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数字化赋能“非遗”工作研究与实践

2024-05-07 13:31林梅梅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非遗数字化资源

林梅梅

摘要:在数字化和新媒体广泛使用的今天,“非遗”数字化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以广西公共图书馆为例,探讨了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目前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旨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数字化;“非遗”资源;广西公共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4)03-0017-03

1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1]。“非遗”主要包括特定地域内的代表性方言、民间文学、婚丧嫁娶礼俗、生产生活习俗和传统戏曲音乐舞蹈等[2]。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图书馆服务变革提供了新机遇:数字化赋能使图书馆可以将实体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从而更好地服务读者,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数字化赋能还可以提升图书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图书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数字化赋能“非遗”,更好地服务读者,服务社会,成为公共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应该根据各自业务范围开展“非遗”的整理、研究、学术交流和代表性项目的宣传、展示[3]。这表明“非遗”工作属于图书馆业务范畴,公共图书馆在保护和推广“非遗”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公共图书馆可以为人们了解“非遗”文化提供场所和资源;作为文献信息中心,图书馆也可以收集、整理“非遗”文献资料,为研究和推广“非遗”提供文献支持。一直以来,图书馆都以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为重要职责。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公共图书馆收藏、保护和传播“非遗”提供了更多机遇,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利用数字化技术整理“非遗”文献,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共享。

2数字化赋能广西公共图书馆“非遗”成功案例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广西地区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信仰、传统戏剧、传统手工艺、民间戏曲以及传统医药等方面的“非遗”资源进行整理和分类,对其历史渊源、兴衰流变、分布与传承状况进行揭示和介绍,对具有历史价值的“非遗”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描述和记录,建成不同专题的数据库,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为人们研究、了解广西地区的特色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如: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广西民族民俗数据库、广西戏剧数据库、广西戏曲动漫库数据库等。图书馆通过网站及新媒体平台向公众提供“非遗”教育和推广服务,同时把“非遗”活动嵌入“八桂讲坛”品牌推广系列活动中,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县级图书馆也在积极探索数字化赋能“非遗”的工作,如:上思县图书馆立足馆藏实际情况,邀请本地“非遗”传承人“山歌王”岳建霄录制壮话山歌。图书馆为歌曲配上文字并在公众号上推出“歌王唱山歌选集”专栏,受到当地山歌爱好者的欢迎,访问量达5,000多人次,在整理、保护、传承和传播“非遗”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3利用新媒体平台保护、传承“非遗”资源

网站可以对“非遗”资源进行展示,但其单向传播的方式已不能满足新媒体时代大众的需求[4],图书馆应紧跟时代潮流,利用新媒体保护和传播“非遗”,让数字化赋能“非遗”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3.1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及优势

目前,各图书馆使用的新媒体主要有两类:一是图文类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微博、微信。二是视频类,如抖音、微信视频号、B站等。新媒体可以拓展传播渠道,为“非遗”传播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将传统文化推广给更多的人。新媒体具有强大的互动性,可以使人们更好地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同时,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集图片、视频、音频等于一体,不仅能提升“非遗”文化的传播速度,而且能展现出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3.2新媒体在保护“非遗”方面的局限性

傳播“非遗”文化需要专业知识。不同“非遗”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性,不仅对新媒体从业者的要求较高,同时还可能存在大众接受问题。“非遗”文化传承与推广需要长期积淀,但在当前社会中,部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对“非遗”文化的接受度相对较低。由于新媒体平台中存在大量信息,用户如果对“非遗”文化关注度不高,相关信息很可能会被淹没。“非遗”推广还存在一定的语言和文化障碍,如一些地方戏曲是用方言表现的,这些地域和语言差异会导致传播效果受限。

3.3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非遗”传播

新媒体具有覆盖面广、信息共享快捷方便等特点,可以为数字化的“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有力支持。新媒体平台拓宽了“非遗”传播渠道,如:将数字化的“非遗”嵌入热门话题,并充分利用互动、精选评论等传播功能,促进“非遗”的推广和传承。

