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分工、全要素生产率与区域经济增长*

2023-12-08 08:39庆,苏
兰州财经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粤东西北地区

● 姜 庆,苏 皑

(1.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河源 517000;2. 华南理工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体量迅速增大,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充分发挥地理优势,集中有利的资源,实现经济率先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扩大与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由于中国区域之间的地理条件、基础设施和经济环境显著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短期内难以趋同。区域经济格局的差异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路径和道路,从而避免因为过于依赖单一发展路径而可能带来的风险;并且可以破解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1-2]。区域协调发展是破解中国地区不平衡发展矛盾的主要战略,国家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城市群等区域合作组织的主要使命也从引领经济高速增长转变为辐射带动外围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2018 年中国政府印发的《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以城市群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并要求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和深化区域合作机制。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城市群是否带动外围欠发达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以及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广东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其经济发展模式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和先发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具有典型性。由于具有毗邻香港、澳门和台湾的优势,广东省政府驻地广州市和主要经济特区深圳市、珠海市及其临近的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于1995 年初步形成,并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群之一。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粤东西北12 城市经济发展却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与外围粤东、粤北和粤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与我国四大经济区域的差异极为相似。基于此,广东省常常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其经济发展经验对全国其他地区有较大的借鉴意义[3-4]。

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广东省委、省政府于2004 年首次提出珠三角与粤北山区及粤东、粤西两翼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5],鼓励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粤东、粤北和粤西地区转移,以期实现分工、合作的产业体系,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同时加快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然而,区域分工理论认为由于各地区在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存在差异,促使各地区选择和发展优势产业,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进而就形成了各地区的产业分工。学者普遍认为产业转移推动了产业分工,但是否促进了区域经济共同增长存在不同意见。一部分研究认为通过产业转移实现合理的产业分工,可以通过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可以促进整体区域的经济增长;另一部分研究认为在市场机制下,低效和亏损的产业转移到落后地区后,受技术水平、人员素质和营商环境的制约,无法带动承接产业转移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本文通过对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分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提出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转移政策建议,以期为全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文献综述

产业分工是产业转移主要动因,并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专业化生产,进而实现技术进步和集聚,促进生产效率提升。周伟和宁煊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的产业转移升级,认为产业转移优化配置了生产要素、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分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11]。学者们对产业合理分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Rivera-Batiz 和Romer 对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研究发现了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增长的原因是中心和边缘地区分别集聚了分工不同的产业群[12]。中国国内学者的研究支持了产业分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早期的研究更关注大中小城市之间、中心与外围之间分工协作对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影响[13]。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产业分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尚永珍和陈耀认为城市群各城市间合理的产业分工协作模式能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增长[14];刘乃全和吴友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实证研究以及于光妍和周正对11 个国家级城市群的实证研究也支持产业合理分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效应[15-16]。城市群的产业分工不合理、重复建设将制约区域经济增长,例如周天芸和黄亮对泛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城市群存在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等问题,导致城市之间难以发挥协同效应,进而影响了区域经济共同发展[17]。

全要素生产率在产业分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起重要的中介作用。贺胜兵等认为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东部地区可以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从而优化了地区资源要素配置,有效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中西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入能否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关键在于承接的产业是否具有集聚性[18]。赵博宇进一步证实了承接产业转移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显著下降,并将制约地区的经济增长[19]。

综上,现有研究成果对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分工,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增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能否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增长存在分歧;而全要素生产率可能在产业分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现有文献仍缺乏对产业转出的发达地区和承接产业转入的落后地区产业分工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异质性进行比较分析。为此,本文将重点考察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分工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差异。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区域分工理论主要是运用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学说、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来研究区域经济分工的理论。区域分工理论认为,由于各地区基础设施、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条件存在差异,投入同样劳动或生产同样产品,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各地区要尽最大可能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选择和发展优势产业,并进行专业化生产,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这样在各地区之间就形成了产业分工。

亚当·斯密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在于各国之间的劳动生产率不同,基于这个观点他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为了实现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国家或地区将选择具有优势的生产部门,就自然实现了分工[6]。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区域分工和贸易的产生并不只限于绝对成本的大小;两国之间由于存在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差异,具有高技术水平的国家无论生产什么产品劳动生产率均处于优势地位,但这种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每个国家应该把资本和劳动都集中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进行出口,同时减少生产并进口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样双方均能获得专业化分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效益[7]。比较优势理论比绝对优势理论更具有普遍意义。

