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视角下儿童课外阅读兴趣培养新探索

2024-04-27 15:22李亚南
新阅读 2024年2期

李亚南

摘要: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关键影响力量,对培养儿童课外阅读兴趣具有“润物细无声”般的特殊优势。本文结合心理学知识及实践经验,就家长在儿童课外阅读兴趣培养方面,提出可操作的培养方法,具体体现在阅读书单的“多样化”、阅读的“仪式感”、儿童对书籍的“重视度”、书籍阅读的“重复性”等方面,力求儿童能够享受与阅读相关的每个环节,在愉悦的阅读体验中产生内发的阅读兴趣、厚积薄发,真正成为阅读的受益者。

关键词:儿童课外阅读  阅读兴趣培养  家庭阅读

巴尔扎克用“图书包含着整个生活”一语中的地囊括了阅读书籍的益处。随着“全民阅读”的兴起与推进,有关儿童课外阅读的研究盛行一时,与儿童课外阅读相关的实践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但仔细挖掘不难发现,儿童的课外阅读兴趣似乎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应是来自个体内部的动力。作为个体内部动力的阅读兴趣是指个体喜欢阅读,能够从阅读中获得积极体验[1]。但当下课外阅读被赋予了过多功利化的价值,急功近利现象严重,在诸多“枷锁”包围下,阅读本身的趣味被掩盖,儿童难以产生发自内心的阅读兴趣。而家庭作为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可以通过更有针对性、渗透性、体系性的办法,潜移默化地培养儿童内在的阅读兴趣,笔者重点探讨家长应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儿童的课外阅读兴趣。

广泛撒网——提供多样化书单

书籍选择是阅读兴趣产生的基础环节。多样化的书籍对于儿童阅读兴趣的激发至关重要。首先,当主体行使选择权时,可以产生一定的因“自主性”而带来的积极体验。儿童选择书籍时,也会因“我可以决定我要读哪本书”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兴奋,当行为主体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时,阅读的内驱力也随之得以激发。其次,儿童往往会由于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类型而缺乏阅读兴趣,故而家长可以向儿童提供种类多样化的书单,通过“广泛撒网”给予儿童接触各类书籍的机会,从而帮助其找到自己的阅读“兴趣点”。假设当家长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与习惯,仅提供有限的几种书籍,而其中恰恰没有儿童感兴趣的书籍,很难提起其阅读兴趣。家长由此而定义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读书,结论显然失之偏颇。可见,理想的书籍是开启阅读兴趣的关键,需要精心选择。

第一,选择图书切忌功利性过强。很多家长赋予课外阅读诸多功利价值,比如在儿童学龄前阶段,希望通过阅读增加识字量,选择一些过分强调识字功能的图书,内容缺少故事性或趣味性;又比如在儿童进入小学阶段,希望通过阅读提高阅读解答能力或写作能力,选择好词好句罗列或语句分析解读的刊物,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余生活中,极易使儿童产生反感心理。儿童被诸多带有功利性质的书籍包围,像完成任务一样进行阅读,原本可以产生的阅读兴趣被家长错误的理念扼杀在摇篮中。

第二,提供不同类型的书籍刊物。一般而言,只要阅读的书籍是正规出版的儿童读物,均会对儿童成长产生不同程度的积极效果,但家长往往会对某一类书籍产生偏见。比如,根据书内图画所占篇幅的多少,可以分为绘本类书籍与普通类书籍。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绘本仅适合学龄前儿童阅读,年龄稍大的儿童不应再阅读绘本。实际上,绘本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儿童阅读,例如《一片叶子落下来》内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花婆婆》饱含丰富的美学元素,《一园青菜成了精》带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是所有儿童及青少年乃至成年人读来都会颇有收获的书籍。再如文学类与科普类书籍,一些家长倾向于为儿童购买科普类书籍,他们认为儿童文学作品就是小说,儿童阅读时只是在看故事打发时间,但实际儿童可以借助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经历丰富自身的阅历、借故事人物的视角开阔视野、增长智慧,通过故事角色的成长变化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通过故事传达的核心思想涵养自身的品质等。此外,作品中酣畅淋漓的语句表达也会让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家长应看到不同书籍对儿童成长的深远影响,切勿将优秀读物拒之门外。

