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创新、持之有故的思想探索

2024-05-07 09:50张展铭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庄子

张展铭

摘要:庄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占有重要地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庄学在中国哲学和传统思想文化研究领域备受关注,涌现出一些优秀的学术著作,其中包括崔大华先生的《庄学研究》。文章通过研读《庄学研究》一书总结了崔大华先生研究庄子思想的特点:首先是广阔的研究视野。崔先生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考察了庄子思想对儒学、道教、佛学的影响与渗透。其次是科学的实证精神。《庄学研究》基于大量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进行思想分析与论证,提出了令人信服的阐释与解答。再次是精辟的理论创见。崔先生在对庄子的自然哲学、人生哲学及社会思想进行论述时,提出了许多之前没有被探讨或缺乏充分论证的理论观点。

关键词:庄子;《庄学研究》;崔大华

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4)03-0135-04

崔大华先生是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曾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等。他毕生致力于中国哲学史研究,尤其是在道家哲学、儒家哲学方面造诣深厚,成果丰富,成就斐然。他先后编写出版了《南宋陆学》《庄学研究》《儒学引论》等著作,其中,《庄学研究》一书于1992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被收入“哲学史家文库”,于2005年再版。2019年3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启动《崔大华全集》的编纂出版工作,收录崔先生已出版的全部论著,以及未發表的随笔、短文等,《庄学研究》一书被收录在《崔大华全集》第三卷。《庄学研究》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为“庄子其人其书考论”,中编为“庄子思想述评”,下编为“庄子思想与中国历代思潮”。其中,上编对庄子的“生卒年代”“故里国属”“身世生平”,以及《庄子》古今本、佚篇佚文、内外杂篇区分、真伪问题进行阐释;中编从自然哲学、人生哲学、社会批判、庄子思想的认识结构等方面展现、论述庄子思想的内容[1];下编分析庄子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深远影响。

1广阔的研究视野

《庄学研究》将庄子思想放入中国哲学发展变化的历史长河中进行审视,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考察了庄子思想对儒学的三个理论形态、佛学、道教及中国近现代思潮的影响,展现了崔大华先生广阔的研究视野。

该书对庄学与儒学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与周密的考察。在先秦儒学方面,该书对韩愈所提出的“庄子之学出于儒”这一观点进行辨析;通过《庄子》中对孔子的借重及对儒学基本命题的改造等情况,指出庄子先前的儒家思想与庄子的基本思想有着密切联系,儒家思想是庄子思想观念的背景而并非理论渊源。荀子在《解蔽》中对庄子思想“蔽于天而不知人”的批评如此准确恰当,可以推断出他对《庄子》的熟知。《荀子》一书对《庄子》中概念、名物的引用,说明庄子思想对荀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秦汉之际《易传》《礼记》中的儒家思想也在庄子思想影响下得到升华。该书指出先秦儒家思想的理论范围超出单一社会现象向广阔的自然、人的整个世界扩展时,论题由具体的、社会经验性质的伦理道德向更高的、具有哲学性质的理论层次前进时,是从庄子思想那里得到激励和借鉴的[2]。经学作为贯穿儒学始终的学术内容,该书对庄子思想和作为一种儒学理论形态的经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汉代经学在对儒家义理进行阐述时,对庄子自然观中的一些思想进行了吸收,并将《庄子》里的人物等思想资源直接援用。魏晋时期,由于门阀士族制度的高度发展和政治动荡,玄学思潮应运而生,儒家学者通过引入道家思想的方式,以解决汉代经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崔大华先生认为,虽然玄学本质上属于一种儒学思潮,但魏晋玄学和士风都深深地烙印着庄子思想的痕迹,浸润着庄子的精神。

在本体论性质方面,针对“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及生与死等问题,魏晋玄学引用道家思想(主要为庄子思想)进行论述,以补充儒学的某种缺失。在庄子思想的影响下,传统儒学发展到最高、最成熟的理论形态——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具备了批判、消化庄子思想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观念。崔大华先生在对理学基本理论中所蕴含的庄子思想进行论述时,主要从理学的宇宙图景和理学主题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在理学的宇宙图景中朱熹所阐述的“太极”思想来自庄子对“道”的理解,即庄子认为“道”不仅是万物共同的根源,还同时存在于每个具体事物中。理学主题中的“理一分殊”的观念来自庄子“道通为一”与“道无所不在”这两个观念的叠合。该书通过引用理学家对庄子人生哲学这一思想核心进行批评的例子,表明理学具备消化庄子思想的能力。该书还从理学家对《庄子》的援用方面,论证庄学对理学的影响与渗透。崔大华先生认为,庄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在现代思潮中更多地表现在深层的理论结构中[3]。不论是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体系还是冯友兰的“新理学”思想体系,都与庄子思想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说明庄子思想对现代新儒学思潮具有重要影响。