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均强调贸易和分工是基于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生产技术水平差异导致劳动率水平的不同,但这没有办法解释生产技术水平相当的发达国家贸易越来越频繁的现象,要素禀赋学说解释了这个问题。贝蒂尔·奥林提出了要素禀赋学说,该学说认为国家或地区之间要素禀赋存在相对差异,或者利用这些要素的强度存在差异,这些要素包括资本、土地等;那么国家和地区就应该生产和出口能充分利用本国具有相对优势生产要素的产品,而减少生产并进口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这就形成了国家和地区的分工[8]。

Solow 提出的索洛模型奠定了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基础,并成为全要素生产率的经典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经济增长包括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两部分[9]。索洛模型经后人研究并改进为C-D生产函数模型,可以分解出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常称为索洛余值法。在规模报酬不变假设下,C-D 生产函数可以表达为:

其中,Yi,t为城市i在t期的实际产出,Ai,t为城市i在t期的全要素生产率(TFP),Ki,t为城市i在t期的资本投入,Li,t为城市i在t期的劳动投入,α、β分别为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性,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下,α+β= 1。

全要素生产率表示技术进步和要素配置效率促进生产效率提升,进而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全要素生产率已经成为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广东省基于相关理论推进珠江三角洲向粤东西北地区产业转移,以期实现分工、合作的产业体系[9],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增长。然而,在粤东西北地区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形成产业分工合作过程中,虽然资本投入和人力投入均得到一定幅度提升,却未有证据显示其经济增长加快,相反珠江三角洲地区呈现经济快速增长,贫富差距加大的趋势[10]。全要素生产率在产业分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是否存在明显差异?为此,提出假设1 和假设2:

H1: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分工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H2: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分工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有负向影响。

四、研究模型与数据说明

(一)中介效应模型

中介效应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如解释变量X通过影响某一变量M对被解释变量Y产生一定的影响,则把变量M作为解释变量X和被解释变量Y的中介变量。中介变量发挥的作用就称为中介效应,中介效应模型可用图1 来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

图1 中介效应模型示意图

根据图1,可以构建计量模型来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为:

式中,a、b、c和c'为待估系数。c是解释变量X对被解释变量Y的影响系数,代表了X作用于Y的总效应;a是解释变量X对中介变量M的影响系数,代表X作用于M的效应;b是控制了解释变量X之后,中介变量对被解释变量Y的影响系数,代表M作用于Y的效应;c'是控制了中介变量M之后,解释变量X对被解释变量Y的影响系数,代表X作用于Y的直接效应;ε1、ε2和ε3为均值为0 的随机误差项。总效应等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之和,即c=ab+c'。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的目标是检验ab效应是否存在,并用它在总效应中的比重来衡量中介效应的作用程度。

(二)指标选取与计算

根据研究假设和中介效应的研究方法,需要选择被解释变量、核心解释变量和中介变量,为了得到更可靠的估计结果,还需要选择影响解释变量的控制变量。

1.被解释变量(lnpgdp)

本文用广东省21 市的人均GDP 作为被解释变量,主要原因:一是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依据人均GDP 划分不同国家的发达程度;二是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促进了人口流动,中国学者评估区域经济增长的成果一般采用人均GDP 作为经济增长的评估变量[15];三是人均GDP 可以从政府部门公布的统计年鉴资料中观测得到。为了减少物价因素带来的偏差,按照每个城市的人均GDP 平减指数把所有年份的人均GDP 折算成2004 年的实际人均GDP,取对数为lnpgdp。

2.核心解释变量与中介变量

(1)产业分工(div)

早在2004 年,广东省就启动了珠江三角洲城市向粤东西北城市的产业转移工作,以期形成产业分工与协作机制。本文借鉴陈国亮和唐根年的研究成果[20],采用2004—2021 年间广东省21 市19 个行业从业人数计算不同城市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差异度以衡量产业分工。具体计算公式为:

式(5)中,Divij,t为城市i与广东省其他20 个城市的产业分工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2)全要素生产率(tfp)

全要素生产率表示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升、要素配置优化、政策红利和规模效应等影响经济增长的效果,常采用索洛剩余值法估算全要素生产率[21]。按照式(1)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其产出、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的取值和计算如下:

首先,产出数据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GDP,可以直接从统计年鉴获得,需将国内生产总值按价格平减指数折算成2004 年不变价格的实际GDP。

其次,劳动投入数据指生产过程中实际投入劳动量,本文借鉴闵树琴和王希的做法,采用各城市年末从业人数度量劳动投入量指标[22],数据可以直接从历年《广东省统计年鉴》获取。

最后,资本投入为各城市各年的资本存量,一般采用永续盘存法进行估算,估算公式如下:

