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中“现实主义”的三重维度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布拉格汉学研究

2019-09-25 05:37傅其林
关键词:高利布拉格茅盾

袁 喆,傅其林

一、引 言

“现实主义文学”是19世纪欧洲的一场文学浪潮,在欧洲由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中,文学完成了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于同样的社会革命背景下,处于欧洲文化背景的布拉格汉学派学者自然就关注到当时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转向。

布拉格汉学派产生之初,捷克由共产党执政。当时的普实克,对社会主义运动抱有一腔热血,并且对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抱有天然的同情和好感。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普实克研究中国文学的方法和视角,并以此奠定了布拉格汉学派研究中国文学的基本理论思想,这与当时欧美新批评影响下的汉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有很大的不同。“普夏之争”在汉学史上有着光辉的一页,普实克关于中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论断,夏志清不置可否。夏志清认为文学史不应该是单纯的反映历史的一面镜子,过分强调文学反映现实只会忽视文学本身应有的美学价值。“普夏之争”看似是一场文学史观的争辩,实质上,抛开政治立场的偏见,二者对中国文学的观点是互为补充的。追本溯源,普实克受欧洲传统文艺理论的影响,认为文学反映客观现实,研究文学应从社会历史背景的角度出发。而夏志清则受英美“新批评”的影响,认为研究文学应从读者的主观感受入手,发现并且评价优秀的作品。普、夏二人的论辩,其实是英美“新批评”与欧洲传统文艺理论方法之间的角逐。对中国文学这个目标对象来说,两种研究方法能够更为全面地反映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诚然,夏志清所代表的“新批评”派汉学家的研究视角较为新颖,但普实克为代表的布拉格汉学派作为研究中国文学的先锋队,提出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转向的论断,为中国文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文学反映客观现实:茅盾现实主义文学的叙述模式

普实克的学生高利克强调:“文学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客观地呈现客观现实的画面。应该特别强调的是,茅盾没有谴责现代文学运动。”(18)“The principal aim of the literature is to present as objective a picture of objective reality as possible. It should be particularly underlined that Mao Tun did not condemn modern literary movements.”In Marián Gálik, MaoTun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Criticism, Ibid., Germany,1969,p.88.这就是说,茅盾所述现实,是更加客观的现实,而非单纯的主观个人情感的渲染。他所关注的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趋势是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其自身也受这两种文学思潮的深刻影响。这或许能够说明茅盾关注的现实是一种客观的描写。在高利克看来,茅盾对文学现实主义的态度是,文学要反映客观真实的世界,这种现实并非个人内心世界的展现。“茅盾希望作家积极参与他们描述的生活。对‘彻底观察’或‘客观观察’的要求确实与这一愿望密切相关。”(19)“Mao Tun wanted writers to take an active part in the life they described. The demand for a “thorough observation” or “objective observation” was really strongly bound to this wish.”In Marián Gálik, MaoTun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Criticism, Ibid., Germany,1969,p.88.普实克分析了茅盾对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解并阐述了现实文学的标准,高利克则在此基础上深化了研究,总结了创作现实主义文学的方法。为了创造文学典型,就要从客观环境中抽象出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那么,作家就要接近现实,感受现实,并描绘现实。正如卢卡契所说,为了创造典型,“它就必然要到人们中间,到人与人的关系中间,到人们活动的场所去寻找这样持续的特点”(20)[匈]卢卡契:《现实主义辩》,见《卢卡契文学论文集》第2册,第21页。。这个特点便是发现规律并呈现人类发展的客观倾向,这也正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愿望。在高利克看来,新的现实主义正肩负着这样的任务,他对比了旧的现实主义和新的现实主义之间的关系。茅盾认为旧的现实和新的现实的区别是旧的现实主义指出了已经存在的问题,但是并没有提出解决方法,而新的现实主义则两者都指出了。旧的现实主义批判和分析现实,而新的现实主义即便是在最艰难的现实中,仍旧彰显着未来的胜利。旧的现实主义认为人只是一个生存于宇宙中的有机体,而新的现实主义则是把人们看成神,能够开拓自然、改变环境进而创造新的世界。高利克显然将文学看成一个主体,并强调了新文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新的现实主义不仅仅是要认识世界,而是要进一步改造世界。这一观点无疑也是马克思主义的。

普实克与高利克都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角度来看待“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产物,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要反映物质社会的发展即现实,同时也是认识社会的工具。在普、高的分析中,茅盾希望作家真实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创造以描绘客观世界为目的的现实主义文学。布拉格汉学派的观点与受“欧美新批评”理论影响的夏志清的观点有很大不同。夏至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肯定了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他认为茅盾作品中有很强烈的“虚无主义”色彩,具有自然主义倾向。但夏志清否认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对茅盾文学的积极作用,甚至认为茅盾为了迎合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情势,使得自己的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由此,夏志清就忽视了茅盾文学中现实主义的价值,也没有深入关注和探讨马克思主义对茅盾文学的影响。在这一点上,布拉格汉学派显然更胜一筹。