4数字化服务策略

4.1对地方“非遗”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

首先,图书馆可以提供优质的数字资源,为“非遗”资源的知识化、专题化服务。其次,图书馆可以深挖精炼“非遗”内容,创新服务思维,并将相关资源精准投放至不同媒体平台。目前,沉浸式体验已在文旅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文化和旅游部打造的“云游非遗·影像展”,集结了抖音、微博等8家网络平台,在线展示了2,000多部非遗影像;国内首个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体验地——西安的“长安十二时辰”以及桂林市“刘三姐”AR展览户外全息剧场等,为游客带来了创新的沉浸式体验。图书馆应根据现有“非遗”数字资源,创新思维,利用AI智能设备增加“非遗”场景内容,采用人们喜爱的形式再现“非遗”活化石,创作与时代同步、切入新时代主流题材的“非遗”作品,为人们提供沉浸式体验,从而拉近人与“非遗”之间的距离,创新“非遗”新业态,让“非遗”文化体验感更强。

4.2将“非遗”数字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图书馆可以通过馆校合作主动服务大中小学生,让“非遗”数字资源走进校园,将“非遗”文化嵌入主题教育,使“非遗”可赏、可玩、可学,进一步体现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北海市少儿图书馆通过公开招募少儿演员,拍摄制作了六集“童眼看非遗”系列短视频,以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效宣传了“非遗”文化。

4.3与当地“非遗”管理部门加强合作

图书馆可以与专门的“非遗”机构合作,优势互补,共同申报课题,共建共享“非遗”专题数据库。各机构可以在自己的平台进行推广、宣传,以满足人们对不同地域文化的需求,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4.4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合作开展了埃及文化与自然遗产数字化工作,建立了“永远的埃及”网站,开发了世界第一个9屏互动式的多层数字化的“文化全景画”,为世界了解埃及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数字化手段[5]。加拿大政府为全国文献遗产数字化共享制订了“图书导航计划”,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加拿大虚拟联合目录,该目录可用来查询和检索多个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域、跨国境的多门类数据库[6]。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和江西省图书馆根据本省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分别建设了客家文献资源库、赣南客家民居专题片,为本省的客家文化留存了珍贵的数字“非遗”资源。

4.5加强区域联盟合作,合力开发馆藏资源与“非遗”资源数据库

市、县级公共图书馆积极借力省级图书馆,利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圖书馆和桂林图书馆的优势力量,主动融入项目建设,在省馆的指导、统筹下开发建设“非遗”数字化子项目,切实利用和挖掘本地区的“非遗”资源,逐步形成体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广西戏曲动漫”项目已在南宁、柳州、桂林和河池等地铺开建设,有相关资源的图书馆应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在自治区级“非遗”名录中,防城港市和钦州市的“采茶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戏曲进校园”赋予了“采茶戏”新的活力,校园推广使更多学生了解了“非遗”文化,如果让“采茶戏”动漫化,加入“广西戏曲动漫”体系建设,相信“采茶戏”将焕发新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学习和传承。综上,创新数字化服务方式,立体呈现馆藏“非遗”资源,有利于本地“非遗”资源的保护、发展和传承。

5挑战和前景

5.1可能迎来的挑战

在技术方面,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需要专业知识,这就要求从事“非遗”工作的人员具备相关知识;从资源上分析,数字化赋能“非遗”需要大量投入,包括技术设备、人员以及资金,但这些资源在广西地区许多公共图书馆都比较匮乏;在文化保护方面,数字化赋能“非遗”涉及数据保护问题,如果数据被盗用或泄露,很容易对“非遗”资源造成损害,因此必须加强数字产品版权保护。图书馆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律师担任法律顾问,探索建立多维度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5.2数字化赋能“非遗”工作面临的机遇

数字化技术可以将“非遗”转化为数字信息,有利于“非遗”的传承和推广。数字化赋能“非遗”可以创造新价值,如文创产品的开发;数字化赋能“非遗”还可以打破传统文化的壁垒,让传统文化以更精彩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更具互动性,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并保护传统文化。

6结语

“非遗”是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非遗”数字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应挖掘“非遗”的价值,提升“非遗”的影响力,为“非遗”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新疆艺术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5(4):18.

[2]张毅宏,顾振茹,姜琦.公共图书馆参与非遗活动的路径探索:以甘肃省图书馆为例[J].河北科技图苑,2023(1):67-73.

[3]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EB/OL].[2023-09-16].http://www.npc.gov.cn/zgrdw/huiyi/cwh/111 9/2011-02/25/content_1625617.htm.

[4]刘溪.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服务创新策略[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2(10):18-23.

[5]兰香红,汪仕勇.亚历山大图书馆:当代图书馆发展的典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96-98.

[6]梁文静,汪全莉,秦顺.加拿大国家遗产数字化战略研究及启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0(2):126-129.

(编校:周雪芹)

猜你喜欢
非遗数字化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数字化制胜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