其中,Ki,t是城市i在t期资本存量;Ii,t是城市i在t期以当期价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可以从《广东省统计年鉴》直接获取;Pi,t是城市i在t期基于2004 年基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可以从各城市的统计年鉴获取,部分缺失数据采用广东省对应年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代替;δ是折旧率,借鉴张军等的成果采用9.6% 的折旧率[23];Ki,t-1是城市i在t- 1 期资本存量,由于2004 年以来的统计资料未公布各城市的资本存量,本文采集了《广东省统计年鉴》公布的2003 年21 市的固定资产折旧额,按照折旧率折算出2003年初的资本存量,减去2003 年的折旧额,加上2003 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再按照2004 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折算成2004 年初的资本存量。

3.控制变量

进一步选取影响经济增长的控制变量包括财政支持水平(gov)、对外开放水平(open)、居民储蓄率(save)和基础设施(lninf)。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干预,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借鉴杨子晖的做法采用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例代表财政支持水平[24];对外开放水平可加快改革进程以促进经济增长[25],以进出口总额占地区GDP 比重来度量,进出口总额以美元为单位的,按照对应年份的中间汇率进行转换;居民储蓄率会影响地区的投资和消费,进一步影响地区的经济增长水平[26],选取城乡居民储蓄总额占地区GDP 比例衡量居民储蓄率;基础设施对地区经济增长有重要的作用[27],选取公路里程作为基础设施的代理变量,数据可以从统计年鉴获取,进行对数处理。

(三)数据说明

本文研究需要的广东省21 市2004—2021 年统计数据原始资料均来源于历年的《广东省统计年鉴》和各城市的统计年鉴。根据各数据计算结果得到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 所示。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五、实证结果与稳健性检验

(一)广东全省检验结果

运用Stata16 软件根据中介效应分析的方法,分别采用三步法和Sobel 检验考察2004—2021年广东全省21 市产业分工通过全要素生产率中介作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估计结果如表2 所示,其中列(1)在不考虑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情况下,产业分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在1%显著水平上为正;列(2)估计了产业分工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结果表明产业分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系数在1%显著水平上为正;列(3)同时考虑产业分工和中介变量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影响,结果表明产业分工和中介变量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均在1% 显著水平上为正,其中产业分工的影响系数为0.069。进一步采用Sobel 检验来验证中介效应的显著性,表2 同时列出了SobelZ 值、Goodman-1Z 值和Goodman-2Z 值,均在1%水平上支持中介效应的显著性。综合考量以上估计结果,说明在广东全省产业分工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全要素生产率在产业分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产业分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回归系数和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经济增长的回归系数之积0.072,占产业分工对经济增长总效应的51.36%。因此,广东全省的产业分工能够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冲击。

表2 全省产业分工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经济增长的效应

(续)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检验结果

根据前文研究方法,分别估计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的产业分工通过全要素生产率中介作用影响经济增长的效应,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分区域产业分工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经济增长的效应

根据表3 的结果,列(1)估计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在不考虑中介变量全要素生产率的情况下产业分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系数在1%显著水平上为正;列(2)估计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分工对中介变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系数在1%显著水平上为正;列(3)估计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分工和中介变量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影响,结果表明产业分工和中介变量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均在1%显著水平上为正。进一步采用Sobel 检验来确保中介效应的显著性,珠江三角洲地区中介效应检验的SobelZ 值、Goodman-1Z 值和Goodman-2Z值均在1%水平上显著。所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在产业分工促进经济增长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其中介效应值为0.052,占产业分工升级对经济增长总效应的46.51%。

列(4)估计了粤东西北地区在不考虑中介变量全要素生产率的情况下产业分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系数在10% 显著水平上为正;列(5)估计了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分工对中介变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系数在1%显著水平上为正;进一步考察列(6)的估计结果产业分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在1%显著水平上为正,而中介变量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影响在1% 显著水平上为负,该结果说明全要素生产率在产业分工影响经济增长中产生了负向中介作用。为了进一步验证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分工是否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效应影响经济增长,采用Sobel 检验法进行检验,结果SobelZ 值、Goodman-1Z 值和Goodman-2Z 值分别为-2.529、-2.506 和-2.552,均在5% 显著水平上拒绝了没有中介效应的原假设,所以粤东西北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在产业分工影响经济增长中具有负向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产业分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回归系数和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经济增长的回归系数之积-0.024。