三、个人经验的现实描写:郁达夫现实主义书写中的主体意识

普实克的学生安娜在论文中详细介绍了郁达夫的文学创作手法。安娜认为:“通过丰富自己的经历,郁达夫创作了一些作品,他把自己的个人经历、感受和问题作为出发点。这里一个包罗万象的主导因素是作者的个性,它甚至在部分细节上强调了作品的自传性质,而他谈论自己时没有自我理想化,即使是以受虐狂的开放态度。为了使他的作品获得更高的文学效果,他将虚构的元素融入了他亲密的自我交流的基本计划中,这样也丰富了他的个人经历。”(28)“By belletrizing his own experiences, Yü Ta-fu created works in which he took as his starting point his own personal experiences, feelings and problems. An all-embracing dominant element here is the author’s personality which even in partial details emphasizes the autobiographical nature of the work, while he talks of himself without self-idealization, even with a masochistic openness. To achieve a higher literary effect for his work he sets fictional elements into the ground plan of his intimate self-communication and belletrizes his personal experiences.”In Anna Doležalová, YU TA-FU:Specific traits of his literary creation, Ibid., Czechoslovakia,1971,p.20.她认为郁达夫的作品基本都是稍滞后于作者现实经验的反映,并随后发表,这样的文学作品是作者个人经验最及时的反映。这就使得郁达夫的作品能够直接映射作者的性格特点以及作者的真实经历,并且他并没有刻意放大自己在作品中自传式的性格特征,反而将其摆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分别。如“在他罕见的对话中,他让叙述者用他自己名字的人物来称呼他,或者在开头的D字下稍微掩饰他,这样他就给读者提供了破译他身份的可能性,即使他不熟悉他的传记。”(29)“In his otherwise rare dialogues, he lets the narrator be addressed by the name Ta-fu, using the characters of his own name, or disguises him thinly under the initial D, so that he offers to the reader there and then the possibility of deciphering his identity, even though unfamiliar with his biography.”In Anna Doležalová, YU TA-FU:Specific traits of his literary creation, Ibid., Czechoslovakia,1971,p.21.安娜关注到了郁达夫将个人情感和阅历灌入到自己的文学写作当中去,特别是对即时经验的写作,使得其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安娜从以上分析得出结论,郁达夫的文学理论具有主观主义的色彩,“即使在他的论文中,郁达夫也没能成为一名客观的理论家或逻辑上一致的思想家。在他关于政治事件的文章和小册子中,他作出了主观和冲动的反应,许多时候用绝对的措辞表达了他的即时立场,从而得出了不相关的结论”(30)“Even in his essays Yu TA-fu failed to be an objective theoretician, or a logically consistent thinker. In his articles and pamphlets on political events he reacted subjectively and impulsively, many a time expressing in absolute terms his momentary standpoint and thus arriving at irrelevant conclusions.”In Anna Doležalová, YU TA-FU:Specific traits of his literary creation, Ibid., Czechoslovakia,1971,p.104.。在普实克看来,这正是中国文学中主观主义的典型表现。也就如郁达夫所说:“如果一个纯粹客观的描述和态度是可能的,那么创作才能和作家的存在将变得多余,因为这种完全客观的作品在任何方面都不会有所不同。”(31)“In his view, if a purely objective description and attitude were possible, the creative talent and the writer’s very existence would become superfluous, because such perfectly objective works would not differ among themselves in any respect.”In Anna Doležalová, YU TA-FU:Specific traits of his literary creation, Ibid., Czechoslovakia,1971,p.105.普、安强调,郁达夫并非否认文学作品应该描绘客观现实,但纯粹的描绘客观现实会使得文学作品趋同,从而失去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和价值。所以,郁达夫的作品中才呈现出了一种主观主义的倾向,也就是对主观意识的客观描述。

在文学批评理论方面,安娜从郁达夫的作品中找到许多浪漫主义的描绘。“郁达夫走自己的路,他拒绝复制一切客观的现实照片——或者更确切地说,这与他的文学类型背道而驰——在这种类型中,作者会站在造型材料之外。他并不努力把现实描绘成这样,而是通过作者个人主观的、感兴趣的视角来展示世界。”(32)“Yu Ta-fu went his own way, he rejected all objective photographic reproduction of reality-or rather it ran counter to his literary type-in which the author would stand outside the moulded material. He did not strive to depict reality as such, but to show the world through the individual, subjective, interested eyes of the author.” In Anna Doležalová, YU TA-FU:Specific traits of his literary creation, Ibid., Czechoslovakia,1971,p.119.受浪漫主义的影响,郁达夫文学作品中的现实是在个人主观经验基础上的加工创造,这样就形成了郁达夫独有的现实主义风格。

