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积谦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传媒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关健词:长征精神;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1]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征精神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的不竭动力,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资源。在高校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过程中,长征精神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培育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品质的重要素材,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长征精神,精准把握长征精神具有恒久生命力的“精神坐标”,在领悟共产党人精神力量中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对激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深入分析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双创中的必要性、合理性可行性,揭示长征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提出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的实现路经,对于弘扬长征精神、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以及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意义。
长征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精神力量,与高校立德树人,培养坚定理想信念、保持艰苦奋斗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契合,将长征精神融入创新创业精神培养是继承和发展革命精神的创新之举,也是新时代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环境下应然之策。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确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首先,从教育方面,要求高校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加快教育体系构建,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标准,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围绕党的教育方针,教育需要融入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不同时期展示出不同的精神内涵来丰富大学生思想教育,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要把长征精神中的红色基因渗透到大学生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在科技方面,我们国家要在高精尖技术领域持续突破,需要高校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锐意进取、吃苦耐劳的人才做支撑,长征精神为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提供经典参照。最后,在人才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青年要有“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2],高校要通过具体可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教育大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要融入长征精神,教育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勤学苦练、增强本领,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不辜负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迎来新机遇,也面临新挑战,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跨学科融合,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的理念,而且注重专业学科能力和品德素养的双向提升,这就需要创新创业课程与其他课程协同,形成一套理念、模式、手段在内的科学的育人体系。将长征精神融入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可以丰富高校创新创业理论体系,为高校创新创业育人成效提供理论指导,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建设取得瞩目的成就,科技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不断丰富,但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已主义等社会思潮伴随滋长,社会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部分大学生受挫能力弱,面对学习压力、家庭压力、人际关系无法寻找有效的缓解途径,缺乏理想目标,学习迷茫、生活无趣、社交恐惧、沉迷网络。有些大学生缺乏坚定的理想,生活必胜的信念,缺乏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大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应加强大学生“三观”的教育引导,树立榜样的作用,形成精神的感召力。长征精神是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大学生读懂这本史诗,吸取长征精神力量,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长征精神内涵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需要的诸多能力、素质、内容具有许多相同的构成要素,因此,探讨用弘扬长征精神来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很强的逻辑契合性。
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是长征精神的表征。毛泽东同志是顾全大局的榜样,长征初期,他不计较个人恩怨和得失,耐心地做说服工作,一直为挽救党和红军的生死存亡而努力,积极协助周恩来制定战役部署、军事路线。最终使中央采纳了自己的建议,使红军转危为安。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目标短浅,只看到眼前利益,格局不大,没有跟随国家的发展大势来看待创新创业的时代意义,认为这些只是自己做的事。大学生要想在创新创业走得更远,发展更好,就必须树立大局意识和系统观念,否则就会造成视野狭窄,发展受限,很难在人际交往和商业洪流中发现创新创业机会。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集体中,只有把个人愿望和团队目标结合起来,做事才能事半功倍。红军长征途中,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实现了党、政、军的大团结。这种团结的力量,使红军队伍打不烂、拖不垮,能战胜雪山、跨过草地,能在各种困境中突围、逆境中取得胜利。这种团结的精神体现在互相协作、互助互爱、上下同心的具体行为,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和干事的原则。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上,团结协作也是干事创业者的一种遵循规约和必备的能力,如果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团队之间缺乏沟通,事业上靠个人单打独斗,搞个人英雄主义,结果只能事倍功半,甚至功亏一篑。
知难而进、百折不挠是一种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在长征初期,红军经过湘江战役,从原来的八万人锐减到三万多人的部队,往西走,去哪里?要走多久?谁也无法给出答案,前后还有敌军在围追堵截,革命领导人知道前面的路很凶险,但毅然知难而进,才有后来爬雪山、过草地,与天斗、与人斗的红军长征伟大壮举。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没有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还没开始就被困难吓倒,成功便无从谈起。因此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精神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必备品质之一,要培养大学生不畏艰难的毅力、百折不挠的心态和矢志不渝的精神。
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是一种审时度势、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长征初期,由于博古“左”倾教条主义者实行逃跑主义,德国顾问李德又不顾敌人调集40 多万的围堵,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毛泽东审时度势,吸取前几次战斗的教训,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迂回穿插于数十万重兵围堵之间,积极寻求战机,有效地歼灭敌人,创造了经典的四渡赤水战役,最后巧渡金沙江,实现了北渡长江的计划。这是中国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为了创新创造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要有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在立足本职的创新创造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3]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是典型的时代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做事业干事业就要有不甘人后,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精神。创新是事业发展的灵魂,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大学生是社会上最富有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否则将会被社会所淘汰。
