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菲:做真实而有力量的“生长教育”

2024-05-10 08:13高林福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4年4期
关键词:体育学校课程

高林福

看着操场上挥汗如雨、青春勃发的学子,李雪菲用一句话进行总结:“没有白走的路,没有白流的汗。”这句看似是对学生体育活动进行总结的话,其实也是对她过往经历的提炼。

走上教育路,李雪菲始终保持着敢想敢干的风格,尤其是担任校长以后,她更是以开放的心态和前瞻的视野,引领着学校走向更加宽广的发展道路。她坚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在金康园小学,她提出了“生长教育”理念,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生长课程,为学生终生成长奠基

走进金康园小学,悦耳的葫芦丝演奏声随着微风飘来,让人陶醉其中。教室里,孩子們优雅地坐着,手指在葫芦丝上灵活地跳跃,眼神里充满对音乐的热爱。

葫芦丝社团课,只是金康园小学众多社团课程的其中之一。创办于1999年的金康园小学,在“科技创特色,习惯增内涵”办学理念引领下,在李雪菲和一批教师队伍的赓续努力下,短短十余年时间里,成功迈入昆明市基础教育第一方阵。究其缘由,不得不提李雪菲的创新实干。

她接任金康园小学校长时,该校才创立8年。相较于动辄百年历史的老校,这所学校正处于婴儿期。对李雪菲而言,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改革创新,源自我对教育的情怀。我从童年时期就立志要当一名小学老师,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教育已经成为我毕生的追求。”她说道。

谋划学校的发展规划时,首先浮现在她脑海中的是学生一生的发展。“学校的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获得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从身体、思维、眼界方面多维度培养学生。”

时间来到2015年,在李雪菲的引领带动下,金康园小学的课程建设改革工作拉开帷幕,构建出“生长教育(课程)”体系,其内涵是“身长、深长、伸长”。回望改革历程,她坦言,把一个人受小学教育的时间放到几十年或一生来看,只是短短几年。作为老师,更重要的是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也是现在‘双减所倡导的,作为金康园小学的校长,我相信学生在这里所积淀的变化与成长,将汇聚成厚实的基础,助力他们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她说道。

“身长”是身体强健,养成锻炼习惯,为此学校开设拳击、剑道、网球、啦啦操、跆拳道、乒乓球、高尔夫等社团活动;“深长”是纵深发展,丰富底蕴,通过知识产权申请、机器人、3D打印、航模等课程,鼓励孩子勇于创新;“伸长”是延伸广度,开阔眼界,学会生活,进行外事交流、非遗传承等教育,让孩子深化学习内涵。

每周三下午,金康园小学的学生在38个社团综合课程中培养兴趣爱好,实现特长发展。

曾在该校就读的沈同学,2020年参加中考时,考出了昆明市最高分的好成绩。回忆起学习经历,她表示,四年级以前,自己的体质一直不好,后来在金康园小学参加了篮球队、田径队以及舞蹈社团、书法社团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但身体增强了,兴趣也变得更广泛,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雪菲坦言,“生长课程”教育理念,其实很大部分源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我们不仅要做学生知识上的教师,更要做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塑造者。”她强调。

以体育人,让学校更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

2023年12月14日,蔡崇信公益基金会2023以体树人教育研讨会暨第四届蔡崇信“以体树人”校长年度盛典在浙江杭州举行。李雪菲成为云南唯一入选的校长,荣膺“全国十佳杰出校长”。

获得该荣誉,是李雪菲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以体育人”办学思想的结晶。说起该办学思想,还得从2015年金康园小学的课程建设改革说起。彼时,李雪菲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将每节课由原来的40分钟缩短为35分钟,挤出每天1节课、每周5节课的时间开设体育课。同时,配备足够的师资力量,保证1至6年级所有班级在周一至周五每天有一节体育课、每周有一节篮球课和一节足球课。

“我对教育的理解与感悟很多是源于生活,源于女儿的成长。纵观我女儿寒窗苦读的十几年,儿童时期的她没有养成主动运动的意识以及学会至少一项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以至于到她初高中、大学需要有更强的体力来拼搏时,却出现了体力上的不足。”李雪菲表示,亲身经历让她从重点关注“智育”转变为重新审视“体育”,后来更是推动金康园小学形成“以体育人”特色培养模式。

课程改革刚拉开帷幕,阻力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尤其是遇到了教职工团队的强烈反对。“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纷纷找到我抱怨,本来课时就紧张,一下子减少了五分钟,更是完不成教学任务。”李雪菲说道。而让老师们更担忧的是,那么多体育类活动,肯定会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成绩下滑不可避免。但李雪菲却不为所动,她始终坚信,学生的身心健康一定是最重要的。

2015年3月,金康园小学第一次与专业的足球俱乐部签订协议,随后又陆续与多家体育俱乐部合作,引入篮球、网球、高尔夫、击剑、乒乓球、跆拳道、武术等各类体育专业人才,让学生在课内免费享受优质、专业且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为丰富学校体育活动形式,学校还将原来两天半的校运会升级为时间长达一周的“体育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具有多元性和综合性的学校体育竞赛中。