此外,对于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态度,郁达夫的态度与茅盾则正相反,安娜写道:“描述次要人物和环境不是郁达夫的目的,但他利用它来描绘散文作品里所有现实中脱颖而出的主要主人公。”(33)“a description of secondary characters and environment is not Yu Ta-fu’s purpose, but he makes use of it as a means of portraying the principal hero who stands out through all the realities of prose work. ”In Anna Doležalová, YU TA-FU:Specific traits of his literary creation, Ibid., Czechoslovakia,1971,p.129.在塑造典型人物上,郁达夫更加关心如何体现主人公的个人经验的现实反映,这也是郁达夫主观主义的体现。由于郁达夫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是郁达夫个人经验的再现,所以典型人物成为郁达夫关注的焦点。

总的来说,普实克认为,郁达夫的文学创作是个人经验的反映,郁达夫在描绘自己的个人感受时,也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其中。本质上郁达夫文学仍旧是对社会现实的客观描写,其描写的对象是个人社会经验的主观意识。而要想创造出优秀的文学作品,郁达夫要求作家应该丰富自己的个人经验,尽可能多地在主观经验的基础上创作文学作品。那么无论是茅盾到社会客观现实中去汲取经验,还是郁达夫改变个人生活状态以获得更多经验,都符合普实克所探讨的文学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的论断。所以普、安二人的郁达夫文学研究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探讨的。值得注意的是,夏志清在讨论郁达夫的文学创作时,虽然同样看到了郁达夫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模式,但他并没有深入探讨郁达夫的自传式写作,其创作源泉为哪般。相较之下,布拉格汉学派以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深入分析了郁达夫创作经验的理论根源,从而更加清晰地将郁达夫摆在了中国现代文学殿堂中的准确位置。

四、革命、历史与现实:郭沫若现实主义理念中的史学意识

普实克在他的研究中认为郭沫若的文学写作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些观点在他的弟子高利克的研究中得到了深化,在高利克看来,郭沫若进入无产阶级时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深刻的影响。“郭沫若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后,开始承认客观世界现象的相互依存性。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代气氛,社会环境在人的活动中起了决定性作用。”(39)[斯]玛丽安·高利克:《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陈圣生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45页。

郭沫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是汉学界的共识,如大卫·罗伊认为,郭沫若早期文学作品中是浪漫主义的,其中包含诸多元素,如对孩童的关注源于他对人的本真的热爱,将艺术与自然相联系使得他否定规律和原则,利用无神论来解释泛神论,“郭沫若浪漫主义的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助于他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是它们也可以在中国传统中找到,特别是在庄子,这是他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的书之一”(40)“All of these elements in Kuo Mo-jo’s romanticism tended to facilitate his acceptance of Marxism-Leninism;but they are also to be found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particularly in the Chuang-tzu,which was one of his favorite books from a very early age.”In David Tod Roy,Kuo Mo-jo:The Early Year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142.。布拉格汉学派学者充分讨论了郭沫若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的写作特点。

如高利克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深入透彻地分析了郭沫若关于文学与革命的思想。他认为,郭沫若的观点是有些机械的、片面的。“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把社会的发展(不论它具有什么形式),或它的物质基础(不论它完善与否),与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成就联系起来都是荒谬的。各种文化形式的发展,包括艺术的发展(这是首要的),是不平衡的,不能单纯根据社会或物质基础的标准去作简单或机械的判断。文学与艺术,以及它们的发展过程,都有自己的特殊性。”(41)[斯]玛丽安·高利克:《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第55页。由此可见,高利克既赞成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的观点,但也警惕机械地把文学艺术与社会物质生产条件联系起来。除此之外,高利克谈道:“郭沫若坚信,成为革命现实的留声机是年轻作家或评论家所能做的最好的角色。留声机是真理的象征,因为它客观地再现了现实。”(42)“Kuo Mo-jo was convinced that to become a passive gramophones of revolutionary reality is the very best a young writer or critic could do. A gramophone is a symbol of truth, for it objectively reproduces reality.” In Marián Gálik, MaoTun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Criticism, Ibid., Germany,1969,p.100.由此,高利克总结了郭沫若提出的三点要求:一是离再生产的声音近一些,即离大众工人和农民近一些以获得无产阶级精神;二是与个人主义作斗争,也就是说,压抑自己旧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三是参加运动,坚定地表达所需的新的意识形态,宣传、加固并且壮大它。如此可以发现,郭沫若在革命时代要求文学能够客观地反映革命现实,这种反映应该像留声机一样不带有主观意识。这就需要作家和评论家走进无产阶级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所以高利克认为,郭沫若的革命文学有着现实主义的基础,他要求作家要能够客观地描述革命现实,需要真正地接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就如卢卡契所说:“同人民生活保持活跃的联系,使群众自己的生活实践朝着进步方向继续发展,这就是文学的伟大社会使命。”(43)[匈]卢卡契:《现实主义辩》,见《卢卡契文学论文集》第2册,第32页。在布拉格汉学派的研究中,郭沫若的现实主义文学有着强烈的阶级意识,要求作家负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反映无产阶级的社会现实,以此来推动社会革命的发展。

