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王爷”朱载堉

2024-05-12 14:02杨艳梅
中关村 2024年4期
关键词:乐律乐器

杨艳梅

朱载堉七次上书皇帝,坚持让出王位。在第一次让位未经批准之时,朱载堉就毅然离开王宫,搬到沁阳城外的九峰山,开始过隐居生活,被老百姓称为“布衣王爷”。

开国皇帝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创造性地建立了明代藩封制度,把自己的子孙分封到各地当藩王,以“镇固边防,翼卫王室”。奇怪的是,明朝藩王世子中出现了唯一主动提出让位的人,他就是朱载堉。

朱载堉,字伯勤,号句曲山人、九峰山人,出生于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省沁阳市),是朱元璋的九世孙,郑藩王族嫡孙。朱载堉4岁被赐名“载堉”,10岁被册封为“世子”。朱载堉自幼聪颖好学,为人敦厚诚实。

朱明皇族的出身,虽然优越高贵,却也让朱载堉一生大起大落。由于父王朱厚烷被无罪夺去爵位、禁锢高墙,导致朱载堉的前半生波澜起伏。朱载堉这种独特的人生阅历,使他看透功名利禄,让爵不袭,潜心研究科学和艺术。由于朱载堉的多方面杰出成就,他被李约瑟称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酒狂仙客接地气

据《明史》记载:朱载堉“痛父非罪见系,筑土室宫门外,席藁独处者十九年,厚烷还邸,始入宫。”朱载堉伤心幽愤、年轻气盛,不惜违抗明朝宗室规定,卷起铺盖,在宫门外盖了座茅草土屋。朱载堉幽居土屋,静心读书,继续完成父亲交代的学习任务,将一切精神寄托投射到科学艺术研究上。朱载堉还拒绝谈论婚事,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完成了他在音乐学上的处女作《瑟谱》。他在《瑟谱》中署名“山阳酒狂仙客”,山阳是太行山南面的地域的称呼,酒狂仙客则是他孤傲的自我表达。没有了皇家规矩的约束,朱载堉可以自由自在地接触黎民百姓,务农的、教书的、行医的、算卦的,吹拉弹唱的艺人、走街串巷的商贩,都成了他的好朋友。

朱载堉与松谷和尚年纪差不多,他们亦师亦友,一起在少林寺研究佛学。松谷的师父是小山禅师,少林寺第二十四代掌门。朱载堉应松谷的请求,为小山禅师父写了一篇碑文,讲述小山禅师的功德。现在,这通“小山禅师行实碑”矗立在少林寺山门后,与平常的碑刻不同的是,石碑的背面刻有一幅图画,是朱载堉创作的“混元三教九流图”。里面有三个人物,正面是佛祖释迦牟尼,左半边是儒家的孔子,右半边是道家的老子,中间手捧的是九流图案。这幅图形象地把三教九流合为一体。可以说,朱载堉创新性提出的“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的思想,体现了400多年前人们对和谐社会憧憬。

旋宫转调成现实

为了达到旋宫转调,朱载堉查阅了大量的经史典籍。在父亲的帮助下,朱载堉认为,乐律运行的规律与“天道”有着很大的联系,甚至可以说乐律本身就是天地自然在音乐当中的反映。朱载堉认为,“盖十二律黄钟为始,应钟为终,终而复始,循环无端,此自然真理,犹贞后元生,坤尽复来也。”简单来说,就是用数学方法,把一个八度内的12个音的距离平均分配开,每相邻两个音的距离都相等。这样的话,无论哪一个音开头,转了一圈之后都能回到这个音上,回来之后的这个音听起来还是它,只是升高或降低了一个八度,这样人们才能随意地转调。这个问题困扰着音乐家们,而朱载堉在研读了几乎所有古代音乐家、律学家的著作之后,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亲身实践,决心解决旋宫转调的难题。

朱载堉在父亲的启发下,抛弃传统的音律计算方法,另辟新路。朱载堉认为,理论中的一个乐音不能自如的转调,是因为以往人们对音律采用的计算方式不准确,他想到了算盘。在当时,人们已经在生活当中熟练运用算盘进行加减乘除运算,但还没有人用算盘来开方。朱载堉敢于越祖规、破故习,注重实践和实验。他把多部算盘连接起来使用,在横跨81档的特大算盘上进行开平方、开立方计算,计算出2的12次方根,得出了求解等比数列。朱载堉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异径管说”,设计并制造出弦准和律管。

新法密率圣朝始

朱载堉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最大贡献就是创建十二等程律,这也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发明。在中国古代音律学发展过程中,如何能够实现乐曲演奏中的旋宫转调,历代都有学者孜孜不倦进行探索,但是只有朱载堉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正如朱载堉自己所言:“此盖二千余年之所未有,自我圣朝始也,学者宜尽心焉。”

