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开拓者
——西北大学哲学学科

2023-03-22 04:05曹振明
华夏文化 2023年4期
关键词:德文西北大学日文

□曹振明

西北大学哲学学科不仅是我国西北地区设立最早的哲学学科,而且还是我国设立最早的哲学学科之一。它发端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性理格致门”,始建于1912年的西北大学“哲学科”(与北京大学“哲学门”同年),1923年改称国立西北大学“哲学系”。百余年来汇聚了学贯中外的一大批哲学名师,展现出融会中西马前沿、引领学术文化风气、担当国家民族发展大任的开拓精神和办学追求,它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开拓者、创建者、推动者和见证者,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和哲学学科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中西交融下诞生的现代“哲学”

作为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哲学探索与发展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产生了内容多彩、内涵深邃的丰富哲学理论,为世界哲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数千年来,我国古人将对天地宇宙奥秘和社会人生道理有着深刻见解和领悟的智慧之士,称为“前哲”“先哲”“哲人”“哲者”“贤哲”“圣哲”“哲王”等等。

比如,《尚书·皋陶谟》曰:“知人则哲。”(其中“知”通“智”)《尚书·舜典》曰:“浚哲文明。”《尚书·康诰》曰:“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国语·周语》曰:“朝夕不忘成王之德,可谓不忝前哲矣。”《左传·成公》曰:“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我国古代早期辞书《尔雅·释言》亦曰:“哲,智也。”成书于东汉的《说文解字》亦以“知”(通“智”)释“哲”。

不过,中国古代并无今天所言的“哲学”这一现代名词或概念,今天所言的“哲学”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西文化交汇融合的产物。它一方面确实与西方文化的传入有关,另一方面又有着深刻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根底,正如上文所述的中国古人对“哲”的理解和运用。

由此,中西文化交汇融合下诞生的现代“哲学”概念,进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学人视野,并在中国日益传播和流传开来,以至于今。20世纪初以来,依托于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现代意义上的哲学学科在中国陆续出现。

二、我国创设最早的哲学学科之一

民国成立后,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完成了由近代学堂向现代大学的正式转变。1912年,北京大学设立“哲学门”,这一般被视为现代意义上的哲学学科在中国正式确立的标志,2012年10月北京大学哲学系举办百年系庆。然而,在北京大学1912年设立“哲学门”的同年,还有一件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和哲学学科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通常被人们所忽略,那就是西北大学于1912年设立的“哲学科”。

西北大学哲学学科发端于1902年成立的开启我国西北近代高等教育先河的陕西大学堂之“性理格致门”。1912年,西北大学正式创设,不仅是我国西北地区创建最早的现代大学和现代综合性大学,而且还是民国初年我国最早出现的为数甚少的现代大学之一。1912年10月,西北大学校长钱鸿钧上呈陕西都督、西北大学创设会会长张凤翙的《呈大都督文》指出:“吾秦实为西北一带之中心点,……(西北大学)各科内之学科及讲师职员姓名,业已编定,《章程》(即《西北大学章程》)缮列表册。”(《学丛》,1913年第1期)可见,1912年10月《西北大学章程》业已制定。

据当时制定的《西北大学章程》(西北大学出版部印行,1912年),民初的西北大学是一所名副其实的现代综合性大学,设立“大学部”“专门部”“预科”和“研究科”,其中“大学部”和“专门部”均分为文、法、商、农四科(另计划开设理、工、医等各科大学部),“文科大学部”则设立“哲学、史学、文学三科”(“专门部”之“文科”中亦设“哲学科”为各科之首,《学丛》,1913年第2期)。西北大学的“哲学科”,位居学校诸多学科之首,是我国西北地区设立最早的哲学学科,也成为与北京大学“哲学门”同年(1912)而设的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中设立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哲学学科之一。

1912年的西北大学“哲学科”还设置了教育教学的详细科目和课程。据《西北大学章程》(1912),西北大学“大学部”之“哲学科”开设的具体科目有:哲学、哲学史、宗教学、伦理学、社会学、论理学、言语学、认识学、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美学、经济学、古代语学以及日文、英文、德文、法文等,其教学设计和教学课程为(当时西北大学“大学部”的教育教学设计均为三年学制,其中德文、法文为选择科目,必择一科目修习之):

第一学年:“哲学”科目的教学课程为《哲学概论》《名著研究》《中国哲学研究》(以上采用日文、德文、英文等参考教材);“哲学史”科目的教学课程为《中国哲学史》;“宗教学”科目的教学课程为《宗教史》;“伦理学、社会学”科目的教学课程为《伦理学》《名著研究》(以上采用日文、德文、英文等参考教材);“论理学、言语学、认识学”科目的教学课程为《论理学》;“心理学、生理学”科目的教学课程为《普通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美学”科目的教学课程为《教育史》《美术学》;“经济学、古代语学”科目的教学课程为《经济学》《罗典语》;“日文、英文、德文、法文”科目的教学课程为《译解作文》。

