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长期以来形成的“唯升学”“唯分数”思想主导着人们的教育观念,左右着学校的办学方向,考试成绩成了教育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家长了解孩子的唯一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双减”政策后,如果教育评价的导向不变,考试命题的方式和内容不变,必然会促使大部分学校再次回归应试之路,导致家长对校外补课的再次追崇,也必然会影响到国家“双减”政策的真正落实。山西省晋中市统筹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学校考试命题改革,就是紧紧抓住了考试命题这个重要的指挥棒,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纠正“唯分数”“唯升学”的片面政绩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缓解家长社会焦虑,使“双减”政策全面落实落地。本期刊发晋中市教育局副局长贺利捷同志这篇文章,以期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讨论,敬请关注。
这学期,晋中市义务教育学校期末学业水平质量监测采取全市统一命题,学校单独组织考试并独立阅卷,学生考试成绩实行等级评价的措施,是晋中市教育局党组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教育评价改革和“双减”工作部署要求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精神,严格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行为,扭转不正确、不科学的考试命题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做出的一项重要决定。刚才,几位同志的发言和安排我完全同意。下面,我谈四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学校考试的功能定位
2018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克服中小学教育的短视化、功利化倾向。教育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指出:要准确把握考试功能,必要的考试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义务教育学校考试面对的是未成年学生,除初中毕业生升高中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外,其他考试不具有甄别、选拔功能。
学校考试有别于升学考试,需要我們重新定位学校考试的功能,要把诊断学情教情、改进教学放在第一位。但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习惯用考试来落实、推进学校的教学工作;学校习惯用考试来督促、评价教师的工作;教师习惯用考试来检查学生的学习;学生家长也习惯通过考试分数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学生的考试分数成为评价学校工作、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业的重要依据。本来是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最后的压力却转到了学生的身上,家长不明就里,盲目跟风,造成校外培训市场一片火热。
同时,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思维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和考试观。凡纳入学校考试的学科,大多是国家要求开设的课程。国家对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长、教学方式等都有具体的要求。但各种名目繁多的考试挤占了教师和学生应有的教学时间,随之而来的是以增加课时、增加作业量等办法来弥补频繁考试所带来的问题。同时,学校在日常考试的命题、考试、阅卷、结果使用等环节也会不自觉地套用模拟升学考试的做法,习惯于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考什么评什么,把升学考试下移、平移到学校考试的全过程。这样的考试和命题,把对学生的甄别、分等论级放在了第一位,关注的不是考试内容是否恰当、命题导向是否正确,而是考试的成绩,甚至仅仅是学生在班级的排名,班级在学校的排名。我们承认,周考、月考、单元考,测试、测验、限时练,再加上平时大量的重复训练、死记硬背等课前、课中、课后作业练习,可以使各学科的基础性知识、简单性技能等在短时间内被理解、记忆和掌握,反映在学生的成绩上也确实有一定效果。但从长远看,教育教学更重要的内容应是学生的素养品性、思维方式、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创新能力、价值观念等的培养,是不可能做到所谓的“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的。为了应对频繁的考试,以及基于考试结果的各种排名、奖惩,教与学两方面都不得不更关注知识点的讲解、识记与理解,不得不停留在低阶技能的训练上,不得不追求机械生产式的快速度、快节奏。长此以往,自主探究、深度体验、从容思考、系统梳理等提升学生发展素养的学习,必然被挤到边缘地带。这样的考试无助于课程标准的落实,也无助于学生素养的提升。这样的考试已严重背离了学校考试应有的诊断、改进功能,违背了教育规律,违反了教学规范,影响了教学秩序,损害了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所以,“双减”背景下由学校组织的考试,不能是简单的一放了之。只有真正理解学校考试的功能定位,形成正确的教育评价观和命题观,掌握必要的命题技术,才能使学校考试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二、准确把握全市统一命题的精神实质
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是继“五项管理”后的又一以“小切口”撬动育人方式大变革的重要举措,是当前“双减”工作的重要配套性措施,具有很强的必要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晋中市教育局党组经过认真分析、反复讨论,决定把义务教育考试命题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治本之策,把全市统一命题作为破解“双减”难题的关键一招和提升教师命题能力的奠基之举。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
一是要以正确的考试命题导向助推“双减”政策落地。近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对考试管理相继出台了很多措施,也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舆论。特别是某省最近出台的要求“降低考试难度、各学科考试难度系数,小学不低于0.95,初中不低于0.85”的办法在网上引发热议。单纯以降低难度来减轻负担,让所有学生平时考试都考个高分,大家皆大欢喜,最后在中考时又提高难度,这种政策,老百姓最终也不会买账,只会带来更多的焦虑。同时,国家“双减”要求小学作业不超过一小时,初中作业不超过一个半小时,并对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睡眠时间、课后服务时间也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的学校严格执行“双减”政策,有的学校还在拼时间,让学生大量刷题、重复训练,或者部分家长还在给孩子进行校外培训(这样的方法虽然短期内是有效的,但是违背了教育规律,不符合教学规范)。如果考试命题的方式不改、内容不变,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那些严格执行“双减”政策的学校或没有参加校外培训的学生成绩不好,会不会再次引起家长的焦虑,会不会再次形成对校外培训新的追崇,会不会导致国家“双减”政策的落空?所以,全市统一命题就是要从命题的导向上和内容上进行改革,让刷题、套路没有用,让校外补课没市场。