朱载堉一直想要恢复古乐,但古时候的乐器流传到明代,好多都变了规制甚至都失传了。朱载堉以极大的耐心,考证典籍当中所记载的八音乐器,就是“金石革木丝竹匏土”这八类不同材料制作的乐器。不仅要明确乐器的尺寸音高,还要考虑乐队的配置和演奏的方法。他亲自动手做了好多乐器,在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才动笔记述。他画了好多图,用来说明钟、磬、鼓等乐器的形制、摆放拿持的方法,还对失传的瑟、搏拊等乐器的原材料和怎么制作、色彩装饰等,都一一说明,内容详细又丰富。朱载堉制作的乐器很精良,甘肃省博物馆保存着他做的一张古琴,直到现在仍然完好无缺。

开仓放粮为民生

万历十五年(1587年),河南开封、怀庆府等地相继发生地震,“黄河以北,民食草木”。朱载堉心系百姓,不顾朝廷的规矩,命令将王府的粮仓都打开,给老百姓们发放赈灾粮食,让他们度过了荒年。可贵的是,朱载堉还从民生角度用小曲儿来规劝农民多栽树。朱载堉故里至今还流传着朱载堉引导农民种柿树度荒年的故事。朱载堉通过走访老农,在怀庆府推广种植柿树,对缓解饥荒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当地老百姓感恩朱载堉,就给朱载堉赠送了一块匾额,上面写着“一颗柿树半年粮,吃粮不忘郑贤王”。

投身草根阶层的日子,朱载堉走市井,串集镇,与贩夫走卒为伍,同肩夫娼伶为伴。他慢慢看明白了过去从未有机会体验过的世态炎凉。朱载堉在《山坡羊·十不足》中写道:“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却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门前无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数十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到登基。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来下棋。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梯还嫌低!”这些语句,都是朱载堉《醒世词》中的篇章,朱载堉真可谓是明朝的高级段子手。《醒世词》又称《郑王词》,里边的作品大多是俗语白话,在老百姓中间口口相传,达到了“醒世”目的。

潜心著述乐其中

朱载堉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钻研、实践、著书和印书上。爵位得失、功名利禄、家族是非,无论怎样的大风大浪,他对乐律、算学、音乐、历法等艺术与科学领域的痴迷始终不渝。从1595年到1606年,朱载堉将撰写的书汇总成《乐律全书》进献给朝廷。這一套《乐律全书》可谓洋洋大观,里面包含14种书,共48卷,有律学、乐学、算学、历学和舞学等多学科内容,对礼乐传统做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对其中的旋宫和乐器等技术问题逐一分析解决,可以说是古代音乐与乐教的大百科全书。

人生七十古来稀。万历十九年(1591年),朱厚烷在73岁的高龄去世。按照明朝的规章制度,朱载堉应该按部就班继承郑王王位,并享受金食玉膳、高车驷马。朱载堉在其父王去世后,七次上书皇帝,坚持让出王位。在第一次让位未经批准之时,朱载堉就毅然离开王宫,搬到沁阳城外的九峰山,开始过隐居生活,被老百姓称为“布衣王爷”。

朱载堉70岁的时候,皇帝被他的坚持感动了,准许朱载堉辞爵,允许朱载堉终身使用郑王世子头衔,并为其敕建“让国高风”玉音牌坊。朱载堉在奏疏中写到,“臣今年七十,衰病之人,死在旦夕,亦抱遗憾之地下。乞令载壐为盟津王,代臣管理府事……从公改正,以成臣忠”。

朱载堉身上体现了科学家的冷静头脑与传统儒家的入世激情,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诞生出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工作的创始人之一严济慈这样评价朱载堉:“九峰隐名宦七疏让国高风仰九州,丹水扬翰墨十二等律历算闻四海。”如今,在国家博物馆、中华世纪坛都有朱载堉的塑像,在中国科技馆、中国珠算博物馆都有朱载堉相关的展品,而位于河南省沁阳市的朱载堉纪念馆,在朱载堉的家乡,向来来往往的人们讲述着朱载堉的故事。

猜你喜欢
乐律乐器
如果你会一门乐器
论曾侯乙甬钟“正声”加“新钟”乐律关系的省略变化与论述特点
学乐器
宋代的三位“布衣”及其乐律学理论
乐器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
深入研究古琴乐调 挖掘曾钟乐律内涵——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40周年
朱载堉乐律学研究综述
对我国乐律学建构相关问题的思考
乐器也疯狂