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特色护理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2024-04-29 19:07曹红京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4年2期
关键词:疾病护理患者

郑 超, 李 宁, 曹红京

(1. 北京市隆福医院 心内科, 北京, 100010;2. 北京市隆福医院 护理部, 北京, 100010)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应对老年慢性病的增长和合理处置成为医疗机构面临的巨大挑战。人群中心血管疾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不断增加,同时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急性心血管事件抢救成功率提升,死亡率下降,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增加,逐步成为影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及生存率的重要问题。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疾病迁延不愈、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等特点[1],患者在短期内反复发作入院,不仅导致心功能迅速恶化,严重降低生活质量,缩短生存时间,而且占据了大量医疗资源,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如何减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入院次数,延长其缓解期,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是目前老年心力衰竭治疗的目标。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 年)》提出加强老年慢性期康复、稳定期照护、终末期关怀的护理服务体系。护理工作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2]。通过持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实施护理服务能力提升,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使中医护理特色更加突出,确保护理工作能够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治疗模式和特色护理模式对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复发风险和改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经过多年建设,医院逐渐形成了以多学科合作为基础的中西医结合特色的治疗和护理模式,现将医院近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特色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20 年—2023 年医院转型为中西医结合医院,选取收治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00 例为研究对象,年龄均≥65 岁,NYNA 分级Ⅲ~Ⅳ级[3]。300 例患者中男174(58.00%)例,女126(42%)例,年龄(67.50±4.50);合并糖尿病者240(80.00%)例,合并高血压者270(90.00%)例,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者210(70.00%)例,营养不良合并低蛋白血症者150(50.00%)例,合并贫血者210(70.00%)例;卧床患者150(50.00%)例;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者约占60.00%~70.00%,焦虑抑郁者占70.00%,约90.00%的患者均存在失眠问题。

2 护理

2.1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急性期患者治疗与护理

在接诊慢性心力衰竭急危重症患者时,注意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及早联合应用无创及适当应用有创化验检查及监测手段,严密监护、早期预防、及时诊治,针对不同的病理生理状态,制定个性化、精细化的治疗方案。在避免医源性损伤的前提下,利用先进的仪器及技术手段,适当放宽氧疗指征及手术指征,有助于高龄患者的预后改善。

2.2 中医辨证施治

目前对于慢性心衰的西医治疗方案已相对成熟,但西药长期应用容易产生耐药性和不良反应。同时,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中医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心衰患者再住院率与死亡率,相关临床研究也显示中医药防治心力衰竭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4]。

基于中医辨证施治,临床收治的300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辨证:心血瘀阻型105(35.00%)例、痰浊壅塞型111(37.00%)例、阴寒凝滞型78(26.00%)例、心肾阴虚型42(14.00%)例、气阴两虚型63(21.00%)例和阳气虚衰型33(11.00%)例。临证中往往多个证型同时出现,很少单一出现,而且表现复杂,临证中随其主证加减用药。慢性心衰主要病机为阳虚水饮上泛,对其治疗以温阳利水为大法[5]。

2.3 中医护理

多数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喘憋不能下床,护理人员采用床边教学指导患者中医的呼吸吐纳,进行呼吸肌功能锻炼,指导患者闭合唇眼,用鼻深呼吸后屏住呼吸,屏息2~3 s,经口呼气,控制在7~10 s,连续进行约20 min,2~3次/d,从而提高心肺功能。对于能下床活动的患者,循序渐进指导患者床旁原地踏步、伸展臂膀、转动腕部、展肩扩胸、伸腰屈膝等,20~30 min/次,2~3 次/d,情况允许的可进行床上八段锦锻炼,每天锻炼2 次,每次约15 min。

2.4 失眠护理

多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抑郁、焦躁等消极情绪,护士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针对失眠患者睡眠,采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①失眠推拿:头面及颈部操作:患者仰卧,护理人员采用指揉法、抹法、双手扫散法、五指拿法、指尖击法在前额、头顶及印堂、睛明等穴操作,每个穴位按揉5~10 min。腰部操作:患者俯卧位,采用滚法、掌推法在心俞、肾俞、肝俞等部位操作5~10 min。②药枕护理:给予患者中成药制作的药枕,药枕成分包括菊花、决明子、蚕沙、白芷、川穹,如果患者存在心肺气虚、血瘀等症状,可加入黄芪、党参;患者有肾亏症状,可加入肉桂粉、桂枝尖。将这些药物装入枕头中,让患者枕于头下,每周更换1次药枕。③穴位贴敷:患者入睡前将带有中药成分的穴位贴贴敷双足涌泉穴,通过药物渗透作用,改善失眠症状。