庄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教和佛教这两个宗教观念体系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且其紧密程度甚至还在与儒家思想的密切关系之上。

在佛学传入初期,《庄子》在对“格义”“连类”的佛经翻译与佛理注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佛学在两晋时期得到充分发展,主要表现是中国佛学对印度佛学般若空观的理论有了独特见解。崔大华先生认为,晋代佛学中的心无、即色、本无三家对般若空观的理解是有分歧的,但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却是共同的;这种分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由于它们感受的和接受的庄子思想影响有所不同的结果[4]。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蓬勃发展,达到辉煌鼎盛的阶段。天台宗的“实相”、华严宗的“法界”及禅宗的“自性”都不同程度地吸纳了庄子思想中关于历史观念、整体观念、自然观念的观点。在道教的最高宗教目标——长生、成仙的理论中,具有理论色彩的部分都是借援庄子思想中的相关内容[5],道教最高的人格神——元始天尊来自庄子思想中的自然哲学。崔大华先生认为,在修炼方术上道教的形、神理论或气、精、神理论是相对粗糙的,潜生于《庄子》之中,而向新的、不同于《庄子》的宗教方向发展。

2科学的实证精神

《庄学研究》基于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通过多个视角及严谨的逻辑论证和思想分析,对庄子其人其书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考辨论证。庄子在两千多年前作为隐士生活,远离政治和名声,关于他的生活和传记的大部分信息已难以寻得。虽然史料匮乏,但关于庄子生平的问题吸引了不同时代学者的关注。例如,针对庄子的故里国属,以及曾任漆园吏等问题,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史记》记载“庄子者,蒙人也”,但对于蒙属何诸侯国,并没有明确记载。崔大华先生通过引用《国语》《史记》《汉书》等相关文献史料,得出蒙为战国时期宋国的领土、庄子为战国时宋之蒙人的结论,并通过引用大量文献,给予合理的解释,排除了庄子为楚人、齐人等说法。关于《史记》记载“庄子曾为漆园吏”的问题,崔大华先生征引《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中有关“漆园”的记载,《管子》等书关于“啬夫”一职的记录,《尚书》《诗经》及《庄子》有关漆的用途的记载,从而印证庄子是一位对手工生产非常熟悉、曾经担任宋国管理漆园种植和漆器制作的吏——啬夫。

关于《庄子》一书的内容,历代学者也存在许多争议,《庄学研究》上编对《庄子》一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尽考辨。该书对《庄子》从古本到今本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辨析,《史记》记载庄子“著书十余万言”,《汉书》所录“《庄子》五十二篇”,而今本为三十三篇不足七万言。崔大华先生通过对比高山寺版《庄子》中《天下》篇的跋语与《经典释文·序录》的内容,认为今本《庄子》三十三篇是在古本《庄子》五十二篇的基础上,由郭象进行删减和编辑而成;随后对剩余可考的佚篇佚文进行了考辨,从而得出古本《庄子》不是成于一人之手,部分篇章可能是在庄子去世多年后由庄子的后继学者创作的,而今本《庄子》的外杂篇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在《庄子》内外杂篇的划分问题上,学者们没有形成一致看法。崔大华先生根据《汉书》《别录》的记述推断出刘向曾整理过《庄子》,《庄子》内篇篇名与汉代纬书篇名相似,《庄子》内篇篇名很可能是在刘向进行整理时所拟制出来的等观点;根据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序录》等史料,得出《庄子》外篇划分出杂篇的格局是由魏晋司马彪开始、郭象完成的;针对《庄子》的真伪问题,通过列表格的方式提出《庄子》是先秦道家思想与先秦庄子学派著述的汇集等观点;对《庄子》内篇的中心思想与庄子的言行进行比较后,得出《庄子》内篇所反映的思想,特别是人生哲学思想,是庄子思想的核心部分,是庄子本人的思想[6],而外、杂篇中超出内篇核心观念的其他思想,是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的变异与发展;对于《说剑》《天下》两篇的作者问题,在引用钱穆论证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对于《说剑》的作者并不需要唯一确定为庄辛,可能是战国末期的策士托庄周之口所作,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庄子的后继学者们以模拟策士之文的方式而创作。

