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推进图书馆学中国化的理论基础、意义与路径

2024-05-07 09:50王艺儒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现代科技图书馆学中国化

王艺儒

摘要:新时期,推进图书馆学中国化建设不仅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推进图书馆学中国化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和理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理论基础,在理论层面不断深化图书馆学中国化的理论认识和探索,在实践层面要创新图书馆方法技术,积极推进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同时还要主动与国际接轨,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更大的交流和合作机会。

关键词:新时期;图书馆学;中国化;传统文化;现代科技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4)03-0097-04

1936年,武昌文华大学教师毛坤(1899—1960)在《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发表《图书馆的中国化问题》一文,提出“现代的图书馆无论就意义上和方法上讲,都是由外国输入进来的,与其他别的科学一样。因为是外国输入进来的,所以它的意义和方法同我们固有的思想方法和情况都有些不相同。其间已经融会贯通的固然也有,生吞活剥地方,也不能说全无”[1],率先提出了“图书馆的中国化问题”,并开始了早期探索。时至今日,图书馆作为传播知识、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机构,在新时期面临全新的形势和挑战,如何将图书馆事业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大力推动新时代图书馆学的中国化进程,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1新时代图书馆学中国化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毛坤的图书馆中国化观点是以近代中国图书馆发展的国情为基础而做出的论断,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图书馆学中国化建设的任务和目标与20世纪30年代具有明显的区别和不同。新时期,图书馆学中国化是指将国际图书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制度以及发展现状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理论和实践体系,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人民的全面发展,为中国图书馆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1.1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期推进图书馆学中国化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应该在图书馆管理中得到充分关注和应用。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和知识传播的机构,必须注重本土文化的积淀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对于塑造国家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具有重要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内容当中,不仅能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学习。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等能够为图书馆提供独特的管理和服务理念,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引导馆员关注读者需求,尊重读者权益;佛教文化中的“慈悲”启示图书馆要“以人为本”展开服务,在服务中体现温情和关爱。

1.2现代信息技术和理念的融入和运用

信息时代,图书馆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环境,使读者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源,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还能够推动图书馆的数字化档案建设和文化创新等工作,并促进图书馆与读者的深度互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让读者拥有了更多的信息获取渠道和更广阔的交流空间,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站、移动图书馆等向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如在线阅读、图书借阅预约、虚拟参观等。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个性化服务,根据读者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推荐相关文献资源,提升读者的满意度。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现代文明成就,具有传承性、时代性、发展性等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图书馆管理和服务,能够进一步深化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和知识传播机构必须秉持正确的服务理念和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图书馆提供指导性服务理念,“敬业”能够激励图书馆员全心全意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诚信”则要求图书馆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服务质量和美誉度。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坚守团结互助、勤奋创造等优良品质和精神。

2图书馆学中国化的新时代内涵

2.1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

图书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服务内容和文化活动当中,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加深刻全面的阅读体验,激发读者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责任感。现代科技为图书馆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是推动图书馆智慧化转型的关键因素,推动图书馆从传统实体文献存储机构转变为数字化知识管理中心,使图书馆拥有更多的数字化文献资源,既能为读者更好获取和利用资源提供便利,又能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和服务准确性[2]。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将图书馆打造成为数字化时代的文化创新中心,能够更好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2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社会发展是推動图书馆学中国化的重要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对图书馆的服务需求也不断发生改变,多元文化体验、文化创意等新型文化需求日益显著,图书馆需要根据读者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以契合读者需求。同时,科技的不断创新促使图书馆对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进行改变和升级,图书馆需要密切关注科技发展动态,通过引进先进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化资源库、打造智能化服务系统、创新管理模式等,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此外,社会的发展也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需要加大馆员队伍培养力度,提升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图书馆不仅是文化传承和信息传播机构,也是社会治理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文化教育、科技创新等活动,将资源和服务延伸到社会的更多领域,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3实现国家整体实力提升目标

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和文化创新的载体,在国家的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图书馆学中国化不僅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实现国家整体实力提升的必然选择。图书馆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图书馆在国际交流和合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图书馆学中国化使图书馆成为中华优秀文化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良好载体,利用现代科技向海外读者推广中华优秀文化,让更多国家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增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友谊,进而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3]。

3新时期推进图书馆学中国化建设的意义

3.1图书馆学中国化有利于提高我国图书馆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图书馆学中国化能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图书馆学研究当中,形成更为全面、有机的系统理论,拓展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这样的理论体系既能指导我国图书馆的具体实践,也能为国际图书馆学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范例。传统的图书馆学理论是基于西方文化和制度形成的,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图书馆学中国化能够更好地解决我国图书馆在管理、服务、技术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优化图书馆资源配置和组织管理模式,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读者服务政策,提高图书馆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此外,图书馆学中国化也为我国图书馆向世界展示其发展成就和贡献提供了平台,有助于增强我国图书馆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图书馆的国际话语权,使其在国际图书馆合作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这一过程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对图书馆学理论的创新与拓展,必将为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2图书馆学中国化有利于提升我国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社会效益

