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不能听凭道听途说

2024-05-12 17:08崔雪斐
中关村 2024年4期
关键词:升学豆豆入学

崔雪斐

我们培养孩子,不能仅仅听凭道听途说,更不能看别人怎么培养,我们就跟风似的“照葫芦画瓢”。

我的女儿豆豆,今年上幼儿园大班。到了这个学龄段,大多数家长都在谋划孩子升小学的事情,而我却在纠结她是否应该升入小学。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有次带孩子在楼下玩耍,一位同小区孩子的家长和我闲聊起来。她一直在向我抱怨,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开窍”。在得知豆豆和她的孩子一样,都是8月底出生时,她苦口婆心地建议我:让豆豆晚升学一年,不要像她现在这样后悔不及。没想到她这不经意间,发自肺腑的“忠告”,让我开始焦虑。让我一时之间,无法确定到底要不要让女儿升小学。

我一方面担心豆豆上小学后,真如这位家长所言,思维能力跟不上学习的节奏,从而打击她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另一方面,我又担心延迟升学,本身也隐藏着一些不可预见的问题。因此,在她“幼升小”的问题上,我一直犹豫不决。于是,我开始在网络上寻求答案,可结果却令我更加不知所措。

网络上,一部分群体支持孩子“早入学”。他们认为,这样既有利于开发智力,也可以为孩子将来进入社会,赢得时间上的优势。另一部分支持孩子“晚入学”的群体则认为,稍大些的年龄,可以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处于优势地位,而且理解能力的发展,也较为成熟。这更有助于她对文化知识的学习。除此之外,还有人按照性别不同,将“早入学”和“晚入学”进行对比分析。总之,看着这一条条“言之凿凿”的建议,我对孩子是否应该升学的思考,不但没有变得清晰,反而变得更加迷茫。

就这样过了一个多月。有一次,我的一位朋友在得知豆豆上了三个兴趣班后,很惊讶地问我:“你怎么给孩子报这么多兴趣班?她忙得过来吗?”我苦笑着对她说:“这已经是我筛选之后的结果了。如果她后期的精力会跟不上,我再酌情进行调整。”紧接着,她开始长篇大论,给我分享了很多关于“如何选择兴趣班”的建议。

那天回家后,我随口和丈夫聊起了这件事。丈夫听后立刻问我:“怎么?难道你想给她减少兴趣班吗?那我第一个举双手赞成。”这时,还没等我说话,孩子就气鼓鼓地说:“哼!不行!”丈夫立马给闺女赔着笑脸说:“爸爸当然是在开玩笑啊!”然后,他悻悻地看了我一眼。从他的眼神中,我突然意识到:在孩子选择兴趣班的问题上,我的丈夫曾是第一个质疑我的人。除了他,周围也一直都有其他的声音。对这件事情,表达出不同的观点。他们有的认为现在是幼升小的关键期,应该给她报个书法班;有的认为她是个女孩子,应该给她报个舞蹈班;有的则认为孩子还小,正是玩的时候,不应该让她有兴趣班的压力和负担;而有的则认为,我应该把她所有感兴趣的项目都报名……可一直以来,不管他们说得有多么合情合理,我都没有因此而改变过自己的决定。

因为,我还记得孩子在一堆感兴趣的项目中,选择出这三个兴趣班时,浑身散发出的那种坚定。为了区分她是“一时兴起”,还是“真正喜欢”,我特意给她分析了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可她依旧坚持。我记得她上了一段时间兴趣班后,表现出了倦怠和不适应的状态,可在我引导下,依旧拥有“再坚持一下”的信念,并最终顺利度过这个危机。

我记得她第一次参加公开表演的时候,发着高烧,却依旧面带笑容地演奏完自己的曲目。我记得课程每进阶一个难度时,她都会反反复复、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直到熟练为止。除此之外,我还追赶过她上课时欢快的步伐;目睹过她每节课上积极的神态;看见过她遇到困难时,蹙起来的双眉;陪伴过她笔耕不辍的小练习……总之,在她上兴趣班的这半年时间里,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感受到的都是她积极、乐观、倔强,以及专注的一面。所以,就算外界一直有不同的声音,我也不会因此而感到纠结。