第三,适当放权,听取儿童的意见。在所有的阅读环节中,家长的角色应该慢慢从主导者向引导者过渡,让儿童逐渐自己掌控阅读。选择书籍时,家长可以借鉴“安吉游戏”倡导的“真游戏”理念,赋予儿童更多的阅读自主权,实现“真阅读”。低年龄段的儿童,心智不够成熟,分辨能力不强,家长在书籍的选择上可保留一定的主导权。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及身心的不断发展成熟,儿童开始有意向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家长要学会适当放权,听取他们的择书意见。此时,家长要扮演好书籍选择的“把关者”,切勿将“这本书对你来说太难了或太简单了”“这本书你可能不喜欢”等消极负面的评语挂在嘴边,干预儿童的阅读选择,降低儿童的阅读积极性。

善用仪式——营造阅读的仪式感

阅读的“仪式感”是阅读兴趣产生的外在条件。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层面出发,仪式感可以看作更高层次的需求,在践行仪式的过程中,个人可以产生积极的自我暗示,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感,获得积极的体验。仪式感同样可以应用在阅读中,通过增加阅读的仪式,阅读的重要性被放大,在执行阅读仪式时,接收到仪式的暗示,儿童会更加重视阅读,产生“阅读很重要,阅读行为是极其有意义的”等诸如此类的积极感受,并把这样的积极情绪带入到阅读中。笔者认为阅读的仪式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打造。

第一,设计专门的阅读场所。在家庭中,阅读环境的创设可以更好地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比如在家中设置专门的读书角,并让儿童参与到读书角的环境设计中,引导儿童通过书桌、书架、读书灯等家具的选择,营造让儿童身心愉悦的阅读环境。阅读场所也可以设置在其他环境中,比如定期去图书馆或公园等特定场所进行阅读,借助户外环境丰富阅读场所。

第二,营造非物化的阅读氛围。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年龄越小其表现越突出,周围的读书氛围会对儿童的阅读兴趣产生直接影响。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爱阅读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儿童。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儿童往往会通过他人行为及其后果而强化或弱化某一行为,因此家长要发自内心地认同阅读,不可认为自己的“模范行为”仅仅是为了让儿童更好地成长,而是要形成“阅读也可以让自己从中获得积极体验”的观念,并将通过阅读获得的积极体验外显出来,从而让儿童通过家长积极的阅读体验,强化自己的閱读行为。另外,家庭成员之间还可以经常“讨论书籍”,让书籍成为茶余饭后的话题,并时常陪孩子一起观看书本改编的影视作品,让书籍内容以更加生动可感的形式融进生活。

第三,制订周密的阅读计划。为某一事件设定目标、制订行动方案计划,在目标与计划的定向作用下,行为也相继产生。目标计划的制订,在一定程度上还体现出制定者的“自我效能感”;而按照计划执行行为,是“自我效能感”检验的过程,更是对“自我效能感”的强化。家长以儿童的阅读水平为基础,尊重和倾听儿童的想法,制订出相适应的阅读目标与计划,在目标与计划的驱使下,产生一系列阅读行为;在践行阅读计划的过程中,儿童对自身能完成阅读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检验和强化,对完成阅读的信心也随之增加。随着儿童产生一定水平的阅读“自我效能感”,对自身阅读有了一定的评价和估量,阅读便开始真正走进儿童的内心深处。

第四,阅读痕迹的仪式化利用。利用阅读痕迹的再利用及其仪式化能够有效提高儿童的阅读兴趣。家长可以辅助儿童定期拍摄一些与阅读相关的视频,如文学作品朗诵、读书感受分享等;也可以引导儿童制作思维导图、读书周报等梳理书本内容,并制作成阅读卡片。值得一提的是,儿童具有强烈的分享欲,这些阅读小卡片等阅读痕迹可以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在儿童群体间进行展演和分享,用来获得社会认同和增加阅读自豪感,逐步形成阅读习惯。

“包装”图书——促使儿童珍视书籍

珍视书籍是阅读兴趣产生的心理前提。当儿童开始珍视书籍,将书籍当作“宝物”一般去尊重、爱护,儿童对书籍里的内容也会产生“想要研究一下”的兴趣,阅读兴趣也随之产生。诚然,对于很多儿童而言,由“白纸黑字”组成的书籍似乎并不会像漂亮的洋娃娃、有趣的小汽车一样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因此,打造书籍对儿童的吸引力离不开家长的引导。

