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养德 以美育心

2021-06-09 19:40齐毅
书法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笔画漫画书写

书法是一门以汉字为载体的造型艺术,它富有形式美,同时可以表达人的性格和情趣,展现精神与气象。学习汉字与书法的文化可以陶养品德、培育心性,推动人走向健康与高尚。书法在这方面的功用应该受到广大书法教育工作者们的重视。

在书法课上,单纯依靠讲知识、讲道理陶养学生品德、培育学生心性未免过于枯燥与形式化,效果不见得好。那么,如何生动而具有实效地实现陶养品德、培育心性的目的呢?笔者在“‘仁字的书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进行了尝试。

“仁”字有四笔,由一个短撇、一个竖画和两个横画组成,其毛笔书写难度适宜于学习过相关基本笔画的学生。

“仁”在《颜勤礼碑》里出现7次,组成的词语有“依仁服义”“仁孝”“仁厚”“仁和”“仁顺”和“积德累仁”,其中“仁孝”出现2次。《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为他的曾祖父颜勤礼撰文并书写的神道碑,碑文记述了颜氏先辈的功德与业绩。这些带有“仁”字的词语是颜真卿用来褒奖、赞誉他的先辈的。“仁”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与道德准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视“仁”为人的最高道德行为标准。

“‘仁的书写”一课以《颜勤礼碑》的“仁”字为学习范本,旨在帮助学生在探究“仁”字形式美(结构美与笔画的变化之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仁”字书写实践并体悟“仁”字的文化与情感内涵,鼓励学生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因此,它是一节面向三年级学生设计的书法与德育相融合的毛笔书写实践类课程。

丰子恺有一幅题为《仁且智》的漫画,描绘了一只小牛犊将屠夫的刀具掩埋,从而拯救了它的母亲的故事。母子亲情是每位儿童深刻体验过的情感,儿童又是天生喜爱听故事的。上课初始,老师出示《仁且智》的漫画,亲切地讲述这个故事。学生们立刻就提起了兴致,注意力被漫画与故事吸引住了!当老师提出“小牛犊为什么要救它的妈妈”“小牛犊对它的妈妈有着什么样的感情”这两个问题时,很多学生举手抢答,并且有同学准确地说出“因为小牛犊不想它的妈妈死去”“因为小牛犊爱它的妈妈”这样的答案。教师告诉学生这幅漫画的名字就叫《仁且智》,“智”是智慧,接着询问学生“仁”是什么意思并在黑板书写课题“仁”。有学生反应很迅速,说出了“仁”就是爱的意思。

借用生动的漫画形式和故事语言,以美好的母子亲情之爱为例阐释“仁”字,贴近学生的真实情感与现实生活,易于触动学生的心灵,给学生留下深刻、弥久的印象。继而教师再简要介绍孔子“仁”的思想——“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时,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接下来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仁”字的书写研习。将只有四笔的“仁”字作为“一字一课”的主题,带领学生分析它的形式美,分析的层次很重要。三年级的学习重点是笔画,学生刚刚学习了部分基本笔画的写法,尚未系统地接受结构训练。因此,本课在分析“仁”字的形式美时要兼顾结构与笔画,并将笔画分析的侧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发现、体会、表现笔画在字中的变化之美。

首先,教师出示“仁”字的各种字体,从字的构成上追溯“仁”的意义。这个环节只需要学生倾听思考。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分析“仁”字的结构,依次提出了如下三个问题,请学生作答:

问题1:“仁”字左右两部件的位置关系如何?

答案:左窄右宽,左高右低,左右穿插。

问题2:长横向哪个方向移动形成了穿插关系?

答案:长横向左移动形成了左右穿插的关系。

问题3:请你仔细观察,并说一说笔画之间的位置关系。

答案:竖画起于撇中点,短横起于撇与竖的交点,长横起于竖的中间左右。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比较轻松地给出了这三个问题的正确答案。

教师请学生试着临摹两个“仁”字。随后,展示一名学生的试写作业,将作业与范字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请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在评价时会涉及到刚刚分析过的结构要点,也会涉及到笔画的细节。比如,字帖中竖是向左弯曲的,同学写直了;撇是直的,同学写弯曲了……此时,教师再出示三个有关笔画细节变化的问题,帮助学生对观察到的信息進行梳理。

问题1:撇与竖的曲直是怎样的?

问题2:两横的起笔形态有什么不同?

