心怀天下,而不是只关注个人享受。这一点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也同样具有教育意义,与我们要珍惜自然资源、绿色环保、保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谓一脉相承。

儒家传统家训在训诫家人勤俭的同时,还进一步要求子女有一技之长。唯有技艺傍身,才能在社会中存活,真正养活自己,自给自足。纪晓岚在《纪晓岚家书》里更是打破自古以来“士农工商”的行业顺序,认为“农居四民之首,士为四民之末”。这种思想主要强调的是要务实,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仍有着很强的教育和启示意义。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要有一技之长,独立自强,有个人独立的职业,并为之兢兢业业,勤勉努力,以上家训内容就是很好的借鉴。

三、传统诚实守信精神与现代诚信精神

诚实守信,诚意,正心。信,指的是人有信用,说话算数。诚信是传统文化一直在宣扬并传承至今的。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的智慧和文化内涵。有诚信的人,人们愿意与之交往,更愿意与之合作。反之,如果一个人没有诚信,那么不管他有多么富庶或是多么有学识,别人也不愿与之为伍。诚信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所以,以家训为主的传统文化告诫我们:诚信是立人之本。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公民个人如果不讲信用,没有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最终会一事无成。

诚信是齐家之道。唐代著名大臣魏徵说:“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群书治要·体论》)。强调互相恩爱、互相忠誠是夫妇关系的基础,失掉这一基础,婚姻只会名存实亡,抑或夫妇离异、家庭离散。只要夫妻、父子和兄弟之间以诚相待,诚实守信,就能和睦相处,达到“家和万事兴”的目的。

诚信是交友之基。在进行交友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优先考虑诚信的人,因为他们言而有信,真诚待人。这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唯有以诚待人,坦诚相待,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认可。朋友关系推而广之,可及同事、邻里、合作伙伴等,皆是如此,屡试不爽。

诚信是为政之法、立国之本。《左传》云:“信,国之宝也。”指出诚信是治国的根本。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宁肯“去兵”“去食”,也要坚持保留“民信”。因为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如果人民不信任统治者,国家朝政根本立不住脚。因此,统治者必须“取信于民”,正如王安石所言:“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咏商鞅诗》)。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诚信更是主流,是主导社会行为的中流砥柱。离开诚信,个人将寸步难行。

四、传统修身仁爱思想与现代友善精神

历代家训都十分注意子孙修身、处世之道的教育启蒙。首先,重视家族教化,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家族文化。如颜氏家训,魏晋时期王、谢家族等,均以文化传家。其次,重视长者的人格示范作用,要求代代相传。三是重视早教,甚至胎教。关注胎教也进一步展示出传统家风教育是从小开始的,而且是不断进行的。由于重视家庭教育,各大家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家风、家学。四是强调耿介忠直,清白自守。许多家庭的家训都要求子女注重学习,关注自身品性和自身修养,要努力为社会做贡献。在处世之道上,儒家传统家训着重强调爱众亲仁、博施济众的博爱精神,近善远佞、慎择交游的交友之道,中和为贵、谦恭有礼的待人态度等。

如,《朱子家训》中“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其意思是君子必慎交游,亲近不良的少年,时日一长,必然受到牵连;恭敬自谦,虚心地与阅历丰富、善于处事的人交往,遇到困难紧急的时候,自然可以受到他的指导或帮助。“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是说要有同情心、善良、仁爱之心,家人互尊、邻里和睦、温恤弱者。孔子说:“仁者,爱人也。”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仁的根本就是要爱人,爱人从哪里做起?从同情体恤他人做起。

儒家传统家训几乎都极力倡导与邻为善、和待乡曲、救难怜贫、体恤弱者等道德教化内容,这些细节对家庭成员修身处事的培育与现代社会的主旋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因此,家风家训对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及人们的道德稳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作为家庭成员和社会公民,应该主动进行价值观的内化学习。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直在强调知行合一,与家风家训建设相结合是最可行的方法之一。通过对主流文化的践行,进一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可以进一步检验主流思想的优秀之处和需要完善的地方,从而不断地推动主流思想的不断完善,推动核心价值观和家风建设同步进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
国外企业融资主要监测体系、法理依据及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