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慧娜
将“讲授型”课程塑造成“活动型”课程是政治学科新一轮课改最显著的亮点,也是培育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着力点之一。教师在进行活动型教学时,要做到“目标有高度、知识有厚度、思维有深度、活动有效度、评价有尺度”,从而切实落实“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的新课改理念,使活动教学含有吸引力,具有内蕴力,享有创造力,富有执行力,拥有续航力。
2017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应采取“活动+知识点”的嵌入式课堂模式,建构以培养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如何打造“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长灵气”的高中政治活动型课程,从而在活动生成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新时代对每一位高中政治教师提出的要求和考验。本文结合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商赛模拟活动课”实践(以下简称“华师附中商赛课”),从“目标、内容、思维、活动、评价”等五个维度出发,探究高中政治活动型课程的实施策略,希望能为优化活动品质、完善活动形式、提高活动实效提供可行建议,让核心素养在高中政治活动型课程中真正实现软着陆。
一、教学目标有高度,提高活动吸引力
教学目标是课程的灵魂,为课程活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标,高中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能够具备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与公共参与四大核心素养”。因此,高中政治活动型课程的实施应立足课标理念,以谋求学生发展,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标志性追求,教师应将“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作为目标导向,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深入剖析课标要求、认真解读教材内容、深度钻研学情实况,确定课堂的主旨高度,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活动的吸引力。
在华师附中的商赛课中,教师以“增加团队财富”为活动主线,以“培养政治认同,增强制度自信”为价值目标,以“提高思辨能力,培育科学精神”为能力目标,以“分析经济形势,理解制度建设”为知识目标,通过四个财年的生产、交换、消费等活动,引导学生自觉领悟我国的经济制度、市场运作环境和企业经营文化,让学生感受“无形的手”在市场调节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对我国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学生每节课的思维创造和活动建构过程中,提升学生分析、决策、批判、解决问题的高阶思维能力,在活动创造中锻炼本领,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在每财年的商业活动推进过程中,教师将我国市场机制、企业经营、基本经济制度等内容融入其中,形成多维度渗透,引发学生进行全方位分析,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帮助学生自觉生成和内化知识。
总的来说,在具体的活动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标准与教材资源,找准教学的立足点;紧密扣合学生实际和活动实情,把握目标的切入点;关注社会生活、聚焦时政热点,抓牢理论的支撑点;努力创设思维空间、开发创造潜能,寻求学生发展的生长点。
二、知识内容有厚度,增强活动内蕴力
活动是学科知识的承载体,一个扎实高效的活动型课程是活动与学科知识相互融合、互相渗透的过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融合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核心知识,并涵盖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科。教师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要有综合思维能力和系统优化方法,精准把握教材知识的逻辑关系和脉络结构,有效整合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敏感捕捉国内外重大热点新闻,灵活融入社会生活常识,提高活动的知识内容厚度,丰富学生的知识学习体验。教师要认真处理好知识文本和实践活动的关系,依托知识建构活动,通过活动探究知识,为活动设计提供基本的认知框架,认真梳理每一活动环节所应蕴含的知识内容,扎实推进每一个活动步骤所将达成的知识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体验过程中逐步获得学科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获得感、充实感、成就感。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商赛课知识涵盖范围比较广,包括教材知识、时政见识、生活常识三大部分。从整个活动设计来看,学生在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会自觉学习和运用必修二模块《经济与社会》中有关市场经济体制、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改革的内容,选择性必修模块二《法律与生活》中有关就业与创业的内容,选修课程《财经与生活》中有关货币价格、供需关系、收支平衡、投资理财、企业经营等内容。在每一节课的财年背景介绍部分,学生还能了解到近几年国家在一些重要经济领域的政策措施,如对钢铁、水泥等原材料行业进行“供给侧改革”;加强住房保障体系,房地产行业的“房住不炒”政策;新发展理念下,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扶持政策……在生产、贸易、融资、消费等多个环节,学生能充分运用社会生活小常识,如货比三家、等价交换、互惠互利等,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使思政课更扎实、灵动、有温度。
三、思维水平有深度,提高活动创造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考察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主要标志,思维的培养亦是教育的本质目的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用记忆替代思考,用背诵替代对现象本质的清晰理解和观察是一大陋习,能使孩子变得迟钝,到头来会使他丧失学习的愿望。”要破除这种陋习,产生更具高度的思维水平,需要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認真投入、获得健康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体验。这就意味着,思政课教学不能简单地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知识,更要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形成高级认知、高阶思维;学生要从浅层的识记、复述知识走向更深层次的思考,即进行思辨、推理、验证、应用等更有难度、更加复杂和更具综合性的学习。
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商赛课上,学生可以通过对财年信息的分析、对上下游企业生产规模的预判以及对产品市场价格的比较等,在综合考量后做出合理、恰当的生产与交易选择,自觉生成相应的财经知识,提升其观察、概括、判断、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在与同伴的讨论、协商、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归纳,从而多角度理解知识,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力;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帮助学生形成情感的积淀,达到情感的升华,促进健全人格和精神成长。