一方面,图书馆学中国化能够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图书馆专业人才,推动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图书馆专业人才既具备先进的国际图书馆学理论知识,又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社会制度及人民需求,能够将国际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我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和优化。另一方面,图书馆学中国化能够促进我国图书馆服务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构建更为完善的图书馆藏书体系,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满足人们对多元化知识的需求[4]。此外,图书馆学中国化还能够增强图书馆与其他社会机构的合作,如与学校、企业、社区等合作,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和服务创新优势,为社会公众提供全面的多层次知识服务,提升社会服务效益。

3.3图书馆学中国化有利于弘扬我国图书馆的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和知识传播的重要机构,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图书馆学中国化能够更好地整合和展示我国图书馆的文化资源,通过合理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使我国图书馆独有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利用,不仅有助于弘扬我国图书馆的文化价值,也为国内外读者提供了更多了解中华文明的机会。此外,图书馆学中国化还有助于增强我国图书馆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好地认识自身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发挥行业优势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创新,同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形成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提升我国图书馆在国际文化领域的影响力[5]。

4新时期推进图书馆学中国化的三维路径

4.1理论层面:不断深化图书馆学中国化的理论认识和探索

加强图书馆学中国化理论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知识体系,需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索。一方面,学界要明确新时期图书馆学中国化的内涵和范围,梳理图书馆学中国化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图书馆学中国化的动力和障碍,评价图书馆学中国化的效果和价值,提出图书馆学中国化的目标和策略等;另一方面,学界要思考和探索如何让图书馆学科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中国国情和民众需求,如:如何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图书馆学教育体系,培养符合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效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如何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图书馆学体系,为图书馆学中国化提供新的理论支撑等。此外,学界还要借鉴和吸收国际图书馆学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与国际图书馆学界进行广泛的对话和交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为图书馆学中国化的实践和发展提供科学指导[6]。

4.2实践层面:创新方法技术积极推进图书馆社会化服务

推动图书馆学中国化需要从多个层面对图书馆服务和技术进行创新和改进,如:制定和完善中国图书馆的标准和规范,开发和优化中国图书馆的信息系统和工具,设计和实施中国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和流程,开展和应用中国图书馆的评估和优化等,同时还需关注和利用国际图书馆学的最新方法和技术,与国际图书馆界进行有效的协作和共享,为图书馆学中国化的实践和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此外,我国图书馆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和管理,增强自身的文化影响力,如:拓展和创新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形式,培养和提升图书馆专业人才队伍,加强和促进图书馆间的交流与合作等,尤其要大力推进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促进图书馆与其他社会机构间的互动和融合,提高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通过打造社区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等方式扩大图书馆的服务覆盖面,提升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图书馆的文化影响力[7]。

4.3国际化视野:积极主动加强与国际图书馆界的交流与合作

图书馆学中国化并不意味着我国图书馆与国际图书馆界隔绝,而是要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吸收国外图书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拓展国际视野和影响力。具备国际化视野是图书馆学中国化的重要条件和目标,图书馆培养国际化视野需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我国图书馆学人才队伍的国际化教育和培训,提高图书馆人才的外语水平和沟通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图书馆专业人才。二是加强图书馆学的国际化研究和合作,参与国际图书馆组织和活动,开展跨国、跨地区的图书馆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推动图书馆学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和发展,提升中国图书馆学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三是加强图书馆的国际化服务和建设,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构建多语种、多文化的图书馆资源和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用户的知识需求和文化需求,促进图书馆间的交流与协作[8]。

5结语

综上所述,推进图书馆学中国化是当前我国图书馆事业面临的一个时代问题,其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还在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图书馆学中国化的过程不仅是图书馆自身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更是促进社会发展,促进人民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新时期推进图书馆学中国化建设需要加强图书馆学中国化理论研究和探索,进一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推动图书馆事业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发展,为保障国家文化安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毛坤.图书馆的中国化问题[J].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1936(4):453-454.

[2]陈瑛.美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新策略及新技术应用[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0(1):80-83.

[3]张颖.简述图书馆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作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2):4-7.

[4]刘雅琼.论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9(15):92-95.

[5]王春生.论图书馆事业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J].全国新书目,2008(8):79-81.

[6]柯平,袁珍珍,胡娟.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构建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22(4):6-18.

[7]庄义逊.公共图书馆社会化刍议[J].图书馆学研究,1982(1):21-23.

[8]胡俊荣,聂建霞.图书馆国际化的内涵、动因及对我国的启示[J].图书与情报,2006(4):6-9.

(编校:徐黎娟)

猜你喜欢
现代科技图书馆学中国化
2023 年宁夏图书馆学会年会顺利召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给传统诗词插上现代科技翅膀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现代科技“印刻”古老非遗传承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现代科技在舞台美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