(三)稳健性检验

为确保估计结果的稳健性,进一步采用Bootstrap 检验法进行验证。分别对广东全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进行500 次抽样检验产业分工通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中介作用,分别得到500 个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值,计算出效应均值和95%置信区间。如未包括0,说明中介效应是显著和稳健的[28-29]。表4 结果显示,广东全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的间接效应(中介效应)在1% 水平上显著,中介效应均值与前文估计的结果相同。广东全省产业分工通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中介效应值置信水平95% 置信区间[0.053,0.092],中介效应均值在1% 显著水平上为0.072,与实证结果相符;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介效应值置信水平95% 置信区间为[0.026,0.079],中介效应均值在1% 显著水平上为0.052。两组结果的置信区间均没有包括0,说明广东全省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分工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中介效应是稳健的;而粤东西北地区中介效应值置信水平95% 置信区间为[-0.040,-0.008],没有包括0,中介效应均值在1% 显著水平上为-0.024,进一步证实了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分工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

表4 产业分工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经济增长效应的稳健性检验

六、进一步讨论

2018 年中国政府印发《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于1995 年初步形成,是中国最早期的城市群之一,并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群之一。广东省政府2004 年试图通过产业转移政策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带动周边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共同增长。然而文献研究表明,该政策实施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并未有效带动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增长[30]。统计年鉴资料的地区经济增长数据也证实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快速增长,深圳市和广州市作为城市群中心城市,人均GDP 居全国地级市前列;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包括汕头市在内的粤东西北地区12 市的经济发展却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本文的实证结果验证了H1和H2,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广东的产业转移实施过程中,珠江三角洲地区未能带动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原因。全要素生产率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分工影响经济增长过程中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中介效应,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加快;而在粤东西北地区虽然产业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却在产业分工影响经济增长过程中产生了显著的负向中介效应,致使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相对缓慢。广东省的“双转移”政策能较好解释其中差异,2008 年,中共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要求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珠江三角洲地区转移到粤东西北地区,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先进和优势产业;粤东西北地区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第二、三产业转移的同时,还需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培养和转移高素质劳动力。所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通过转移实现产业分工的同时,珠江三角洲地区集聚了包括从粤东西北转入的高素质劳动力在内的更多优质资源要素,集中发展高附加值的先进和优势产业,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并驱动了经济增长。而粤东西北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虽然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升,但却在产业分工影响经济增长过程中产生负向的影响。

产业布局是地区产业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其优化过程是城市群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共同增长的重要基础。从实证结果看,粤东西北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在产业分工影响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产生负向的中介效应。通过调研发现粤东西北地区的承接产业转移园区一般为深圳(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广州(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等,意味着粤东西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主要为承接某个特定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了保持自身优势,不可避免地把效率低下、效益不佳、环境污染的企业转移到对口承接的合作共建产业转移园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粤东西北地区由于产业鱼龙混杂,故无法通过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因而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七、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采集广东省21 市2004—2021 年的统计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分别检验广东全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分工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广东全省与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分工均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作用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正向冲击。而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分工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作用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

根据研究结论,本文建议继续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向粤东西北地区的产业转移,进一步促进城市间分工,分别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广东省政府部门应做好全省的产业布局规划,确定每个城市的主导产业。粤东西北地区主导产业的确定不仅需要能充分利用好本地的资源,更要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错位、互补和协调发展的格局。针对产业分工未能通过全要素生产率中介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问题,建议改变现在对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采用飞地经济产业合作模式或专业化产业园区承接模式。飞地经济产业合作模式的基本载体是开发区、产业园区,可以理解为是对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模式的升级版,但不同之处在于双方城市不仅共建园区,还共同管理、共同分享税收等收益,其经济效应纳入双方的绩效考核。飞地经济合作模式的优势首先在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出于利益的考量,不再纯粹转移低效的产业,而会作通盘考量;其次是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参与园区管理也能更好地提升运作效率;最后是园区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将对承接地的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的外溢作用。专业化产业园区承接模式是根据城市群产业布局的总体安排,在粤东西北地区建设专业化的产业承接工业园,如电子产业转移工业园、陶瓷产业转移工业园等,专业化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从而让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进而提升生产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猜你喜欢
珠江三角洲粤东西北地区
明清珠江三角洲基塘区的田场与经营者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外来人口政策迭代研究
近60年西北地区森林资源变化分析与思考
三集一体机在西北地区适用性分析
粤东剧界演变发展及其戏剧史意义
珠江三角洲口袋公园设计探究
《珠江三角洲》一课教学的粗浅尝试
西北地区首届课博会在宝鸡召开
中控签约中海油粤东LNG接收站项目
土地革命战争前期中共在西北地区的兵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