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路径分析

2024-04-14 18:20张吉兰
关键词:典故成语传统

张吉兰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路径,从而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数学素养。文章提出了七种渗透路径:引入传统图案,学习简易图形;结合历史名著,掌握运算法则;讲授名人故事,体现传统文化;利用成语典故,解决数学问题;融合传统艺术,培养空间想象力;结合传统节日,学习历法与数学关系;引用传统建筑,强化几何感知能力。以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数学 渗透路径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2.020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数学主要研究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思想观念、文化形态、生活方式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它包括文学、艺术、民俗、建筑、哲学、科学等诸多方面,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也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教师将传统文化渗透进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数学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一、引入传统图案,学习简易图形

传统文化中的图案元素包括剪纸、中国结等等。这些传统图案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色彩,展现了丰富的简易图形特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引入传统图案,一方面,传统图案中的形状和结构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简易图形的基本认知。通过观察和分析传统图案中的各种形状,学生可以逐渐发现它们与简易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对简易图形的理解。另一方面,传统图案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相比于传统的纯文字和符号教学,传统图案更加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例,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剪纸作品或中国结的实物展示给学生。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传统图案中的形状和结构,让他们发现其中存在的简易图形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看到了哪些形状?它们是什么形状?”学生可能会回答:“我看到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等。”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形状与简易图形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剪刀剪出一些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纸片,然后用这些纸片拼凑出一些简单的图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还可以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形状的纸片,进一步加深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

二、结合历史名著,掌握运算法则

在中华传统名著中有许多涉及数学的内容。以《九章算术》为例,这部古代数学经典是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对数学知识和运算法则的总结和归纳,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等内容。在《九章算术》中,学生可以看到许多与运算法则相关的例题和解析,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运算法则的基本规则。通过结合历史名著来学习数学,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数学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以历史名著为载体,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九章算术》中的故事和数学家的成就,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例如,在讲授《数学广角——鸡兔同笼》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与运算法则相关的历史名著故事,如《九章算术》中的“鸡兔同笼”问题进行教学。然后,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学生引入到历史名著的世界中,让他们了解其中的数学问题和解决方法。这个问题的内容是,假设笼子里有鸡和兔子,上面数头,下面数腳,鸡和兔子的头数一共是35,脚数一共是94。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四则运算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出简易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假设鸡的数量为x,兔子的数量为y。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学生可以列出两个方程:“x+y=35” “2x+4y=94”。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消元法或其他解法来求解这个方程组。学生可以得出鸡的数量为23,兔子的数量为12。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解决问题,还了解了鸡兔同笼问题的历史背景,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讲授名人故事,体现传统文化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有些枯燥和难以理解。教师通过讲述名人的故事,可以将数学与历史、文化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这种精神可以激励学生们勇于面对困难,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我国的名人故事中有许多关于数学的内容。例如,祖冲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数学家,他提出了使用“割圆术”来计算圆的面积和周长。通过学习祖冲之的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数学在古代中国的发展,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例如,在讲授《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这些名人的背景和成就,然后通过讲述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数学的意义。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名人的画像、生平事迹和相关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小数相关的古代数学家的故事,如杨辉三角的创始人杨辉、中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名人故事中的问题情境,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杨辉三角中的每个数字都是前两个数字之和,你能用这个规律计算出第10行的数字吗?”学生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思考,运用所学的小数知识进行计算和验证。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小数知识,还能够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授名人故事来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名人故事中的数学家们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精神。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讲述数学家刘徽的故事,他在《九章算术》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同时还关注社会民生,提出了许多关于土地测量和水利工程的建议。通过讲述刘徽的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家对社会的贡献,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四、利用成语典故,解决数学问题

成语典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成语典故,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同时,成语典故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往往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此外,成语典故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他们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有一些与数学思维密切相关,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成语典故,教师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和方法。

以《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为例,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成语典故,如“平分秋色”“众志成城”等,将其引入课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然后,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成语典故的含义和背景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解释“平分秋色”意味着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而这正是平均数的概念。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成语典故的含义,同时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接下来,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与成语典故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小明和小红一起参加了一场跑步比赛,他们的成绩分别是80s和90s,请计算他们的平均成绩。”通过这样的问题,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对平均数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不同参赛者的成绩情况,进一步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和应用能力。这样,通过设计与成语典故相关的数学问题和拓展活动,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融合传统艺术,培养空间想象力

通过学习传统艺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的概念和原理。传统艺术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观察和模仿传统艺术作品,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空间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例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山水画、花鸟画中都运用了数学的概念和原理。山水画中的透视法,就是通过运用数学的比例关系和几何形状,来表现远近、深浅的效果。花鳥画中的构图和布局也需要运用到数学中的对称、平衡等概念,使画面更加和谐美观。这些传统艺术形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例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做法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传统艺术作品,如山水画、花鸟画等展示给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中的线条、形状、比例等元素,并与本课所学的位置概念进行联系。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观察到作品中的山、水、树、花等元素是如何排列和分布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可以从传统艺术作品中感受到位置的重要性和多样性。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传统艺术作品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一些纸和颜料,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感受,绘制一幅山水画或花鸟画。在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作品中的线条、形状、比例等元素,并与本课所学的位置概念进行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山、水、树、花等元素的位置关系和相对位置。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位置概念,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结合传统节日,学习历法与数学关系

中华传统节日中有许多与数学相关的节日。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与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计算和统计工作,如准备年夜饭时需要计算食材的数量、制定预算等。此外,元宵节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制作各种形状各异的灯笼,通过测量和计算来确定灯笼的大小和比例关系。这些传统节日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数学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例如,在《年、月、日》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春节的起源和庆祝活动来引入本课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的时间是根据农历来确定的,并与阳历年不同。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春节的相关图片和视频来让学生感受到春节的喜庆氛围。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春节是按照农历来计算的?”“农历是如何确定一年的月份和日期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年中不同月份的天气情况,然后让学生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一个折线图或柱状图来展示不同月份的温度变化趋势。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用图表来表示数据之间的关系。

七、引用传统建筑,强化几何感知能力

几何是数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涉及点、线、面和体等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性质。通过学习几何,学生可以培养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重要的数学素养。传统建筑作为数学与艺术的结合体,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还能够让他们在学习几何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美和实用性。

在中华传统建筑中有许多与几何相关的元素。例如,中国古代的宫殿、庙宇和园林等建筑,都体现了精确的几何构造和比例关系。这些建筑中的柱子、梁、门窗等构件,都是按照一定的几何规律进行布置和组合的。此外,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屋顶、屋檐和装饰物等,也包含了各种几何图形,如方形、圆形、三角形等。通过引用传统建筑,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特点,从而增强他们的几何感知能力。

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建筑图片或模型,如故宫、天坛等,展示给学生。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建筑中的几何元素,如柱子、梁、门窗等,并让学生描述它们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接着,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这些柱子是如何支撑起整个建筑的?”“这些门窗是如何保证通风和采光的?”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这样的引导和讨论,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几何图形的特点,从而增强他们的几何感知能力。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中国传统建筑进行研究,并制作一份关于该建筑的几何特点和构造的报告。在报告中,学生需要详细描述该建筑中的几何元素,如柱子、梁、门窗等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并解释它们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唐秀云《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33期。

[2] 李熙全《借助数学阅读材料挖掘数学文化内涵——略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文化渗透策略》,《小学生》2023年第10期。

[3] 李翠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江西教育》2023年第35期。

猜你喜欢
典故成语传统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拼成语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猜成语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