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职业教育特色教学模式研究
——以滨州学院飞行技术专业为例

2023-02-24 07:46李明娟
关键词:飞行技术航校程序

李明娟

(滨州学院 飞行学院,滨州 256600)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型的深入,国际化进程地不断加快,迫切需要大批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高等教育应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可见,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决定高校投入与绩效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各专业的相关课程迎来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浪潮,此轮改革着力于为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服务的使命,满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滨州学院飞行学院自2006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为航空公司培养应用型的民航飞行技术人员。飞行技术专业(驾驶方向)学生独特的“2.5+1.5”培养模式,恰恰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从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出发,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对我校飞行学院飞行技术专业(驾驶方向)民航飞行技能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力争尽快实现我校民航飞行员培养与国外航校训练的无缝对接。

一、飞行技术专业特色教学模式

飞行技术专业特色教学模式始终围绕本专业培养目标开展与实施。飞行技术专业面向现代民用航空运输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快,具有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能应对未来挑战,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毕业后应达到如下几点要求:(1)利用民航运输机驾驶涉及的多学科专业知识,能通过自动化装置或人工直接操纵保证安全飞行状态,并可以独立或协助机长处理飞行运行中的复杂问题;(2)政治素质过硬,能从国家和人民利益出发履行飞行员职责,飞行作风优良,诚信记录良好,遵章飞行且具有稳定的态度和行为;(3)能在正常和非正常情况下,通过适当方式与飞行运行的相关方进行清晰、准确、简洁的沟通;(4)具备创新精神,能对飞行运行中遇到的复杂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具有国际化视野,具备民航局要求的英语语言能力,能熟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环境及规章差异并安全驾驶;(5)能适应民航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持续主动学习民航运输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规则,保持身心健康,顺利通过年度复训、体检和熟练检查。

在围绕飞行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根据课程特点,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个层面制定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以仪表飞行程序专业课程为例:(1)知识目标:掌握飞行程序的结构组成、进近程序的结构模式、非精密进近程序和ILS精密进近程序;掌握仪表飞行航图的布局及信息;掌握离场、进场和进近程序的实施方法和过程;熟悉机场标志、灯光;熟悉航行情报资料。(2)能力目标:在理解飞行程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离场程序、进场程序和进近程序的实施方法和实施过程;具备能够正确、快速地识读各类航图的方法和能力。(3)素质目标:培养良好的飞行职业素养、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适应未来飞行驾驶的要求。

仪表飞行程序是飞行技术专业(驾驶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集驾驶术、领航术和通信术为一体,体现飞行技术技能、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学生将来的飞行训练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在仪表飞行规则(IFR)条件下飞行所需的机场环境、飞行程序、航图和航行情报资料以及仪表飞行的实施程序和方法,为今后进入航校飞行训练和航空公司从事飞行驾驶工作打好理论基础。

二、飞行技术专业特色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

根据民航局相关行业标准的规定来看,飞行员所应掌握的知识主要是从事飞行职业所需的实践知识。基于此标准,构建以技能和素质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注重校内学习与国外航校飞行训练的一致性,打破各课程间的壁垒,组织和协调各课程教师的交流与合作,调整重组专业课程,实现资源共享,不断充实国际化的教学内容,有效实现培养学生在校理论学习与国外航校训练的无缝对接。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讲义、多媒体课件等一整套教学资料。

(二)整合国内外航校教学资源

以“职业能力和素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完成后,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包括学生航校飞行训练用的原版教材、飞行导航软件和飞行服务网站等。并将其应用于航图、空中领航、航空气象、飞行性能与计划等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三)建设特色教材,开展双语教学

在整合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各航校学生训练实践所需编写一系列飞行技能类中文特色教材,积极开展双语教学甚至全英文教学[1],提高学生英语思维的能力,为出国飞行训练打好基础。

(四)考核评价改革

飞行技能类课程改变传统的闭卷考核的形式,根据课程本身特点,选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航图课程可采取中英文考核形式、把重点放在飞行训练实践中的应用性考核上,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考核过程中,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综合性题目,如让学生针对飞行事故案例进行讨论等方式[2]。

三、飞行技能类课程教学效果提升思考与实践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平时的实际课堂教学工作中,要做到备课充分,积极钻研教材,制作精美实用的课件,讲解过程中清晰流畅。通过高校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专题网络培训班的学习,针对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方面的能力短板,为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学以致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精选重点知识点典型实践案例。将知识内容的讲授与航空公司飞行训练实践相衔接,加强与航空公司飞行员的联系,倾听他们的飞行经历、航空理论学习与实际飞行实践中的差异所在。以等待程序为例,利用航空公司提供的一些航图资料,借助于航空公司飞行训练实践的视频,让学生更加重视等待程序与未来航校飞行训练科目建立联系,并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二)讲练结合,增加学生参与性的教学设计

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小组互动讨论,分享成果,教师做最后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的理念,或者说成果导向,就是教师期望在课堂上看到学生能说什么、能做什么,通过学生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在合适的节点进行点拨,建立起知识间的综合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对知识更深入地理解。