综上,米莲娜和高利克对普实克的观点有所补充和深化,郭沫若的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的结合,严谨客观地描绘现实的历史手法以及主观意识的现实描写使得郭沫若的文学创作具有史诗的气势。与此同时,历史、革命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是,历史是社会现实的描绘,而革命推动历史的发展,同时也成为现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成为布拉格汉学派研究郭沫若文学的重要线索。在对郭沫若文学的态度上,夏志清与布拉格汉学派的观点截然相反,他认为郭沫若的文学作品并没有世人推崇的那么有价值,他在文学史上的价值来源于领导创造社和身兼数个头衔。基于此,夏至清并没有对郭沫若的文学思想做出更进一步的剖析,反而因为郭沫若参与领导无产阶级文学革命而对其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在此问题上,布拉格汉学派则深入地探讨了郭沫若的文学特点,并能够结合郭沫若在历史研究上的经历,准确地将郭沫若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的特点总结出来。布拉格汉学派的郭沫若研究补充了夏志清由于意识形态束缚而有意忽视的重要领域,使得郭沫若研究更加客观和立体。

五、结 语

由以上分析可见,布拉格汉学派在世界汉学体系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他们对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理解与欧美汉学派的观点是相互补充的,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不免落入文学机械反映论的窠臼。但是,布拉格汉学派作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汉学团体之一,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对中国文学研究的贡献同其他汉学团体一样重要。

布拉格汉学派关注中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倾向,与当时欧洲文学运动中现实主义的趋势密切相关。19世纪30、40年代,社会主义运动浪潮兴起,苏联最开始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方法,这一方法也深深影响了当时正在进行社会革命的中国。布拉格汉学派在本国马克思主义盛行的前提下,将中国文学纳入“现实主义文学”的世界文学体系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来探讨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根源。这与当时处于欧美新批评影响下的汉学家的研究方法截然不同,由于受意识形态以及世界冷战格局的影响,夏至清等汉学家展现出了对“为社会革命和政治斗争服务的新文学”的排斥,从而忽视了这些作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中国文学所做的贡献,更没有深入探讨这些作家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文学。就这一问题而言,布拉格汉学派所做的中国文学研究显然更能够客观地呈现和还原当时中国文学的发展动态。

虽然如此,不容忽视的是,布拉格汉学派的观点奠定了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总体思路,就如普实克所说,茅盾、郁达夫、郭沫若代表了当时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趋势和动向,他们对现实主义的描绘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布拉格汉学派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现实,并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即“他们强调的是文学的认识作用;作家的作品是为了尽可能精确地展现某一特定现实的面貌,某一特殊社会关系的内容”(45)[捷]雅罗斯拉夫·普实克:《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第95页。。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了文学艺术会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或快或慢的发生变革。经济基础包含着一系列的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是社会现实的基础,当生产关系发生变革的时候也正是社会革命到来的时候,这一系列变化都将被记录在历史的长河中。现实主义描写并非是机械地记录呈现,而是描绘出社会发展的现实倾向,其中包括客观现实中人与人的关系,即茅盾所述;也包括作家本身与现实的关系,即郁达夫所述;更包括所有主观和客观特点在社会和人物方面即将展开的发展趋势,即郭沫若所述。无论是何种关系,其根本出发点都是客观存在,作家创作文学的基点并非单纯的主观臆测,而是从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实而来,这是布拉格汉学派研究中国文学中现实主义的根基。总之,布拉格汉学派总结出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倾向,预见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基于此,布拉格汉学派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不容小觑,值得更多的学者关注和研究。

猜你喜欢
高利布拉格茅盾
茅盾的较真
茅盾不怕被骗
茅盾不怕被骗
阅读理解专练
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马立安·高利克的汉学研究》简介
不怕贫穷的布拉格
布拉格之旅
茅盾手稿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