问题3:请给笔画的粗细排排序。

其中,问题1与问题3,学生在评价时已经提到,不再重复。教师针对问题2再次进行引导,最终得出“撇画平直,竖画弯曲;短横方起,长横尖起;撇最粗,两横其次,竖最细”的完整描述。此时,教师在黑板上双钩“仁”字,边讲解边标注笔画书写时的笔锋状态变化图。

教师在分析结构后引导学生试写,让学生通过试写与对比评价去发现笔画的细节变化。学生观察到变化容易,用毛笔书写出变化却很难。他们对毛笔的性能、笔画的书写技法尚不能较熟练地掌握,很难从教师的一次书写示范中捕捉到毛笔运行中的状态变化。这里通过在黑板上描画笔锋状态变化图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清晰的笔画书写方法。

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接触毛笔书写时间短,下面的书写实践练习,教师为学生安排的是从双钩到单钩,再到对临的临摹方式,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学生对结构、笔画形态、用笔方法的认识与理解,有效地降低书写难度。

书写实践与评价环节过后,教师出示《元怀墓志》《董美人墓志》《九成宫醴泉铭》《颜勤礼碑》中的“仁”字,请学生从外形和细节上说出不同。这里,学生可以从上个环节教师引导观察的角度去对比,找出各个“仁”字很多细小的差异。

想要保护、延续学生对书法学习的兴趣,就需要不断为他们补充新的学习素材,帮助他们感知更丰富的形式美,增广见闻,激发审美意识,提升审美品味,感受书法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

下一个环节,教师出示《颜勤礼碑》中的6个“仁”字词语的原拓图片,向学生说明《颜勤礼碑》的由来,以及这6个词语在碑文中的用处。接着拿出6种“仁”字集字作品纸,给每位学生发一张。学生各自完成集字作品,依据个人意愿将作品放置在黑板上展示将大概四分之三的学生作品展示在了黑板上。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学习书法时间尚短,教师可将作品设计为填字形式,将《颜勤礼碑》里的6个词语复制下来,去掉“仁”字,放在米字格中做成填字作品。作品共6种,每位同学拿到的作品纸不尽相同,但任务难度一致,都是在米字格中填写一个“仁”字。

设计完成一幅集字作品是书法课常用的教学手段,它的好处在于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课这个环节设计的巧妙之处,主要在于学生所完成作品的词语片段全部摘自原帖。将“仁”字的研习从书写到文辞(字意)双双回归到原碑帖,借机与学生介绍《颜勤礼碑》的由来,使本节课“仁”字的研习有根可寻。对这些“仁”字词语的研读与填写,也会增进学生對“仁”字内涵的理解,对《颜勤礼碑》文辞以及书法价值的感悟。

课程结尾,教师再次出示《仁且智》这幅漫画,为学生介绍这幅漫画选自丰子恺的《护生画集》,以及《护生画集》的诞生与命名的缘由。此环节将学生对“仁”字的理解由“爱”自己的亲人升华到“守护生命”,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爱的宽度由爱自己、爱亲人扩展到爱他人、爱生命。最后,教师对学生提出期许,希望他们能够成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

本课程设计采用多种艺术形式与教学策略,首尾呼应,层层递进。从丰子恺《仁且智》漫画里的母子亲情之爱,到孔子对“仁”的阐释,再到颜真卿在《颜勤礼碑》中用“仁”字赞誉他的先辈,最后回到丰子恺漫画集《护生画集》,使学生对“仁”字内涵的感悟与理解一次次得到深化。实现了书法课程陶养学生品德、培育学生心性,参与塑造学生美好人格的预期目标,是一次具有现实意义的课程探索。

蔡元培先生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书法经典作品以及相关文化都是美的对象,陶养感情的工具,有挖掘出来作为书法课堂上美育素材的可能。如将之与其他领域的美学元素相融合,其美育的效用与深度不可小觑。“‘仁字的书写”一课的教学就是将书法美的素材与品德美的素材、漫画美的素材相融合呈现给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书法教育工作者们如能在日常教学中多做此类尝试,定然会对学生品德的提升、人格的完善,乃至人生幸福的形成助力。

齐毅/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附属方家胡同小学

猜你喜欢
笔画漫画书写
Unwritten 尚未书写
用什么书写呢?
笔画相同 长短各异
——识记“己”“已”“巳”
有趣的一笔画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找不同
一笔画
知识漫画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