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失血性休克1例的中医护理

2024-04-29 19:07章丽景方立娜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4年2期
关键词:耳尖下肢动脉

章丽景, 方立娜

(1.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妇科, 北京, 100091;2. 北京清河医院 周围血管外科, 北京, 10019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腔内斑块形成,管腔堵塞,引起病变下肢血供不足的慢性进展性血管疾病,临床以间歇性跛行、下肢皮温降低、静息性疼痛,甚至组织溃疡或坏死等为主要表现[1]。腔内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案,如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可清除血栓,使血管再通[2]。失血性休克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3],早期抢救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中医护理方法能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治疗费用,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7岁,主因“右下肢麻木、疼痛7个月”,于2023 年4 月9 日由门诊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高血压2级”收入院。刻下症:患者7个月前右下肢无明显诱因出现发凉、怕冷、疼痛,间歇性跛行,距离约为500 m,近期逐渐加重,出现静息痛,疼痛评分最高为8分,跛距缩短至50 m。生命体征:体温(T)36℃,脉搏(P)78 次/min,血压(BP)174/94 mm Hg,体质量73 kg。入院症见:神清、精神可,纳可眠差,小便调、大便每2~3 d 排便1次。

专科检查:双侧股动脉搏动可及,右侧较弱,右侧腘动脉微弱,足背、胫后动脉未及。右小腿外侧及内踝可见陈旧瘢痕,右足皮温较低,足趾无青紫、破溃。中医望诊:神清、精神弱,面色萎黄,舌质暗红,苔黄腻;闻诊:语音清晰,有痰咳不出,无特殊气味;问诊:大便2~3 d1 次(需用药),小便6~8 次/d,纳眠差,睡眠4 h/d;切诊:脉滑。右下肢发凉、冰冷。右侧腘动脉微弱,足背、胫后动脉未及。

中医辨证:老年男性,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致脾虚则运化失健而痰湿内生,气虚无力推动血液在脉络运行,致使血液瘀滞,日久痰瘀互结,发为本病。此外,结合患者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证属"痰瘀阻络"。

入院前实验室检查:肌酐106 μmol/L,中性粒细胞计数9.73×109/L,血红蛋白145 g/L,红细胞计数4.58×1012/L,超敏C 反应蛋白33.6 mg/L,肌红蛋白244 ng/mL。患者既往高血压10 年,20 年前曾因外伤导致“右侧胫骨、内踝骨折”在当地医院行“胫骨、内踝内固定术”。无过敏史。

患者于2023 年4 月10 日在导管室局部麻醉下行右侧“髂动脉支架置入术+髂动脉、股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髂动脉、下肢动脉造影术”,术毕13:50 返回病房。14:55 发现患者神志烦躁、里急后重、身有汗出,下腹轻度膨隆,血压下降,遵医嘱给予补液、导尿,并急查床旁B超查看穿刺点,16:00 再次于导管室行造影术+髂内动脉栓塞术,术后症状未缓解,血压持续降低。紧急于手术室行剖腹探查术+腹膜外血肿清除术,术毕转入ICU。4 月11 日转回本科,患者转回时术区伤口引流液为鲜红色血液。右侧腘动脉搏动微弱,双侧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较弱。经过抗炎补液,理疗、抗凝、扩血管等系统治疗+集束化中医护理,患者伤口顺利拆线,疼痛由8分降至2分。2023年4月27号患者顺利出院,随访患者恢复较好。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护理人员术后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遵医嘱给予以心电监测,监测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尤其关注血压的变化。床头备吸痰器,定时巡视患者。患者术后第3 天至第6 天体温波动在38~37.1℃,遵医嘱予以物理降温,并给予抗炎补液治疗。穿刺点及下肢的护理: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及皮下血肿;穿刺点加压包扎24 h,患肢制动6 h,避免屈髋、屈膝及过度活动,防止发生出血;注意观察下肢血供恢复以及肢体肿胀情况,每小时观察末梢血运、皮温、皮色、动脉搏动以及小腿肌张力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给予相应处理。护理人员准确记录出入量,尤其是尿量变化。术后积极预防泌尿系感染,会阴擦洗2次/d,并嘱患者适量饮水。呼吸道管理:患者术前胸部CT 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少许感染,术后患者黏痰不易咳出,给予患者抬高床头30°,持续低流量吸氧2 L/min,遵医嘱给予患者盐酸氨溴索+复方异丙托溴胺氧气雾化吸入,2次/d。分别于晨起、两次氧气雾化后及睡前协助翻身叩背。心理护理:针对患者多次手术的恐惧心理,应注意患者心理变化,及时开导患者,提高患者安全感, 获取患者的信任,帮助患者树立积极治疗的信心。