2.5 叙事护理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6],预后差,严重威胁患者健康。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6)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对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改善其不良心态。护理人员通过叙事护理对患者的故事倾听、吸收,帮助患者实现生活、疾病故事意义重构,并发现护理要点,继而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叙事护理不仅可以用来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减轻心理痛苦,和谐护患关系,同时也能减少负面躯体症状,利于疾病预后。

2.6 饮食护理

由于住院患者年龄大合并脑血管患者居多,多数合并营养不良,因此肠内营养非常重要,及时给予鼻饲饮食,在鼻饲过程中注意鼻饲液的温度和量,床头抬高35°~45°,每次鼻饲前回抽有无胃潴留,对于胃轻瘫存在返流的患者给予空肠置管,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饮食原则为低钠、低热量、清淡易消化,确保足量维生素、碳水化合物、无机盐,适量脂肪。

2.7 中药灌肠

心力衰竭患者由于活动量减少,动则喘憋明显,胃肠道活动弱,再加上需要限制饮水量,多数存在便秘问题。科室采用中药大黄、火麻仁、当归、桃仁、木香、枳实等熬成水剂进行灌肠,以清除湿热、泻火通便、活血化瘀等功效减缓便秘。

2.8 出入量监测

心力衰竭患者应该进行严格的液体量管理,保证24 h 出量大于入量,严重心力衰竭患者饮水量应控制在1.5~2.0L/d,正确记录出入量,达到负平衡。教会患者家属及患者正确计算出入量的方法。在输液过程中严格设定输液速度,输液不能过快,密切观察尿量、体重、电解质的变化,能下床活动的患者每日测量体质量。水肿明显的患者给予中药水肿贴贴敷于神阙穴。

2.9 皮肤护理

心力衰竭患者常被迫采取右侧卧位或半坐卧位,所以应加强右侧及骶尾骨隆突处皮肤的护理,预防褥疮。可为患者定时按摩、翻身,护理动作应轻柔,防止皮肤擦伤。针对早期压疮的患者,采用科室自拟的复方紫草膏进行涂抹,减轻红肿热的症状。

2.10 延续性护理

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疾病迁延不愈、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降低患者在短期内反复再住院率,科室采取了延续性护理,创立了互联网+慢性心衰健康教育,必要时可以医护到家进行上门服务。①科室组建健康教育小组:由1名主治医师、2名主管护师和6名专科护士组成健康教育小组,小组成员在开展工作之前均参加护理培训,熟练掌握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措施、发病原因、并发症和护理等相关知识,以及居家康复训练的方法。②制作健康教育资料: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素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要让老年人重视科学的养护治疗方法,树立进行健康管理可以有效控制慢性病、提高生命质量的意识[7]。科室健康教育小组拍摄短视频上传互联网媒体平台,积极开展老年慢性心力衰疾病知识的宣传。③建立档案:患者出院时,小组成员为其建立档案,将其姓名、用药、病情、饮食习惯和基本情况做成档案,依据档案定期回访。④定期回访:小组成员定期电话或家庭随访,评估患者居家的服药、饮食、运动、经济、心理状况等,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患者,科室配备专业的入户服务医疗队,给予专业的上门治疗与护理。

3 讨论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存疾病多,以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脑血管病多见。除基础疾病外,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面临内环境的严重紊乱,易合并低蛋白血症、贫血、电解质紊乱等情况[8-9]。随年龄增长,器官功能老化带来的诸多解剖和生理改变会损害老年患者的应激反应能力,增加死亡风险。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功能逐渐下降,感染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风险增加,这些都是免疫衰老的结果,也是急危重症病理生理基础之一。老年急危重症患者在应激状态下分解代谢增加,氨合成下降,导致糖、脂蛋白代谢严重失调,造成疾病迁延难愈,进一步加重机体消耗,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不良预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疾病急性发作时易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同时,患者家属的恐慌与烦躁情绪也会对老年急危重症患者的心理产生严重的影响。以多学科协作为基础,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营养评估、心理护理、皮肤护理,中医专科护士给予中医特色治疗与护理,开展中药穴位贴敷减轻水肿与改善睡眠,以及专科护士指导下开展呼吸运动,配合中医呼吸吐纳、八段锦等中医导引,从而增强患者体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恢复、预防复发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慢性心力衰竭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影响其生活质量,加强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特色护理,可以减少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再入院次数,改善生活质量,减轻医疗资源负担。由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易合并感染、肾衰竭等其他并发症,所以需要及时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和特色护理干预,对合并多种慢病、免疫功能低下的老年患者,需向其宣教慢性心力衰竭的饮食、运动、康复治疗、皮肤护理、水肿的注意事项,加强心理护理,及时了解患者担心的问题及面临的困难,关心患者,确保患者情绪稳定、心情舒畅、乐观,以便配合治疗和护理。这样才能使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以得到更好、更专业化的护理,节省医疗资源,使患者受益。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疾病护理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急腹症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医改如何切实降低患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