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共建书房的实践探索

2024-05-07 13:31刘冬肖玲玲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基层图书馆公共文化

刘冬 肖玲玲

摘要:文章从当前馆校合作建设图书馆的现状出发,阐述了馆校合作的几种模式和存在的问题,从“馆校共建书房”的发展路径、管理机制、服务效益、申报机制以及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智能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旨在促进阅读资源的多元化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关键词:馆校共建书房;基层图书馆;公共文化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4)03-0020-03

1背景

2021年6月10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要建成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相适应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关“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產业”中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战略要求[2]。这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随着国家对公共文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各地大力推进“城市书房”和“农家书屋”建设,截止到2021年,全国建成“农家书屋”58万余家[3],基本实现了行政村的全覆盖,但笔者调研发现,一些“农家书屋”存在无专职人员管理、保障资金欠缺、利用率不高等问题。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作为全民阅读工作的积极倡导者和重要参与实施者,应进一步加强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因为“馆校共建书房”是实现阅读资源整合的有效模式。

“馆校共建书房”的核心是文化教育的融合发展,就是在相同地区内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建立联盟关系,属于文教联盟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定义是: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的公共图书馆与地方学校图书馆,以公共文化服务为基础、便利周边群众为要素、发挥自身资源为条件,根据协商达成一致,共同开发服务项目,既服务学校师生又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它有别于其他书房,所呈现的特点有“三个重叠性”:一是公共文化服务对象的重叠性,它既服务于当地群众也服务于校内师生。二是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重叠性,承担了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的双重职能。三是文献资料建设的重叠性,既考虑社会人群对专业文献的需求,又满足了校内师生的阅读需求。推动全民阅读是公共图书馆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体现[4]。通过学校这个载体推动全民阅读进家庭,让周边的群众享受家门口的公共文化服务,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当前国内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共建现状

伴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一些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开展了有效合作。从反馈结果看,馆校合作在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多渠道知识获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呈现出公共文化馆校一体化的良好局面。

2.1在学校建立公共图书馆服务点

近年来,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合作建设分馆或者阅读网点,助力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这已成为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重要模式。例如,杭州图书馆开辟了与中小学及幼儿园合作的新模式,目前已经建成学校阅读网点78个;网点硬件设施的投入以及管理人员的配备由学校及幼儿园负责,杭州图书馆负责文献资源的配备以及业务指导;网点与全市各公共图书馆实现了通借通还。其中,浙江工业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的阅读网点不仅对师生开放,周末还对附近市民开放。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在全市建设直属学校分馆、校园智慧图书馆36个,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文教系统资源、人员、物资的活力和效能,并指导从化、黄埔、花都等地先行先试,以点带面,走出了具有广州特色的馆校合作创新之路。

2.2以“流动图书馆”的模式服务偏远学校

与固定的公共图书馆相比,流动图书馆具有流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近年来,各级公共图书馆积极进行探索,利用流动图书馆满足偏远地区中小学生的阅读需求,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杭州图书馆的“悦读快车——孩子们的流动图书馆”项目,将集装箱车改装成流动图书馆,满载少儿图书驶入偏远学校和外来务工者子女学校,让那里的师生能够便捷地获得更多图书资源、数字资源,享受阅读的乐趣。合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的汽车图书馆通过丰富的书刊及多样的活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偏远地区学生及留守儿童的近距离阅读需求。

2.3利用自助借还设备服务中小学校

自动借还设备为馆校共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方便了校内师生借还,有效满足了师生的阅读需求。自助借还设备不仅拉近了图书馆与读者的距离,而且使图书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也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当前馆校共建书房存在的问题

3.1缺乏顶层设计

学校承担的是教育职能,公共图书馆承担的是文化服务职能,由于二者主管单位不同,针对馆校合作领域并未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从当前情况看,通常公共图书馆的合作积极性较高,而学校相对更注重学业成绩,积极性不高。馆校共建书房缺乏顶层统一规划设计,且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这使双方合作存在一定难度。

3.2服务效益有待提升

前期调研显示:共建书房大都建立在学校原有图书馆的基础上,未能充分考虑学校周边公众的便利性,也没有明显的标志,生活在附近的居民大都不知道学校里有共建书房。同时,共建书房的服务对象往往仅限于在校师生,并不面向周边居民开展服务。此外,学校的职能导致师生在校期间的教学和学习任务繁重,鲜有时间利用共建书房,这就造成共建书房的价值未得到充分发挥。

3.3缺少有效管理机制

在管理方面,由于双方性质不同,学校与公共图书馆均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管理模式。学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在校师生,而由政府出资、管理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当地群众,二者在服务对象、文献特色、服务方式、管理体制、经费来源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当前,馆校共建书房面临的融合阻断、发展模式不同等诸多问题,制约了资源共建共享。