第一,赋予书籍特殊意义。书籍的价值意义是极其内隐的,对儿童而言更是如此,家长可以借助一些形式将书籍的意义价值外显化。比如,可以在儿童过生日时送上一本图书,让书籍附加一层“生日礼物”的特殊意义;当儿童表现好时,家长可以奖励一本儿童喜爱的书籍,或奖励一次有趣的阅读活动;家长可以引导儿童参与书籍捐赠活动或公益读书活动,允许儿童以任何善意的方式处理自己的书籍,通过与书籍相关的爱心公益活动让儿童感受到书籍的意义。

第二,了解书籍创作和制作过程。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战国时期的竹简,再到造纸术产生后的纸书,书籍的形式不断更新迭代。书籍从撰写、出版到售卖至读者手中,也是一个有趣而不为大众所熟悉的过程。家长可以带领儿童观看一些与书籍相关的纪录片,比如《盯书机》《书籍之美》等,从书籍的诞生与制作过程中感受书籍的珍贵;也可以引导儿童借助书法来抄写书中语句,在抄写中感受文字成句的过程,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创作历程;还可以将儿童的周作文等日常写作内容装订成册,配以专门的封面,让小作者感受自己的文字被制作成书籍所带来的欣喜,儿童爱惜自制书籍的同时,将对书籍的珍视之情迁移至其他书籍中去。人的心理活动往往会受到具体行为的暗示,当儿童做出爱护书籍的动作时,心理上也会随之产生要爱惜书籍的认知。

以书为友——好书不怕重复读

重读书籍是阅读兴趣产生的外显行为。以书为友,能够产生所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恋书感觉[2]。反复阅读一本书,能够更好地体会其中的韵味。朱熹曾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不同年龄段读同一本书会获得不同的体验,比如经典绘本《鲸鱼》,學龄前儿童初读这本书时,被书中村民滑稽的行为引得捧腹大笑;待儿童年龄稍大后,再拿起这本书品读时,村民行为背后隐藏的哲理便可略懂一二。

首先,要尊重儿童的“择友标准”。当儿童反复阅读某一本书或其中的某些部分时,家长应该从中看到儿童正在冉冉升起的阅读兴趣,而不是去批判或制止儿童的重复性行为。当儿童选择了某本书籍作为自己的枕边书,时常拿来翻看时,家长应大力支持,甚至还可以共读此书、相互讨论,使儿童感受到家长的支持与尊重。而如果家长发现儿童反复阅读的书籍确实对儿童存在某种负面影响,也不要采取强制措施加以制止,而是善于引导,比如通过推荐其他书籍的方式转换儿童的注意力。家长推荐给儿童其他书籍时,要善于发掘儿童“老友”与“新友”之间的联系,在恰当时机将其他书籍推荐给儿童,这样既不会让儿童感到难以接受,还能激发儿童的联想与想象,促进其阅读内容的整体性理解。

其次,要以书会友,对等交流。家长可与儿童就其喜欢的某一本书开展对等的交流,帮助儿童形成更加多元的认识。当亲子共读一本书时,家长不应站在上帝视角对同为阅读者的儿童进行过多评价,更不应急着否定儿童的想法,要善于听取和接纳儿童的观点。当儿童出现不符合正确价值观的观点时,要对其循循善诱,将其引导至正确观念上来。对等的交流,既可以保护儿童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培养锻炼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结语

阅读应该被当作一种兴趣爱好来培养,应该是自然而然地发生,而不应被赋予太多功利价值。家长切勿急功近利地敦促、命令儿童阅读。阅读本身是一件日积月累的事情,家长应该做的是撒下阅读的种子,悉心照料,让阅读的兴趣向下扎根,阅读的果实才有可能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山东开放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娜,宋晓娟,王玥.家庭社会经济文化地位与青少年数字阅读素养的关系:阅读兴趣的中介作用和父母情感支持的调节作用[J].应用心理学,2022(6):507-515.

[2]单波.作为交流的读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1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