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春夏养阳”理论指导运用脐疗法护理1例心力衰竭患者

2024-04-29 19:07吕学军郁丽君杨丽丽宋丽波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4年2期
关键词:夏养阳心衰穴位

吕学军, 郁丽君, 杨丽丽, 宋丽波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心血管科, 北京, 100091)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功能受损所致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心衰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是21世纪最重要的慢性心血管病症[1]。其患病率、病死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是最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心衰属中医“心水病”、“水肿”、“心悸”等范畴。患者多因久病耗伤、感受外邪、情志失调、劳倦内伤等导致心之气血阴阳亏损,血脉瘀阻,痰浊、水饮停聚。其病位在心,与肺、脾、肾、肝密切相关。心衰病患者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为发挥主观能动性,突出中医预防为主、即治未病的思想内涵,诸多医家将“春夏养阳”作为在循环系统疾病,尤其心衰之经典治法之一,且疗效显著。

“春夏养阳”[3-4]法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古人顺应四季规律以调整个体阴阳和谐的一种法则。“春夏养阳”是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未病思想的体现。随着中医药在心衰患者治疗优势凸显,中医非药物疗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5]中医特色护理脐疗法有助于减轻慢性心力衰竭的症状,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且操作较简单、不良反应少,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利于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6]。本文总结1 例基于“春夏养阳”理论指导的脐疗法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充分发挥中医非药物疗法在治未病及养生保健中的作用,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3岁,主因“间断胸闷喘憋3年,加重1 月”于2023 年4 月3 日收治入院。发病节气:春分。患者2020 年因心慌胸痛于外院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置入1枚支架;2021年出现短阵室速,置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2022年再发胸痛,造影显示支架内再狭窄给予药物球囊处理;ICD 植入后1 年内放电2 次,近1 月自诉心动过速加重,遂于我科进一步住院治疗。

入院后完善体格检查,患者神清,精神可,胸闷喘憋,心慌,偶头晕,怕冷,乏力,面色无光泽,晨起偶有颜面部轻度浮肿,四肢沉重,恶寒,纳眠尚可,二便调。舌淡暗,苔白腻,脉结代。入院彩超示:起搏器植入术后,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尖室壁瘤形成,左心增大,二尖瓣反流(轻度),左心功能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中医诊断:心水病(阳虚水泛证);西医诊断: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心功能II-III级(NYHA分级)。

遵医嘱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给予呋塞米静推利尿,阿司匹林肠溶片抗凝,富马酸比索洛尔片调节心率,氯化钾缓释片补钾,阿托伐他汀钙片降脂稳斑。中医采用脐疗法。患者不适症状明显减轻,同时增加了活动耐量,于2023 年4 月11日出院,出院后患者仍定期到医院复查,目前患者已恢复正常生活。

2 护理

2.1 护理评估

2.1.1 中医症状积分评估:护理人员依据心衰病中医症状积分表,从气短、乏力、气喘、心悸、胸闷痛、面浮肢肿、腹胀、不寐、便秘等九大症状,根据不适程度,进行0、2、4、6分的勾选,最终计算总分。

2.1.2 心力衰竭严重程度评估:6 分钟步行试验(6MWD)<150 m 为重度心衰;150~450 m 为中度心衰;>450 m 为轻度心衰:要求患者在平直的走廊里尽快地行走,测量6 min 的步行距离,于干预前、干预后3 d、6 d、9 d 监测患者6MWD 距离,用于评定患者的功能状态评估。

2.1.3 生活质量与能力评估:①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MLHFQ),该量表涉及21 个问题,主要是关于饮食、休息与活动、心理状态、人际关系、有无心衰的症状等几个方面,于干预前、干预后3 d、6 d、9 d 在护士的指导下完成量表,保证数据真实。②采用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估,总分<40 分为重度功能障碍,41~60 分为中度功能障碍,61~99 分轻度功能障碍,100分为生活自理。

2.2 护理目标

护理人员根据护理评估结果制定护理目标:①缓解不适症状;②增加活动耐量。

2.3 护理措施

2.3.1 饮食护理:给予患者辨证施食,阳虚水泛型宜食温阳利水,健脾助运的食物,如:荠菜、香椿、苋菜等时令“春菜”;香菜、香葱、韭菜等辛温升散蔬菜;鸡蛋、山药、莲子等温补食物;日常忌冷饮,辛辣油腻;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 g;少食多餐,避免饱餐。

2.3.2 生活起居:起居有常,避风寒。注意休息,适当锻炼,如快步走、六字诀、八段锦等,以不感疲劳为度。保持病室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度适宜。避免劳累、饱餐、情绪激动、寒冷、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戒烟限酒。