3精辟的理论创见

崔大华先生在对庄子身世及《庄子》一书进行考辨后,转入对庄子思想的分析,指出庄子思想起源于对人精神自由的追求,且源头向对宇宙根源热情探索、对现实社会冷漠审视这两个方向延伸。《莊学研究》从自然、人生、社会这三个方面对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理清了庄学一派的完整思想及其发展所依照的逻辑思路,提出了诸多以前没有讨论过或没有充分论证的理论见解。

3.1庄子的自然哲学思想分析

该书指出,庄子的自然哲学思想包含三个方面,即构成万物基始的“气”、万物生成和存在形式的“化”、宇宙的最后根源“道”。“气”作为弥漫宇宙的普遍的存在,是虚无的显现,但在具体事物中的显现都最终归为阴阳的对立或合成。书中提到以“气”为万物基始的观点……它的感性的、直观的因素减弱了,理性的、思辨的成分增多了,从思想发展的逻辑来看,这是一个进展[7]。在庄子的思想观念中,“化”是指运动和变化的概念,“自化”是庄子思想中最深刻的内容,该书在把庄子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进行对比后,认为“自化观点的意义超越了庄子思想的范畴,它与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为仁由己共同地和自然地筑成了中国传统思想中防范宗教的、主宰世界的神或上帝观念越入的观念屏障”[8]。对于庄子思想中最为突出的“道”,该书认为“道”的范畴有着重要的思想意义,通过与古印度和古希腊哲学的宇宙最后根源“大梵”和“理念”进行比较,得出庄子思想蕴含的“道”具有中国特色。

3.2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分析

人生哲学思想作为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其大体是对人生的理想境界与实践方式的深入思考。庄子通过描述自然、社会与自我这三个方面的人生困境,提出无欲、去智、体“道”的修养方法,表达了他对精神绝对自由的追求。该书指出,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是通过这种体“道”的方法,实现一种超越尘世、无任何负累的精神自由的状态。该书还把庄子的自由观与近代西方哲学家康德、黑格尔等人的“理性自由”和“意志自由”进行对比后指出,庄子所提倡的自由是一种“情态自由”,虽然这种“情态自由”观是缺乏现实基础的,但庄子的自由理想应该被视为中国文化中的进步现象,庄子对“情态自由”的描述应该是人类自由思想史的初章[9]。

3.3庄子的社会思想分析

《庄学研究》在对庄子的社会思想进行阐述时,开篇就谈到他的社会思想是对当时社会强烈的批判,并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复旧的社会思想。《庄子》一书中描述了当时战争不断与统治者残暴的政治环境,农业生产和贸易等经济现象,风俗人情等社会生活,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描述表达出庄子对当时社会的批评和对复古生活的向往。在批判社会的过程中,庄子所表现的批判思想主要分为三种:对战国时期社会制度最彻底否定的无君论,作为庄子社会批判的基本理论的无为论,“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返朴论。通过对社会的批判,庄子也对理想社会进行了设想,在《庄子》中对理想社会的描述被称为“至德之世”和“建德之国”。崔大华先生认为,虽然庄子关于理想社会的设想带有某种幻想成分,某种反文明色彩,但他所表现出的一位古代哲人的巨大智慧和真诚,是不应该被轻视和被诋毁的[10]。

4结语

崔大华先生作为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拥有深厚的史料学功底,以独特的学术视角,系统地解答了庄子其人其书等历史遗留问题,对《庄子》的理论体系和基本范畴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详细叙述了庄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历代思潮的影响,并置于世界哲学的语境中凸显出《庄子》的特点和价值。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吴光对《庄学研究》评价道:“《庄学研究》是道家思想研究方面的一流学术成果。”[11]方克立认为该书是“20世纪最有新意和理论深度的一部道家思想研究专著”[12]。崔大华先生在书中谈到,通过对庄子思想的考察,在理解和熟悉庄子思想的基础上,能够深入理解和熟悉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创造出新的、现代的中国优秀思想和文化。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崔大华.崔大华全集第三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2,344,506,463,442,83,103,111,155,236.

[11]吴光.道家思想研究中的优秀成果:评崔大华著《庄学研究》[J].中国哲学史,1993(3):111-116.

[12]高秀昌.潜心治学、成就卓著:崔大华先生其人其学及其贡献[J].中州学刊,2012(6):118-125.

(编校:孙新梅)

猜你喜欢
庄子
庄子之论
《庄子 逍遥游》
《庄子说》(二十七)
《庄子说》(二十三)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一)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八)
《庄子说》(十五)
《庄子说》(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