2.2 中医理疗护理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证型,对症给予中药口护、耳穴埋豆、穴位按摩、耳尖刺络放血、耳穴综合操作技术等中医护理措施。

2.2.1 中药口护:中药口护溶液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其可有效清除重症患者口腔异味,维持口腔细菌平衡,改善口腔环境,避免出现口腔炎症[4]。中药具有良好的改善口腔环境的作用,而且不易出现耐药,刺激性小[5]。具体方法:选取中药金银花10 g、黄芩10 g、薄荷3 g、五倍子10 g、厚朴5 g、甘草3 g,煎成100 mL 中药制剂用于口腔护理,2次/d。

2.2.2 耳穴埋豆:中医认为,“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脉直接或间接的与耳发生联系,且经脉与脏腑相连,通过使用王不留行籽压迫耳部与胃肠相关的穴位,能起到消炎止痛、调节胃肠功能、促进肠蠕动的作用[6]。主要操作方法:患者回病房立即选择双侧耳穴王不留行籽贴压,取主穴神门、脾、胃、大肠、小肠、交感、内分泌、皮质下,配穴三焦或直肠,毎间隔2~3 小时按压耳穴3~5 min,每个穴位每次按压20~30 s,使耳感到酸、麻、微痛及热感为宜[7]。

2.2.3 穴位按摩:环跳具有疏经通络、驱风散寒之功效,阳陵泉、委中、解溪具有舒筋活络的功用,承山具有理气止痛、舒筋活络之功,通过一指禅推法、按揉法,可起到舒筋活络、理气止痛消肿的效果,有助于防止术后便秘,避免导致排便用力引发出血。穴位按摩取穴参照200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的《腧穴名称与定位》[8],取天枢(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 寸),大横(与天枢穴平行,距脐中4寸),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操作:根据子午流注每日9:00~11:00 为足太阴脾经流注时间,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双腿屈曲,腹部放松,先用掌面按顺时针方向按摩患者腹部3~5 分钟,再用指腹按揉大横、天枢(双侧)、关元、中脘穴,每穴各36次,每次治疗时间约20 min,1次/d。

2.2.4 耳尖刺络放血:该疗法是指在耳朵的穴位上放出适量血液,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9]。刺络放血疗法,俗称“刺血法”,其治疗作用主要有退热、止痛、活血、消癥及提高免疫机能和抗炎等作用。当患者体温>38.5℃时,给予患者耳尖刺络放血治疗,具体方法:患者取端坐位,按摩耳尖部使其充血,用棉签蘸取75%酒精严格消毒耳尖穴及周围区域;护理人员佩戴一次性无菌手套,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处即为耳尖穴;护理人员左手固定患者耳廓,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对准耳尖穴刺入1~2 mm 深,随即拔针,以双手拇、食指轻挤针眼四周,使之出血如豆大,以棉球吸去,如此反复放血20滴。

2.2.5 中药熏蒸:熏蒸法即利用药物和热量的作用熏蒸患病部位以达到治疗效果。ASO 患者方药[10]的主方选用温阳散寒、活血、化瘀之药,中药组成包括当归20 g、玄胡20 g、细辛10 g、芍药15 g、桂枝10 g、生姜10 g、甘草10 g、制川乌10 g,将其煎煮并加热至蒸汽出现,保持温度为42℃,将患者膝关节及以下部位盖上毛巾毯熏蒸,1 次/d,30 min/次[7]。

3 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患者在围手术期因抗凝药物影响,易发生术后出血,严重者可导致出血性休克。本例患者因术后出血导致二次手术,经过针对性治疗和护理后康复出院。患者术后并发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除了积极抢救患者生命外,还应采取个体化的护理措施,加强术后观察,积极预防并发症,并根据患者证型,采取适当的中医护理方案,促进患者康复。患者受病情困扰,治疗期间心理情绪波动大,应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开导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息,提高治疗依从性。本案例为个案经验总结,不同的患者在临床存在个体差异,护理人员在处理类似危及重症患者时应灵活应变,实施个体化、针对性的干预,确保患者生命安全,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患者知情同意:所有个体参与者或其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耳尖下肢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耳尖放血治疗麦粒肿
针灸联合耳尖放血、耳穴压丸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
足趾及耳尖放血治疗风热客睑型睑腺炎验案1则
耳尖穴点刺放血,治病有几多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单纯吻合指动脉在末节断指再植术中的应用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12例闭合性腘动脉损伤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