总的来说,教师在组织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一要向学生提供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材料,使学生能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转化;二是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活动设计,帮助学生通过活动全面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三是要为学生创设恰当的真实的活动情境,提供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要通过及时的评价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对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有正确的判断,从而产生高阶社会性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在培养学生深度思维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活动方案,改进活动设计,增强活动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活动的创新创造活力。
四、活动过程有效度,提升活动执行力
活动要求是否清晰合理,活动流程是否有序规范,活动参与是否积极主动,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的高低、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确保活动有序推进、提高课堂活动实效,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教师应做到合理设计任务、有序组织课堂、及时总结调整这三个方面。
(一)合理设计活动任务
第一,活动主题需“接地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密切相关,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活动任务需“有才气”,能与学科内容相契合,与教材知识相衔接,让学生在活动中能自觉生成和内化知识。第三,活动方式需“有生气”,通过活动能充分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第四,活动难度需“能共气”,在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进行全方位了解的情况下,设置贴合大多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任务难度,打造出能推动学生拾级而上的任务台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有序组织课堂
教师在活动正式开始前就应向学生介绍整个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目的、活动任务、活动时间、活动角色及评价方式等。在活动开始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小组互动、合作情况,深入小组进行仔细观察、聆听和解答,对情绪倦怠的学生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对违反活动规则、投机取巧的学生要进一步强调活动要求,引导活动有序开展。在保证学生充分参与活动的同时,教师还要维持好课堂纪律,防止课堂失控,并且准确把握活动的时间与节奏,保证活动顺利推进,把好活动前进方向。
(三)及时总结调整
高中政治活动型课程是灵活、机动、充满创造性的过程,在活动教学过程中随时能出现新观点、发现新问题、遇见新状况。例如,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商赛课中,某个班级的学生在第一财年活动课就发现了原来活动方案中的纰漏:没有提及原材料商是否可以先与下游商家签订合同后再进行生产;缺少第三方监管,导致部分商家在财年最后随意改动自己的生产、交易和借贷款数据。教师要机智应对各类“突发情况”,及时调整优化活动方案,在下次活动课中,教师便增设了“工商局”一角,各类厂商与财团、银行的每一次生产、交易、借贷款都要向工商局报备,并且进一步细化规则:厂商在交易前就得制定生产计划进行生产,不能出售后再生产。此外,在每一财年结束后至下一财年开始前,教师都会花5~10分钟的时间让各小组对上一财年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让学生就组内成员的配合度、组间竞争情况、自身分析思考问题角度和改进措施进行充分表达,增强学生的活动体验感,使下一次课堂活动参与更高效、优质,提高活动的执行力。
五、评价体系有尺度,加强活动续航力
新课标摒弃传统教学“一个标准做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做法,强调要建立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发展性评价机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学业质量水平的提升及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高中政治活动型课程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科学、恰当的评价,教师要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构建多方位的评价尺度,使评价指标多维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以评价丰富学生的活动内容,提升学生的活动获得感,加强学生的活动续航力。
(一)评价指标多维化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后形成的活动成果,更应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政治认同度、价值判断力、法治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等。教师可在活动课前设计经验分享环节考查学生思维发展的“生成度”,在活动课时通过各项任务环节考察学生的活动“参与度”,课后布置相关练习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度”……既有量性尺度,又有质性标准,让学生在多方位评价中能自我肯定、自我提升、自我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活活动课程的生命力。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学生是活动课程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是活动课程的重要引导者。小组合作是活动课程的常见组织形式,为使评价更全面客观、科学有效,教师要建立“他评、自评、互评”一体的多方位综合评价体系,实现学生、教师、小组,乃至家长和社区工作人员等多主体评价,对学生的活动态度、组织安排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等进行适时、恰当地考察和点评,让学生能从多个角度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
高中政治活动型课程是动态、開放的课程,这要求教师必须在动态中进行发展性评价,引导学生对自身进行反思,促进其人格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引导性评价和持续性评价相结合、表现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通过行为观察法、档案记录法、成果展示法、学生自评互评法等记录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成长点滴,让学生在活动中切实感受到有所得、有所获、有所益,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活动内驱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具有吸引力、内驱力、创造力、执行力、续航力的高中活动型课程,落实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每一位高中政治教师努力探索的目标和方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更行之有效的活动型课程教学策略,让新课改理念照进现实,让核心素养在活动型课程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