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性课程的教学策略研究

2024-04-14 18:20宁生祥
关键词:教师应中华传统

宁生祥

摘 要:随着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需求,深入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同时提出营造文化情境、推动协作互助、实施分层教学等具体教学策略,旨在通过创新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拓展性课程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2.010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凸显,其在教育领域的传承和发展也成为当务之急。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无疑为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提供了宝贵资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价值

1.培养语文综合素养,丰富文化底蕴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的历史故事、诗词歌赋以及哲学思想,此类内容能够在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此外,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众多的故事和典故,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扩展学生思维视野同样重要。通过此类故事典故,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同时学习到许多道德规范和人生智慧。

2.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文化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探索。传统文化中包含许多充满智慧和艺术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其次,传统文化中的艺术表达形式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通过学习这些艺术形式,学生可以培养审美情感和艺术鉴赏能力。

3.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促进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可以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下去。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传统文化强调诚信、孝道、礼仪等重要价值观念,此类价值观念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感受到自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此種文化认同感有助于学生形成文化自觉,促进文化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性课程的教学策略

1.营造文化情境,提高学习动力

教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营造文化情景策略的核心在于营造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感知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为此,教师应设计与中国传统节庆相关的特色课程,通过节日习俗及故事讲解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文化元素进行结合。在中秋节等重要节日期间,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相关的民间故事、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节日的深层文化意义,从而引入语文知识点。此外,教师应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在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语文材料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文化传统的热爱。学生可以通过故事及寓言学习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观念、生活智慧,从而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获得教育。为了更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促进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此种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及参与度,同时能够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以《北京的春节》的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准备春节相关的图片、音乐和视频素材。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与春节相关的音乐并展示春节庆祝的图片,以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春节的由来和庙会、春节联欢晚会等春节特色活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随后结合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北京的春节有哪些独特的习俗吗?”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学生讨论完毕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北京的春节》并重点关注文中描述的春节习俗和活动,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段落,鼓励学生分享对文中描述的理解和感受,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推动协作互助,共享学习经验

教师应在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积极推动学生间的协作互助,确保学生能够在合作中学习并提升自己。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形式的古诗文背诵接力等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学生可以在此类活动中学习古诗文,并通过小组间的竞争和合作加深自身对诗文的理解和记忆。教师要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贡献个人力量。由此,教师可以开展“成语接龙”“诗词大会”等各种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或角色扮演活动,从而在帮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兴趣的同时,鼓励学生在互动中分享及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利用戏曲、民间故事等传统文化内容探索文化内涵,此种教学方式能够在提高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的同时,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的提升。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尊重他人意见、如何有效进行沟通协作。

以《石灰吟》的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准备《石灰吟》的诗歌原文、诗人简介及其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料。在课堂开始前,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随后,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每组轮流朗读诗歌,感受其节奏和韵律。在朗读完毕后,教师可要求每个小组讨论诗歌的内容和意象,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等,共同探讨其象征意义。讨论结束后,教师可在小组内部分配任务,请一部分同学负责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另一部分同学讨论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教师需要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讨论如何将诗中表达的坚韧不拔、追求纯洁高尚的品质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在讨论完毕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创作相关的绘画、书法作品以表现《石灰吟》的主题和情感,每个小组需在创作完毕后轮流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创作,分享成员对诗歌的理解。在展示环节,其他小组成员提出问题或提供反馈,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并强调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

3.实施分层教学,适应不同需求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分层教学的核心在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及理解程度提供差异化教学内容及方法,以满足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差异化的材料准备可以确保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能够在自身适宜的水平上获得适当的挑战及学习机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不同难度的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简化版的古诗文,使其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基本内容;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提供原文阅读材料,进一步培养其理解和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难度较高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辅助工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帮助其从不同角度理解掌握知识。个性化学习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因此,教师应设计分层次文化探索任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

以《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准备《两小儿辩日》的课文原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并在课程开始之前对学生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辩论文化及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对于初级学生,教师需要提供简化的课文版本和具有插图的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故事情节和语言结构。中级学生则可以接触完整的课文,配合中文解释和辩论文化的背景知识。高级学生除阅读原文外,还需探讨课文深层次的主题和修辞技巧,对比现代辩论和古代辩论的异同。在教学活动设计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初级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模拟故事中的辩论场景,理解故事情节和基本辩论技巧。教师可以组织中级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辩论策略和语言艺术,同时关注故事的教育意义。高级学生则可以参与更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活动,撰写关于古代辩论文化的论文,或与现代辩论进行比较分析。在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展示自身学习成果,教师和同学需要为其提供反馈,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展示完毕后,教师需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初级学生可完成课文填空练习,中级学生可进行简单辩论练习,高级学生则需要撰写与辩论相关的短论文,使其了解我国传统辩论文化。

4.整合多元资源,优化教学内容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整合多元资源以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教师应利用在线课程、文化教育网站,以及各类数字图书馆和档案馆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资源接触到历史文献、艺术作品、民俗风情等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传统文化知识。在线资源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进度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其次,教师应结合图书馆、博物馆等外部资源组织实地考察或在线虚拟游览,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近距离接触古代文物和艺术品,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通过虚拟游览跨越地理限制,探索遥远地区的文化遗产,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精髓。

以《小英雄雨来》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准备《小英雄雨来》的课文原文、相关的视频剪辑、历史背景介绍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互动活动指南,随后使用视频片段展示抗战时期的历史背景,通过图片展示当时的生活场景并介绍与故事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集体朗读《小英雄雨来》,并利用PPT或黑板展示课文的关键词汇及句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朗读完毕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拟故事情节加深学生对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故事中的道德和价值观念,以及如何将这些传统文化价值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5.融合信息技术,拓宽学习视野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以增强教学效果,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信息技术的融入能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加生动、直观,并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互动学习体验,教师应利用PPT和视频等多媒体教学工具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语文教学。通过多媒体工具,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以更直观、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展示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故事,通过动画展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场景,此种形式的教学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教育软件及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互动式的传统文化学习体验,此类平台及软件通常能够为学生提供游戏化学习环境,并结合测试、竞赛及互动讨论等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可以通过APP上的互动游戏学习诗词、历史故事等传统文化内容,从而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创造沉浸式学习环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代诗文描述的场景之中,增强其感官体验和情感投入。

以《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准备《圆明园的毁灭》的课文原文、历史文档、圆明园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并利用在线博物馆的虚拟游览让学生对圆明园历史背景和建筑风格有直观的了解。随后,教师可以通过PPT和视频展示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让学生感受圆明园的美丽,同时使用多媒体资料介绍圆明园的设计特点和艺术价值,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介绍完毕后,教师可以利用教育软件或学习类APP设置与课文相关的互动式问题和小测试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并引导学生讨论圆明园毁灭的原因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课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深入理解圆明园的毁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弘扬传统文化,教师可以有效增加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实施营造文化情境、推动协作互助、实施分层教学、整合多元资源以及融合信息技术等教学策略,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学方法更加创新多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及效果,更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现代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丽丽《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成长》2022年第3期。

[2] 吴学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华夏教师》2021年第25期。

[3] 何雪艳《小学语文教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与实践》,《陕西教育:教学》2023年第1期。

[4] 陈洁《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今天》2023年第14期。

[5] 陈香兰《探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名师在线》2022年和11期。

猜你喜欢
教师应中华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