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伟大建党史的传家宝。长征伊始,红军指战员就是在极度残酷的条件下实施战略撤退,一路上,红军战士经历的困难与折磨,超越了人类心理与生理上的极限,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的围堵,涉过重重险山恶水,风餐露宿,顶着狂风雨雪,忍饥挨饿,靠挖野菜、啃草根,以坚强的毅力,创造了人间奇迹。不同时代,艰苦奋斗内涵也有所不同。新时代,在物质文明和精神食粮都非常丰富的时代下,仍然需要发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这是一种永不过时的人生信条。如果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生活安逸,心浮气躁,很难踏踏实实干事创业。因此,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时刻牢记革命前辈留下的精神食粮,这些优良的作风是青年人在创新创业路上战胜艰难险阻的不二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4]长征精神中体现出来的理想和信念影响着世人道德和价值的形成,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吸引力,是正确、科学的价值观。长征精神与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其中许多感人的故事,能引导创新创业者的情感共鸣,为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实现知识性、价值性的互融互通提供情感媒介。首先,长征精神丰富的内涵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生可以从长征精神中受到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长征精神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与专业课程相互促进,同向同行,是大学生教育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
理论性与实践性是创新创业课的内在属性,两者统一于创新创业教学过程。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既要立足于课堂,更需要走出课堂。长征精神理论课堂中,让学生获得情感的认同,但需要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这样更契合实践体验与理论知识的一致性,让理论知识从静态到动态、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让创新创业课程“活”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是构成有效教学的重要元素,要想使教学有效,就必须做到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课程的实践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开放、引导、沟通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能力。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本地独有的红色资源,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实践,寻访长征的足迹,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和视角认识和理解长征精神,使教学更加有效。
显性教育是通过“有形”的方式,视觉显露的一种教育模式,隐性教育是一种“无形”的,间接性、渗透性的教育模式。两种教学模式都是教学的基本方法,各有优劣,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不应只注重教学理论的灌输,更要注重用长征精神中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知难而进、百折不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和价值观,这种品质的培养是隐性的,要通过拓宽教育的场域,挖掘长征精神资源,相互补充,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实现育人的目标。
长征精神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伟大实践中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精华,是革命战士们集体精神、品质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是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活教材。长征精神最鲜明的底色是“奋斗”,长征整个过程中无一不贯穿着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一是要加强理论研究,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征精神的重要论述以及长征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提供的强大精神动力的作用。二是深入挖掘生动感人的故事,深刻领会长征精神的精神内涵。通过实地考察革命旧址、革命纪念馆,采访先烈后代,把长征故事讲好、讲深、讲透,将生动、感人、细腻的场景还原给学生,让学生更亲切地感受革命精神的鼓舞作用。三是打造一批长征精神宣讲精品课程,努力开发制作一批政治性强、内容生动、故事详实,制作精良的长征精神宣讲精品课件,引导学生铭记长征路,坚定理想信念、奋发有为、主动担当、攻坚克难,在长征精神的激励下,将个人行动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力量。
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不是单门课程的教育就能培养起来的,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将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课程体系,说到底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一是要在教学课程上进行总体设计,把长征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中国近代史”“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学生创业基础”等课程教学,开发不同的精神品质嵌入不同的课程,做到横向不重复、纵向有贯通。二是明确考核的方式,课程教学的创新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大学课堂尽量杜绝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在成绩获取上,需要设置一些实践学分,比如写读后感或选择开展“红色行走”活动等。其次课堂教学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基础。作为教师要全面把握长征精神的实质和内涵,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将长征精神讲全、讲细、讲透,帮助学生们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是在创新创业教育课堂中,教师要用创新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互动、讨论,全面认识长征的精神内涵。大学生要主动思考,不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对长征精神在创新创业精神的内在契合。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通过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将长征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纪律意识、精神风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可在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宿舍、文娱体育活动室建设长征精神故事、人物事件、时间线等文化宣传,让长征精神元素在有学生出入的地方随处可见,引导共鸣,进行思想教育。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应该有意识地将长征精神融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从校纪、校规、学生行为守则、入团入党条件、寝室制度、劳动清洁卫生制度,以及考试规则等引导学生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严守纪律、吃苦耐劳、勤劳奋斗的优秀品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应将长征精神融入学风、班风,人际关系,升旗仪式、文娱体育科技活动中,在活动开展中教育学生形成勤俭求学,互帮互助,团结友爱,踔厉奋发的精神风貌。
大学生社会实践包括校外实习、勤工俭学、支教活动、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型赛会、社区、校园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是提升大学生思想认识、意志品质、陶冶情操,为人民服务意识的重要载体,可以锤炼学生勇毅前行的坚毅品格。社会实践是创新创业的有效载体,没有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只是纸上谈兵。通过将长征精神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重温那段艰苦的岁月,可以给大学生提供最好的精神动力。因此,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首先需要结合开展红色实践教学,寻访红色基地,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宁死不屈、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意志。组织开展户外拓展活动,开展“重走长征路”,体验重吃“长征饭”,让创新创业者体会当下的生活来之不易,忆苦思甜,养成厉行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其次,鼓励学生利用暑假时间积极投身“三下乡”社会实践,用实践行动践行长征精神。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周末、节假日走出校园,走进基层,走到社区,走进困难群众中去,用青春热血和所学技术服务人民群众,经受历练,锤炼党性,让学生将长征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