4推动“馆校共建书房”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人们阅读意识的不断增强,市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化改革的深入,公众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化[5]。“城市书房”“主题图书馆”“地铁书房”等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出现,对丰富广大民众精神文化生活、改变城乡文化资源不平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但受行政体制制约,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布局、发展仍存在不均衡的问题。“馆校共建书房”是对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有效补充,是基于公共图书馆自身馆藏资源多、平台高、专业精的优势,利用学校图书馆布点多、选址优、服务特定人群广的特点,通过建立馆校合作机制,规范学校图书馆对外开放布局和申报审批通道,聘请专业人员从事管理工作,并采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公共文化建设的一种形式,旨在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基础。

4.1以顶层设计为前提,搭建馆校共建桥梁

馆校合作需要文化与教育两个职能部门加强联合,出台相关政策,如:根据地域大小、常住人口数量、学校分布密度、交通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馆校共建书房数量。公共图书馆应做好宣传与推广,并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学校则在经费、人力、场所、管理等方面予以支持,进而形成长期稳定的馆校合作机制。

4.2以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基本定位,完善共建管理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民生工程,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其服务群体不局限于单一人群,因此“馆校共建书房”要体现平民化、便捷化、公益性。基于上述定位,“馆校共建书房”对外开放的硬件配置要突出“实用”“适用”,如:以紧凑型为主,开放面积一般不少于100平方米,周一至周五晚间开放时间不少于3小时,周末开放时间不少于10小时。阅读空间要贴合周边社区人群的阅读需求,优先配置少儿绘本、科普读本及家庭教育类等受众范围广的图书,每个书房配置图书不少于3,000册。

4.3提高服务效益,优化便民惠民措施

“馆校共建书房”以周边居民群众为主要服务对象,旨在打通公共阅读“最后一公里”,让民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优质的阅读服务。书房可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实现书房地址、开放时间、基本服务内容在线查询,同时及时发布阅读推广信息,做到活动主题、参与对象、主要内容、专家讲师团等信息的定期更新。

4.4实行申报机制,市县级图书馆提供配送服务

“馆校共建书房”既要发挥学校的藏书优势,又要考虑民众的阅读和文化需求。

在选址方面,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自愿申报,所在县(市、区)文化主管部门参照“15分钟文化品质生活圈”标准,审核勘查后上报市级文化主管部门,主管部门结合全市统一规划出具布点意见。对于符合条件的学校图书馆,市区级公共图书馆应根据其开放规模、服务人群、借阅频率配送相应图书。此外,馆校双方还要同步建立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互联互通机制,完善图书流转、更新流程,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大力宣传并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使“馆校共建书房”运转充满活力,具备可持续性。

4.5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管理,优化公共文化服务

“馆校共建书房”对社会开放后,还需配备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可由学校指派或者面向家长志愿者招募。共建书房应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进而整合各方资源,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讲座、科普辅导、读书交流等,丰富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开放运营过程中,管理者还需不断学习阅读推广的先进管理方式与服务理念,将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的管理方法付诸实践,全面优化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4.6数字赋能更加智能便捷,打造“馆校共建书房”平台

“馆校共建书房”应以“家庭全覆盖、智能更便捷”为目标,构建“线上预约”“信息查询”“数字阅读”等场景,为学校附近居民提供“零距离”的图书借阅服务,从而成为贴合百姓需求、百姓愿意前往的家门口的公共阅读空间,带动家庭阅读,实现全民阅读。

5结语

“馆校共建书房”不仅解决了学校的家庭阅读问题,也有利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共建过程中,相关参与者及管理者除明晰基本定位、实施原则、服务宗旨、申报途径、建设方式外,后续还需考虑创新“馆校共建书房”管理体制,完善服务机制,构建多级多点公共文化服务网点。在此基础上,双方应充分利用合作共建的优势,从文献、设施、人才、用户等资源的全面整合入手,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不断扩大服务范围[7],助力全民阅读。

参考文献:

[1]“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EB/OL].[2023-06-05].https://www.ahxx.gov.cn/public/14 61/154850911.html.

[2]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3-06-05].https://www.163.com/dy/article/HK2C9ROV0552ADWT.html.

[3]央视新闻.在大山深处带着孩子们读书,他说要把读书精神和全民阅读传播下去[EB/OL].[20230605].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718554395769 831939/?wid=1708651916323.

[4]李楠.“双减”政策下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策略[J].图书馆学刊,2022(6):63-67.

[5]刘洋.新农村视野下的农家书屋建设研究:以忻州市为例[D].太原:山西大学,2019.

[6]陳丽琴,张阿源.文化精准扶贫视域下农家书屋的建设与作用[J].出版广角,2021(21):6-10.

[7]汤琳.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途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3):156-158.

(编校:周雪芹)

猜你喜欢
基层图书馆公共文化
西部地区基层图书馆创新管理分析
基层图书馆休闲阅读功能及模式的实现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文化馆人的要求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
基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农村大众传播效果管窥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浅析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层公共图书馆与群众文化工作关系探索构建
基层公共图书馆面临的困境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