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声广
摘 要:品李白的诗魂是一种境界。李白的明月诗写出了诗人的浪漫和一种执着、不言放弃的品格。杜甫和张九龄等的明月诗乃是一种乡愁。苏轼的咏月词则展现出诗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总之,古人的明月诗词其实是高悬着的精神明月。
关键词:李白诗魂;成都草堂;乡愁;精神的明月
我虽不会写诗填词,但喜欢吟诗诵词:既喜欢吟诵那些浸透着家国情怀的古诗词,也喜欢诵读那些充溢着智慧之美的明月之诗。
有人说:“太阳让我们看到了世界,而明月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所运用意象最多的,恐怕要算是明月了。她呈现出大自然通透的灵性,诠释了明月之夜的神秘、永恒、無限的美,令很多传统诗人对她赋予了无限遐思,留下了一首首启人心智、流传千古的明月之诗。
现在仍然是学龄前儿童启蒙教育的古诗,还当首推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短20字的咏月诗,充分表达了诗人月下的思乡情结。那是唐玄宗开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夜,时已深秋,李白宦游于扬州,独自一人投宿在一简陋的旅舍,月光从窗外照射进来,如霜一般皎洁。在这秋意愁绪之夜,月光让他想起了故乡,一种漂泊异乡的凄凉之感油然而生。故乡,对一位游子来说,那是风吹雨打也不能磨灭的悠长思念,那是客居异乡也不能阻断的怀乡积淀,那是记忆中与故园重逢的深情眷恋……想到这里,李白便写下了这首传承千古的精典诗作,让无数中国人从小就烙上了明月的印迹。
品李白的诗魂是一种境界。他的《玉阶怨》也是一首月下诗:“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诗中出现的玉阶、白露、水晶帘、秋月都是美好的、透明的、皎洁的、寒冷的意象。在这些意象中浸透其委婉曲折之深意。主人公久久地伫立在月华似水的室外,毫不在意露水的侵染;就是她回到室内,放下水晶帘,卧床休息了,也依然是“玲珑望秋月”,带着对美好的追求,依然还坚守着自己的理想。细细吟诵这首诗,深感李白在诗中不仅树立了一个玉阶伫立、痴心望月、执着的追求者,也是在告诫人们,很多时候当我们面对迷茫、面对困惑,内心可能动摇,直至想放弃的时刻,就要有一种执着、不言放弃的品格。
对于中国人来说,李白堪称“国民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差不多人人都能背上几首。说到李白,自然也就想到了杜甫。杜甫被称为“诗圣”,“李杜”几乎成为一个专有名词,成为四川省首批十大历史名人。
杜甫的诗包含着生动的形象和热切的情怀,更有担忧的愁绪,缺少李白诗的浪漫,所写之诗衔接了盛唐至中唐的过渡时期,从他的个人经历乃至国家大义无一不体现出对人生抱负的变化和一颗永恒的忧国忧民之心。唐代宗永泰元年正月,杜甫辞官返回成都草堂居住。同年四月,他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去世,失去依靠的他便携家由成都乘舟南下。途中,他在一个明月之夜,立于船头,抬头仰望着皓月星空,低头看着奔流的江水,此情此景顿然化解了长期以来积压在他心中的满腹愁绪,精神为之一振,遂吟诵出《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满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好一幅明星低垂,平原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壮美画卷。杜甫这样的旷达境界,今人读来也会拍案叫绝。
同是唐代大诗人的张九龄也作过一首五言诗,叫《望月怀远》。诗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人们对这首诗中的一个“生”字,一个“共”字大加点赞,尤其是“生”字一出就显得气象万千,出神入化,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诗人把人与月、情与理、幻想与现实和谐地联系在一起,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怀思之情在溶溶的月色滋养下显得是那么柔和和深远,成为穿越时空的妙笔华章。
其实,在很多诗人的笔下,乡愁是一轮明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最懂人心者,也是一轮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些优美的诗句,情韵各异,充满着淡淡的愁绪,都是诗人月下之思。常言道,诗言志,言为心声,只有至情之人,才能写出这些明月之下的至情之诗。
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在蓝田辋川时,回想自己一生仕途坎坷,早年积极向上的政治抱负,因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他在其诗《竹里馆》中吟咏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首诗有人读的是竹,有人读的是人生的境界。其实,这是一首蕴含人生哲理的明月之诗。在王维的笔下,一片深幽处,一道明月光,照见的是淡泊绝尘之心。他把明月作为可以倾诉的知己。在月光的抚慰下,他的内心得到了自由与安静。
说到明月诗,岂能绕过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用他的神来之笔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发了游子怀思的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唱诵,有“孤篇盖全唐”的美誉。
唐诗中的明月诗是我所爱,宋词中的明月词也是我所爱。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都是我早年喜欢诵读的经典。
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密州任太守时所作。苏轼因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合,自请离开朝廷,到地方任职。由于政治上的失意,加之与胞弟苏辙分别七年未得团聚,心境比较压郁愁闷。当他站在皓月当空的中秋夜里,面对广阔永恒的宇宙,心潮起伏,很快认识到人事和物理一样,自古难全,于是饱醮笔墨,写下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展现出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无限热爱,可谓是中秋诗词中咏月之绝唱,流传千年的经典。
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是在宋孝宗乾道二年,他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时所作。那是一个接近中秋的夜晚,他身卧一叶扁舟,把自己放在澄澈空阔的湖光月色之中,只觉得天地之大,个人之微小。“素月分辉,明河共影”“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他借透明的湖水与月色以及洁净的万物,表明了自己的心地和肝胆也是透明的。张孝祥以为那明月就是自己玲珑剔透的灵魂……
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诵读那些充满富于哲思又带着温度情感的明月之诗词,心中定会有一轮精神的明月高悬,让人心宇清朗。
作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