第二学年:“哲学”科目的教学课程为《纯正研究》《名著研究》《东洋哲学研究》(以上采用日文、德文、英文等参考教材);“哲学史”科目的教学课程为《日本哲学史》《印度哲学史》;“宗教学”科目的教学课程为《比较宗教学》;“伦理学、社会学”科目的教学课程为《社会学》《名著研究》(以上采用日文、德文、英文等参考教材);“论理学、言语学、认识学”科目的教学课程为《言语学》;“心理学、生理学”科目的教学课程为《实验心理学》《生物学原论》;“教育学、美学”科目的教学课程为《教育学》《美学》;“经济学、古代语言”科目的教学课程为《统计学》《罗典语》;“日文、英文、德文、法文”科目的教学课程为《译解作文》。

第三学年:“哲学”科目的教学课程为《宗教研究》《名著研究》《法理哲学》《西洋哲学研究》(以上采用日文、德文、英文等参考教材);“哲学史”科目的教学课程为《西洋哲学史》;“伦理学、社会学”科目的教学课程为《近世科学》《名著研究》(以上采用日文、德文、英文等参考教材);“论理学、言语学、认识学”科目的教学课程为《认识论》;“心理学、生理学”科目的教学课程为《精神病学》《人类学》;“教育学、美学”科目的教学课程为《教授法》《文学概论》;“经济学、古代语言”科目的教学课程为《统计学》《罗典语》;“日文、英文、德文、法文”科目的教学课程为《译解作文》。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西北大学“大学部”之“哲学科”对于具体科目和教学课程详细而明确的设置,产生于民国教育部1913年1月发布的《大学规程令》。可见,正如陕西率先成为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份一样,成立于民国之初的西北大学及其设立的“哲学科”,虽然身处祖国西北内陆,但展现出立中西融会之前沿、引学术文化风气之先的开拓精神和办学追求,成为我国现代哲学学科的重要开拓者和创建者,值得珍视。

三、升格为“国立”大学的“哲学系”

1923年,西北大学升格为国立西北大学,这是我国西北地区最早的国立大学和国立综合性大学。1923年底,国立西北大学设立“本科”“预科”和“研究科”等,其中“研究科”设有研究院,“本科”设有文学院、社会科学院、自然科学院、应用科学院4个学院,其中“社会科学院”设有“哲学系”及“史学系”“教育学系”“法学系”等4个学系(《北京大学日刊》,1924年1月19日第三版)。民国初年的西北大学“哲学科”改为国立西北大学“哲学系”。

时任国立西北大学校长的是哲学家、教育家傅铜,他留学日、英,是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的弟子。1920年陪同罗素来华讲学,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等,主要研究中西哲学与比较,并将西方数理哲学首次引入中国,是当时中国研究哲学的带头人之一,创办中国首个哲学学术团体和学术杂志——“哲学社”和《哲学》杂志,是参加世界哲学学术会议(英国伦敦)的第一位中国学者,1937年被列入由英国伦敦欧罗巴出版公司出版的《世界名人录》。哲学家、教育家陈定谟时任国立西北大学哲学学科主任(李永森、姚远主编:《西北大学校史稿》,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5页),他是赴美留学生,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及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主要研究中西哲学与比较等。20世纪20年代,哲学在中国尚属探索与发展阶段,一批哲学名流的汇聚使国立西北大学成为我国哲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0世纪30-40年代,西北大学经历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大学发展阶段。虽经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但西北大学汇聚了一大批学贯中、西、马的哲学名师,他们布居于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大学各相关学系,形成的主要学科方向有:(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基本理论研究,代表学者有沈志远、罗章龙、刘及辰、许兴凯、徐劲等;(2)中国哲学研究,代表学者有高亨、谭戒甫、陆懋德、高明、罗根泽、张西堂、戴君仁、王捷三、孙道升、丁山、马师儒、黎锦熙等;(3)外国哲学、逻辑学、宗教学、中外哲学与宗教比较与融合研究,代表学者有汪奠基、张纯一、江绍原、马宏道等;(4)教育哲学研究,代表学者有姜琦、杜元载等。在多元发展中形成了显著的学科综合实力,在如上诸多领域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大学为教育部直属的14所综合性大学之一。在此期间,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侯外庐出任西北大学校长,对西北大学哲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时学校成立政治课教学委员会、马列主义基础教研组、政治教育系、哲学教研组等教学科研组织,并通过人才培养、特色发展和对外交流等,在推动新中国的哲学学科发展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特别是在中国哲学与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基本理论等学科方向,西北大学走在了全国前列。

猜你喜欢
德文西北大学日文
西北大学木香文学社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吴德文国画作品选
作为证据的足跡(mör)与它的证明力一以卫拉特法为中心(日文)
有关蒙古国西部卫拉特系集团的农耕与自我认同的预备考察(日文)
《我们》、《疑惑》
西北大学博物馆
日文花样
陆金龙理事长一行拜访比德文控股集团董事长李国欣
野性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