二是要培养一支命题队伍。学校考试有别于升学考试,学校考试的主体是各义务教育学校根据本校的教学实际,原创命制或重组、改进试题,通过研究、审读、批阅试卷,从学生的做题过程与答题结果中了解和诊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如知识获得、知识巩固情况,思维方式、思维品质情况,课内、课外学习情况等。然后,通过考试结果调整、改进近期教育教学方案,精准科学地指导下一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再帮助学生细心、认真地分析考试结果,让学生从考试结果的分析中改进近期学习方向。但是,长期以来,绝大部分学校的考试或者由县区统一命题,或者直接购买市场上现成的试题来完成,学校教师普遍缺乏“双减”背景下的命题研究能力和试题命制能力。所以,全市组织统一命题,第一要确保“双减”政策不反弹、不落空;第二要通过统一命题和相关命题培训,帮助各县区、各学校培养一支善研究、能命题、懂评价、会指导的高素质命题教师队伍;第三要通过组织全市统一命题,改革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引导基层学校形成正确的教育质量观,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全面提高育人质量。这样,两至三年后就能放心地把学校考试命题的担子交回学校。这个思路,得到了各县(区、市)教研室的大力支持,各县区一致同意由市教研室统一组织命题。
三、准确把握“双减”背景下的命题导向
一是规范命题。要严格规范考试内容,合理控制考试难度,不得超越国家课程标准和学校教学进度。
二是注重质量。学校考试要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注重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型、探究性试题比例,不出偏题、怪题,减少机械记忆性试题。坚决做到“三反”:反套路、反刷题、反死记硬背。这“三反”是2022年高考后,许多一线教师与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提出来的。今年高考很多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学校教师或者校外培训机构再怎么通过刷题训练也难以实现的,学生如果仅是死记硬背那些公式定理,没有读懂文本的话,有些题目是很难作答的。现在的高考评价是围绕正确的育人目标建立的,对整个基础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高考发生变化,初中、小学也应该随之变化,高考要“三反”,义务教育也必须“三反”。我在不同的场合也提到,2021年五月份组织的八省联考后,网上有三个评论很有意思,第一个评论是一副对联,上联:前面不送分,后面不送命,难易无序,题题都勾魂;下联:左看无熟题,右看无套路,主次不明,处处皆重点;横批:素养为要能力为上,充分体现了新高考的特点。第二个评论是“学生的三观不正,这道题拿不了满分”,体現了学科教学要把核心价值观纳入其中。第三个评论是“孩子没去厨房做过一顿饭,这道题拿不了满分”,体现了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的要求(一定不要再出类似于写出上一句古诗,要求学生默写出下一句等典型的机械训练和重复记忆的题目)。所出的题目要让每个孩子都能上手答,但不一定都能拿到满分。我们只有把命题与学生的道德素养、学科素养、知识能力素养要求与我们开展的小学前置作业改革和初中项目学习实验结合起来,把在真实情境下解决真实问题的思想结合进去,这样的命题才是高质量的。
三是定好标准。我们要求试题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和开放性。除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的试题答案评分标准可能都具有不确定性。根据教育部要求,这次考试我们要求学校单独组织考试,独立进行阅卷,阅卷教师可能要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如何把评分标准做得既科学又客观,既具有原则性又具有灵活性,既能反映学生真实学业水平又能促进学生下一步学习,这也是交给各位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高度重视,认真思考,精准把握。还有就是这次命题,要求把“双减”政策和“五项管理”“十项措施”的内容纳入各学科的试题中,目的是促进学校对“双减”政策措施的再落实、再规范,这对我们命题也是个考验,考的是学生,但评分标准评的是学校。
四、准确把握统一命题的宣传导向
市域统筹义务教育学校考试命题改革,是“双减”政策实施以来的第一次,市教育局非常重视。参与这次命题的教师都来自不同的县区和学校,是与基层接触最广泛、在当地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考试前必须按要求做好保密工作。但考试结束以后,还要承担起向学校、向师生、向家长和社会进行宣传的责任。宣传国家和省、市对“双减”以及义务教育考试管理的政策规定,宣传我市组织统一命题的目的、意义,宣传命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在市、县教研室的组织下,各位命题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交流研讨,指导其他教师通过研究这次的试题和评分标准了解和掌握命题思想和方法,对下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调整、改进,使每一次命题都能真正起到引导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命题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也希望通过宣传,让家长了解我们的试题和评分导向,了解现在的教育改革方向,理解国家开展“双减”的目的意义,进而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的陈旧观念,配合学校一起正确指导孩子的学习。
今天参会的各位教师,是通过各县的推荐和市教研室的遴选,成为我市“双减”背景下的首批命题研究的种子教师,大家将肩负破解“双减”难题和重塑晋中学校考试生态的重任,任务艰巨,使命光荣。结合以往晋中教育的改革经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推动下,我们的考试命题改革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也一定会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再次交出一份“双减”背景下考试命题改革的“晋中答卷”。
(注:本文为晋中市教育局贺利捷副局长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统一命题培训会上的讲话,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