(三)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实现同频共振

飞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融入思政元素赋能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全过程[ 3]。课堂上通过经典案例的使用,挖掘职业素养,向学生渗透做人做事应遵循的行为原则,从而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和效果。以等待程序教学内容为例,通过航空公司提供的航图实物教具分析等待程序在飞行训练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深刻地理解飞行驾驶的严谨性。向学生渗透在精益求精飞行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坚守安全底线:(1)求真:坚持原则、敢于斗争,不能忘了初心、失守底线;(2)务实:务实笃行、担当责任,不搞形式主义、表面文章;(3)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四)校企共同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坚持课堂导入以飞行实际问题出发,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以等待程序讲授为例,该程序是学生进入航空公司飞行训练的重要科目。为此,校企双方结合行业需求与技术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定期更新与优化。通过飞行实践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堂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求知欲。

(五)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反馈

学生课前带着问题,课中任务驱动和小组谈论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在互动讨论中达成共识,得到结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辨力,课后带着开放式作业自主学习,教师及时点评与反馈,形成一个完整闭环。同时,利用OBE教育理念,可有效指导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施[4]。

四、线上教学案例

(一)基本教学思路

以线上教学为例,教师从课程本身的特点出发,结合飞行技术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及时关注航空公司最新动态,从社会、企业需求和学生实际出发,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合理设计,做好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本课程根据航校飞行实践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优化,任课教师密切关注行业最新动态以及学生国内外航校飞行训练的实际,及时更新补充与完善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教师从航空公司和民航局航行情报服务中心引进最新的CAAC航图资料,从国外训练航校引进最新的JEPPESEN 航图,充实到线上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二)线上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本课程线上教学主要采用“超星学习通+腾讯会议直播+QQ 课程群”的方式开展实施。课程相关学习资源提前上传超星学习通,利用超星学习通和班级 QQ 群发布上课通知及时提醒学生,利用超星学习通完成签到,采用腾讯会议直播方式进行在线授课,在授课过程中全程开启摄像头,随机提问和连麦互动,课后采用学习通、班级 QQ 群、微信等方式解答学生提问,了解学生课堂知识点掌握情况。

1.课前:超星学习通布置线上预习任务,学习通与QQ群提前发布上课通知,及时提醒学生按时上课

在正式上课之前,提前至少30分钟,通过超星学习通和QQ 群发布上课通知,上课前15分钟,利用超星学习通完成签到活动,以确保每一位学生及时接收到上课通知,上课前对于没有及时完成签到的学生通过教师、班长等多种渠道再次提醒,确保所有学生按时上课。

通过超星学习通上传课程资源以及相关资料,提前给学生设置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完成预习,并在上课前抽时间和学生进行问题解析互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做好课堂师生互动的准备;这种预习活动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辨,从而对问题形成深刻的理解。

2.课中:线上直播教学,主题式设计、互动讨论、共同分析

课程主要采用腾讯会议平台直播授课,要求学生提前10分钟加入会议,进入直播间后全程开启视频,修改备注名称,方便教师与学生互动。课堂上教师尽量主题式设计,一节课围绕一个主题,精简讲授内容,把问题抛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自主找寻答案,最后师生、生生互动,共同找到问题的结论。下课前5分钟,带动学生再现本节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加深理解巩固,形成知识网络。

3.课后:给学生“三感”加分,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教师精心选择课后作业并及时发布在学习通平台上,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上传,对于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及时提醒,了解学生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不再是严厉的批评,而是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倾听他们的感受,与之共情,持续给予学生关爱感、自主感和能力感,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在课后复习、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利用学习通、微信、QQ等多种方式24小时在线互动答疑。对于每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针对问题特点,从多种角度及时给予语音、文字等不同形式的回复,直到学生融会贯通为止。最后要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会到问题价值和成就感,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动能。

(三)线上教学体会

线上直播教学,教师使用腾讯会议进行全程直播授课,虽然隔着屏幕,但依然能够和学生面对面,屏幕上洋溢着更多的愉悦,跟线下课堂相比,能够以更加平易近人的态度和更多的耐心和爱心面对学生。教师更容易通过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表现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弄清楚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理解学生当时的真实感受,给予学生共情,并给予学生“三感”加分,同时教师根据多种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与学生形成新型的教学关系。

在线上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律性尤为关键。部分学生在线上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自身缺少学习动力,相比线下课堂,教师可以通过视频、语音、文字等方式与学生私聊,发现问题背后的原因,理解共情学生,给予“三感”加分,无形中给学生能量和价值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律性。

五、结语

本文以飞行技术专业为例,通过以提升学生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飞行技能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飞行技术专业特色教学模式的实践和飞行技能类课程教学效果提升思考与实践、结合线上教学案例对高等院校职业教育特色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中国民航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职业技能人才提供一定的指导,更好地实现课程内容与飞行员培养的行业标准对接,为学生的航校飞行训练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飞行技术航校程序
试论我国未决羁押程序的立法完善
雏鹰从这里起飞——记人民军队第一所航校
The innovation path of Chinese pilot training model
“程序猿”的生活什么样
英国与欧盟正式启动“离婚”程序程序
飞行技术专业“机载设备”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
国内航校建设存在的困境及前景规划研究
创卫暗访程序有待改进
民航特色专业学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高超音速技术将用于未来客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