为了拓宽运动场地,李雪菲积极探索,不断统筹规划学校现有场地,对有限空间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并努力以“上天入地”的方式,解决城区学校运动场地有限的问题。多年来,建设了人造草坪足球场,弹性悬浮式地面篮球场,屋顶高尔夫球场,地下自由搏击区……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体育活动需求。

自2016年起,李雪菲创新推出体育家庭作业,孩子每天回到家,必须拿出十分钟来进行体育锻炼,跳一跳绳或者做一做仰卧起坐,形式多样,目的是促使孩子动起来。

与此同时,2019年,学校将体育成绩纳入学生个人评价;2022年,学校将体育成绩纳入班级评价;2023年,学校把学生体质健康及近视率纳入班级考核。

李雪菲坦言,“以体育人”从理论到落地需要久久为功的倾力,金康园小学把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和体育成绩纳入对学生期末、年终的综合评价之中,让家长和学生更加重视体育和体质健康。近几年,金康园学子近视率显著降低,体质健康数据显著提升,在昆明市同类学校当中学生健康数据排在前列,活力四射的校园中充满了欢声笑语。

如今,“处处是体育”的场景,成为金康园小学教育集团一道独特的风景。李雪菲表示,以体育人,是她一直以来的不懈追求,更是未来为之努力的目標;体教融合,让老师们看到了更多优秀而独特的个体;以体育人的创新实践,让学校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交出一份努力推动中国教育改革的时代答卷。

团队协作,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说起三十多年的从教经历,李雪菲意味深长地表示:“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到达心的深处。”担任金康园小学校长至今,17年光阴转瞬即逝,这么多年以来,她一直恪守“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这一理念,管理团队多渠道倾听师生、家长团队的心声,采纳有效的意见建议,关心每一个孩子的需求,关注每一个家庭的期望。“这样的教育才有温暖,才有温度。”

她增设了“校长信箱”,学生、老师、家长可以尽情吐露心事,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校长信箱体现着金康园小学以‘家校社共育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增添的是‘用心办好老百姓满意的教育的一份温暖与信任。”李雪菲说道。孩子们提出恢复春秋游、希望老师也参加运动会比赛等建议,得到了她的采纳施行。同时,家长们对学校课程设置、中餐公司招标、“双减”工作落实等方面提出的意见建议也得到她的积极采纳,新校区“龙溪校区”就是家长提出后通过投票确定的名字。

近两年来,学校运用信息化技术就学校的评优评先、制度改革等项目向老师们征求意见,两年多时间已投放超过300个项目,使用问卷征集与落实教师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已成为学校民主管理的常态。

除了民主、宽松的管理氛围,李雪菲还为教师队伍的成长积极搭台子、找路子。一直以来,她尤其重视党员教师的培养,通过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管理骨干、把党员教学管理骨干培养成领导干部,为学校发展带来源源不竭的动力。在教师的培养项目中,有“党员出名师 名师带团队”的党员“双名”工程,还有邀请优秀党员当导师、实施党员带教的“双向”机制,学校还通过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传、帮、带”作用,党员教师带头主持市级、区级名师工作室,不断扩大名师辐射作用。

作为学校“领头羊”,李雪菲更是发挥带头示范作用,每学期坚持听课指导达60节,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扎根课堂教学的同时,走进各年级、全学科的课堂进行听课指导并确保每周不少于2节。

金康园小学同德校区的党支部书记孙长玲,2004年从遥远的东北跨越千里来到云南,开启了全新的职业生涯。由于缺乏小学教学经验,一开始遭遇了不少困难。李雪菲见状,通过随堂听课,详细记录每一个细节。一旦发现问题,她都会与孙长玲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李校长不仅在备课、授课、反思、师生互动以及家长沟通等方面给予了我全面的指导,还在职业道德、教学方法和学生管理等多个方面无私地分享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孙长玲回忆道,这些帮助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促使她快速成长起来。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这样一支朝气蓬勃、教学过硬、作风扎实、锐意进取的教育精英团队。他们不仅具备丰富的教育经验,更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内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是他们的杰出表现,使金康园小学教育集团成为昆明市教育界的一颗璀璨明星。”李雪菲表示。

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变革,李雪菲坦言,她将带领教师团队,继续把“双减”摆在突出位置,以推进金康园小学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任务,“健康第一”体为基,“五育”并举育全人,做真实而有力量的“生长教育”。

李雪菲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金康园小学党总支书记,正高级教师,先后荣获全国特色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小学校长、第四届蔡崇信“以体树人”全国十大杰出校长、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云南省“三八”红旗手、第十五批昆明市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从后备人选到带头人连续七年考核为“优秀”)、昆明市名校长等三十余项荣誉称号,受聘为云南省政府督学、云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等十余类专家导师。

猜你喜欢
体育学校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