2.3.3 情志护理:指导患者调摄情志[7],宜平淡情志,避免七情过激和外界不良情绪,劝慰患者正确对待因病程较长反复造成的体虚、易急躁的情绪变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告知患者心衰的诱发因素,掌握相关医学知识,积极主动加强自我保健,增强遵医行为。

2.3.4 用药护理:遵医嘱给药,注意观察用药效果、药物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对原发疾病及伴随的疾病参照有关指南进行积极治疗与护理。

2.3.5 中医特色护理:脐疗法[8]选用隔姜灸联合穴位贴敷。将新鲜生姜捣碎,微波炉加热后平铺于艾灸盒中,点燃艾绒,置于患者腹部神阙穴上,时间为上午09:00-12:00,20 min/次,1 次/d,持续用药14 d。操作过程中需询问患者感受,防止过热产生烫伤,如有不适,立即停止。隔姜灸后擦拭施灸部位皮肤,并给予穴位贴敷。穴位贴敷主要成分为附子。附子辛、甘,大热,可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之要药。该患者为阳虚水泛证,因患者阳气衰弱,水饮上犯,凌射心肺,发为胸闷憋气、心慌、浮肿,四肢沉重,故用附子峻补元阳。配合灸法补虚培本、回阳固脱、温经散寒、行气通络,以达到缓解症状、增加活动耐量的目的。穴位贴敷4~6 h/次,1 次/d,持续用药14 天,使用过程中密切关注脐周情况,以局部潮红、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如有皮肤过敏,不可继续贴敷。隔姜灸脐疗在临床过程中应用于心衰阳虚水泛症具有很好的强心作用。

2.4 效果评价

患者入院心衰中医症状积分21 分,出院时5分,不适症状明显减轻,疗效指数64%,为有效;6MWD 从入院时的290 m 增加至出院时的480 m,并且6MWD 过程中未出现喘憋不适症状,提示心衰明显好转;MLHFQ 患者入院评分44分,出院23 分,提示生活质量逐步提升;患者ADL 量表80 分,提示患者可以独立完成活动,不需要帮助。

2.5 出院随访

患者出院后1周、4周、12周进行电话随访,解答患者在用药、饮食、出入量管理等方面的疑问,并加强养阳护理健康宣教,出院后病情平稳,未再入院。

3 讨论

据统计,中国现有心衰患者已达890 万,其患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9-10]。心衰患者易病情反复,常需反复住院治疗,且预后不良,患者也常伴有焦虑、抑郁、绝望,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常面临着巨大心理负担,不利于疾病康复,是困扰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1]。中医采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基础,以治病求本为治则,多采用温阳法、扶正祛邪法在慢性心衰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医护理包括饮食护理、情志护理、中医非药物疗法等。采用中医辨证分型进行饮食疗法,调节患者的生理平衡;脐疗法,温阳利水;情志护理可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因素,达到气血调和,阴阳平衡;中医非药物疗法,配合中医药物疗法,提高临床疗效,是中医预防、治疗和康复的重要手段。

本文总结1 例基于“春夏养阳”理论指导的脐疗法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隔姜灸脐疗法发挥穴位、艾灸与生姜“养阳”的综合作用,三者相得益彰,其中医治疗作用机制与慢性心衰的中医病机相符,对心血管系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起到补心气、养心阳的作用[12-13]。首先是阳时的选择,在一年内选择春分到夏至、一日之内的卯时(06:00)到正午(12:00),此时自然界阳气正隆,为阳中之阳[13-14]。其次是阳术,灸法选用隔姜灸,部位选取神阙穴。神阙位于任脉,当元神之门户,故灸之有回阳救逆之功效;生姜味辛,性温,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为极佳助阳之品;艾叶味辛、苦,性温,有温煦阳气、温经散寒之效,取其升发阳热之用,共奏温阳行气,活血利水之效,助患者快速改善心衰症状。

隔姜灸后给予穴位贴敷,穴位贴敷选用协定处方,主要是附子,附子辛、甘,大热,可补心、脾、肾之阳气,为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之要药;商陆苦寒性降,归肺、脾、肾、大肠经,有通利二便而逐水湿的作用。患者主因阳虚水泛发为胸闷、憋气、晨起浮肿,本贴膏附子与商陆共用,附子峻补元阳,商陆利水消肿,二者合用外敷,既可规避药物毒性,又可共奏温阳利水之功,功效显著。穴位贴敷培补阳气,隔姜灸升阳行气,二者结合以增强养阳之效,减少CHF 患者在秋冬季的发作次数并减轻临床症状,乃至不再发病。

综上所述,在常规的心衰药物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中医特色护理联合脐疗法,可以进一步减慢心衰病的发展进程,改善患者的整体机能及生活质量,且脐疗法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小,易于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患者知情同意:所有个体参与者或其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夏养阳心衰穴位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春夏养阳勿上火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被误解的“春夏养阳”
近30年《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研究进展*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