因为从一开始,在豆豆“是否应该报兴趣班”“报什么兴趣班”“报几个兴趣班”的问题上,我从来不是听凭道听途说,或是别人的一句建议就盲目地决定。而是先了解孩子的真正兴趣所在,然后再根据其实际情况“去伪存真”,再找到她内心真正的需求。比如说:她看见邻居的小孩,或者亲戚的小孩,写毛笔字参加比赛得了奖,就自己也想学写毛笔字。结果,买来一大堆笔墨纸砚后,胡乱涂鸦了几天,就没了兴趣,这就是典型的“伪兴趣”。在辨别“真兴趣”与“伪兴趣”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自己清醒的判断力,并通过与孩子日常的相处,认真观察,深度分析,从而找到她真正的内在需要。这就像是帮孩子买衣服。要想给孩子买到合身的衣服,既需要结合孩子的审美兴趣,又需要了解孩子高矮胖瘦的具体尺寸,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买到穿着得体的衣服。

再对比如今,在豆豆是否升小学的问题上,我所表现出来的优柔寡断,经过我反思之前为豆豆报兴趣班的抉择,我突然就发现了症结所在:在这件事情上,我一直都是在各种“声音”中穿梭。我轻信这些声音,并在其中摇摆不定,却恰恰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忽视了孩子的实际需求,从而本末倒置。在各种道听途说当中,迷失了方向。

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开始“关闭”自己的耳朵,专注于观察和分析孩子当下的实际状态和实际需求。

这时我发现:她虽然还不认识几个字,却很喜欢看书;她虽然只会写几个数字,却乐于在自由涂鸦式的绘画作品中,歪歪扭扭地插入这些数字的元素;她主动要求学习算数,在学会了简单的10以内加减后,每天晚上都要求我给她出几道算术题。每次算错后,她也会认真改正;她开始喜欢拼读,不管对不对,總是会大声地、自信地念出来;她开始乐此不疲地问我:“妈妈,我是不是上完大班就要升级了……”总之,她正在一点一点地被小学吸引,并开始主动地,想要走近它。她的这些表现,似乎明确地告诉了我,她是否应该升入小学。

那么,作为家长的我,还有什么好纠结的呢?即使她上小学后,可能真的会跟不上学习的节奏,但以她这份主动、积极、迎难而上的态度,我就应该对她有足够的信心。即便略有偏差,我也可以引导她,帮助她一起克服困难。就像当初引导她克服在上兴趣班时,出现的“不适应”一样。

就这样,这个困扰我多时的难题,没想到在不经意间,意外地迎刃而解了。而当初那位家长的声音,依旧会不时地出现在我耳畔,只是我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不会再人云亦云了。

其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总会不可避免地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网络的声音、家人的声音、朋友的声音……这些声音中有善意提醒,有劝诫之意,有前车之鉴,也有痛定思痛。可如果我们一味地被外界的声音所干扰,就会在众多的声音当中举棋不定。从而,陷入更加混乱的境地。因为教育孩子不是解一道数学题,它没有固定的公式,和特定的步骤。所以,它不是我们依靠道听途说,在别人的几句“忠告”和“经验之谈”里,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

正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道理,每个孩子都是天地之间,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们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需求。这些需求,就像是刻在他们基因里的“密码”。我们要想找到与自己孩子相适宜的教育,就首先应该读懂这些“密码”。这就需要我们在与孩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相处中,细心地观察,主动地聆听,耐心地感受,并不断加以分析和判断,总结出自己的经验,从而探索出一条独特的,以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为基础的,适合他们发展的独特道路。

我们培养孩子,不能仅仅听凭道听途说,更不能看别人怎么培养,我们就跟风似的“照葫芦画瓢”。我们应该以孩子的实际情况,和真实需求为中心,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之上,从孩子内心的实际需求出发,量身定制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成长路线,以便协助孩子,找到值得他们用一生,坚持去走的成长与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升学豆豆入学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自由自在的豆豆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豆豆过夏
入学面试
唐豆豆的意外惊喜
入学第一天
别让熬夜毁了升学梦
升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